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后感

时间:2024-07-20 18:41: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未来简史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1

  《未来简史》这本书是未出版就已经火了,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写过一本风靡全球的书,《人类简史》,人类简史我买了但是还没有看,未来简史今天刚刚看完,那么就说说它吧,说说书,也说说我的感受。

  《未来简史》开篇的宗旨就是抛出来了3个议题,阐述了在未来,或者说现在,人类的死亡数量,不在是战争或者疾病,而是肥胖,抑郁症等因素导致,在未来追求幸福依然是一个目标,据统计,20世纪的幸福指数和现在的幸福指数基本上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虽然现在有吃有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归属感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重,所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或者说不同。

  《未来简史》标题是从智人到神人的转变,智人应该不用解读,就是现在的人类,神人在书中描述的是什么样子的,所谓的神人是部分的精英人士,这些人掌握着世界上大多数的金钱和权力,他们掌控者大多数人生老病死,随着科技的发展,细胞的移植和再生,人类的生命能延续多久将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做这些生物手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或者说是权力,可以说生命能够延续的依然是部分精英人士,在未来依然会统治人类,不由的可怕,一切的一切和普通人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

  《未来简史》最后一篇讲述的是关于数据。即现在所说的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虽然现在才是刚刚起步,但是足矣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未来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决定,可以去询问计算机,或者说,通过计算机的计算,计算机会为你做出决定,比你靠情绪化所做的决定要合理和理性的多。大数据,也会存储所有人的基因,可以作为一个大的基因工作,如果你生病,基因工程学,将会遍布你的血缘近亲看看他们有没有病史,或者遍布所有的基因库有没有人有这种同样的疾病,是如何治疗的。即使都没有,这是一种新奇的疾病,按照未来科技的发展,将会有纳米治疗技术的'诞生,可能现在只是一个雏形,或许我不知道而已,把细胞战士浓缩成纳米那么小,把它放到身体里面,让纳米战士去和坏细胞做斗争,从来消除疾病,人类的死亡,其实是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了死亡。按照现在的技术来看,更换皮肤可以做的到,更换心脏或许也可以做的到,只是还存在一些危险性。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都可以实现,你想想你的某个部位出现了死亡,直接切掉更换,又是一条好汉,你永远死不了,而且还会年轻,那个时候你会做何感想,按照这个想法想下去,就不需要造后代了,就这么一批人生存在这个地球即可,也没有什么生育。如果真想要个孩子,直接体外培植,你可以花钱检查这个孩子的23对染色体是否有问题,你是否想让这个孩子有某个方面的天赋,都将可以实现。未来已来,已来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未来简史》中说机器人打败人类,特别是谷歌的alphaGo打败了人类史上最难的一项脑力运动,围棋的韩国棋王李世石。从深蓝到alphaGo,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现在唯一缺少的似乎是意识或者说像人类这样思考。但是从如今的发展来看,机器人会思考这样的事情还会远吗?人终将会被机器控制,还是人继续控制着机器,尤未可知。

  由未来简史引发的一些列思考,对未来产生了期待又感觉到了可怕,但趋势如此,怎可逆流而上,作为普通人能做的顺势而为,做好迎接未来一切变因准备。

  以上是小编看完《未来简史》的部分思考。其中还有一些文化、宗教、信仰等问题,容后作文阐述。

  在人文主义时代,没有美丑之分,有的是谁看的,他认为美即美,认为丑即丑,每个人的价值是可有可无,但是整个人类还是有价值的,每个人像一个独立的芯片一样,有这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看似矛盾的命题,细想一下,可以如此。

未来简史读后感2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3

  最近看了一本颇为震撼的书——《未来简史》,在这本书中为我们展现了未来人类的三大终极目标:永远幸福快乐、长生不老、化身为神,据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牵丝理线的阐述了人类从智人到智神的发展。未来之事是否如是发展,我们犹未可知,但是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事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和终生学习都是永恒不变的基调。

  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和终生学习》一文中,作者说到这样的一句话,读书和终生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用最低的成本,提高自己的知识、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径。很多研究表明,教育水平和终生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阅读也能显著的降低压力水平,学习活动能够延缓阿兹海默症的病情的加深,维持病人的生活质量。此外,学习能让人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一定的好奇心,而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人生几十年,在基本的学历教育中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在一个人漫漫长河的人生中,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发展的需要的,我们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去改善自身的“窘境”。

