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0 09:33: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反思15篇【经典】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反思15篇【经典】

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镜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它还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认识镜子中的数学奥秘,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故事、游戏、活动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所以我在本节课导入时,根据学生喜欢的古代故事入手,为学生讲了三国时候一个叫苍舒的孩子让山鸡跳舞的故事,从而引出“镜子”这个教具来。接着我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做动作,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对比镜子内外的变化规律。由于镜子太小,本环节处理得不够好。我又让两个同学模仿镜子内外的情形,让学生继续观察、对比,一起体验一下镜子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举起你的右手照镜子,镜子里的你举起的是哪只手?

  在初步认识了镜子的特点之后,我让学生观察镜子内钟表所指的时刻与实际的时刻有什么不同。这里我用了一个没有数字的钟面,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因而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接下来我让学生进行了一项活动:“做中学”。这项活动使本节课达到了一个高潮。孩子们有的将自己的名字写下来,然后拿小镜子放在右边一照,那种发现实在让他们惊喜,而这种惊喜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一个个大叫:“我的变成了‘豪轩张’了。”“我的.变成了‘一天王’了”“我的变成了‘妮佳李’了。”……孩子们都能从镜子里看出两个字的大小是不变的,但字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我又让学生举了一些生活中与镜子的作用一样的对称现象,学生说得相当好,像“对方眼珠中的自己”、“电视黑屏时”、“操场上的积水”、“光滑的瓷砖”等等。

  之后的时间,我带学生徜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与美丽风景中,学生在观赏的时候,时而发出“哇噻”的声音,时而兴奋地大叫:“我去过这儿。”仿佛他们真地身临其境。我让学生观看《猴子捞月》这个经典动画故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没有捞到月亮?”

  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认为自己表现好的同学大声对着镜子喊一声:“我真棒!”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数学教学反思2

  这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经XXX校长的带领下,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提倡并实施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步伐加快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实施,通过多次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我逐渐对高效课堂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方面值得思考,但也有不少收获。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这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学期,XX副校长到我们学校来并担任了七年级的数学教学,每天的坐班时间,他都和老师们一起在办公室里探讨怎样教好学生。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我逐渐懂得: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其思维水平,考虑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否够用,以及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比如在学习七年级《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一课时,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图片欣赏出发,以感受、观察、概括、操作、归纳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结构

  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尽管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一是应当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给出一个行程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假如给出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行程方面的题目。二是应当让学生学会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三是应当让学生学会归纳型思维。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四是应当让学生学会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我想,只要教师能够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特征,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必须更加注重积极的教学策略

  在以往教学中,有时候我们讲得很多,却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发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更不是高效课堂。随着新课改推进步伐不断加快,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不断深入,对于教师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如果要牢牢把握机遇,个人认为教师必须更加注重积极的教学策略。

  1、监控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3、提倡学生的质疑精神。笔者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4、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发挥。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5、充分备课与课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优秀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不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创新。

  反思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成功的地方有很多,存在问题的地方也不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顺应教学发展形势,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吸收先进教学模式、教育理念中对自己的学生适用的“养分”,爱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也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数学教学反思3

  目前,中学大部分的教师都来自师范学校,他们接受了一般教学理论和技巧的培养,经历了短暂的实习,一毕业就承担起了繁重的教育任务,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教学单调而常规,疲于应付。久而久之,实践和理论的严重脱轨导致教师演变成了操作性的教师,依赖固有经验教学,日复一日,缺乏对教学的诊断、调整和纠错的能力,很难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形成反思的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从而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挣脱束缚,常教常新,从操作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对数学观的反思

  要反思数学观,首先要认识数学。数学是什么?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鲜有教师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认真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明确的解答,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观作为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践和效果。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不仅直接影响他在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讲授中叙述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在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小细节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数学观的形成。所以,一名数学教师,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反思并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主动地将现实教学中静态的、片面的、机械的反映论数学观转变成为动态的、全面的、辩证的模式论数学观。

