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时间:2023-08-25 10:4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1

  “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是袁振国先生的《教育新理念》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中关于“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的一段阐述。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袁教授的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读到这里,我不禁要反思:身为人师的我们“会问”、“善问”吗?

  由此我联想到这样一则笑话: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随堂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齐答:“多了个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校长不是东西。”笑话虽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来,问题一经提出,便极尽其“循循善诱”之能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试问这样的课堂提问何以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何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提问不是随意的,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形式,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否则就偏离了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的效果。那么如何设计提问呢? 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铺台阶,难为易】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哪儿却总是回答不到位,或者答非所问,以致耽误教学时间。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空,使学生找不到抓手。所谓“铺台阶”就是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分层设问。如苏教版第九年级(上)中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反映农民问题的小说,对于初中而言,理解其中的父爱是不难的,但要挖掘出深刻的主题颇有难度,在授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全面概述情节,为此我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如何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情节: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寸积铢累,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可父亲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再如: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可以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有了高台阶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吗?2、父亲有没有赢得别人的尊重呢?3、但是父亲赢得你的尊重了吗?4、那么父亲靠什么赢得你的尊重的?4、对作品中父亲,作者寄予怎样的感情?崇敬,怜悯,抑或其它?最后归纳出这样的主题:赞扬中国农民的坚韧,审视前辈的生活价值观,提出关注农民、关注农村的问题。

  【投石子,愤而启】苏小妹与秦少游的`新婚之夜,苏小妹为考新郎官出了这样一则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让新郎官对出下联方可入洞房,秦少游思妻心切一时就是出不来,这时苏东坡令家人向水中央投去一石子,听到石子入水声,看到水中波光,少游思路活了,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东坡这种启发式用得好!在妹夫发窘时令人向水中央投去一枚石子,可谓适时、适量、准确,这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授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了帮助学生欣赏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我是这样设计的:刚上课时我们欣赏的那首《我心永恒》作为《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如今已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世界经典名曲,每当听到这缠绵哀转的旋律,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罗丝和迈克迎着风浪相拥于“泰坦尼克”号船头的那个美丽瞬间,可见音乐与文学的相通性。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将《“诺曼底”号遇难记》也改编成电影,也需要给他配上一首主题曲,请问用《我心永恒》行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都认为用这个曲子不妥。就在这时我又抛出下一个问题:既然《我心永恒》不妥,那你认为选怎样的曲子比较妥当呢,请阐述理。短瞬的寂静后教室里又热闹开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上甘岭》的插曲《英雄赞歌》,有的建议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有的说不出乐曲名,干脆自己描述乐曲的的基调旋律,总而言之同学们的回答都说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可谓瞬间的举动,永恒的形象。到这里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不仅巍然屹立于大海上空,更铸刻在每个读者心里。在这种提问方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卖关子,产动力】即设置悬念,卖点关子,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动力,这种动力有时是一节课的,有时可能是一阶段的,有时甚至是一生的。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课是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是一篇书序,更是一篇美文,就文章本身的语言、章法以及文学的内涵而言,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但如果仅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授这篇课文,教者以为该文不失为一座引导学生通向文学殿堂坚实的桥梁。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是先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中外文学名篇,但都只有高潮,没有结局,只有梗概,没有具体情节,故事讲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几个悬念: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那苦命的祥林嫂后来过上了好日子了吗?还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于勒等人最后的结局如何?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又是怎么死的?没想到还真有几位同学能说出结局,但我让他们立即打住。可以想见,能在此时回答出问题的同学该有多自豪,而尚不知答案的又该怎样羡慕和着急。就在这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

  事实证明,在后来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我班的学生与文学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明显高于同一阶段的其他同学。现在想来,这种阅读兴趣的产生应当归功于我一开始的卖关子。

  【找毛病,善质疑】现在的教辅资料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包括一些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音频视频资料有不少的确为精品,可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善于运用资料,让资料“为我所用”。比如有一段关于《春》的朗读视频,其中“春花图”中的“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视频上实实在在显示了累累的桃儿、杏儿、梨儿,播放前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找茬,结果不出我所料,学生竟然就发现这一画面与文中的“仿佛”一词不吻合,由此自然归纳出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这种“找毛病”的课堂提问法往往可以运用于借鉴资料辅助教学的课型中,当然,事前教师一定要熟悉资料,考证资料,切不可随意否决,弄巧成拙。

