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12 10:28: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集合】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集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直如雷贯耳,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认真拜读之后,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首先来谈谈关于教师的阅读。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再来聊聊关于教师的学习。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作为教育舞台上的`一名新手,几乎能够向每一位教师学到东西,哪怕他只比你早工作几年。如果你一个接一个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的。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你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可以从听课开始,但不仅仅是听,要有自己的思考:“假如是我,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他这样处理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处理学生反馈如何?”勤于思考,才有助于反思自己。还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管理经验,面对班里日常事务,怎样安排;面对家校沟通,怎么交流;面对学生情绪,怎么处理等。但同时更要明白:学生不同,借鉴可以,全部照搬是要失败的。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不一样,用适合自己的风格去做,比“变成他”去做更容易。

  关于家校合作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们专门讲到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影响上保持的一致性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以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在学校与老师待的时间很长,从而对于学生的变化成长看在眼里。那么,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的变化就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协助家长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会、家访、父母讲堂、家长开放日等都是十分有效果的沟通方式。在学校我们教学生如何与父母相处,那么同样父母也应该学会如何与成长中的孩子相处,与父母介绍专家育儿专题讲座也是可行的。

  除此之外,本书中关于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巩固、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成长等方面还有很多建议,当在工作中有所困惑,一定要捧起这本书再来读一读,从中汲取力量,促进自己的教学。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读了郑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感觉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没有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观点新颖,总能够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书中关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写道: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这样,你就到这个班的教师那里去听吧。你不要只听写字课,练习本里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字写的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每人都希望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孩子也不例外。古人常言道:"字如其人"。我想每个老师当你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时,能看到学生那工整,隽秀的小字,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么就请每个老师从一年级开始,注重学生写字训练。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但是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困难的。可是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人之初"的耕耘,就不会有日后的硕果压枝,因此,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还有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只有在人格教育的基础上,知识教育才显得必要"的确,人首先要学的就是如何做人。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孩子学做真人,然后才是传播知识。今天的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宏扬个性。

  加强联系,获得信任。及时地了解学生,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建立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人际氛围,这也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要求。教师不必再扮演"一日师终身父"的角色,而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不是以血缘,其次不是以感情来维系的。教师对学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铁不成钢",只要对每一名学生尽心尽职,就算是对这份职业有所交待了。平时,只要有空、有机会,尽可能多的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学生的活动、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困难、困惑。面对学生的困难、困惑,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我曾仔细观察许许多多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各种表现,我努力地取得他们的信任。要获得学生们的.信任,我认为应当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待人,我这样想着,也这样做着。在历届的学生中,总会有许多的孩子与我说说心里话,有时还将家里的各种事向我诉说。许多时候,人只要坦诚,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这都是一样的。许多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也正是因为这,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开始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是你永葆活力,是你有魅力。

  道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行,现于细微处,成于平时中,师德也不外如是。

  教育是一件工程,每一个细节都是基础。那就让我从细微处,从平时中,从细节上做起吧。这本书虽然是读完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建议永远值得我们去实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读完李镇西等著的《给新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已有一段时间了。迟迟没有完稿不是因为忙,更不是因为懒,只是这感想太宏大又太琐碎,每一次的感想都足以写一篇抒情散文的,因此久久觉得无从写起。酝酿了好些天,索性信着思想、信着笔直抒吧。

