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17 13:24: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1

  日本人喜欢写一个人一段时间的境遇,心理描写尤其好。美国人,或者说大多数西方人喜欢写一个人的一生,一生很难写,因为涉及很多,大多数人写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关家庭从全书看来,给作者更多的是带去伤害。家庭束缚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残她的肉体,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挣脱。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个男孩子所说,我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给自己建造的隐形牢笼,想从牢笼里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看不一样的风景,你只能如蝉蛹蜕变,如凤凰涅槃,不经历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头的刻骨之痛,体验一种地狱归来的重生之感,是不会获得新生的。

  当然有多少人有勇气走出去呢?对原有生活的习惯,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对未知不可知的恐惧,都让我们不敢向前。牢笼的门没有锁,我们却不敢开。

  未来是怎么样?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数据分析后的`未来,仍旧不可知,因为有太多意外,无法预知。人生改变可以在一瞬,毁灭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脚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顶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边,遇见了新的山。

  听起来好悲伤。然而更悲伤的是,作者说,我们的自由都是从别人手中抢回来的。有什么比这更悲伤的呢?放在自己手里还可以改变。放在别人手里,抢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够解释。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2

  塔拉终于在最后挣脱了来自原生家庭的桎梏,想要真正摆脱长达将近二十年的影响,不仅难在在孤独和无助中去接触和接纳新的思想,更难在承认过去生活的错误与荒诞,舍得站在曾经深爱的家人的对立面,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轨迹都有相似之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厚,思想的变迁,我们一步步摒弃过去的某些观念,一点点成长为全新的自己,塔拉把成为新的自己的过程称为教育。

  其实每个阶段的'教育带给我们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意义,总有人在模糊教育真正的意义,教育并不能直接带给我们财富和名利,它真正带给我们知识之外的收获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共情的能力,使我们得以运用我们所积攒的能力去发挥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然后我们能够去创造,进而发挥了价值,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教育的意义得以显现和立体化。正如塔拉在最开始对历史的探索充满怯弱和敬畏,在写完博士论文时她明白了,历史的创造者,就是我。

  塔拉的父亲看似是矛盾的,他既深爱自己的家人又一次次将他们推向深渊,但其实在我看来,我们眼里的深渊在他看来未必是深渊,他将苦难视为上帝的旨意,可能他自己都没有发觉,他所信仰的教条已经被他扭曲为说服自己和他人的借口,成为了束缚身边所有人得工具,将身边所有人都桎梏再自己的思想之下,一旦有人常识摆脱他的控制就成为了他口中的魔鬼,就该被所有人唾弃和谴责,他最终控制了塔拉的母亲、肖恩等等留在家里留在他身边的人,可他们永远都不知道也不会承认和接受一旦跳脱属于他们的那个空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多么荒诞可笑,正如塔拉在书中两次提到的一句话:“如果一次跌倒是上帝的意志,那么第二次又是谁的呢?”

  其实他的子女也都尝试过摆脱他的束缚,最终的结果让这个家成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塔拉最后还剩下的一半家庭,他们终于愿意接受过去一切的错误,找到自己,获得新生,实现了摆脱自我内部约束的积极自由。另一半是留下的那一半家庭,无法改变,他们依赖仍存的家庭,他们无法改变和失去,你依赖什么,什么就对你有权利,自然就不得不臣服于父亲自己的一套教条之中,在糟糕的环境中腐烂和不断恶化。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道德准则,没有人可以更没有人有资格把自己的一套准则强行嵌套在他人之上,人和人之间相处靠的不是彼此完全吻合的观念,而且两套观念即使都有棱角,但是棱角更多是可以相容的部分,不至于刺伤彼此,所以我们选择留下,而如果真的有人带着他的一套想法刺伤了你并且试图同化、束缚和限制你,那也只能遗憾的道声再见。

  最后引用塔拉的一句话:

  “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比别人讲述的故事中赋予我们的角色更复杂。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3

  《你当像鸟儿飞往你的山》讲述了女孩塔拉从大山了里出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故事。

  她有一个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家庭。

  她的父亲偏执,偏执中带着疯狂。

  他坚信上帝会安排好一切,世界末日会来临,而虔诚的自己会被保护,所以家里人不用看医生,哪怕血肉模糊,哪怕惨不忍睹。

  她的母亲盲目,盲目的令人心寒。

  她完全支持丈夫的一切行为,好像没有没有自己的思想。对她来说,丈夫的一切行为是对的,哪怕伤害女儿。

  他的哥哥暴躁,暴躁的让人害怕。

  他多次把妹妹的头按摁进马桶,甚至在妹妹回家时递给她一把带着血的刀子,说:“自己解决自己更好。”

