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心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庄子心得》读后感1
一、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遥游”里的境界“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需要的是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面对这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面对自己的顺与逆,我们首先应该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庄子的逍遥游给了我们每一个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与超越
每一个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现如今,我们常被“现实”错过了太多太多。我们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发现,而从来看不见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往往在他人过多的言论中盲从,迷失自己的心。
“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劳动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也该拥有一双如庄子那般灵魂的眼睛,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庄子心得》读后感2
悠悠五千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再漫长的岁月里,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在众多杰出的人才。
以前,我经常听到父母,老师谈到孔子,庄子,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在耳边回响。最近,老师让我读了一本书,《孔子庄子》让我对这些圣贤名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洗礼,震撼了我的心灵。
《孔子庄子》顾名思义,主要就讲了孔子和庄子两个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曾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书。庄子是到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贫困,隐默无闻,却着述丰厚,《庄子》一书流传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奋,勇敢,坚强,好学是成功者亘古不变的必备素质,我最喜欢孔子。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学而又勤奋,对于学习他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拜了许多人为老师,起早贪黑地学习。孔子勇敢而又抱负远大,满怀救世治国的志向,积极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并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坚强而又持之以恒,虽然许多君主不重他,总是吃闭门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周游列国,寻找他人生的最终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静静思考,我是不是连他们的千分之一也达不到?人生在世,谁都有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愿望,可实现这些需要走一大段并不平坦,荆条丛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勇敢坚强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坚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种困难,遇到各种危机时迎难而上,困难和挫折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退缩,即使再大的苦难,只要勇敢坚强一点,也是可以过去的。有时候,要努力几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个国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当中有必不可少的失败,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轻言放弃,一个能用坚强,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一切苦难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闪闪发光,令人敬仰。
《庄子心得》读后感3
逍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仰慕的词语,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灵魂上升到了俯视他人的地步,以来显示自己鹤立鸡群。这种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故作惊人语的方式来显示自己“逍遥”的事例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仅以庸俗的方式来“反衬”自己灵魂的浅陋罢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否还有逍遥一说?实际上是有的。学校生活也堪比一处小型社会,也有难以言语的烦心事,每到这种时候,在我们摆脱不了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要做个逍遥的人,想要脱离这些“世俗的枷锁”。在遭受误会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风口浪尖上时,逍遥,总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拥有的这种逍遥,是超然,但绝不脱俗。于我而言,逍遥是释放灵魂的行为,在苦于学习或生活时,我会自己游于湖边,在宁静安和的湖风里,释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穿着莲衣,赤脚立于无边浩瀚的冰面上,寒风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内心的苦郁无处遁隐。在内心像湖一样平静后,逍遥缘于苦困,苦困则生于尘世,在逍遥之后,我们必将继续面对那些烦忧,绝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对我们来说,逍遥是给我被拘禁的灵魂一个抚慰自己的旅店,绝不是一处前往他乡的车站。
就像《逍遥游》中所暗示的一样,我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我想,庄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逍遥者,因为真正的逍遥者不会屑于留下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庄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继续身体力行,以宣扬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救济那个混乱年代饱受灾苦的灵魂。所以说,逍遥赋予我们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权力,让我们能在苦难中让灵魂羽化成仙。但事实是,我们仍是继续面对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事情,我们都不能仅以逍遥一说可以规避。只有认清现实,但不为之所苦,所忧,并勇于去解决它,才能得到那种“无所困”、“无所忧”,那种让你陷入俗尘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遥。
每个人都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必担忧自己面对不了什么而恐惧。尘世、苦困、逍遥这过程,我们将重复面对很多次,而每一次经历,我们却将有灵魂上的愈加纯净和自由。终有一天,当你觉得生活中接下来的只有阳光,没有能让你烦心的事情时,那才是上天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逍遥。
《庄子心得》读后感4
一谈到庄子,我们不由得想到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庄子更注重对个体的重视,让人更加重视身体、生命,也就是注重于养生。
