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
《海底两万里》描述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危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呈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说了这么多也该进去看看了。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怀着好奇心,和书中的主人公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让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宝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我感慨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竟能在还未创造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将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
最令我记忆由深的海底的那些植物和动物,物这些形形色色的植虫动物和软体动物分类,不停地分类。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2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布置成一片花地;再镶上结了天蓝丝绦领子的红花石疣,散在沙间像星宿一般的海星,满是小虫的海盘车,这一切真像水中仙女手绣的精美花边。朵朵的花彩因我们走路时所引起的最轻微的波动而摆动起来。把成千成万散布在地上的软体动物的漂亮品种,环纹海扇,海槌鱼,当那贝──真正会跳跃的贝,洼形贝,朱红胄,像天使翅膀一般的袖形贝,叶纹贝,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无穷无尽的海洋生物,践踏在我的足底下,我心中实在难受,实在惋惜。但是我们不得不走,我们继续前进,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管状水母,它们伸出它们的天蓝色触须,一连串的飘在水中。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在黑暗中,更有发亮的半球形水母,为我们发出磷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我多么盼望我也能驾驶着“黑鹰旋”号也去到海底永久的去旅行那么我认为这样一个人获得才有意义,不是只仰望别人发觉的成果,而是自己去发觉你在实在,让别人把你仰望。
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2
怎样在现实中开始一段迷幻的旅行呢?我想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年少的我,通过阅读《海底两万里》这部极具科幻艺术的小说,从一个方面讲,就是经历了一场壮美、勇敢的旅行。从自己陌生的地方——海洋,开始的一段充满想象的旅行。如今自己已经摆脱了过往的稚气,但是偶有时间,还是会回味一下这本充满奇幻的小说。在回味的同时,依旧能感受到那种奇幻的漂亮。
非常佩服的是他们都不自私自利,我佩服阿龙纳斯教授的乐观向上精神;佩7服教授的仆人康塞尔对主子的忠心耿耿与无私精神;佩服尼摩船长的勇气,和他那见到朋友有危险的时候就会奋不顾身的去营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者还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我推向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诗情画意的美妙境地;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刻画交替出现。读书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这确实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鹦鹉螺”号艇长尼摩又是个身世不明之人,他躲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别联系。凡此种种,都给小说增加了一层神奇色彩。既是小说,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作家给“鹦鹉螺”号艇长取的拉丁文名字,更明白无误地指出了这一点——“尼摩”,在拉丁文里是子虚乌有的意思。但这并没有阻碍作者把他描写成一个有血有肉、让读者觉得可信的人物尼摩船长的热于创造、遇事镇冷、遇到困难不屈服的精神是值得我去学习的.,但是他那种要与世隔绝的思想,我想我们都不能去学,不过假设尼摩船长不于陆地隔离的话,说不定一些海底神秘就会有答案,我一定要像尼摩船长的优点学习,说不定将来我也能造一些令人震惊的东西。
现在像尼摩船长遇事冷静,敢于建筑、创造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富翁游手好闲,有的竟骗取国家财产……他们万万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创造一样东西,为国家为社会奉献一点别人不能做到的好事。像尼摩船长遇事冷静,阿尤纳斯教授乐于探究,康塞尔的忠实,尼得的勇敢都是我们该学习的。
《海底两万里》确实是一本经典名著,而在现代,却很少见到这样的经典的名著,那些浮华的东西倒是许多,真是惋惜得很!来吧,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同走进《海底两万里》的世界!
【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06-20
世界名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06-27
《海底两万里》读后心得11-27
海底两万里阅读心得体会12-24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通用10篇)10-21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08-21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05-14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05-09
【经典】《海底两万里》读后感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