  十七岁前,她就在这么一个扭曲的家庭,在垃圾场的废铜烂铁,和她的家庭为“世界末日”而筹备物质。

  她怯懦、崩溃、自我怀疑,觉得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十七岁后,她踏入从未踏入的教室,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知识给了她新的.生命,新的生活。

  《你当像鸟儿飞往你的山》是逃离,也是救赎。

  而这个女孩就是作者她自己——塔拉·韦斯特弗。

  她就是那个传奇,教育使她获得了新的生命。教育让她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她知道了生病要看医生,人要读书,外面的世界也是很美好的,她开始重新审视父亲交给她的“知识”,她知道了父亲对与世界的认识是错误的,教育使她又勇气逃离了她的原生家庭,学习的道路曲折,好在她没任凭自己坠落,她勤奋努力的学习,改头换面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而这也使她和家庭脱离了关系,她并非不爱她的家,她的父亲也不是不爱她,她去英国上学,父亲首先想到世界末日无法驱车接大洋彼岸的女儿回家。可他爱错了方式,他不给塔拉自我选择的权利,而是强迫塔拉按照自己给她规划的路走下去。塔拉说:“你可以很爱一个人,但仍然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塔拉·韦斯特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4

  和想象中还挺不一样的一本书。整本读下来有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关于女性的史诗”。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震惊于父亲的顽固和偏执的次数倒是寥寥无几,在太多文学作品里见过太多隐秘而又顽固的执拗和不通情理后,我对于很外显的强迫倾向和控制欲的感觉反而会比较轻松。

  这本书攫住我心脏的点在于女主从中逃离的过程。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设想中的逃离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难的地方应该在于认知的转变:不知逃之必要,不明离之方法,所以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本书作者的“逃离”之路推翻了我“察觉即自由”的设想。虽然察觉就是通往自由的开始,但开始之后路会如何发展却像无理数一样,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挣脱父亲的权威的开始。诚如作者所说她所有的奋斗,她多年来的学习,一直是为了让她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她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让步,丢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须得和这个家庭割裂。

  这是教育赋予人的意义。

  而割裂又何其难也?纵使那个充斥着暴力、无知、血腥的世界再怎么不堪,那也是她成长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运的家人生活之处,是她钟爱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栖息之所。而一旦逃离,就是无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没有人能在没有任何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和一个具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惯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溃,一度想要屈服。最后拯救了她的还是来自同样修读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持与信任,是同样被自己家人驱逐了的家人的`接纳。能战胜爱的,也只有爱。

  这本书里值得探讨的还有很多,比如爱的复杂性。我从没怀疑过的一点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爱。只是当对爱的感悟和表现形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时,所有的以爱之名都变成了伤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亲的承诺与畏缩、哥哥的暴力与愧疚,这些交织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在畸形偏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人。世上伤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为理解,所以无法责怪,却也无法共存。“你知道我是爱你的”“我知道,那从来不是个问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5

  原生家庭的羁绊到底有多大?以前我总是对自己是留守儿童耿耿于怀,父母从未让我感觉到关爱,即便是后来同他们在一起,也是被不停的嘲讽,“你真笨,脑子有问题,是个傻子”这是小时候大人们给我贴的标签,尽管现在我明白自己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但每次与他们对峙时,他们说那只不过是个玩笑,是我自己太认真想得太多,我还是会心灰意冷,难以自制。

  我读了很多有关修复童年创伤的书,从最初将所责任归咎到他人,到与自己内在小孩对话,告诉他我会给他无条件的爱,我不用再苦苦弥补童年的情感空洞,我将自己从受害者模式中挣脱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自己,接纳那些让我心痛的瞬间,我会告诉自己允许痛苦的存在,并带着痛苦好好地生活,但是还是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刻,这一生我也无法弥补他们给我带来的伤害,但我可以选择更加爱自己。

  亲密关系很好的揭示了缺爱、被否定的童年给我带来的问题,在感情里我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不管伴侣做得再多,我都怀疑他是否爱我,并且我不相信他会真的爱我,我是一个掌控欲很强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亲密关系里我都不停的寻求确定性,试图让一切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当某一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简直无法相信,同时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我从未以如此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周遭的.一切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多么可怕!