《庄子选注》中,有一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由在池中游来游去的儵鱼引起联想。其题虽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读完文章,不得不感叹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与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无不折服于他们的“善辩”。头一回读完,心中不时佩服两人的才辩,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濠梁之辩”,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才能体会到钓鱼的快乐,不过从庄子以“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的诡辩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拨他俩之间的情谊,为此惠子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象地说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可见,庄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轻的,对于外界的诱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这一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哲学理念,处处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长时间都无法琢磨透。
在我看来,道家这一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容易嚼透的学问。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庄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名初一年的学生,可能我对《庄子选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脑深处,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将力求读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将以其中我所认可的思想来指导我的人生观。
《庄子心得》读后感5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
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
第二段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主要是着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遥游的“至人”形象具体化。作者先通过渲染尧让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贵,权不足惜的.思想观点,再借许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态度:“予无所用天下为!”接着,又通过肩吾和连叔的对话,创造了“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这个神人即前文所称的能作逍遥游的“至人”,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所以庄子赋予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
庄子不能忘世,所以写了尧让天下等世事;更不能忘我,所以接下来又写了自己与惠子辩论的是是非非。这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实际上也就指出了无为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从而结束了全篇。
总之,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个神人形象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尽管花费了好长时间才读清楚这篇古代的精华之作,但最后有这样大的收获,实在是不亦乐乎。
《庄子心得》读后感6
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老僧确实能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静的面对,所以,他制服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还岳梦中飞”。世界上虽沧桑变化,我心事定,无论你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的判断局势、应变局势、取得成就。
《庄子心得》读后感7
庄子是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人们称孔子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暑假又读了于丹的《庄子》。
第一次认识庄子是从一首诗开始的“庄生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只觉得诗挺特别的。后来才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放弃了世俗社会的名利。
假如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充满寓言和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都很穷,但他可以超越贫,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特别善于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嘲讽那些追求名利的恶棍。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往往令人瞠目结舌,令人惊叹。他看透了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死亡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个聪明人。虽然他是一个幽默而自我克制的人,但他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极其贫穷,到处求人,等米下锅德。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领域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一个大领域,你会看到自然的人才必须有用。站在一个小领域,你只能一辈子都很平庸。世界的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世界的小,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里,也在人的心灵里。比如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它不能自举”皮肤太薄,不能做容器。我觉得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认为它必须被切割成勺子而不是完全绑在身上漫游江海?有些人可以抗冻的家庭秘方,让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是世代漂洗为生;有人高价买了这个秘方,这样吴军士就不会被冻伤,在向越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身价翻了一番。
因此,每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经常从世俗的角度来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内心要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
《庄子心得》读后感8
方今天气寒冷,神思内敛,这一本《庄子》越读越有味。其实古人的心胸与眼界远比今人为大。《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古人说“三才天地人”,是以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类活动的最高主旨便是洞悉天地的运行规律,并以此指导人的行为,最终使人与天地三者和谐共存。因此人世间最高明、最根本的学问就是——明道(亦即探寻宇宙的.终极真理。)我们今天依旧处在探寻的道路上,我们用科学来探求它,用哲学来思辨它,用数学来验证它,虽然如此,仍是徒劳。千百年来推崇庄子的人有许许多多,可是能读懂他真意的人少之又少。
庄子是一个明道的人,一个传道的人。虽然你们可以把他立为宗教教主又或者尊为思想巨擘,但在他心里,他对这些名号都不在乎。《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他说你们这帮红尘之中,庸庸碌碌,来去奔忙,追逐名利的人,都是些愚不可及的可怜虫啊!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無终始者为友。”他说这世间不能明道的凡夫俗子,率皆蜩与学鸠之辈、井蛙夏虫之徒,我庄周是不会和你们做朋友的!