  二、对教育观的反思

  不同的数学观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言堂”确立了教师权威的地位,在教学中,眼中、心中无学生,只是机械地进行知识的讲解,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认知性;“满堂灌”,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生对数学的全方位认识以及对数学价值的体验。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懒惰和麻木,不爱问、不想问、不敢问,不知道问什么,思维被束缚,创造性被禁锢,最终造就的高分低能者。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除了有正确的数学观,还要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以学生为本,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并尊重学生,不单纯依靠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将来,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索数学发展过程,发现学习数学科学的方法,体验数学精神,从而养成数学思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备课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精彩的课堂,需要有充分的备课,就像动听的歌曲,要有唯美的词曲,就像感人的戏剧,要有动人的剧本一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于备课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简单,没有备课的必要。殊不知,教材虽看似简单,但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地探索和挖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发展方面也有质的飞跃;有的教师认为备课费时费力,不如多看写教案书,摘抄备课就行了。这样虽然也汲取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和经验,但是一味地模仿,对于课堂上活生生的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实用。所以只能是借鉴,而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创新和实践。有的教师觉得年年教,年年写,没必要,就一直沿用旧的备课案例;有的教师只是图省事儿,就在书上圈圈点点,就算备课了等。所以,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备课观,重新认识备课的功能和重要性,转变思想,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2.反思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教师在研读教材、积累资料、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制订。而课堂设计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思想彩排”,是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计划性和必然性的思考和衡量。它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学生特征了解的反思,对组织教学内容的反思,对师生合作互动的反思,对课堂问题和问法的反思等等,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总之,教学反思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增强教学动力的工具。它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相统一。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中华初级中学)

数学教学反思4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第二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下来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做活动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题,意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3、4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放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因此本着在教学中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将教学过程活动化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常见的物体,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做一做等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并注意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通过儿童化语言、投影、操作演示、表扬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的可见与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叉开有关,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多媒体出示:尖长嘴,铁刺骨。咬一口,走一步。打一生活用品)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2.师:大家真聪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剪刀上的秘密。(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从平面图形中抽象出“角”,认识角的特征

  1、出示书上场景图,抽象出物体里的角

  但是角非常调皮,喜欢玩捉迷藏。只有眼力好爱、观察的孩子才能发现它。出示课件图,请仔细观察一下,你在哪些物体上的面上找到了角?(指名回答)这些角在哪儿?先指名说一说,指一指,再利用学具同桌互相指一指。

  2、想象角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角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你刚才初步认识的角朋友的样子。然后睁开眼睛看大屏幕上抽象出的角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借助多媒体拖动鼠标物体表面的角闪烁,再点击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抽象出物体表面上的角,课件出示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角。)

  3、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用会发现的眼睛观察这些角朋友,也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介绍说明:角尖尖的的顶端我们把它叫做顶点,直直的两条边就叫做边,同时板书。画出角的标记。其它的角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大屏幕,找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根据学生指角的方法相机带领学生指一指,最后请一个同学带领大家指一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新课由出示的三样物体“剪刀”“三角板”“钟面”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从仔细观察角中初步感知实物上的角,再把

  这些角从实物上抽象出来,让学生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共同点,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总结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4、试一试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搭一个角,注意:怎么才能搭成一个角?同桌相互考一考角的顶点、两条边各在哪儿。

  5、通过区别、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角”的基本特征。

  角的王国要开运动会了,可是有人要冒名顶替,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把他找出来,比赛要公平吗!

  集体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课件演示是角的的图形闪烁,不是角的先说说为什么,然后点击课件图形变化成角。

  6、从身边找角。我们的新朋友角可调皮了,它要和你们玩捉迷藏呢!瞧,它就藏在你的身边,能找出来吗?开始!教师巡视。找出的同学指指每个物体表面上的角,找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再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通过这样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换,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的大小

  1、认识角有大小

  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旋转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夹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全班交流汇报。

  2、做活动角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角,教师先演示做一个活动角

  a.把两张吸管的一端用图钉订在一起做成角

  b.把角固定在黑板上,指指角的顶点和边

  你能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些的角吗?

