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5-29 17:44: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经典)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经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一周完成完成一本书,1月第一周阅读完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现在发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结合工作生活中的经历总有不一样体验,不只是这本书,而是不同时间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仍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知道,优秀的书本,常读常新。

  心理话题有时候容易太枯燥,太深了理解不了,浅了又没有用,本书用讲故事的`方法逐层深入,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短了,结局也有点奇怪,我如果写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人成熟的表现就是能够独立,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去等待他人帮忙解决。

  2要做真实的自我,并勇于表达自我。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生活,要活出自我。

  3儿童状态,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个人的性格和发展方向,去学习如何应对周围的环境,有些成年人仍会以儿童状态去应对环境的改变。

  4父母自我状态,学习父母的应对方式,去用固有方式无意识配合他人。

  5成人状态,能思考当下状况,基于事实决定怎么做,所有知识技能为自己能所用,不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影响,能够不断改变革新。

  6学会倾听,远比学会表达更重要

  7很多情绪是个人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是正确的表达途径,只是长久习惯的反射。要学着接纳自我,认识不足并改变。避免自证预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承诺的力量。

  8人生坐标,人生游戏,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坐标。这个坐标将前面的内容整合了起来,最后引出。

  9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动态噺。信自己,信他人。

  10高情商的人有强大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独立走向共生,双赢思维。

  永远为梦想而活,不断改变提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部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

  蛤蟆先生七岁被送到私立学校,大学毕业继承产业,他绞尽脑汁经营父亲留下来的蛤蟆庄园,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为了得到认可,他努力取悦他们换来的却是横加指责。为了看起来合群,他活成别人的开心果。这一件件的琐事,让蛤蟆先生无法自拔,身心疲惫,借酒浇愁,于是再一次大醉之后他偷了一辆车有化妆成洗衣服逃跑,他抢过马,偷过钱最终入狱。

  蛤蟆先生在出狱后身心崩溃,他患上了抑郁症,家园被黄鼠狼霸占,曾经光鲜的蛤蟆先生,最后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过蛤蟆先生,反映了人们的缩影,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个人都在费力讨好一个人,然而对方却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尽心尽力工作生活,但是命运总是给你使绊子,让你的辛苦付诸东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不论愿不愿意,你都无路可退,所以不管什么让你停下脚步,但是都不可以让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伤心,一度轻生,好在朋友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他第一次来到苍鹭小筑,苍鹭问他谁让他来的,蛤蟆说是河鼠。苍鹭摇摇头说能让你来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只有自己为自己负责。

  之后每周苍鹭都会给蛤蟆一个问题思考,每次都是问他这件事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做?苍鹭一路引导蛤蟆,打开了他的内心。经过几个月问诊,他始终记得苍鹭说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

  蛤蟆终于重新开始,早起划船,感受世界,接纳痛苦。几个月后,蛤蟆结束治疗。这次苍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于是蛤蟆重拾爱好,买了新船参加皮划艇比赛,开启了大篷车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气和魄力。他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干起了自己喜爱的房地产事业。他卖掉了蛤蟆庄园,另建新居。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译者:陈赢

  大致内容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原本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突然变得郁郁寡欢,没有一点儿生气。在朋友和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之下,蛤蟆先生逐渐认识到真实的自我,走出阴暗心理的故事。

  自我感触

  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三种人类心理:儿童型、成年型、父母型。这三种人类心理伴随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理在这三种类型中切换。这里面最难达到的就是成年型人格,成长是一个孤独的词语,没有任何偏旁部首。成长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长大以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生活的重担压的我们喘不过来气。但是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在咨询师苍鹭帮助蛤蟆先生治愈心理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好的方法——回顾自己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回顾自己的生活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几乎很难找到几件开心的事情,反而是有很多令我伤心、烦躁的事情冒出来了。为了避免加重我的焦虑,我就会立刻暂停回顾,不再去想这件事情。然而,我不曾想过要想解决自己的焦虑就要弄清楚焦虑的源头,我们要仔细思考这些事情并且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要记住:车到山前必有路,桥到船头自然直。