稍及年长些,随着个人阅历和见识的丰富。真正到达了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阶段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心理深处真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我时常追问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弃的无奈,是否都是随着我的本心而没有违背?是否都值得?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是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追问而通达到的一种境界。
《庄子心得》读后感9
万物尽然,而以相蕴。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对于庄子,最让我赞叹的是他的一些议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我对庄子,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
“凡人之心险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国人都没兴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来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随遇而安,知天乐命,逍遥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一事无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个知足常乐,自然一切都好。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诅。”看看这句话,现在中国人中许多人都被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鲜少有像庄子这样特立独行的人。
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与取象也。”这对与庄子来说,尤其恰当。《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瑰丽的艺术境界。
我读庄子,读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我读庄子,读他:“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读庄子,读他:“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圣人无名。
《庄子心得》读后感10
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这是鲍鹏山笔下的庄子,亦是我心中的庄子!——题记
春秋末年,百家争鸣,而与老子并名的庄子,同属道家学派。初见庄子时,接触到的便是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起初并不在意。但当我读到《逍遥游》时,才倏而反应过来。或许,在庄子的心中,始终都藏着一块神秘的净土,那里平静,自由,清新明朗。那里没有纷飞的战火。那里还有四季分明,令人神往。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让我不禁想拨开眼前的迷雾,去一探庄子真正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庄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后来,我才发觉,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他有一身无双的才能,却避不入世。曾经,楚威王听闻庄子贤能,便重金拉拢他。可面对对金银财宝的诱惑,庄子却未曾动摇。他只是笑着说:“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泳,也不愿为国君所困!”刹那间,梦回千年前,场景在眼前隐隐浮现。我仿佛看到了庄子笑得云淡风轻,而未带一丝贪婪之色的脸庞!那时的他,像只“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一心只有远方,而从未在乎俗事俗物!他在狼烟四起的乱世之中,却仍然有一颗稚子般澄澈的心!
喜欢的.不仅仅是《逍遥游》,更让我沉迷其中的是《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读“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便无端端生出了几分梦幻却又凄迷之意。这其中,不仅仅包含着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也饱含着他对自然的热爱。在我的心底始终认为,庄子不像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也许,是那个战争纷繁的时代与他内心向往的神秘净土是不相同的。他无法逃离那个动乱的时代,但他亦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于是他拼命地在自己的思想中提醒自己要坚守内心的那方净土。在那个诸侯不断发动兼并战争的年代,他像一个失去心智的人,疯狂地想钻进心中的那方净土之中,因此才有了后人眼中的“避世思想”吧!因此,战乱使庄子“避世不出”,战乱也同时造就了庄子!
然而,他终究还是无法放下世俗,亦无法进入净土。他一边为俗世担忧,一边又为俗世所困扰!这大概才是他被称为“人类最脆弱的心灵”的缘由吧!
时光飞过数千年,猛然惊醒,不知身处何地。“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如清风般传入我的耳中。回首之间,却只见得一道淡然的身影倏而远逝。——后记
《庄子心得》读后感11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是一个幽默而有涵养的人,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穷到极点,处处求人,等米下锅德地步。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作文
《庄子心得》读后感12
神人离形析体,混一无功。无形无相,名实攸同。大者有大之用,小者有小之用。二者各得其欲,是以无用以为天下用。况鳞羽文章而获死,珠玉光明而蒙尘。何弊弊于天下邪?尧犹怅然于姑射之人。有不龟手之药者,于宋则洴澼絖为用,于吴则裂土封邦为用,非无用长于大用乎?黄金者,多于亚墨利加,而输于欧亚之陆,是岂一隅之物用于天下。若大瓠虑以为樽,浮于沧溟之上,因马尼拉航线,易以黄金,岂非大用之用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何故?譬如一人言有甲,而听者亦以为有甲。究此二甲,竟非同甲,故隙生而怨成。且是非之言,多是此类。白所以命色,而马所以命形。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马非马。而庄子则谓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盖马者现量也,非命形也。白者,比量也。非马者,即非以马为马之马也,亦是比量。二皆非马,则争自绝矣。此章炳麟以唯识解之。
使我与若辨,若胜我,则若果是邪?若不胜我,则我果是邪?方始也,若知果胜我,则知之先也。若不知果胜我,则知之后也。果无变也。所谓是不是,然不然,指不指,是以穷年以逐末。丽之姬泣时安知后以为悔也,而李斯安知所求者不过黄门犬也?