  《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多么振奋人心有醍醐灌顶的标题,原生家庭对塔拉的羁绊比我们大多数人要大得多,父亲的极端和偏执,哥哥对她的虐待,即使是博览群书,快要获得剑桥博士学位的塔拉也无法做到完全释怀,在父亲反对教育,反对政府的一切,生病不准去医院的环境下,7个孩子中能有3个获得博士学位,堪称奇迹。

  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容易,阅读还不一半时,已经不下10次想要放弃,这让我痛苦了整整一个星期,今天终于完成阅读,说不上高兴还是难过。塔拉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可追求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讲,决定自己未来的不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6

  这本书名字叫《educated》,但是对于自己如何从17岁前从未踏足学校到获得剑桥博士学位的学习历程上,作者倒没有着墨太多,塔拉是那种一直热衷于探索本质的人,不会为了虚幻的美国梦而欣然自足。正如她在书中所言:“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价,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教育是塔利突破自我的最佳途径,也在后来成为了她对抗家庭的力量源泉,但是客观说一句,虽然她的家庭病态而且充满了霸凌和精神控制,但是也教会了她忍耐和自力更生,她那偏执燥郁的父亲,也在身体力行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塔拉自小就从这种偏执中感受到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她也获取了这种力量,走向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路。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7

  这本书也是这个假期开始的时候,在抖音短视频上刷到一位博主分享的这一本书,然后就去看了一下,虽然还没有看完,只看了一小部分,但是就是自己有了一些理解。

  本书讲述的是塔拉·韦斯特弗来自爱达荷州一个极端的生存主义家庭,从小生活在大山中。父亲经营着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他们不给孩子办出生证明,不让孩子去学校上学,家人生病、受伤也不去医院就医。在父亲的偏激、母亲的软弱和哥哥的暴力阴影下,她产生了对受教育的强烈渴望,通过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继而去哈佛大学访学,在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改变了她,重新定义了她的人生。

  塔拉上大学之前的那部分内容,让人内心翻腾。炙热的夏天,白雪皑皑的冬季,路上滂沱的大雨,没过膝盖的暴雪,油腻的废料场,阴暗狭窄的屋子,患有躁郁症的父亲,永远一身精油味道的母亲。受教育的细节,其实作者有说的,藏在她的自我纠结挣扎里,藏在她通宵看书晨起泡馆学习里,藏在她剖析自己的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里,这些细节看起来很小很随意,但是没有真正的`经历和功底,是造假不出来的。

  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是如此的变态扭曲,忠诚如细沙,风一吹就四处飘散了,作者一直渴望的其实也是父母的爱,才会在以为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时骄傲自豪的和同学们介绍那座大山,在失去家人时夜夜恍惚在街道尖叫醒来。但是,很多细节里看,父母也是很爱她的。否则,父母为捆绑她,将她囚禁家中,困在废料厂里也是轻而易举的。

  许多事实和真相或许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就让我们蒙着模糊的面纱,观赏这个震撼有力量的故事吧,至少,我们现在更懂得了应该做些什么。不能想象的是,这七个孩子之前都是在家,由母亲教育,从来不去公立学校读书。导致不同的,就是教育带来的。

  希望我们所有人永远都能保持一种乐观、积级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力做好每一天,用这种力量支撑我们不断扇动前行的翅膀。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8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真是震惊。从头到尾,我一直在关注塔拉的成长经历。大学前这本书的一半似乎在看一部黑白电影。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下雪的冬天,倾盆大雨,没有膝上的雪,油腻的垃圾场,阴暗狭窄的房子,狂躁抑郁的父亲,母亲总是有精油的味道

  一开始,这本书可能受到了网站推荐、比尔盖茨和这本书最初的书名“教育”的影响。可能和我最近写的课件有关。我想知道这件事。

  读完后,我觉得没有错的`选择。首先,我想让我女儿看看。今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会和她讨论这本书的内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世界本身,看到了什么是不同的世界。

  什么真正吸引我一口气读完?

  在一个由双相情感障碍父亲统治的家庭里,无论这个职位对孩子是否公平,无论是否有足够的母爱,母亲都会永远和父亲在一起。七个孩子,三个逃走了,然后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剩下的四个人没有受过高中教育,在父母的职业生涯中工作。

  不可思议的是,这7个孩子都在家,由母亲教育,从来没有上过公立学校。有区别的是教育。

  正如作者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所说,教育给了她不同的视角,了解不同的人和历史。因为16岁前在家的经历,她会沉浸在大学哲学家的知识世界中,试图找出自己困惑的原因,走出自己的迷宫。从大学到博士,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上半辈子,饱受那些不幸经历的折磨,从内心到外在,下半辈子,又感受到哥哥带来的温暖,让她在绝望的处境中一次次奋力反击。