  原句感悟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我们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总会审判自己,经常认为这是自己的错或者这是由“我”造成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谅”这个词语放在他人身上似乎很容易做到,“没关系”也是经常脱口而出。但是一旦到了需要原谅自己的时候我们又会加重砝码,怎么也不肯放过自己。我们是会犯错误的人,不是神!我们要学会原谅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拒绝精神内耗,享受美好人生!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面对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总是抱有这一种别扭的心态,不愿意直面我们的`欲望。我们要真诚的去回应我们的需求,努力去争取,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的。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我认为确实是这样,那么让我们勇敢起来,坦诚且直视自己的欲望,不要压抑自己的野心,想要那就拼命争取!

  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我是一个很讨厌拍照的人,主要是因为拍照技术太差。所以当我遇到美丽的风景或者是有趣的事情的时候我的第一选择是用双眼将风景记录下来。然而记性又太差总是忘记这些美好的时光。或许我该改变自己用照片记录美好生活,将这些快乐具体化,以便以后翻阅、回忆那些美好时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这本书是我在最近买的这几本书中,唯一认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读后感的时候发现有些话很感同身受。

  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身边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也就是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轴中。比如,无论我们会认为自己差劲,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不会去先思考为什么这样,而是会怨天尤人地觉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地焦虑中,不自信以及沮丧。然后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以一种自大的姿态审判别人的行为与言语,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中。特别喜欢里面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这做起来应该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怎么了,而是会第一时间责怪事情,责怪别人。但是希望我未来可以先审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种不快乐的处境。如果改变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成人模式,有勇气去回顾和面对那些在童年和成长经历过程中让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而做到这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书真的好有意思哦,有这种经历的话,的确很好去懂。)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的话题,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大概也像这本书里说到的那样,真正可以得到积极结果的,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糟糕,试着谅解自己,谅解他人。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一些摘抄: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处于什么状态-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感觉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生活中有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状态。除此之外,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即父母,儿童会从经验中学习,对于父母的行为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的生存策略,这即适应性儿童状态。

  顺从行为的表现: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释放愤怒有攻击性的,也有非攻击性的(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比如说撒泼,怄气,郁闷等等)

  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可以把“父母状态”想像成为一个法官,这个法官在控诉别人,给他们顶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挑剔型父母状态表现:爱批评,愤怒,严厉,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状态: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会思考当下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关于人生坐标: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即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就比如说酗酒这件事,人们时常会在生活不愉快的时候喝醉,喝酒过量的必然结果就是喝醉。(书中提到的一本书《人间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描述的都是一些心理游戏,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就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心理游戏,在此列举不同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悲伤的儿童状态(我不好,你好)-自杀

  1、我真不幸

  2、 PLOM(可怜弱小的我)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挑剔型父母状态(我好,你不好)-谋杀

  1、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2、你怎么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刚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会看心理医生呢?它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带着疑问我详读了此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整本书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整个故事在一群小动物中展开,趣味性强,适合大众阅读。

  书中说,完整的人生有三种状态,分别是父母状态、儿童状态和成人状态,三种状态在一起,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我们只有了解这三种状态的关系,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详读此书,我明白了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家庭、对自身、对工作都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压力,既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有来自工作的压力。种种现象说明,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压抑与逃避都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那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正视问题,学会接纳、共情;其次,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自我化解或寻求外界的帮助;最重要的一点是“助人者自助”,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状况和问题。就像书中蛤蟆初次来访时所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说我需要咨询。”从这看出,蛤蟆不知道自己为啥来,他的做法只是为了迎合朋友。有了困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份,主动寻找释放的方法,这就是“助人者自助”。让自己始终保持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活出精彩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能增智、能立德、能修身,让我们读出精彩,读出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不装了,我是蛤蟆,我摊牌了......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这是一本心理辅导书,通过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向我们展示出来。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没听错,是一只蛤蟆,此书带入感极强,谁读此书谁就变成了蛤蟆。虽然是一本故事书,但是却描写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治疗成功从困境走了出来,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原来,我很重要!