  我们生活在巨变的时代,但同时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也充足,持续学习的理由有很多,或许开始为名利而学,但后来为享受而读书,学习本身,将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开放思维,勇敢去学,让其成为一生的习惯,更甚者是信仰。

未来简史读后感4

  花了15个小时读完本书,留下了168个笔记,足以证明本书信息含量之大。它预言未来,数据主义兴起,人类自由意志终结,理由是:数据算法将比人类更了解任何事,在数据算法的辅助下,人类将挑战生命、幸福度、个人超能力。正如历史上人类战胜了饥荒、瘟疫、战争一样。书中列举的很多论据都非常精彩。

  而且,作者是历史学家出生,他看待历史的态度很值得借鉴: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串的意外事件所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过去”从祖先的坟墓里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们的脖子,让我们只能看向某个未来的方向。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这股力量,于是以为这就是自然,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试着挣脱并想象自己的未来还有其他可能性。

未来简史读后感5

  这是一本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趣味盎然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的思考方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大数据这个词应该是耳熟能详了。在我读到本书的最后一章数据主义时对大数据有了全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最能体现数据主义的是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用来辅助人类处理各种数据的。

  那生物和数据有什么联系呢?生病了去医院找医生是件很平常的事。在将来医生可能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因为医生在了解病人的状况后主要依据自己在医学院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找到解决的方案。

  但人总有出错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今天病人太多产生了疲劳或者是其它原因,误诊事件还是时有发生的.。机器人便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能你会说医生也有独特的地方,比如说可以关心病人而不仅仅是治病。达尔文之后,生物学家开始提出解释,认为所谓感觉,也是通过进化千锤百炼的复杂算法,能够帮助动物做出正确的决定。

  既然生物感觉也是算法,那么机器人也可能会拥有情感。

  生命本身其实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到重大决定的抉择,都是人对各种数据处理的结果。

未来简史读后感6

  当我们真的仰望未来的时候,说不定会缅怀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通透,而且非常前卫”,很多观点未被推翻,也未得到证实。人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即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与自主意识下的行为的辩论显示出了人类这种生物是具有矛盾的复杂体。叙事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时,人们该选择什么,也许是跟着感觉走 ,也许是根据事实。还有有趣的一件事情便是“人文主义”的争论,从神到人的关注点的改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最后是启蒙运动”思想意识的流变是思想的解放还是在滚滚历史车轮下做出的当然选择,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在我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关注神进而到关注人的种种需要是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思想的`解放只是促成品,而人们所说的“意义”还是被人所定义的,加上了很多主观成分。

  数据和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这就是科技的双刃剑的作用,人们享有信息获得,沟通的便利 ,同时个人隐私也会受到威胁。例如现在下载各类app很多都需要授权个人信息,访问电话联系人,相册等各种权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照片可以在瞬间的速度传播,甚至会引导舆论。被数据和各种信息充斥的我们是否丧失独立思考了呢?比如各类自媒体的兴起也许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暗含着深层次的危机。一旦被舆论控制了思想,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味跟风,大多数都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被精英群体所控而不自知,也是一种悲哀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7

  上一次看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是《人类简史》。《人类简史》阐述了智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走上进化的巅峰。

  而这一部《未来简史》则是强调了智人如何走上“智神”,从控制自然界再到未来向宇宙进军。而赫拉利关注的,则是未来人类的走向,“智神”究竟是人类进化的终结,还是一种新的形态的开始?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后期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经济增长主义,科技人文主义。科技和万物联网ai时代,社会,个人,职业,家庭模式都将进入剧烈变革。极少数精英阶层与极大多数人工智能时代的“无用阶层”(87%以上的人们)如何调和?

  宗教时代和经济增长主义日渐衰微的时代,什么样新的主义将深刻的影响社会,世界和国家民族甚至家庭模式?

  究其本质,赫拉利指出,人类本身是一种“算法“,未来更优越的“算法革命“出现后,人类何去何从,将决定智神,是天堂还是人类进化的地狱。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引用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或者,在某个意义上说人类本身和未来,会不会如《诗经》里那句低低的、无奈的警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这或许,也算是盛世危言吧!