  你能也像这样做一个角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

  拿出学生做的一个角(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大),问:你们看看这个角,和我的角比,谁的大?

  再拿出一个(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小的),问:这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拿出第三个(不能明显看出比我的角大还是小的),问:那这个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我们来比一比。谁上来试一试!(请一名同学比较角的大小)指导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说说顶点对齐,对齐一条边,看另一条边。

  介绍说明:这是用重叠法比较的,比较角的大小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设计意图】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做角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做完角在比较、交流,真正使学生在操作交流中学会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想想做做第3题

  这是一把折扇,点击课件:出示扇子图,指一指扇面哪儿有角?打开折扇角有什么变化?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角有什么变化?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角吗?先交流再指名回答。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角的大小变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折扇、剪刀的开合操作,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角有大小的变化,并利用学生的直观感受,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再通过用手比划角,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4、想想做做第4题

  同学们,你们观察真仔细,就连调皮的角也不得不佩服,现在它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啦!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出一个角,教师把折好的角贴到黑板上,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第一个要求:你也折出一个角,展示你折的角在哪儿,指一指顶点和两条边。第二个要求:增加点难度,敢挑战吗?把你折的角变小。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请1名同学上去折一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再演示,生观察。

  谈话:你是怎么折的?角的顶点不变,一条边往后退就能再折一个小些的角,请同学试一试。你还能折出更小的角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多折几个角后,再打开纸看折痕,比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第三个要求:现在加大难度,提问:你能想折大就折大,想折小就折小吗?先不要折,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对剪刀的开合操作,学生已经直观体会到角有大小的变化,再通过折角比大小,同时问如果要使角大一点或小一点该怎么办,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四、当堂达标与检测

  五、全课总结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图形?你知道角有什么?

  2、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

  六、拓展作业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角娃娃非常高兴,想要和大家一起玩,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剪法多?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

  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处理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设计了折一折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最后顶点不变多折几个比大小,操作起来困难最大。学生不理解更不会折。这还需要我再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图。

  数学活动可以说在每个课堂都有,但活动后到底有没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数学教学反思5

  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数学课堂就会精彩并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如;由学生充当服务员,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使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配菜,体验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计算能力,从生活中取材,有效地解决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但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有不足之处:在设计租车方案时,注重列式表达,而忽略了列表格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数学教学反思7

  《分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我逐渐发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我在课堂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分类》这一节时,先引导幼儿明白分类的好处,同时让幼儿理解“把同类的东西摆放在一起”这样一种原始的简单的分类思想,然后在黑板上散乱的贴了一些关于水果、蔬菜等图片,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分,贴一贴,再次认识分类的好处,还将学具、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放在一起让他们试着分类,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幼儿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引导幼儿多运用动手操作,既能培养幼儿学习的技能技巧,又能提高幼儿的素质,是幼儿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将生活实际加进去,合理地运用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把幼儿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进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数学教学反思8

  小班化教育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

  我作为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的一名参与教师将在小班化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交流,以共同进步。

  如何在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

  一、要合理分层,组成学习小组

  1。分组原则

  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及学习情感等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全部学生分成A,B,C层次,

  A层代表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B层代表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不稳定;

  C层代表学习成绩优,学习兴趣浓,

  克服困难的毅力强。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搭配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基本上A,B,C层次各2人,要求各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便展开公平竞争。

  2。明确职能

  小组内分工合作,通常C层次同学担任组长,管理小组,代替教师的部分功能,检查学习情况,帮助指导A,B层次学生学习,帮助老师掌握本组学习情况,分配需要分步协作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小班化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学方法的设计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给每名学生“参与”的机会及有“说”的机会。如几何证明题教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学习小组的辩论自己说思路,学生自己能够清楚地把思路讲下来,说明他已经弄懂了,其他的同学也更能接受,容易理解。这样不仅理清了证明的思路,也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班化分层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重点巡视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优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机会得到了不同的展示与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尊重差异,在平等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强度的问题,而小班化教学给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小班化教学人数减少了,教师更能够全面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自主、合作学习为根本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一般模式是:

  ①独立思考,合作探索;

  ②组内交流,统一成果;

  ③相互补充,相互启迪;

  ④讨论辨析,加深理解;

  ⑤ 总结回顾,构建认知。

  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①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

  ②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间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我用多媒体给出一道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先在组内自己思考如何来解答题目,并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登台讲解解题的思路。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分体现出小班教学能够实现生生互动这一优势。

  四、小班化中分层作业的设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能一题多解,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首先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无论何时都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环节,而要很好地把握住基础知识,课本上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全体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把基础夯实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延伸。

  五、反馈,作业面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了解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如果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想进行面批面改是很困难的,而小班教学,人数减少了,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差对学生进行面批了。首先,作业面批教师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边批改边辅导,并要求他们及时进行改正。其次,作业面批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亲切,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无形的桥梁。

  小班化教学模式是素质化教育的一种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塑造更多的具有个性化特点和专长的综合素质人才,但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和探索,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将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数学教学策略,让小班化教学成为助力优质教育的引擎。数学小班化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任重而道远,还需数学教师倾心多努力,才能开花结果。

数学教学反思9

  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的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即已知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总量,让学生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即×2,×,×。

  先让学生说出×2表示的意义,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得出表示的2倍是多少。再让学生观察和和2的区别,让学生发现2比1大,所以表示的'2倍,而和都比1小,不够1倍了,就不能说成一个数的几倍了,应该说成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说出×表示的是的是多少,而×表示的是多少,这时老师又出示6×,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再出示1。6×表示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解决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因为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记住,但是计算方法是怎么来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突破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在教学时,我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首先用图示表示出米,然后表示出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把整个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2×4)份,每份占整个长方形的,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得出。同理,×=×2=从而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即: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的乘积作分子,分母的乘积作分母。在让学生独立完成绿点问题后,让学生理解在计算整数乘分数时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小数乘分数,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这样都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分数,都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统一出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即: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的乘积作分子,分母的乘积作分母。

  课后反思:因为这节课是一节好学难教的一课,因为学生在学习中会计算一个数乘分数就行了,方法很简单也很好记。但是,在教学本课的时候,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是难点,听了很多节课了,把本课的计算算理讲明白的为数太少了。虽然,课本上也没有计算算理的过程,但是教过老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计算方法由算理得出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而课本上是先得出计算结果,再观察因数的分子、分母和积的分子、分母的关系,再进行验证得出的计算方法。但是,我还是认为老教材的教学思路比较好,能训练学生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图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数学教学反思10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界定上有什么新意呢?从目标结构上看,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目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四个目标是四个不同的领域,具体目标要求不同(见P2中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

  二、过程性目标

  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形式:

  经历(感受)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体验(体会)

  探索《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

  此外,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提出的目标主要指: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应预先列出的目标。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第二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的操作过程,并将结果表现为一种教学系统。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也就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即任务设置的缘由——为什么教,到分析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任务,明确要教些什么和怎么教,并通过预测和评价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方案,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系统,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分析教学对象

  1、基本情况:

  学生的年龄与学段情况、数学基础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情况。

  1)在有关的学习内容方面,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如何?

  (2)对有关的学习内容,学生有什么背景经验?

  (3)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4)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一般态度如何?那些比较喜欢或存在反感情绪?

  (5)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学媒体?等等。

  2、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1)什么是起点能力

  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2)如何了解学生的起点情况?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如,谁能说说你对面积了解了那些?

  二是课前了解。如在进行计算题复习课教学时,事先让学生做了八道题目,找出错的症结所在。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四、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一)分析教材

  1、为什么要这样编排?