  先来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时的状态: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很长时间里,我时不时都会这么想。当然,确实有些时候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点什么。可随后我的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伤情绪里。”

  在第一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我们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以情绪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顺从行为: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依赖父母: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达成,而很多人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在第三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解释了蛤蟆先生的愤怒方式:

  释放愤怒: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

  在第四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在第五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儿童、成人、父母三种状态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在第八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在第九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举例1:“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实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举例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种游戏能让你自卑或者自责,从而证实——你一无是处,他高人一等。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

  举例3:“我真不幸”

  这种游戏能让低自尊的人常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因为它能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时也治愈了你我。

  为什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前段时间也处于抑郁阶段,通过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我很庆幸此时读了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坚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和抑郁而且无法摆脱困境,那么这本书推荐给你。我是贫僧,谢谢您花时间观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这本书很久之前在APP上囫囵看过一遍,当时对我并没有什么触动,看完就忘。这次看完却收获良多。里面谈到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我们默认18岁就是成年长大,开始脱离父母,包括思想和生活上的脱离。但什么才是对自己负责呢?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一,就是我开始真正的面对这个问题。我曾经特别讨厌「情绪稳定」这个词,现在我弄清楚了,我讨厌的不是这个词,而是「冷漠」和「压制」这两个词。我更愿意用控制情绪的能力来代替情绪稳定。

  我觉得,对自己负责,不是无视他人的情绪,而是在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能保有延迟动作和缓和当下的能力,当理智回归以后,又能认清和理解那些触发我们情绪的,来自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本质,分清那是气话,冲动还是真正的恶意。

  这里不得不提到现在很热门的原生家庭问题,我觉得除去少部分真正有恶意的父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爱孩子,只是很多方式都不对。这些不对的方式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长大以后,又造成了很多人生困惑和痛苦。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长大呢?我觉得是:我们既能抗议他们的不对方式,又能理解他们的爱的时候,就是真正长大。而一味的抱怨原生家庭,绝对不是。

  我们身边情绪控制能力强的人不多,打心底喜欢我们的人也不多,所以如果我们自己能拥有更强一点的'情绪控制能力的话,就能更好的包容,保护和引导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不是吗?喜欢是理解,是我了解你的本质,所以即便你在情绪最低处,我也喜欢你。

  任何重要的人生关系里,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回到自我负责。真正的自我负责绝对不是无视他人的情绪,而是能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行为,看清本质,表达不满,远离真正的恶意,包容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蛤蟆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生活中的困惑。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蛤蟆先生的蛤蟆,他生活在一个小池塘里。蛤蟆先生由于长相丑陋,性格内向,常常被其他动物欺负和嘲笑。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惑之后,蛤蟆先生决定去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蛤蟆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心理治疗之旅。在治疗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难以言喻的痛苦和困惑,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最终,蛤蟆先生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摆脱了内心的困扰,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迪。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挑战,如压力、焦虑、抑郁等。而该作品通过蛤蟆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和帮助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困扰,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此外,该作品也让我明白了自我探索和理解的重要性。在蛤蟆先生的故事中,他通过与心理医生的交流和自我反思,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困惑。只有通过自我探索,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故事中的蛤蟆先生,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探索,最终摆脱了内心的困扰,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相信这个故事也能够为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这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书,也是这个月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从中我学到了这些:

  1/ 阅读像交友一样讲究偏好

  之前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看到一句话,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你就是要读这本书。

  我发现自己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时,完全是抱着我就是喜欢这本书,想要读这本书的念头。

  而我阅读其他的一些书,比如《资治通鉴》《史记》《全球通史》等,带有不少功利性想法。

  怎么说呢?我想着多看点历史类书籍,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学问。

  当然,后面在广泛地阅读后,发现了自己实际上对历史是特别有兴趣的,像《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目前看过觉得超有趣的一本历史类书籍。

  为什么我说阅读像交友一样讲究偏好?因为阅读离不开注视与理解,而交友和这有诸多相似之处。

  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恰恰反映了你生活中交友的一些偏好。

  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它属于心理类型的范畴,同时很有故事性,我阅读此书就感觉同一位对心理知识颇有研究,又很会讲故事的朋友交谈。