  人的思想就像一潭水,如果长时间没有新鲜水源注入的话,就会腐臭变质。而这新鲜水源的来源可能是积极的实践加反思,也可能是一本书,还可能是胜读十年书的一席话。“黑暗”中摸爬滚打半年的我,本以为自己时时更新的“潭水”水质还不错,可读了《给新教师的建议》之后,突然觉得自己思想的潭水因更新的太慢而即将变臭。如果没有这本书的指点迷津当头喝棒,我将在一如既往的摸爬滚打中渐渐腐臭下去。我庆幸自己恰能在此时遇见“贵人”,因为此时正是我知之不少,而又不知甚多的时候,未来,还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正如刘朝升所说:“新教师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角色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学生转化为教师的过程,是一个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者和实践者的过程。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受益于胡成关于读书的论述:“精读专业著作,有助于提升专业水平;而泛读有关文学、史学、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则能拓宽知识面,培养人文底蕴”,也向往郭继红关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建议:“静下心来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回归家园。一本好书在手,如同享受一道精神美餐,绝不能胡翻乱读。要专注投入地读书,边读书边做笔记,肯下功夫,才不易遗忘;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地读书,才能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我认同刘朝升关于教育事业的呼喊:“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能让你吃饱穿暖的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更佩服潘玉婷精辟的见解:“兴趣比分数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当然,我最憧憬的还是李镇西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教育是看不出教育目的的.教育”、“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令我陶醉的还有陶行知的“六个解放”,李镇西的“五个一”和“四个坚持”,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体现其“和谐教育”理念的句句精辟、优美、厚重的名言。

  我甚至把李镇西当做我人生的楷模,他每天的“五个一”工程更是为我的行为树立了一个标杆:“琢磨并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写一篇教育随笔;读一万字的教育专著或对教育有启示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我知道自己和李镇西相去甚远,无论经验、资历、还是思想认识。但我会向这个标杆去靠近,向这个楷模去学习。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扬长补短,延续以往好的习惯,养成应该具备的其他好习惯。继续坚持每天读一点教育名著并从中摘录一点名言,继续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并思考其中的教育问题;养成每天写随笔的习惯,坚持记下自己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养成经常找学生敞开心扉、海阔天空聊天的习惯,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自由、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育无大事,细碎繁琐,太多好的习惯要养成,太多好的事要去做。然而,由于精力有限,我决定现在先重点做好以上四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我的成长之路艰辛而漫长,未来,我的世界还是未知;没关系,艰辛的路可以幸福地走过,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无限可能。我相信时间能让一个人衰退,更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答复:“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答复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惊讶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确实,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开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尤其使我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疑心,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目前,在课程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疑心,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答复。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开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值得一读再读!

  又要写读书心得了,最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这本书之初,我是门外汉。读完整本书,我开始对教师这份职业感到从未有过的敬佩。看完全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作为老师,也许应该有这样一个信念——我需要读书。书读多了,心胸也就宽阔了;书读多了,眼界也就跟着扩展了;书读多了,心也明了。

  我们要关心儿童身心的健康。我们都做过孩子,我知道那种渴望被被关心的心情。我小的时候,不管生病与否,不会请假不去上课。孩子们都有启蒙早晚的问题,因此班级学生自然会存在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作为老师的'我们该怎么做显得很关键。自尊这个东西,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要学会去赞美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秀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特别是差生,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拟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开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这个学期我抽出时间重新阅读了一本书叫做《教师的百分之一百建议》。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必须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思想理念,丰富自己的思维,使我们的思想持续更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为我们的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

  当前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局限于学生,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属特权。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使其形式多样灵活,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因此,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改变和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并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内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实践;只有更新理念,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以适应学习时代的需求。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遇到一位老者。年轻人好奇地问:“这个村庄怎么样?”老者反问道:“你的家乡又如何呢?”年轻人沮丧地回答:“我家乡太糟糕了,我非常讨厌它。”老者微笑着说:“那你还是赶快离开吧,这里和你的家乡一样糟糕。”之后,又有另一个年轻人来到同一个村庄,同样问道:“这个村庄怎么样?”老者依旧反问道:“你的家乡又是怎样美好的呢?”年轻人兴奋地回答说:“我的家乡非常美好,我非常怀念家乡的人和花花草草。”老者满意地说:“这里也同样美好。”一旁的人们感到很奇怪,纷纷向老者询问为什么他前后说法不一致。老者淡然一笑,解释道:“你寻找什么,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以欣赏的心态去看待一件事时,我们会发现许多优点;而当我们以批评的态度去看待一件事时,我们只会看到无数缺点。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分数的教育,教师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真正关心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因此,教师的抱怨也就不可避免了。然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中心。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闪光点,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在教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应该被认为是有天赋的。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构建师生关系,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合理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我们还应该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赞扬。特别是对于“差生”来说,一两次独特的欣赏无疑是沙漠中的绿洲,长时间的鼓励和期待将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这样,学生将在一个充满鼓励和期望的环境中成长,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深刻地体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能力取决于他们自己,而教师是否能够贯穿教学过程以问题为核心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