  兴奋,不愿意睡觉,写下零散的文字。回顾中文版标题的来历,塔拉也非常喜欢。是的,她并没有把这本书定义为一个生活边缘的可怜女孩的奋斗史,而是一个普通女孩勇敢地在心里寻找答案的平凡故事。没有容易的妥协,只有不断前进。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个聪明的母亲可以给一个家庭带来足够的能量。只是不断地反省他们以前做过什么。正如比尔盖茨本人在博文中所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你可以选择说再见。你可以每天想念一个人,但你仍然可以庆幸他不在你的生活中。”-塔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9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名字取的非常漂亮,很有诗意,据说是取自《圣经》里面的一句话。这个名字是意译,中文版的意译,不是直译。直译的话,这本书的名字大概应该叫《教育回忆录》,我们必须感谢译者的创意,中文版的名字,对这本书的畅销来说,起码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有点不知所云,它的时间线稍微有那么一点混乱。而且它所描述的是一个普通人不可想象的场景,这一家子人简直像是与世隔绝,我们完全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这里面的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都是那么的难以理解。一个坚信世界末日马上就要到来的父亲,一个为了迎接世界末日的到来而天天辛苦囤积各种必需物资的父亲,一个坚决不让孩子们上学的父亲,一个到处宣传医院和政府是魔鬼的父亲,带领着(必须)坚信父亲的母亲和孩子们,确定不是在开玩笑吗?尤其是,这并不是发生在中世纪,它就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这一段时间的美国,这真是叫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通,难道中国人和美国人差别就那么大?

  当然我们很快会知道,不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差别那么大,而是这个父亲和正常的父亲差别很大,他很可能是个精神病人。他也许患有躁郁症,或者能解释其偏执狂行为的十几种精神疾病之一。当然,因为他从来没有上过医院,所以不能确诊。然而他的行为是让我们匪夷所思的,但是最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是,他还就这样过了一辈子,并且,过得似乎还不错。

  作者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随着她的年纪慢慢长大,她变得越来越不能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17岁的时候,她不得不像鸟一样飞出了父亲的山,飞往了她自己的山。后来,她成了哈佛大学的哲学硕士,剑桥大学的历史博士,而这些对普通人来说非凡的成就,却是她的`父母所不能原谅的罪恶。他们试图让塔娜迷途知返,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回到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样,他们就还是一家人。然而塔拉没有办法再回去,虽然父母对她来说也是人生中无比重要的部分,但是,她内心深处有一种更本质的东西,在阻止她回去。最终他们因此和她决裂,甚至不再与她见面。

  这种决裂对塔拉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如此坚强的她有一阵也患上了抑郁症。这个家也许不完美,很狭窄,但是它至少是温暖安全的,就像每个人出生之前待的那个小小的子宫一样。然而要想获得新生,就得像足月的胎儿一样,拼尽全力从那狭窄的通道挤出去。这过程无疑是饱含着痛苦的。

  其实忽略掉这本书中的宗教背景,这就是一个关于家庭和教育的故事。一个如何挣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追求自我发展的故事,一个如何从狭隘的小世界走向真实的大世界的故事。从古至今这样的事情都在发生。小说中的父亲看起来不可理喻,但在现实生活中,比这位父亲还糟糕的随处可见。至少塔拉从来不怀疑她的父亲爱她。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作为,确实让人怀疑他们对孩子到底有几分爱。

  而忽略掉家庭和教育的外套,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意识如何相互沟通的故事。

  这个月,我一共读了三本(正经)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薛定谔(就是那个虐猫的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还有领导力大师麦克斯威尔的《连接》。

  我想任何一个有想法的人,在他人生中的某个闲暇时刻,总是思考过这个问题的,生命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去探索意识是什么。糟糕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和20xx年前的人类一样,几乎一无所知。

  我知道我有意识,可是我完全感知不到别人的意识在哪里。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一切,跟别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一切是一样的吗?独断专行的唯物主义者会说,是的,但是他们并没有“科学”的证据。像薛定谔这样的顶尖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意识也许是一个凭人类自己的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是我所感知到的世界,跟别人所感知到的,是不一样的。我透过窗户看到的那棵树,在别人的眼睛里,也许是完全不同的形状。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父亲眼中的世界,和女儿眼中的世界,那真的就是不一样的。

  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个问题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大障碍。人们通常先天不证自明的觉得,其他人眼里的世界,跟“我”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有也只能有一种看法。如果两种看法不一致,那必定有一种是错的,有一种是对的。为了拨乱反正,从古至今有多少惨剧因此而生?