未来简史读后感8

  20xx年,AI人工智能几乎成了各行各业热议的“关键词”,在金融领域,Fintech科技金融的热度也是居高不下。无论AI还是Fintech,都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都代表着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金融领域从业人员,面对科技兴盛之下的经济形势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急需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方法论去思索和解释这些新问题、新挑战的价值内核与应对之策。前段时间,总行开展“三长荐书”活动,行领导推荐了以色列青年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丛书,该丛书从历史入手,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文明进程从过去到未来的宏大叙事,人类如何演化而来、人类如何影响自然、创造世界,科技又将如何引导人类未来的方向等等,都在尤瓦尔生动丰富且融合了多重学科知识的记叙中娓娓道来。书中看似戏谑实则犀利的观点,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思考人类价值以及未来方向提供了一种别致的分析角度。

  常怀敬畏之心,顺历史潮流而上。按照尤瓦尔的记叙,在好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与任何其他动物没有区别:在智力或生存方式上与某匹狼、某个长毛象没有区别,都是野外活动、既追逐食物又被天敌追逐;在对自然的影响力上没有区别,好几个人类群落的聚集也不会在地球上留下任何印记,但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让人类绝迹。但是从7万年前的认识革命开始,我们的人类祖先突然有了非凡的认知能力和智力,迅速地与其他动物拉开差距并占据食物链的顶端,成为“智人”,开始主宰自然和其他动物的生死;近现代的科技革命更是让“智人”不再满足于“人”,而向着永生的“神”奔去,“智人”中的一小部分精英分子看来又要迅速地与绝大多数普通“人”拉开差距并占据永生的地位,开始主宰同类的命运。尤瓦尔对这样的发展路径表达了不认同和担忧,力量的强大磨灭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历史应顺流而上,人类更应常怀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能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怀有感念与尊重。无论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还是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状态,都应常怀敬畏。对于前者,大到国家的森林保护与污水治理,小到个人的低碳环保与垃圾分类,一点一滴都是对自然的尊重与回馈;对于后者,则更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独有状况,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大潮中,每个人的社会状态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顺应历史而上,更要有敬畏之心。具体说来,在中国当下,社会变革加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党内部反腐加压,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党员个人觉悟与素质要求亦在不断提高。无论是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还是党员干部,我们都应当更为严肃、更为认真的'紧跟当下经济政治局势,积极地学习和适应最新的方针、政策,去了解和认同其中的原理和背后的动因,并积极地实践和落实。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对心中的信仰保持敬畏和忠诚,还应深刻认识到个人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与外部形成良性互动,贡献力量、促进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金融领域而言,新兴科技的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我们应秉持从业人员虔诚之心,正确认识科技带来的金融变革与业务升级,以自身的专业积极应对和适应,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将好的一面发挥到最大,展示作为“智人”与众不同的一面。

  如果“智人”成为“神”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顺势而为,但绝不能因为力量的强大而磨灭了自己的敬畏之心,唯有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在社会变革与金融改革的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未来简史读后感9

  只是把一些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捡出来,纯粹当读书笔记用。

  ①「关于历史学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历史学的意义在于人类历史循环反复,这一大前提之上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但是作者认为研究历史的最好理由在于“将自己从过去中解放出来”去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被所处的时代经验和政治制度所限制,他们像是从坟墓中伸出来的“手”抓着你只能看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而回顾历史就是去正视坟墓里的这只手,明白他本不必存在,再去决定自己是否要看向他所指示的方向,还是干脆就砍掉他,让自己转个头,“去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和可能”。

  ②「生物就是算法」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用于描述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于人文主义关于“人”这么一个概念的颠覆性影响,从而论证建立在人文主义至上发展而成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思想在21世纪·数据时代或者第三个千年面临的挑战。

  这一点我认为很好的体现了中西方思想层面的区别。对于接受西方平等自由理论的民众而言,也许很难去想象“自己”或者是说“个人”这个概念变得不再重要与独特:“「我」的个人意识与体会并非「我」个人所独有的,而是在纷纷种种多重影响下形成的路径,和「自由选择」并无关系”这一事实在根本上动摇了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构筑的基本世界观,即「人人生而自由」。