  【唱反调,学而思】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假如我们故意唱点反调,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社戏》一文中,对于理解1—3小节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就不必直接问出来,而是说:我们常说,写文章要尽快入题,不要兜圈子,绕弯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可以不写,本文题为“社戏”,可见文章应该写在赵庄看社戏,可作者却花了整整三小节内容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看来再好的作品也有瑕疵,因此,我宣布现在将其去掉!当教师做出这样的决定时,你可以想见课堂上的反对声有多高。紧接着教师就要趁热打铁,穷追不舍发问,这种唱反调就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2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假期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受益匪浅。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市教育局去年开展的"三爱"以及今年开始的"三大"主题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让我们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加强师德建设、适时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等著作,对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就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师的耐心等方面来谈谈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勤于进取"、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

  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即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等仍束缚着大批教师。

  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最终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

  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质基础,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关专家指出,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师,应当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和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因而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持久的耐心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习得的,耐心能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如果说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冲动,那么,在所有的事情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

  耐心允许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理解。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耐心和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困惑,使学生愉快地产生这种信任。如果教师把错误作为愚蠢的表现,如果他们忘记了错误使学生感到灰心丧气,更为经常感到羞辱,那么他们就会在与学生之间竖起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耐心的教师要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内容大讲特讲,要保持稳定的步伐,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会暂时停下来,或者回过头来再讲一遍,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有特殊困难,这些教师就会尽量去寻找时间,在课外时间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而不会由于设法满足那些学生的要求而耽误全班学生。

  总的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锻炼,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不断前进,而且我们也想推动他们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好自己的耐心。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的。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3

  袁振国先生所着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是其近年来在国内影响颇大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一直广受中小学教师的喜爱。该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以全新的视角扫描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完全别样的教育新天地,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新世纪教育的新思考、新要求。其中,“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依托”一节,更是恳切地阐述了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学校建设教师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和启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人深刻感受到要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固然,袁文“教师文化”中所指“教师”,乃是集合概念;文中所说学校的“教师文化”一般理解为:以校园为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作风、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表现。但是本人本人以为,学校群体的教师文化是以个体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和单元建设而成的,没有个体的教师文化,就没有群体的教师文化。学校个体教师文化的优劣影响着群体教师文化的优劣,乃至于影响整个学校文化的优劣。因此,对于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要对建设学校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其选择莫过于--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说易行难。其中的“文化”,虽专指教师应有的文化,但依然涵义广泛。其中,既有狭义的学科知识修养,又含广义的道德理念、职业素养等等;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又含现代教育所应有的科学思想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容易使人望而生畏。但本人以为,牢记教育既有的普世原则,学习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言传身教,再结合现代教育的结构特点,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修炼。

  首先,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德为才之首”,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首先要增进自己的教师道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凭着“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道德精神,才筑起了高山仰止的教育大厦。如今,时代变了,但教育的真谛和精神未改。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就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品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在今天说来,就是要爱岗敬业,就是要牢固树立对工作的责任感,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

  其次,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教育首先是“人文”的,而不是“科学”的。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清楚地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项无比崇高的职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灵魂的塑造,使学生首先成为明白事理、重情重义、思想独立、灵魂高尚的人。如今的教育,落后的“应试”模式泛滥,虽受社会诸多顽固势力所囿,但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中学教师,如果屈服于落后思想或顽固势力,甚至受惑于片面的“分数的辉煌”,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来教育,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灵魂的侏儒,从而彻底背离教育的真谛。

  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眼下说来,重在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发展意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终身发展。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变单向的灌输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强人本意识。新课标所强调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要求在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三是增强民主意识。即所有教师都要创设必要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放弃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民主、人格平等、尊重主体的现代精神,“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

  第三,提升厚积薄发的教师素养。俗话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坚持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达到专业精深、学识广博的固有知识素养。不仅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具体地说,教师应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本体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知识等;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如怎样评价学生;三是背景性知识,指教师特定知识以外的知识,如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经验甚至是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等。

  第四,激发创新科研的教师情怀。我国正值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肩负着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特殊使命。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来教育,造成学生成长的重大偏废。现代创新教育观念则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即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要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实践。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遵从创新教育的质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进而提出诱发创新思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四要淡化学科本位意识。现代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需要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淡化学科间的人为差异,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既要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

  第五、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

  社会和教育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无疑,这是教师时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新时期教师文化的新增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注重内在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注重教师发展方式的“与时俱进”。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本人以为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重在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沟通合作。不仅在教师之间沟通合作,而且在师生之间沟通合作。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可以是个人之间的沟通合作,也可以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或专门团队进行沟通合作。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合作带来每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沟通合作也是一个明确目标、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过程。

  二是开展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深入反思,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可以说,主体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甚至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根本,而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