  如果是陌生人,意见不同大可转身走开,然而家在给了我们保护的同时,又给了我们限制。我们无法转身就走。没有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家人的爱,也没有一个人会和家人希望的一模一样。每个家庭都充斥着爱与冲突。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集体,父母天然的就是这个小集体的领导人。谁都知道一个糟糕的领导人会对集体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然而谁给父母进行过领导力的培训呢?到大学里面去看看,有哪门课程叫做领导力培训?

  麦克斯韦尔不是大学里的教授,然而是有名的领导力培训大师,他到处演讲,也写过挺多书,我建议每个父母都至少找其中一本来读读。《连接》算不上特别有名的一本。麦克斯韦尔认为,每个人都在沟通,但很少人在连接。连接是一种能够产生共识的有效沟通。而要达成连接,核心是要以他人为主。作为领导力大师,他说自己一直致力于研究他人如何思考和感知世界。他列举了阻碍人们达成共识的四大障碍:主观臆断、傲慢、冷漠和控制欲。排第一的就是主观臆断,就是总认为他人感知的世界和自己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别人感知的世界跟我们是一样的,那我们还何必去寻求共识呢?那我们就应该说的想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才对。

  好的书都讲着一样的事情。道理谁都懂,但是没多少人能做到。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父亲,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他自己的意识中对世界的看法,看一看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哪怕他认为的世界末日也就那样平平安安的过去了。20岁的他和60岁的他对世界的看法没有任何区别。但是生命不应该是这样的。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的第二部分“意识与物质”中说,总的来说意识与生物体的学习密切相关,它只对“新”的事物发生反应。所以,像父亲那样的人,已经把生命最大的馈赠,丢到了一边。

  新者,心也。愿我们都做有心人,善用生命的馈赠,在广阔的世界,自由翱翔。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10

  讲述了一个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山区的姑娘塔拉,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挣脱了原生家庭的伤痕与束缚,在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时得到救赎与解放的故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作者塔拉的自传,是一部回忆录式的故事,真实的讲述了从小到大的生活及环境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及自我救赎与自我重塑。作者生活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到处充满着不幸,对艰难生活的刻画让这本书很难给人想象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作者一本回忆录。面对父亲的苛责、母亲的麻木、兄长的.暴力,作者唯一能做的只有忍受。努力面对,在平常人看来是一件很难的事,在作者这里反而是最简单的,也是唯一能面对生活的态度。

  塔拉逃出了大山,但是也付出了与家庭决裂的代价,多年之后,作者试图在自己的原则之内与家庭和解,但书的结尾这种和解并未实现。

  书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句话: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的因素来自你的内心。周围任何人,你的朋友,甚至你的父母都不能定义你是谁,你要做什么,得由你自己做主。

  其实每个人都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出生只是给了你生命,至于你的人生如何还是靠自己来谱写,原生家庭从来不是束缚我们人生的困局,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才是。只要我们转变认知,原生家庭或者童年环境带给我们的创伤,都能成为我们更坚强的盔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11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

  “我从未允许自己拥有这样的特权:不确定,但拒绝让位于那些声称确定的人。我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讲述中。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专制而绝对。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我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一样有力。”

  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对自我觉醒的激发。孩童时期受限于经验与阅历,父母的世界即我们的世界,父母的价值观即我们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奠基作用;基础教育则教会了我们常识,这是我们在未来漫漫人生中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而高等教育为何重要,我认为在于“自我”塑造,在形成“自我”之前我们始终站立在他人的影子,活在别人所建构的经验世界之中。

  而“自我”回答了“我是谁”,“要往哪儿去”的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几乎奠定了我们这一生行走的步调,关于认识自我与实现自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12

  人们都说,春生,夏长。夏天,兴许是个应该成长的季节。于是我检索了一下自己的计划,终于花了些许时间,看了一本,别人推荐了很久的书,译名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其实书名和译名,并无关系,原名应当是,教育自传吧,整本书也确系是描述了女主的受教育经历,具体而详尽,只是其中的经历百折千回,极端又惊险,虽然女主最终在学业上获取了一些成就,但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想译者,大概是想鼓励我们,心怀美好,积极飞向真正信仰的山林吧。