  如:二年级乘法的认识:分成二个单元,第一单元教到六六三十六。

  而且是“五的口诀”放在第一位子。

  2、这样编排的特点是什么?

  如:“搭配”这一知识,在二、三年级都有,为什么?二年级编排到什么程度,三年级编排到什么程度,二个年级编排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二)用教材教

  1、教材与课程有何关系?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

  2、教师应如何看待、使用教材?

  (1)把教材作为样板;

  (2)把思想作为主线;

  (3)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内容重组教材

  3、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修改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所谓“更换”,就是把不适合学生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更换为适合的素材。

  所谓“增删”,就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适当增加延伸一些内容,或删除机械重复太多的、难度过大的又不会影响课程标准落实的一些素材

  所谓“归并”,归并学习内容。

  所谓“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4、如何组织、呈现学习内容?

  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是实现“用教材教”的前提。

  (1)结构化学习内容

  (2)回归“生活世界”的学习内容

  (3)具有生成力的学习内容

  5、教材中隐性的东西

  (1)数学思想

  (2)解决问题的方法

  (3)编排这个内容的前知是什么,对学生的后续学生有什么帮助。

  (4)学生会喜欢这个内容吗?

数学教学反思11

  存在问题与困难

  1.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

  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而高一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积极动脑思考;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应对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了解初中教材,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惯。

  根据高一教材,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高一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增

  加学生到黑板上展示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

  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

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直线、线段;初步认识了角以及角的分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首先将射线与直线、线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再引出角的概念,角的知识的教学。

  本课知识点较多,抓住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角的概念、角的各部分名称是高效教学的体现。

  这节课教学后有以下一些感想:

  一、老师要有在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课前做了课件,也进行了预放,但到上课时,电源总开关出了问题。电源断了,“现代化武器”课件帮不上了,只能靠一支粉笔、一把直尺来上“原始”课。可能是原始课上得多了,这节课上下来还算是顺利,其本完成预设的教学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但是没有使用课件,画直线、线段、射线化了较长的时间,学生的`学习角知识的时间少了,没有突破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这一教学难点。角的知识这一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

  二、纪律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可能是到阶梯教室上课,空间较大,上课时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浪费时间。如: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了一分钟,有几个学生连一条直线都没画,也有同学滥竽充数。这样一来,教学时间难以保证,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常规课教师如何调节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节课从线段引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顺利引出新知,指出了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总感到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显著。平时应加强训练,在语气、语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要时时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反思13

  《用数学》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获取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本课我重视每一个环节、每一道例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我发现新课程背景下,许多课的教学都省略了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环节,直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觉得要想一节课上得扎扎实实,复习旧知是很必要的,因此我让学生先口算了10道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道题还让学生说了口算过程,强调了算法。我在叫孩子们口算时分别请女生、男生、第1组、第3行……的同学来回答,孩子们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在叫到他时快速准确的站起来回答。这样既复习了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又复习了一单元中的确定位置,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可谓一举三得。

  在板书完课题后我让孩子们齐读课题,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如果再问问孩子什么是“用数学”?你怎样理解?会更好的强化教学内容,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在教学主题图时,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幅彩色画面,然后通过语言描述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真实、生动、活泼的游戏氛围,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了更好的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导向,我采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捉迷藏”图,再引导他们独立解决图中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总结解题的思路。有了解决第一幅图的基础,于是丢手绢图和踢足球图我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我则参与小组讨论和巡视、了解、收集好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通过反馈、讲评,提升同学们的思考水平。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这与平时的指导、训练分不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们有分工,有合作,孩子们会说、能说出本小组学习的成果。

  教学中我帮助孩子们理清怎样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概括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以致用、条理清楚、主题鲜明。

  由于这节课有抚顺市的教研员田老师、新抚区的教研员王老师、栾校长以及年组教师听课,所以在反馈时我为了顾全孩子们的面子,保护他们的自尊,没有像平时那样让做错的孩子说说自己错在哪里。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使教学反馈实实在在,及时纠正孩子们做题时出现的错误。

