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经·蒹葭》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蒹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美妙的歌声唤起了我们对一首小诗的古老记忆,这便是《诗经·秦风·蒹葭》。尽管几千年过去了,然而《蒹葭》所营造的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表达的真挚古朴的思想情感,却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闻一多曾评价《蒹葭》:“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这无疑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用途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民歌民谣,《蒹葭》便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秦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因此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似《蒹葭》这种凄婉缠绵的情歌极其罕见。冯沅君、陆侃如认为,《蒹葭》是“《秦风》中的杰作”,“是一首‘诗人之诗’”,其“风格与别篇迥异,技巧似也在别篇之上”,与《秦风》中的那些“慷慨悲歌”之章不同,显得“优游闲暇、含蓄蕴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以“蒹葭”和“白露”起兴,营造了一个苍茫渺远的艺术境界:秋风袭人,秋水茫茫,河边茂密的芦苇颜色苍青,晶莹剔透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美丽而略显苍凉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感伤、朦胧的气氛,为下文寻“伊人”而不得的主人公抒发内心的苦闷惆怅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歌当中最重要的意象——“伊人”出场了,但“伊人”是谁?从何而来?要往何去?诗人并未说明。可是“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她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接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逆流而上去追寻“伊人”,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明明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触及,痴情的诗人不畏艰险寻寻觅觅,然而伊人未得,他早已恍惚迷离,如痴如醉。在这里,不觉的流水不仅是阻碍诗人寻找“伊人”的自然物,更是他内心绵长思念和愁苦的象征。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但这种改动使诗意不断推进、深入。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一方面写出了白露由盛而衰的短暂生命,一方面也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主人公追寻“伊人”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从空间上描绘了“伊人”的飘忽不定,但即使伊人如此难寻,主人公依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鲜明的表现出其执着的精神;还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的路程愈加艰难,主人公却不畏艰险、坚定执着。在这里,诗人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读罢《蒹葭》,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美,景美,人美,情更美。按照近代新月派诗歌的艺术理念,我们惊奇的发现《蒹葭》完全符合其“三美”原则。首先是音乐美,《蒹葭》虽是古诗,却极具格律诗的音韵美,它每句都押韵,且每句一换韵,比如:苍、霜、方、长、央;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苍苍、萋萋、采采之类双声叠韵的用法使诗歌读起来更具韵味,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其次是建筑美,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且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排列非常整齐。重章叠句手法的使用,使诗歌节奏鲜明而短促,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
最后则是绘画美。细细品读诗歌,一幅美不胜收的河畔秋色图跃然纸上: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瑟瑟秋风,茫茫秋水,露珠在晨曦的光辉中闪耀着晶莹剔透的色彩,苇草在浩渺的迷雾中散发出淡淡的馨香,美丽的秋水伊人时远时近、时隐时现,痴情的恋者在水边踌躇徘徊。此情此景,真仿若一幅绝美的水墨画,虽不似西洋油画一般浓墨重彩,却让人感觉境界深幽、意味无穷。
关于《蒹葭》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人主要归纳为三条:一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失之愈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然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经典,其实每一种读法都显示出一种智慧,每一种读法都传递出一种情怀。
在这里,读者很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把《蒹葭》理解为一首情诗,诗人为什么对“伊人”的形象只字不提?到底是什么样的“伊人”值得诗人不顾“道阻且长”上下求索?是《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还是《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按照通常的理解,凡是表达爱意的情诗,诗人定会大加渲染意中人的容貌。而在《蒹葭》中,“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甚至连是男是女我们都无从得知。
或许,诗人在《蒹葭》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在这里,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女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承载着人类美好向往的诗歌意象、一个代表人类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象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至美的“伊人”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鼓励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描摹、追寻。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目标的追求,永远不会停下追寻远方的脚步,而在追寻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赋予“伊人”更多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心灵亦与之无限接近。
一首《蒹葭》小诗,向人们展示了至纯至美的诗的意境,表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王国维曾用词句概括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蒹葭》一诗将两重境界兼容并包,别具风格,独立风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理想、追求美。
【《诗经·蒹葭》读后感】相关文章:
回望蒹葭06-27
《蒹葭》的教案09-12
蒹葭的教案03-07
于蒹葭处留恋06-19
蒹葭教学设计05-27
初中散文500字左右 蒹葭06-28
蒹葭读后感08-06
《诗经》教案11-10
《诗经》读后感11-17
诗经读后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