  阅读时和阅读后对书中的一些句子,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为作者的见解拍案叫好的激动心情。比如这两句:

  1)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2)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2/没有人不希望被人真正理解

  书中第五章里提到,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

  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在日常生活中,朋友眼里的蛤蟆大大咧咧、爱搞怪、很顺从朋友的一些想法。

  这总给他的朋友带来错觉,以为他没有什么烦恼,也不太需要多少关注。多年积攒在心头的烦闷和无人理解的苦恼,最终让平日看起来洒脱无比的蛤蟆变得抑郁了。

  后来所幸朋友们中的其中一位,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情绪,推荐他去找苍鹭进行心理咨询。

  我不仅看到蛤蟆从第一次与苍鹭先生面谈到第十次之后,蛤蟆的“情绪温度计”分数由起初2分到后面给自己打将近10分,蛤蟆彻底改变了,我真诚地为他感到高兴!

  还看到他深深渴望他人全身心的注视和关注自己,那种感觉,他发现自己是被真正认可,被真正理解,以及被真正看到的。

  3/人生短暂,我想怎么活

  这本好书,在微信读书上推荐值89.8%。

  为什么好评度如此之高?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看似童话,实则是一本生动的个人成长心理学。

  它引导我们发掘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像书中的苍鹭一步步教蛤蟆勇于表达自己的那样。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你是想把这有限的时间,多数放在别人的期待中,还是自己的追求上。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自己本身赋予了它意义。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是身处其中的演员,你是愿意按照以往模式继续上演情节呢?还是愿意在成长的理念下不断上演新的场景?

  新的剧本,意味着改变,意味着需要付出“新的成本”。

  如果是我,我想拥抱这样的改变,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步步地用行动去践行我的追求。

  我想要的追求是什么呢?及时满足自我需求,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当然,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感悟,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小伙伴,我期待和你们多探讨交流一番。期间,我也有一些疑问:

  1)童年时的创伤真的可以治愈吗?

  2)工作和生活需要分的很清楚吗

  3)想要寻求自我改变,通过刻意练习真的有效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抑郁症”一词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学生上学压力大,跳楼、跳河,因为抑郁症;上班族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脱发,喜爱宅在家里,因为抑郁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情绪抑郁,不爱出门,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闷着,是鼹鼠和河鼠察觉到最近没看到蛤蟆先生,然后一起去找蛤蟆先生,发现他情绪不高,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于是乎有了一系列的故事。

  假如去看心理医生,也许就能从死胡同走出来吧?我们一旦碰壁,就愿意待在原地,觉得没有办法,解决不了,直接原地等结果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蛤蟆先生并不是自愿去的,所以不配合,直接问苍鹭怎么解决。然而心理医生并不是看一个病人,开一副药就行的,他需要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情绪?是什么时候有的?与什么事有关?你应该怎么解决?苍鹭只能引导蛤蟆先生自己思考,自己明白面临的困境,然后一点点打开心扉,解除抑郁心理。

  蛤蟆先生非常喜欢依赖他人,再加上父亲这一角色对他影响深刻,他一直被严厉的'管教着,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确认自己的能力,从来没自己处理好过一件事。习惯讨好身边的人,在意别人的想法,从而把自己陷入情绪困境。

  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写出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性格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蛤蟆先生的结局是美好的,希望困在抑郁情绪中的人们,也可以像蛤蟆先生一样,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习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平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成人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习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主要讲蛤蟆先生经过与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逐渐走出了抑郁,去了解发现真正的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

  对于这本书,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苍鹭先生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当时蛤蟆先生很局促,下意识地回答:“很好,谢谢你。”之后,它迫不及待地向苍鹭先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说明蛤蟆先生在进步。

  “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是两种成长状态。这两种状态最为典型的`人物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一直都是顺从,不会与他人争辩,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想要去如何取悦他人。而獾就是第二种状态中“挑剔型父母”很严厉,爱批评别人,对于之前蛤蟆先生做的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态度,这使蛤蟆先生时常想起他的父亲,挑剔型父母。