  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接受社会主义集体教育长大的孩子而言,没有「独立自我」的存在并不影响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说到底,当我接收「平等与自由」和「人权」这些概念的时候,我所认同的是其为「人类幸福最大化的路径」而不是「生而为人所赋有的权力」。

  同时正如我确信所谓「世界观」不过是过去种种经验和偏见的累积,我也完全同意作者尤瓦尔关于「自我」的描述:一切不过是一个一以贯之虚构的故事而已。

  所以「“身而为人”不过是生物算法的一部分」这件事并不会给我带来太大的困扰,诚如书中所言这件事从根本上动摇了「有机体」和「非有机体」的区别,拆开了间隔二者最坚固的一堵墙,但是如果智人能够在其他地球物种之间脱颖而出,统治(或者我们认为是统治)地球长达千年,那么为什么「无机体」机器人不可以从所有有机生命体中间脱颖而出呢?说到底,就像作者说的,“既然大家本质都是算法,有机体和无机体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智能与意识的分离」

  前几天正好看到有关“专业化”的讨论,即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职业间隔只会逐渐专业分化,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或者职业范围内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即可,这也是为什么不应该要求演员拥有基础教育以上的学识。与此同时,书里举无人驾驶和长途司机和出租车司机为例,论证人类职业专门化为「可被替换」这件事提供了可能性。诚然人类驾驶员可以在驾驶过程中体验速度与激情,感受「人车合一」的掌控感,甚至可以在驾驶中感受时光的'流逝和四季的更替甚至是人生的无常,这是目前为人类所特有的「意识」,但是对于「驾驶员」这一身份而言,他要做的就是开车,安全迅速准确的驾驶,这是「智能」,而「智能」正是人类永远无法战胜算法,或者说人工智能的一点。

  作者在正文的最后抛出的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智能与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我的第一想法是取决于人类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人人各司其职的「智能」社会还是没有那么顺遂充满了意外和未知的「意识」社会?但是再转念一想,由人类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人类认为自己有资格去考虑这个问题,太傲慢了。

  ④「无用的阶级」

  全书精华章节之一。书里说道:“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诚然现在听起来这一段描述像在杞人忧天,但是这一切真的不可能发生吗?我们都知道奇点理论,技术进步是爆炸式的。既然现在依靠互联网算法已经有了「大数据」预测我们的喜好并进一步影响我们的选择,为什么他不可能从“帮助”我们做决定发展为“替”我们做决定?

  就像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总结的:“从我们所知的纯粹科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人类的行动没有什么神圣的整体计划,而且如果整个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个宇宙很可能还是一样就这么运行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能排除掉人类主观的因素。但这也就是说,我们对生活所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既是如此,当算法从「助手」成为「君主」,在他们眼中的“我们(智人)”又有什么特质是无可替代的?

未来简史读后感10

  未来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作。下面我对于这本书逐一阐述我的感触。曾经的世界为饥荒而头疼,有钱人争着吃各种高脂产品来喂养自己,穷人吃着地里可怜的蔬果度日。可现在有钱人却吃着养身的蔬菜食品,而穷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虽然全世界更重视养身了,但肥胖依旧夺走了300万穷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现代医学跑在了病毒的前头,抗生素,纳米机器人......但出现了另一种危机,那就是人类自己为了某种残忍的意识形态,可以制造出流行病。这样看来,那个人类对流行病束手无策的时代反而叫人有点怀念。

  战争正在消失,人类打破了“丛林法则”“契诃夫法则”,原因在于核导弹的出现逼迫超级大国们采取积极和平的政策。恐怖组织并不能把我们拖回中世纪,我们不能面对恐怖组织的表演而反应过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当世界不为战争和饥荒担心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现生命的良药,就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历史上过往的战争都不及这场为了永恒青春的战争。

  人类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是与生而来的。尽管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我们总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数或只能短暂提高。我个人认为,这使得我们人类能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为生物进化的淘汰,使得实现真正的幸福快乐,难度不亚于战胜老死。