  目前,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无法把握重点,导致整个学期下来不知道学生们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这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改进。这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袁教授给出了他的回答。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包含了两层意义。首先,对于教师而言,更加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现成的知识。因为知识本身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其次,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人格的一部分,人格需要通过人格魅力的感召来培养。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又回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即教师应该教授什么,以及如何进行教学。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值得一读再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为了丰富你的想法,让你的生活更有价值,你必须先学会阅读。在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教育教学几乎每个环节、每个方法、每个措施必须通过阅读来实现。仔细想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不把你的课程变成一本乏味的死亡教科书,那么你必须阅读学术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不是为了明天的课程,而是为了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能的提高正是因为他们不断阅读,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海洋。他的深情凝视首先是针对个人的头脑,而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的关注始终是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使他的教育领域远远超过了一般专注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教育者,而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类思维的宇宙。此外,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表达了他的教育观点时,使用的语言既坚定又热情,甚至充满诗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的工作是人格中最精致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情感、信仰、自我意识。这些区域只能使用相同的'东西,即智慧、情感、信念、自觉施加影响。思想应该像高大的橡树一样强壮,像弦箭一样强大,像火一样明亮。真理的坚定性,真理的清晰性和思想的不可动摇的本质是源自同一困难源泉的泉源。我想,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学生的自尊是一件非常脆弱的事情。要非常小心,像处理玫瑰上的露珠,因为当你想摘掉花朵时,不要抖掉透过阳光照射的透明露水。

  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使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也不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让生活持续增值,10年后,它将更加丰富。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周期性的特殊职业。年轻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即使是铁片,也可以锻造成器。我们首先要努力工作,不要急着要求收获。首先要把教育变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写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鉴之处。有一点对我影响最大。学生学习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缘故。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身体,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呢!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与从事体力劳动是一样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很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上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学习上的成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中的乐趣。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达到目标。

  作者写得这些内容就是阐述了,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立的人,不可能一样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把学生看做一个模型的产品,我们也不是生产一种型号的产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习内容,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对认知快的学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识的横向与纵向上达到发展。对一些认知慢的学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识就好了,设定一定的步骤来逐步发展。通过学习的阶梯性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有的优秀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学习水平的直线下降的。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用科学的眼光与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收到丰硕的成果,我确信这一点。也希望我们教育同行,能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为追求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大片的教育理论,有的只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工作的一丝不苟的执着精神。而他这样一位伟人,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论。

  他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尊重与宽容。对于那些尚未开启的智慧大门的孩子,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诚与精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学习能力更好,缺乏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

  在五年级的配套阅读《走进书里去》,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加强阅读,画出好词佳句,将其积累。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与适合学生的读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虽然也知道多进行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运用,但由于平时学困生要补习的地方又多,有时忽略了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也没有进行阅读的交流,阻碍了学生读书后思维的活跃发展。

  有关四大名名著阅读,我们班级的女生本身爱读、感兴趣的也少,有时让学生读名著,只是作为布置了学习内容,在课上也没有进行交流,无

  法让学生看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所以在年级的名著知识竞赛中“惨败”。看来书不管是要去用心读,还要让学生进行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活用书中的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我又从这书中有了一点点的启发:

  1、读书与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思斯坦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们的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在学校也是受老师的影响。问一问自己,我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阅读上呢?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怎么能强求孩子们去读书呢?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老师自己每天至少要读半个小时的书,给我们的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知道,除了电视和电脑,我们还可以从书籍中得到乐趣,得到知识。当阅读在我们的班级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时,孩子就会很自觉地拿起书籍,享受这种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