  整本书更像是塔拉的自传回顾,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大山深处的女孩,通过接受教育最终实现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塔拉的原生家庭负面的很典型,暴戾、无助、压抑并不可违背。塔拉的父母有七个孩子,童年一点也不轻松,每个孩子都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活,以减轻负担。因为父亲偏执而不可挑战,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塔拉的童年,经常在忙着储存食物----她的父亲总是相信会有突如其来的战争,只有储存好相应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因为父亲,塔拉和兄弟姐妹不断的置身于危险之中,但即便经历了两次同样的车祸,着火事件,孩子一次次的受伤,甚至于父亲自己也经历爆炸烧伤,依旧不能让他觉醒。塔拉与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满着伤痛和不安全感;母亲懦弱但忠实追随父亲,每次孩子受伤,第一时间并不是去医院,而是交由母亲处理,母亲对于父亲的决断,从不反对。大哥肖恩有极端的暴力倾向,不止一次伤害她和姐姐,不仅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还用刚杀完狗沾满血的刀,威胁塔拉……种种经历,让塔拉17岁前,以为自己的生活,就是眼前的样子。直到哥哥泰勒,考取大学,给她带来了新的视野,让塔拉明白,世界远不止眼前的灰暗,于是塔拉踏上了求学之路,最终完成了蜕变。我想这本书被无数人推荐,大概就是因为塔拉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依旧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实现吧。

  也许塔拉写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想表现与原生家庭割裂的种种困惑和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不过我看这本书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慨受教育带来的实质变化。现阶段的媒体特别发达,每天每个人交互和接受的信息不尽其数,甚至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一些自媒体的成功,于是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吹捧,读书无用。仅仅是出于机遇带来的获利,便迫不及待的像社会展示,好像成功就是获利,好像获利的成本,不必通过努力实现一样。对于这一点,我特别气愤。我们都知道,仅仅是小部分人,能够被幸运眷顾,成为特例,跳出原有的'阶级,所以,才会让这小部分人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告诉我们,抓住机会,有多么难得。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对于贫下中农二代,民工子弟而言,唯一的出路,也仅仅还是读书。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机会与资本的力量实现资源对等。从某种层面来说,中国的高考体制,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贫二代与富二代最公平公正的机会了。

  如果我们只是贫穷,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就会显得相对容易一些;如果我们不仅是贫穷,还需要抵抗更多来自外界的困境,那么学习和受教育,依旧是我们脱离困难的最大助力。塔拉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通过教育,我们才能接受不同的声音,去看更大的世界,最终,塑造一个,最理想的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13

  人们只看到她的熠熠生辉: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却从未有人看到,她成功的背后,是千疮百孔。

  她是谁?塔拉·韦斯特弗,一个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女孩。没人知道她十七岁前从未进过教室,也没人知道,她那双写出惊天论文的手,十七岁前只为废铜烂铁和起重机存在。

  如果把在成长中追求理想的的过程比作逐日,那对于塔拉来说,这个过程显然比别人多更多险阻。她的路是迷雾环绕的,且家庭之“爱”始终是一道枷锁,使她无法肆意奔跑。

  那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一家之主是偏执至极的教徒。在他的影响下,这一家人只相信上帝,不相信政府,不相信现代科学,且坚信世界末日会在21世纪来临时降临。他们是这里最富有的疯子,存储的食物足够他们不工作吃上好几年。这个家里,没有一个孩子上完了学。在他们看来,那是政府的洗脑。七个孩子,有四个没有出生证明;在爆炸后烧伤到只剩一口气,也坚决不就医,因为“医生都是邪恶的”。塔拉在这种家庭里生活了十七年。有人问她为什么不上学,她却反驳说这是一种优势。不出意外,她长大后会同母亲一样成为助产士,在照看孩子、家务劳动中度过一生。而这七个孩子,长大后又会成为他们父母的翻版。

  一切都因为泰勒的离开而改变了。泰勒是她的哥哥,沉默寡言,还有轻微的口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泰勒,将空闲时间都用来自学,通过了ACT考试,被杨百翰大学录取,成了这个家第一个走出去的人。那个早晨,他与塔拉道了最后的别后,走入了虚空,走出了迷雾。哥哥离开的背影对于塔拉来说是莫大的吸引,她钻进泰勒的房间,读他的书,听他的音乐。她似乎能够想象到离开的'泰勒有多么快活。但离开了泰勒的现实是如此荒谬,特别是当二哥肖恩回来后。准确的讲,有时候,他是和善的—仅仅是有时候。肖恩将她的手反扣在身后,叫她不敢动弹;他将她的头按进马桶,令她的发梢沾湿,鼻间尽是污垢的味道;他叫她“鱼眼睛”“小妓女”……每当她遭遇这些,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泰勒。当她把这些屈辱地写在日记本上时,她做梦也没想到泰勒会回来。