  人类渴望成神。因为有机生命的限制,人类无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长时间居住,但人类正在突破这个限制,目前已可能创造出半机体生命,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无机生命。我们也在尝试获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长生不老,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发展不可能踩刹车。经济需要不断增长,否则经济的崩溃会拖垮社会。人类对于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论表示人类有灵魂,而猪则没有,但人类科学家查看过人类的各个角落,并没有灵魂,所以神论信徒对进化论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杀死了一名美国公民,远比杀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响大得多。

  这本充满哲学色彩的书籍,讲述了从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到智人失去控制权等种种震撼人心的理论和证据,让我叹为观止。人类应该更关注这些问题,这本书是帮助人类找到方向的一条大道。

未来简史读后感11

  温习一下。

  赫拉利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旧议题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将是长生、快乐和意义这三大新议题。

  1.长生,不是永生或不死。目前已经有人在尝试了,而且为数不少。永生或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不断延长寿命,将是人类整体未来的追求之一。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生老病死的问题将不再是哲学问题,逐渐成为可以应对的技术问题。随之产生的,将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重定义,还有更加严峻的个体平等问题。

  2.快乐,不是幸福,或许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快感。除了伊壁鸠鲁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上谈论快乐的貌似并不多见:快乐貌似比幸福更加低级一些,更遑论卓越、正义和至善了。然而我们都渴望快乐。快乐是什么呢?如果生物是算法,快乐就简单多了;但是快乐和快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快乐是什么呢?是不是“适当地”满足个体需求呢?

  3.意义。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人类将神拉下神坛,认为意义不在彼岸,而在人本身。但在冷冰冰的算法和数据主义洗劫之后,人类还有多大的自信认为“我”很重要呢?我们只是一堆算法,而无意识的智能在数据处理上优于人类智能百倍不止。我们的意义在于将意识变成智能或“数据”么?

  意义问题较之于长生与快乐,在此虚无的数据时代,无疑将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未来简史读后感12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未来简史读后感。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过节期间,我把《未来简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我自己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的竞争力可以维持多久?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像是"养老金".年少时花时间存上一笔知识,然后上班之后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就像我们的养老金一样,不够了……

  《未来简史》中说,我们这代人会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而人们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吗?

  以前我们60岁退休,过个10年左右就安息了;现在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过。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和我们一样可以活到120岁的人类,而是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中,将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我拨指一算,糟糕,20年之后,我才50岁。如果那个时候我失业了怎么办?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说,也不需要他说,这也许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你准备好了吗?

未来简史读后感13

  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断断续续的读了一个月左右吧,一开始看的是他的第一部《人类简史》,但是只看了一小半,之后一直放着,没想到一放就放到了作者的第二部《未来简史》出版了,于是就直接跳上车了。

  这本书看完之后,给我最大的思考是:穷人和中产没有未来。

  从书中作者提出的种种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种种思考,都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结论。就算你没有看书,或许,你可以感受一下,你的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工作已经被机器所代替。洗衣用洗衣机,而且现在越来越智能,能帮你杀菌、定时、烘干等等操作,打扫有机器人进行全屋清扫等。

  再说点大的,军队中的无人机和机器人正在代替人类士兵,物流配送中使用的无人车和无人机,正在让快递员这一职业,慢慢退出人类历史舞台,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让司机这一岗位消失,前段时间我们国家才在武汉,刚颁发完第一批次的无人驾驶牌照。所以,不要觉得这一切都还离我们很远,当你觉得离你近的时候,可能就是你失业,被时代抛弃的时候。

  在18、19、甚至是20世纪,从国家层面来说,还有动力去为穷人解决生存和疾病、教育问题,因为,需要穷人的劳力,为其扩张服务,比如:战争。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无人机、智能武器的出现,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人,来为国家的扩张服务了,那么,这部分人必定是未来无望。

  资本主义国家,一直以市场经济为自豪,但是,恰恰是这种所谓的市场经济,更会导致穷人的未来无望。资本是逐利的,没有利益的事情,资本是不会干的。为穷人投入巨资研发疫苗的行为,你觉得资本会干么?干的前提是谁为资本的投入买单,靠资本主义的政府么?还是穷国的政府?