  这两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中一抓一大把。小孩子会因为想要一件衣服,想买一个玩具,在地上打滚哭闹,引起父母的关注;孩子在家里向父母提出合理建议、完成家长交代的事情但未达到父母要求,而被骂得狗血淋头。在这本书中,蛤蟆先生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部分人有相似点,有时你可能遇到一些困难,或浑浑噩噩度过了一天一天又一天。自己没有目标,像是漂在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道去何方,自己该做什么。

  但身边总会有一缕阳光照亮着你,芾领着你,让你找到目标去奋斗,去实现它。只要你想走出来,离开现在的困境,找对方法与途径,就一定会成功!正如书的结尾,蛤蟆先生骑着自行车放声高歌,它很累,但它很开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毕竟人这一辈子,开心最重要啦!开心很重要,但自己要明确好目标,努力去实现,更为重要!亲爱的朋友,你有目标吗?赶快行动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大家好,我是蛤蟆先生,尽管我不想说,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病了。我很想哭,却一滴眼泪也没有,望着我的家。树篱枝叶无人修剪,玫瑰花坛杂草丛生,草坪上落满了黄叶,整一个蓬乱凋零,无人打理的样子。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对外界的评价如此的敏感,习惯在被朋友数落时,会感觉极端的委屈,我常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带着几乎绝望的心情找到了我最应该感谢的人——苍鹭先生。他的帮助下,我渐渐找回了自我,找回了那个热情而积极,乐观而又向上的蛤蟆先生。开始了新的生活。”

  初读这个故事仅仅是被童话般的`情节所吸引,渐读渐深,发现蛤蟆先生身上,又何尝没有照出我们这样普通人的影子呢?

  “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不会因为你的情绪不好而就停下来”

  这是在一次治疗中,苍鹭对蛤蟆先生说的。其实他不光是在告诉蛤蟆先生,更是在对那些因短期的情绪不满,而将生活的好全部遗忘的人。其实我们真的很渺小,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不过是鳞次栉比的大厦下那只来回踟蹰的蚂蚁。

  “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片天空,一花凋零也慌不了整个春天。”———巴尔扎克。

  我们并不会因为某些失败或是某些闲言碎语而就一蹶不振。其实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故事中的蛤蟆先生的家庭,从小他父亲对他就是严肃的斥责,很少以关爱或是平等的语气与他沟通。这让蛤蟆先生曾经无法正视自己的童年,无法对自己予以肯定或是赞同的态度。但在苍鹭先生的帮助下,他开始明白,生活所治愈的永远都是那些想要被治愈的人,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能改变。想要变好想要新的生活,所以他发自内心的改变将生活恢复读心,用勇气和毅力战胜了病魔。

  这个短而治愈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里我们看到了自己,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样子,所以我们渴望改变,就像蛤蟆先生一样,在变化中我们可能会听到很多闲言碎语,但这并不重要,因为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终究会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大人。

  余华先生曾在《活着》中说过:“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如果只是按照别人的想法做事,你不为自己活出的人生,还有谁为自己而活呢?”

  是啊,如果你自己都想放弃自己,妄想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的整个人生,那么无疑你将是个失败的人;如果你永远依靠旁人,试图用运气过完一生,那么无疑,你注定会是个失败的人。

  改变的唯一前提就是认识自己,这个世界上能帮到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希望我们可以在长长的人生里,用力生长。无需在意旁人的闲言碎语,在生活里,认真且坚定的活着,活成真正的自我。

  如果无人做光芒,那就独自照亮远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除了你自己!

  该书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曾经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它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动物朋友们非常担心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通过十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发生了问题,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十分差劲,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好。后来,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开始慢慢变得自信、友善,终于来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记得我曾经也有过蛤蟆先生这样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总会认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无尽的自责中而郁郁寡欢。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汹涌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过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苍鹭说的;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许多迷茫。请不要灰心,更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时,新世界的大门,已随之为你悄然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6-1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1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2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精)05-18

蛤蟆的担忧06-24

癞蛤蟆06-30

杞人忧天的蛤蟆06-15

青蛙与蛤蟆06-17

蛤蟆的故事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