  上述文字,来自于读袁振国先生所着《教育新理念》有感。“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说的还有很多。自感探索尚浅,心得无多,只是以此表达自己的一个追求--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告诉我们:听课和分析课是他的每日工作,并且指出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对课堂的有效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学生情况。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对课堂的反思,同时,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应该经常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和分析课,也提倡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与评价分析。因为领导的评价与分析(有效的课堂评价)犹如站在高台俯瞰,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创造性活动;教师的评价与分析则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课堂不是产品,而是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教育的真正产品是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尺度,要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课堂评价的宗旨不应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定性结论,要着眼于教学的过程,着眼于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着眼于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

  从这些年的从教经历中,我想对课堂评价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评价应激发起教师的探索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

  因为课堂不是产品,而是制作产品的过程,教师是工艺师。因此,我们在对课堂评价时,要以激发教师的兴趣为目的,让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分析产生兴趣,因为只要教师能分析自己课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那他的教学就可以说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价。

  1、课堂评价应关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广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用心教好教材,传授知识。而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显示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传统的教学就是“确定目标,传授知识,完成任务”,就可以说教好了教材,就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而用教材教则不一样,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当地情况、自身条件开发教材,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评价中,要看师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占有量,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程度,要看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交流与结合,要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对课程相关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情况,要看师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不能断章取义,在发表意见之前,要有对一课的教学流程有全面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一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一堂课的时间,往往需要好几课时,特别是当我们准备就某一个主题想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就要自始至终听完教师对一课的教学安排,还要听听教师的意见,包括对课的认识、分析、把握以及使用技巧的设计。还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了解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培养。这样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性的评价。

  2、关注师生合作学习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在课堂评价中要看这一思想的落实情况,就要关注几个要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具体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第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朗读与欣赏。特别是学生对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情况,因为从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分析,他们之所以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本内容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无法正确流利地朗读,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因为学生如果对朗读都非常吃力,他还有什么精力去思考呢?如果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就不可能做到深入理解与思考,当然也就无法完成对话与交流。在课堂评价中要把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要看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的情况,要看学生在朗读中的情感陶冶,要看学生在朗读中的理解与思考,要看学生在朗读中学习与提高。

  第二,关注师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学习情况。现在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每堂课必有讨论,但对讨论的内容却是泛泛而谈,走形式。课堂上轰轰烈烈,下课后学生一无所获。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因此,我们在听课时,不要做一个居高临下的旁听者,只看形式,不重内容,一定要深入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去,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接受,对问题的认识是深入还是肤浅,是泛泛而谈还是深思熟虑,是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这些都应该成为对课堂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看教师对讨论的把握,是否和学生一起交流,既关注全局,又注意个别;是否给足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空间;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等等。

  3、关注课堂上学生情感的发展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煞费苦心地讲解、表演,学生毫无表情地配合、接受。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抽一名学生画画后,教师表扬他“画得好”,全班同学就竖起大姆指说两遍“XX,你真棒!”课后,我问同学们你觉得他真的比自己好吗?有的同学说:“教师说好,就是好吧。”我又问另一位同学:“你能画得比他更好吗?”那个同学回答我:“当然能”。“那你为什么还赞扬他呢?”“教师是这样要求的。”可见,学生的表扬是言不由衷的,只是为了表演给教师看的。如此课堂,如何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与督促。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把学生内心情感的调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尺度。要着重考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学生情感的变化作为自己教学的内容;是否根据学生感情的发展确立教学进度;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的语言是否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

  4、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在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要大家忽略语文的工具性。课堂上,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文学的语修逻文仍然是我们课堂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学习关系到其它自然学科的理解,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人文性,只重文学欣赏,围绕文本大谈理想人生,而忽略了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那不成为一堂德育课了吗?我认为这无疑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是完全不足取的。

  二、课堂评价应采取领导、教师、学生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评价的宗旨是激发教师的探索兴趣,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时,不能搞一言堂,要树立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大家共同分析课堂的得失,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教师完成自我反思与提高。还包括领导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接纳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课堂的认识与评价。

  三、课堂评价应采取评语导向的发展性评价,杜绝定性定量的结论式评价。

  现在有许多学校在制定教师的过程管理中都有课堂评价一栏,这是对教师教学的检查与督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与有效的课堂评价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学校领导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多数情况是集中听一堂课,然后评定分数,就算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查与考核,这是极其片面的。我们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与分析要成为领导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了某种竞赛的目的而设。对教师进行听课与分析要成为教学常规工作,但不能以一抵十,以偏概全。对课堂评价应注重与教师的交流,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激发教师兴趣为宗旨,怎么能以一次听课就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定性定量的结论呢?课堂评价应更多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评价应尽可能地采用发展性的评语,让教师树立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读后感06-16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09-27

教育教学读后感04-09

《爱的教育》读后感05-08

《教育漫话》读后感11-15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04-13

教育专著读后感04-29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05-01

《新教育》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