  教研员听课后也提出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反馈不到位;二是孩子的发言有两处我没有注意倾听,发言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

  从以上两点,我感觉到自己教学机智运用不够自如,因此,探索的道路上还需加倍努力。

数学教学反思14

  1.《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

  (2)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1)、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2)、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3.《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3)、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4.《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4)、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5、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虽然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但是只要旧知识过关,这一单元并不难,于是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首先,我把分数乘除法练好.再复习分数加减法,这样学生记算起来感到很顺利.最后,我又充分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分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2)、本节课我重点讲解了5/14÷4/21×0.64的两种算法(1),0.64和14,4直接约分.(2),把0.64化成分数后再约分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尝试题的出示,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育.因而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说:"谁能不听老师的讲解就能做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做的过程中提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6.《分数乘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变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注重《整理和复习》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景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上过分数乘法后,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7.《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知识。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学教学反思15

  一、试题分析及存在问题:

  这张试卷的基本题占90%以上,难度适中,绝大部分是学生应该达到且能达到的水平。考查的知识点是四年级下册第一至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包括小数的加减法,小数乘法,以及图形与空间部分的认识角、三角形知识。试卷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共有五大题:一、计算题,包括直接写出得数,用竖式计算,递等式计算(能简便就简便);二、我会判别——比较大小;三、我会算——求角度;四、我会解,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从卷面上看,学生的书写认真,卷面整洁,乱涂乱抹现象极少,说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此次考试,从总体上看,学生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计算错误而失分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张试卷计算大题占了46%。主要是因为学生过于自信,不能做到细心的计算,本该笔算的题目也心算,还有抄错数的现象。这从第一大题计算题较为严重,学生基本能掌握方法,但因为计算错误而失分的.较多。

  2、计算失误除了粗心之外,学生对于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理解不透彻,导致直接写出得数里出现的一个数乘除整十整百的错误。对于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晰,导致小数乘法的计算结果把小数点位置点错。

  3、竖式计算失分频率高。失误原因有:①计算过程中忘了进位退位;②个别学生把小数加减法与乘法的计算法则混淆:加减法小数点对齐,乘法末尾数位对齐。③计算结果小数点位置点错。

  4、关于简算。小数的简算比整数简算更难,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小数的口算,而且受到小数点的干扰,不易发现“凑整”,特别对于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不能很好的掌握。今后教学对策:加强小数计算的练习,引导学生多加观察,培养学生的数感,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多加应用,直到学生能理解和正确应用为止。

  5、小数单位的改写的灵活应用,如:4.1千克O4千克15克。原因分析: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重量单位换算掌握不熟;不知如何改写。对策:巩固小数单位改写的方法;背熟单位之间的进率,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3、个别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不强。如;第四大题的看图算一算,求角的度数。原因是学生对平角、直角、锐角、钝角之间的关系掌握不牢固。

  二、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想法:

  (1)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决问题关键。基础训练讲究一个“严”字,态度严肃,教风严谨,要求严格。

  计算不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同学及老师对此很困惑,事实上,造成计算出错的原因,首先是思想意识上,很多的老师都认为计算出错是粗心大意所致,有的同学认为只需细心,就能解决问题,但常常事与愿违,有的同学认为粗心不是先天的,无法克服,这些错误认识,成为加强训练、提高运算能力的思想障碍。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运算的准确是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平时就要多下功夫,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提高水平;运算的准确要依靠运算方法的合理与简捷,需要有效的检验手段(如数形结合,合理估算等),要养成思维严谨,步骤完整的解题习惯,要形成不只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只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形成运算能力,解决计算不准的弊病。

  (2)数学教学重在提高能力

  教学中要关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数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注意抓住生活现实中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普遍性问题,开展讨论、研究,从中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3)重视考后反思,师生共同分析试题。

【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1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12

数学教学反思06-12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06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数学歌教学反思01-30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4-21

(优)数学教学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