  2、适当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学会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

  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读完一本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刚接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情绪上有些抵触,总觉得,读书是个人的事,学习也是个人的事,主动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习。等到需要写读书笔记了,才挤出时间翻开了第一页,书的第一章刚看完,就不由得从心底喝彩了一声——好书。许多教学上的`困惑、许多理论上的缺失,在此一一得到了解释。至此,也才理解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片苦心,惭愧于自己的井底之眼。

  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虽然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快,然而,从心底里来说,还是喜欢这份职业,能从事这份职业,是命运使然,所以,我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学习,永远不满足于自我,才能对得起命运对我的这份厚爱。

  人说读史可以明智,我说,作为一名教育者,不间断的学习同样可以明智,还可以名目、明心。一本好书,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我很庆幸,能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对于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我来说,希望这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读了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令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只要智力正常,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要毫不犹豫地爱自己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性格如何,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们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个人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班里最近开展读书分享,梁华同学是一个平时不爱发言,成绩又不好的后进生。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站在讲台上一口气分享了3分钟读《西游记》读后感,让我感到非常吃惊,那一刻我感受到天下没有笨学生,只要多鼓励多培养孩子自信心加上认真准备,每一个孩子都能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读完《西游记》,学生们开始自创《西游记》后续。孩子们写得是生动有趣,形象逼真,想象丰富,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想获得学生尊重和爱戴,教师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读书。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再也不“安分守纪”,课堂上与教师唱反调的'学生大有人在,教师说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却争论不休,仔细想想,学生也是有理有据。如果教师能退一步,放下面子,在和学生一起探讨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学到许多。课堂上,当教师在传授知识出现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读书,不断成长,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让读书成为习惯。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二、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我觉得“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三、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做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学习班送去。正像有些家长所说的那样:现在光靠学校学点是不行的,要考重点学校,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分数固然重要,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亦或是我们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求、苛刻。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

  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让人焦虑或者紧张的事情,有时有些事情真的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就能联想到小说中的“高人”,如果能指点一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对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小天地里,非常需要可以信赖的大人,那么,你是否是学生心中可以信赖的大人?条件之一——让学生安心。

  研究已经反复证明,感到焦虑或者紧张的时候,人的大脑就会专注于如何来消除这种焦虑和紧张感。研究还表明,大脑处理否定言论所需的时间比处理肯定言论花费的时间多的多,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我们可以自己找到答案。想想看,你伤心的时候,总是想着怎样开心起来,这很容易理解。再想想,有人赞美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说声谢谢就任其过去了呢?被人赞美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感受,但你不会因此而忘记其他事情。可是有人侮辱你,说你不好讲你坏话的时候,你就会不高兴,然后绞尽脑汁地去想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说,你还可能有些气愤。不过,最终的事实是,不管你心里多么使劲地想要忘记它,大脑一时半会却不能摆脱它的影响。别人说你好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忘记;别人说你不好的时候,要想忘记,恐怕就难上加难了。同样的事放在教室里又会怎样呢?无需花费太多的脑筋——在消极的.环境中,比如:令学生感到害怕,不舒服或者焦虑的地方,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因为此时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令自己舒服一些,自在一些,不在焦虑害怕。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开学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感到舒服、自在、安心。给他们一个相当镇定、泰然的印象和感觉。

  告诉学生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第一,不会在课堂上大着嗓门说话,不会朝你们大喊大叫。当然,这并不等于我放任你们的错误行为,你们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但是,我保证在课下在处理问题,给你们足够的尊重;第二,不会当面给你们难堪,当着同学的面让你们尴尬,给你们一个安全的、放松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给孩子们指明方向,做一个让孩子们可以信赖的大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本学期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一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二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

  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因此,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三

  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四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

  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也一直努力尝试,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作业中,呈现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反思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优等生更优。怎样在课堂中采取分层教学,使得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书中所提到的分组方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还急需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五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