  另外,当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社会的物质产出,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后,那么,被淘汰的仍然是穷人和中产。此时,穷人和中产的劳力,所产生的'收益,远远无法跟机器相比,所以,对于为政者,也看不上这些人的劳动所得,那么,这些人也没啥事干,但是,为了社会稳定,总归是要找点事给这些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干的,最好的就是游戏。让这些人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要给现实世界的为政者添乱。

  现在的游戏,从PC游戏进化到手机游戏,目前也能看到些,所谓的VR/AR游戏,但是,科技还没到那一步,等到了那一步后,这才是游戏进化的根本。穷人和中产的生活,就会如《头号玩家》这部电影所述,脱离游戏之后,发现生活无望,只能再次回到游戏中,寻找自己的“幸福”。

  现在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正是穷人和中产消耗自己时间的另一战场么,这些“玩物丧志”的东西正在慢慢侵蚀人的思想,一开抖音快乐的一天过去了,再一开抖音,快乐的一周又过去了。

  如果,自己不是身处在互联网行业,没有一直关注和接触,甚至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没有看过有关于人工智能和未来科技的相关书籍,那么,我会很悲观,就如同作者的提问和思考更倾向于悲剧。

  结合自己以前所看的书,再加上这本和自己一直以来的思考,未来的社会,首先,一定属于更加具有创造力的精英们,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创造力,这就是自己当下,应该思考和刻意训练的了。其次,一定属于富人的,而且,富人会越来越富。为什么,因为,富人可以用钱来购买科技升级的“船票”,从而让自己能一直立于人类社会的顶层结构中。

  那么,对于我们当下的普通大众来说,要想不被未来的时代所淘汰,唯一有拼命学习,努力赚钱,对于那些“玩物丧志”的东西,你懂的,应该怎么做。

  逆向思维一下,从投资和创业的角度思考,未来凡是“玩物丧志”的东西,就是刚需,刚需的东西就值得投资;而设计“玩物丧志”东西的“人类”就是具有创造力的“人类”,同样是刚需。

未来简史读后感14

  今天早上读了隆兴发群里的一篇情感文章,说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当时他们3个坐下来谈谁更爱林徽因,结果是梁思成,林与梁便选择结婚,可笑的后来林徽因死了,梁思成马上再娶,而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 谁更爱。看了我其实觉得有点可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发表的文字也是毋庸置疑的态度,也许每个人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子非鱼又焉知鱼。或许金岳霖就与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剩男剩女一样,当时错过了一份感情,后面左突右击,就再难得寻找到那个互相喜欢的人了呢?而并非不娶就是为了林徽因。

  这就印证了我们群里一起发起读书会要读的书里的话,这本书就是《未来简史》,它里面写到“意义的网”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人觉得现实只有两类: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殊不知还有一种情况:互为主体。我们给很多东西赋予了一种意义,其实都是虚构的,人类会为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会让意义这张网收的越近。所以很多并非存在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那么它就是这样的。很多东西并不存在,但是我们都认为它是存在的,那就存在了,就如上面林梁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金岳霖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因此一般的人深信不疑,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这只是一个例子,或许你认为他们的感情与我无关,我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但是那只是一个例子,放到很多事情中皆准。所以在评判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总认为自己有那么的正确,不要对自己一贯以来的思想那么深信不疑。

  读《未来简史》,读书会要分享,对于这种类型的看法我想我暂时表达还有点困难,我比较擅长把它写下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宗教信仰之人。因为我确实不信教啊,我也认为没有上帝,也许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宗教主义信仰者。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相信destiny,在美剧大片中,总是在结尾的时候会让你相信这是destiny。平时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很多事情总觉得是冥冥之中发生的,相信很多事情是命运,就比如婚姻,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找到合适的'人结婚,我就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冥冥之中总会安排那么一个人在等待。但是看完《未来简史》之后,我不免有点绝望了,因为这本书里面根本没有destiny,一切都是算法,连意识感觉都是算法,可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无的,哪里还会有destiny呢?