昔李君明作准以定数,作六十律以为中吕反生黄钟。乃循蕤宾重上之法,终于南事之率。然则蕤宾下生之法,亦生律吕,何弃之不用邪?盖因蕤宾下生,则减于四寸五分。四寸五分者,清黄钟之数也。夫减于标准者,犹如淮北之枳,其实不同矣。黄钟定九寸,林钟则六寸。黄钟定八十一寸,林钟则五十四寸,余者莫不循黄钟而动。旋相为宫则五音成,五音莫不循宫而动,此所谓反者道之动。夫律吕,皆追黄钟。黄钟乃律吕之定数,衍生之准则也。不知准则不知律,故有道而物成也。
方我之生也,成我之元素亦有,方我之死也,成我之元素亦非无。然则火传于薪,不知其尽,而甲薪之火与乙薪之火焉有同异,又上流之水与下流之水焉有异同。则元素在此与在彼有何同异。若参商邪?四时也,县解也。安期生,王子乔,莫不为世俗所求也。长生也,不可得。长乐也,亦不可得。长乐未央亦一代之精神也。
《庄子心得》读后感13
庄子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看完庄子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其间不可磨灭的真理,你会发现你只是打开一扇门,通往真实朴素的天道。
世界上几千年的悲哀在于,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自与天地精神交往,不骄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一位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浑浊,不能说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言。他上游与造物者,下游与外死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名利营狗的人,讽刺那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毁灭天人和谐的恶棍。那些寻求权力的人用自己内心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祝福,而庄子宁愿做一只在泥里拖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一个在大厅里供应的占卜龟壳。庄子的优雅和洒脱是他出众、傲慢和不羁的性格魅力所支撑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识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识。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部文章都是赵赵宏道,一切都依赖于天道。一切的起源是什么?唯一的方式。一切的来源是什么?唯一的方式。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庄子微笑着轻轻地拨打——人们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生活只是蚁巢的梦想。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那里没有我们世界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洁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个身体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和听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感到非常舒适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家乡,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忆的感觉,不断地跋涉到他的家乡。
真正的生存是庄学的核心。但我们都生活在人为的恶魔圈里,一切都是人为的,我们已经失去了自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笛声寻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庄子心得》读后感14
去年的暑假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收获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庄子心得》,慢慢品读,受益匪浅。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给我启示最大的是于丹关于《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另外,《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第48页)。“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能与天地共往共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这样我们就能够凭借健全的内心,在自知的基础上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强调了人必须认识社会,顺应社会。一方面在生命原则上坚持大境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达和顺应变化万千,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外化而内不化”,和光同尘,获得一个游刃有余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庄子心得》读后感15
不小心在书摊买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一本书,感觉很有趣,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而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宽容万千,把一切都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过于丹的《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进步的影响,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其实<庄子>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需要内心的精神。这需要你去辨证感受,去糟粕取其精华。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官。贫而乐道,不慕财富。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作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理论,使之成为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理论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依赖于老子的哲学。后人称他为老子和老子“老庄”,他们的哲学是“老庄哲学”。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三个部分“内篇”庄子一定写了七篇文字,“外篇”一般认为十五篇文章是庄子弟子写的,或者庄子和弟子合作写的,反映了庄子的真实思想;“杂篇”十一篇文章的情况比较复杂,应该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写的。有些篇幅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所有思想,比如<盗跖>、<说剑>等。
但我认为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感觉是一个瞬间,理解是一个过程。把所有的感觉时刻和长寿的理解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到我的心。这是人生的伟大意识。”
意识是佛家语。用现在的话“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完书感觉很重要。“悟”更为重要。“悟”是人生的经历。当我80岁的时候,回想起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海中的每一章,也许还是一个过程。但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这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没有过程。有些意思是不劳而获。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更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在此基础上。不管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能成功。
【《庄子心得》读后感】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感悟03-10
读庄子心得读后感06-14
《庄子》读后感07-04
庄子读后感04-08
于丹庄子读书心得04-14
庄子的语录12-30
庄子读后感【优选14篇】07-13
庄子语录30句09-01
庄子语录(精选30句)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