  但事实是—泰勒回来了,带着救赎的光。他告诉她,她可以考杨百翰大学—同他一起读书,只要通过ACT考试。她开始自学,一路高升,杨百翰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这样看来,故事很励志,也很鸡汤。但这本书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刚上大学,她不知道上完厕所要洗手,因为父亲教导她“不要尿到手上”就可以;她不知道教室有编号,更不知道有个词叫做大屠杀……她试着让自己正常,然而回到家却发现这样的自己对家人来说同样不正常。她学了越来越多,内心的摇摆却也愈演愈烈。到底接受教育是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她到处寻找答案。

  当她回到家,伴随着“小妓女”这个称谓,她再也笑不出来。她追问肖恩他是否真的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换来的却是他的一笑了之。面对偏执到病态的父亲,她想起了老师讲的郁躁症。她一次又一次生出改变家人的念头,潜意识却一次又一次告诉她,是她错了,她将上帝的祝福丢弃,违背了上帝的意愿,她不配当父母的女儿。她的思维在两个维度间摇摆不定,不知道是做大家的同学,还是父亲的女儿。当她终于看清了自己所遭遇的,并知道姐姐奥黛丽也曾遭遇这些时,她不再犹豫,决心跟父亲谈一谈。家庭里的觉醒似乎伴着母亲的发火揭开了序幕。但最终,母亲妥协了,奥黛丽背叛了,肖恩出现了。或许一切都在她想跟父亲谈一谈而父亲拒绝她并打了肖恩的电话时写好了—肖恩将一把带了血的刀放在她手心,告诉她“自我了断”。 她的母亲忘记了之前承诺她的种种,同父亲一起告诉所有人—塔拉是邪恶的。于是,塔拉疯了。她经常半夜梦游到大街上大喊大叫,或在别人靠近自己时飞快地缩起来 。她不再相信自己,且努力地告诉自己那些丑恶根本不存在。而这些,只是为了换回父母不再失望与可怜的亲情。一切黑白都颠倒,只有日记本还记得所有事。

  还好,泰勒还在。他不相信父亲对别人说的那一套,而是坚定地支持塔拉,甚至不惜与家里也断了联系。他不肯弃她而去,在她决定不再挣扎,任凭自己下沉时,是泰勒抓住了她的手,将她拽上了岸。走出阴影后,她继续求学,继续发表尤为惊人的论文,继续在迷雾中向着太阳的方向奔跑。这才有了后来的塔拉。她在论文里赋予历史不同的形态;不否认摩图教在历史中做出的贡献,摩图教只是历史的一个章节。她的论文旁敲侧击告诉我们:她同过去和解了,那只是她生活的一个章节。正如《卖花女》所说,过去的她只是一个穿着时髦衣服的美国人,然而现在,她穿什么衣服已经不重要了。过去她认为历史是先知所写,对教堂总怀着盲目的崇敬,但现在她知道,历史由她自己书写。

  是时候回家了。她最后一次回到了巴克峰,取走了她的日记本,再也没回去。

  当她最后一次站在巴克峰,准备离去时,她接受了过去,也同过去做了别。她对于自己的家乡,从不愿提起,到欣于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她放过了自己,也救赎了自我。自此,塔拉在迷雾中对太阳的的算是完成了。

  这是故事的主线。而暗线,这个家庭的亲情,恰恰是最悲哀的部分。是他们不爱彼此吗?正相反,塔拉的父母被网友扒出,被网暴到无法正常生活时,他们却说,他们爱自己的女儿,不会因为女儿作品带来的影响做出伤害她的事;在塔拉挣不到学费时,是肖恩拿出100美元,不希望她没有学上;在肖恩受伤醒来的第一刻,他轻声呼唤的,是他的小妹—塔拉;肖恩也想过逃脱,但他失败了,变得可憎,自己都厌恶自己,所以他告诉塔拉不要学他。他们并非不爱塔拉,只是因为自己精神患病或不被爱而没有学会怎样去爱别人。当塔拉追上太阳的那一刻,她或许也这样想。这个家庭是可怖的,又是可悲的。我想,如果没有人逃出来,塔拉会不会也成为这些可悲者中的一员,被家人伤害,又继续伤害下一代?幸而塔拉逃了出来,脱离了这个死循环。

  我们每个人也在逐日路上。也许我们未曾遇见如此大的迷雾,也未必每个人都能像塔拉那样成功。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忍不住停下脚步时,我们能够想起塔拉,想起她的事迹,且更专注于被追逐的太阳。逐日,不仅在于太阳,更在于心中的信念。这一过程,有人叫它逐日,有人叫它背叛,而塔拉称之为教育。而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像鸟飞往我们的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