  又比如我喜欢说随缘,按《未来简史》说的意思,是没有缘这一字的,一切都是意识中的虚幻,哪有缘可以随,不过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刘滔,我们认识也好多年了,从高中开始的朋友,他之前没结婚的时候要我介绍女友,我与他说“这么急干什么,随缘吧”,他当时是这么回答我的:“如果听你的随缘,这辈子我估计就娶不到老婆”,现在他已经结婚很久了。有点搞笑,确实有时候真的不要太过于相信随缘,或许这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缘。

  其次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全世界都是数据化时代,什么都是算法,你的思维,你的感知都只是算法,我不免觉得那是一个冷冰冰的时代,因为连情感与体验都是可以花钱买到,就像买一支雪糕一样。每个人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买艺术家的才华,科学家的智慧,你能想象得到的,都可以买。都可以像芯片一样存储于你的身体,你可以变成万能,升级为神。那么我想我还是不愿当神,我还是愿意活在这个世界当一个普通的人,体验普普通通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以前我大部分就是读读红楼梦,张爱玲,世界名著,中国名著这类型的文学作品,托群里一大咖的福,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看了一些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看的书,比如《三体》《世界通史》《未来简史》《道德经》等等,这些书放以前或许从来不会进入我的世界,现在我却会为之入迷,读书对我的生活或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它不能帮我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或者让我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它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的思想从只关注自身的一点小情小爱突然开阔起来。我会明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站在宇宙的高度,我真的连一粒沙子都不是。所以很多时候不必那么纠结自己的一点郁郁寡欢。尽管最终我还是回到我的小小世界中来,写着一些我自己的小小情绪的文字。但是至少我明白了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站在人类的高度在奋斗的人。

  最后再送大家一首诗:

  《 惑 》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难道 难道不是

  在爱着那不复返的青春

  那一朵

  还没开过就枯萎了的花

  和那样仓促的一个夏季

  那一张

  还没着色就废弃了的画

  和那样不经心的一次别离

  我难道是真的在爱着你吗

  不然 不然怎么会

  爱上

  那样不堪的青春

未来简史读后感15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以一部《人类简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影响力,书中提出: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物种,是因为人类拥有强大的创造能力。人类社会现存的国家、宗教、企业等都是基于生存 过程中的需求,描绘、构建,并逐步形成的。回顾完人类演进的历史,赫拉利在20xx 年对未来进行了畅想,今年 1 月《未来简史》在我国发行,出于对人类未来 演进的好奇,我阅读了这本书。

  该书对数千年来人类面临的三大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饥饿、战争、瘟疫。现在这些问题都相对来说比较好控制,在赫拉利的构想中,人类将会把决策和工作逐渐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人的幸福感是由生化机制所控制的,所以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获得持续的幸福感。而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编辑自己的基因,完成进化,从而使人类意志逐渐走向终结。比如美国军方正在检测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可以帮助士兵在作战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专注,由此可见人类将于机器结合成为具有更高能力的物种。人类可以借助机器克服自身的缺陷,提高原本不完全具备的功能。本书对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的推崇程度极高,顺延着作者的逻辑,人类在新的一轮科技革命之后将出现新的一个群体,即无用群体,这部分人的价值并不能够发挥出来,机器可以替代他完成各种任务,并且他们的生活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机器的影响。

  我觉得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展望未来时更多的关注技术进步获得影响力,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对于科技进步的过分推崇而降低人类存在的价值,这是有待商榷的。结合两本书的内容,我跟随作者了解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回顾人类演进的历史,人类能够克服自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战胜更加有优势在林生存的物种而存活下来,这是人类不断的创造工具、使用工具、创造语言、展开合作的结果。人类不是生物系统中最强大凶猛的物种,但却是最有智慧的'物种。展望未来的人类发展,人类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将逐渐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将其转化为有利因素。人类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但人类社会中人的自我意志和作用还会占据主导地位。

  我跟随作者感受了人类发展这么宏大的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感受人类经受的困难和蜕变,以及人类以后可能经历的神奇转变,突然把自己担心的小事儿、遇到的小困难,看的不那么重要了。每个人其实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安安心心、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就好。

【未来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关《时间简史》读后感,有关《时间简史》读后感心得12-23

《世界简史》读后感03-26

《人体简史》读后感04-30

《人类简史》读后感04-28

时间简史读后感08-23

《时间简史》读后感08-13

《时间简史》读后感【精】03-26

【荐】《时间简史》读后感03-27

《时间简史》读后感【热】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