  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

  “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读完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发自内心地感叹它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圣经。教育家的笔下,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 “推荐”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一条推荐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令人深受启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条,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看,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何家校教育必须保持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相辅相成,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互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单靠老师或者是家长是不行的,因为任何一方对孩子的了解都不够全面.而通过家校的联系,使得学校和家庭能更全面了解孩子,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所以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但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教育者,他们一味地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对孩子只管吃好、穿好,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从教育的角度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家长对每一件事情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都对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孩子不论向哪个方向发展,家庭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家庭环境则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学校的教育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如果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再看,苏霍姆林斯基说“家校教育如何保持一致”

  “ 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真可谓字字珠玑。“在帕夫雷什中学,20年来形成了一套全体教师跟学生家长共同开展工作的实际方法。”“我们学校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这些做法,令我佩服,为我做好家校沟通工作指明了方向。

  1、 做好个别交流

  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谈话,可以增进对学生在家中情况的了解。特别是班级中的'一些特殊孩子,其实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经历。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关心与爱心,教师应该更多地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我们班的吕乐川同学,总是不完成作业,上课精神也不大好。我便与他交流,他说家里只有爸爸,他得帮忙做家务,总是没时间写作业。我想:原来乐川是一个这么懂事的孩子呀!我让他尽量争取时间学习,并马上与其家长联系。没想到,他家长一说起这事,就怒不可遏,他说乐川每天晚上都上做作业做到十一点,还得拿手机去查,言语之间还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他在怪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我这才知道了真相——乐川同学总是以写作业为借口,拿家长手机去玩,作业也没写。我先把事情真相告诉家长,并叮嘱他不能把手机交给孩子,然后与他合作教育,最后终于让乐川同学改正了缺点,这位家长也消除了对老师的误解,一再对我们表示感谢。如果没有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就不会有乐川的进步,也不会有老师与家长的互相理解、支持。

  2、 家长会——与所有家长的有效沟通

  “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我们跟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商量好,规定他们的孩子在家里要做哪些事 (照料动物、种树、养花)。”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向我们介绍的经验。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学校抓好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本学期的家长会上,我向家长讲解了六年级这一学年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要求家长要认真配合,并表扬了学习进步之星,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会后,许多家长都向我反映了孩子在家的情况,令我想不到的是,班长江佳雯同学在校各方面表现十分优秀,在家却是写作业拖拖拉拉,家长为此头痛不已。后来,经过教育,她也有所改正。尊重、沟通、合作,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始终体现在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之中。

  合上《给教师的一建议》,深感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携手合作,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近来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觉得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书中所折射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敬业精神,反思实践的能力都使我深深震撼。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想尽办法减轻学生负担,他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变为学,而印象最深的,便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深深的理解,宽容,尊重,热爱,特别是对所谓的“后进生”的关注,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老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

  后进生,恐怕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教师干脆最后放弃。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霍姆林斯基,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他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

  在读的时候我忽然闪出这么个念头:是谁,制造了这些令人烦恼的“后进生”?答案可能是我们大多数教师不愿接受的,但这是个铁的事实:如此令人烦恼,令人头痛的“后进生”,他们的制造者可能恰恰正是我们教师!由于我们一些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可能会对于一些学生教育得不到位,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自尊感”、“进取心”、“对学习的爱”渐渐消逝,对待学习越来越麻木。其结果就是后进的越来越后进,教师也越来越烦恼。在这恶性循环下,美妙的教育过程对于这些“后进生”和“后进生”的老师来说,都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

  而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后进生的一段话我觉得对每位教师都是有益处的,现摘录如下: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尽量用艺术性的优美的言语打动他们,不能过于偏激,在对“后进生”充满爱心、耐心的同时,更需要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轻言放弃。当我们做到这些后,我相信,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都将会盛开教育那欢快、灿烂的花朵,同时我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也将会再次在心头一同共享那份教育的温暖。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0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4-1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2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30

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7-17

(集合)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8-1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篇)06-2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06-2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篇06-18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