  巴克峰上,塔拉手里拿着日记本,终于相信:你是什么样,取决于你内心最强大的因素。那一刻,大雾散去,她终于追上了太阳。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14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过是内心分裂的两个人。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出现。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当我们试图以爱的名义控制和改变他人,这种爱就变味了。这并非爱的真谛,你爱别人,就无条件地爱,交还给你所爱的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说,我一定要改变我爱的人,这样我就能永远占有他们了,那这根本就不是爱,也不是爱的价值和力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15

  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时候,会想起一个笑话:一个人在高速路上打电话并大喊,大家都疯了,他们都在逆行。这个原本很有意思的笑话,细想却有一点可怕的意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行走方向就是如此与其他所有人相反呢?这还是一个笑话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惊人而残酷,灾难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伤不需要看医生,即使是严重的烧伤也可以用顺势疗法治疗;女人就该待在厨房里,而哥哥肖恩以爱之名,施加的残酷与虐待则更可怕,女人穿裙子与男人交谈就是妓女,而塔拉则麻木地承受,不断被洗脑,继而欺骗自己来让自己好过一点。应该说父亲、母亲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们一起用家庭的名义、爱的名义束缚着、欺骗着、压迫着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对家庭的背叛。这是一股强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见、亲情,与家庭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关系是如此牢不可破,让人无法挣脱,塔拉的姐姐奥黛丽就是如此,她的良知与常识一度清醒,她想要去与塔拉一起对抗肖恩,可是当她深陷在那种狂热与偏执中时,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个更容易的选择。塔拉的家庭很值得玩味,七个孩子,三个离开大山,四个留在那里,离开的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下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这是泾渭分明的家庭,人们的选择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选择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塔拉的母亲讨厌家中漂亮的衣服、繁复的花边束缚了自己的天性,于是她投向了完全相反的那一面。家里全是脏乱的环境腐败的味道。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也分别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或没有,人的心灵总是容易走向极端,面对我们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离,或者服从,没有中间地带可以选择。塔拉的经历确实非常有警示作用,尽管她所经历的非常可怕甚至令人胆寒,但可能在每个人的家庭中,这种愤怒、狂躁、偏执、被害妄想种种情绪都在产生,并且不动声色地传达给孩子们,只不过不易察觉,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子女能够感知的只有爱,而无视背后的控制、影响,即使远离了家庭与父母,威力依然存在,因为这些认知与想法、对世界的看法与观点,是和整个世界观绑定在一起的,这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让人无法看到思想的偏差究竟有多大。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看完这本书,觉得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令人敬佩的还是她本人,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格外喜欢的那句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话: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这句话足以代表很多人的一生,玛丽皇后处在她的生活环境中,所以她就只能是王后并走向灭亡,罗纳德弗雷姆笔下的郝薇香命运早在出生就已注定,方方的小说《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黄苏子无力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到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溢满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和平和喜悦,那就是真实。

  联想着自己的生活,之前所坚持的真实,突然发现不过是南柯一梦,现在梦醒了,那所谓的真实也随之而崩塌与破碎,不过所幸其崩塌得彻底,给了一个重新去追寻真实的机会,一个能够用真实去搭建自己新的世界的机会。

  对于现在的自己,我也期望着能够像作者一样,能够去寻找到那个拥有独立意识、拥有自己的渴望与向往、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这条探索之路也许艰辛、也许快乐,但不管怎样,既然踏上了征程,便不能半途而止,毕竟那终点,是你的渴望。

  但也希望自己,在未来这条探索之路上,不会因为专注于探索结果而忽略的过程;也希望在这一段探索历程中,不要沉溺与某些看似很美好却很脆弱的梦,不要轻易陷入某些糖衣炮弹的陷阱。要慢慢的认识到,青春里不应该只有恋爱、玩耍和各种乱七八糟的荷尔蒙,而在这些琐碎之上,还应该拥有追求浪漫、追求诗情画意、寻求自我,追求值得自己付诸一切的东西信仰。

  最后的最后,说一说中文版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翻译,取自《圣经诗篇》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意为逃离和找到新的信仰。

  而本书的作者,不也是这样吗?她就像她书中所说的那只猫头鹰一样:注定和大山在一起比和她一家在一起更好,因为它不属于那里,也不能教它属于那里。

  塔拉也是一样,她就是那只猫头鹰,注定是一只飞鸟,注定要去寻找自己的山峰,飞往自己的山去;有着自由飞翔的意识,不能教她属于那座束缚了她半生的大山。

  至此,也希望自己:

  心有所归,志有所向,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

  此去经年,愿你像风走了八万里,不问前程,莫问归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7-1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5-19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7-07

(集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5-28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0篇06-30

你就是你,你只是你06-28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01-09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02-11

像鸟一样飞翔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