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读后感

时间:2024-06-27 14:24: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爱这土地》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爱这土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读后感

《我爱这土地》读后感1

  十里春风,抚摸着你对土地的深情;灿烂夏花,点缀着你对祖国的赤诚炽热;款款细雨诉说着你深沉的爱。

  1938年正是暴雨肆虐的时候,深沉又猛烈的雨倾盆而下,将中华大地砸的支离破碎,天际浓云滚滚,风猖獗在这昏暗的天地。而那时有一批人,犹如一道道金芒破云而出,他们用一支刚直的笔,一颗赤诚的心,一腔奋勇的热血,企图止息这场暴雨,唤醒人们沉寂已久的心,而这批人中的代表之一就是艾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艾青先生于1938年所写的《我爱这土地》,诗中的鸟对土地的歌唱是不畏艰险的,直到生命的终结,艾青就是这只鸟,鸟的喉咙本应是婉转的,可它偏是嘶哑的,这是竭尽全力的嘶哑,是如杜鹃啼血般无能为力,却又不甘放弃的嘶哑,因何而嘶哑?因为他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于是他用他嘶哑的喉咙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怒火的风,以及那来自林间的黎明。那是怎样的一种黎明啊,那是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他坚信这束黎明终将击碎乌云,止息暴雨,照向中华大地,于是,他拼命的歌唱,直至他死去。他死去后,羽毛也腐烂在了地里,他与这土地融为一体,生生世世,直到看到那道温柔的黎明照耀在华夏民族的土地上。

  为什么他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一个诗人,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时,对自己深深依恋着的土地最赤诚的爱,他用最简朴的比喻诉说着他那一腔热血。诗人并没有用古人反复歌颂的.杜鹃、白鹭等,而是用一个共称——鸟,全诗以“鸟”写起,接着引出鸟儿生前嘶哑歌唱,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的形象代指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这首诗有着艾青先生特有的忧郁,正是这种忧郁产生了特殊的美。他的忧郁源自于民族的苦难,传达着他深刻的爱国真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诗,字字千钧,声震于耳,直入人心。这是一位时代的吹号者用热血谱成的千古绝唱,是对故土对国家无以言说的爱,艾青先生眼中的泪水化作了林间朝露,迎着那温柔的黎明击退了暴雨,将光明洒满了他爱着的华夏土地。

《我爱这土地》读后感2

  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时时彷徨是如何走到25岁的,为何我到现在才感悟到学习的重要性,挖掘到学习的乐趣。我感伤那流逝的年华,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紧握手中那寸寸光阴,不再让它轻易逃跑。在品读那一篇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的心也在字里行间游走,我的灵魂为之一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家、诗人手中的不是笔,留下的不是那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他们内心的宣泄、情感的真实告白。

  《我爱这土地》让我读懂了深藏艾青心中那份对祖国的爱是如此深沉,那份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同身受,好象我就是艾青。或许我贫瘠的语言难以表达我内心热切的想法,可我要说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诗人的语言魅力。这种魅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牵动着我全身的神经末梢,让我忍不住浅吟低唱,让我忍不住忘情地朗诵,更让我忍不住泪眼婆娑。

  这真挚的情啊!为何我手中的笔表达不出我内心沸腾不止的万千思绪呢?我也许成不了作家、诗人,可我愿意成为他们忠实的读者,与他们通过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我的声音、他们的文字来宣泄我那心中无法表达的思绪,是他们让我有机会看到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在他们手中变成真挚的文字让世人阅读。我真想能和他们一样能透过文字让别人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是他们让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感受到华夏文字的魅力,让我热切地爱上了中国文字,心中从未有如此强烈的感觉,那对语言的热爱。于是我疯狂地书写着,贪婪地汲取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放声地歌唱着那一页页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文字。

  我的心,哦!我那贫乏的语言,让我痛苦,让我压抑,让我不知如何去表达、释放心中所想、所思。我那禁锢的笔如何才能毫无保留地释放我的思想,我的呐喊?我真的想喊,我真的想唱,我真的想写……我那草草而过的年华,我那碌碌无为的时光。现在你该觉醒了吧!你的心、你的灵魂都在喊:我们找到了归宿—阅读!忘情地读,忘情地写吧!你一定会冲破那天资愚笨的笼子,不是有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嘛!以前总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现在我真切地感受到是为了兴趣,为了需要而去学习,就像吃饭、睡觉、如厕一样的简单自然。

《我爱这土地》读后感3

  《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刻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我爱这土地》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07-17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文汇总7篇05-04

这 就 是 我10-08

这扯淡的说说03-12

《我爱大山我爱家》教案03-09

我爱妈妈教案01-21

我爱诗词作文09-16

妈妈对我的爱日记04-19

我爱诗词作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