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读后感

时间:2023-06-08 19:05: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金锁记》读后感4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锁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锁记》读后感4篇

  《金锁记》读后感 篇1

  七巧晚年的时候,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正面描写她。而是通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己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没得到美妙,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断送。当然这金锁也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转变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凶狠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从这篇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困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做鸟兽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不是厌恶,更多的是怜悯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躲避的,所以她只有选择抵抗以自己的方式。

  《金锁记》读后感 篇2

  知道张爱玲是因为她的那一句名句:于千万人之中,于亿万光年之间,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好遇上。只轻轻的问一句:原来你也在这。

  长这么大也没读过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是我看的她的第一部作品。我简单的谈谈我对这部小说的感想,谈不上读后感,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

  故事是发生在旧上海,主人公是一个叫七巧的女人,整部小说贯穿了她的一生。

  七巧嫁到姜家是为了钱,她是不幸福的,丈夫常年吃药卧床,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两个孩子都不知道怎么生下来的,七巧是女人,有七情六欲,她爱上了她的小叔子,小叔子也喜欢她。但是在那封建社会里他们只能把那团欲火深深埋葬在心里。

  多年以后婆婆和丈夫都死了,家业也分了,当她再次面对小叔子时七巧的心也泛起过涟漪,但最终七巧认为这个男人是为了她的钱来的,她赶走了他。埋葬了她一生中最后的感情。

  七巧有一儿一女,慢慢的女儿长大了,为了钱她让女儿辍学,并去学校吵了一架,让女儿无法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

  女儿一天天大了,活脱脱一个小七巧,七巧总是怕别的男人想她那点钱,于是一晃女儿成老姑娘了。

  当亲戚帮忙最终为安找了个留学回来的男孩后,七巧还是不同意,女儿的这段姻缘还是葬送在了七巧的手里。

  许多年以后七巧临死时发现套在她手上的那个金镯一直往上都能套到她的手臂了。

  《金锁记》我只看了一遍,我是个不爱看书的人。我觉得张爱玲是想对我们说,女人不要为了钱而把自己活生生的埋葬了。女人的一生中,爱她的人和她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爱人的意义远远要大过财富。

  《金锁记》读后感 篇3

  《金锁记》,看到名字的时候,或许我们会认为小说中会出现金锁这种配饰,其实不然,所谓金锁其实是是黄金的枷锁。是这副黄金的枷锁牢牢的锁住了曹七巧的一生,她却戴着这枷锁做着无力的抗争,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周围的人。

  曹七巧出身卑微,生活在市井底层,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在金钱的诱惑下,被哥嫂卖给姜家。在姜家,她是自卑的,是被束缚的,她努力寻找存在感,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她爱姜季泽,因为他有健康的身体,而她却只能守着一个废人,一个让她感受不到丝毫爱情,甚至连陪伴也感受不到的人。为此,她更加怨恨姜家,怨恨自己的娘家,怨恨命运。从此,她便戴上了黄金的枷锁。

  她所戴着的金锁,是她用尽了青春、用尽了自由换来的。她因为一直都不能自主,得不到自由,缺乏这种安全感,于是将这幅枷锁戴的那样牢固。即使感受到姜季泽的爱情,她也立马感知到那不过是觊觎她金钱的假象。她已经完全金钱至上,甚至连长安的婚姻她也认为必定是贪图她家的钱财。

  曹七巧是可悲的,却将这种可悲强加到下一代。她怨恨自己的哥嫂,所以她赶走了春熹。她怨恨姜家,怨恨在没有任何感情的前提下得到的儿女,怨长白长安不争气,完全忘了自己作为母亲的那一份责任。她干涉他们的自由,操控他们的'生活,仿佛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宣泄姜家带给自己的痛苦,与自己的命运做着无力的抗争。她用这种抗争,让自己的两个儿媳感受不到任何温暖,甚至失去生命。让自己的女儿失去爱情,失去生活的希望。曹七巧将自己的不幸强加到下一代身上,然而他们没人反抗,于是,又有人成了下一个曹七巧,故事就这样悲哀的继续下去。

  《金锁记》读后感 篇4

  屋外天色阴郁。

  屋内也没有色彩,灰暗的天空将郁郁的气息塞入屋子里,穿着21世纪的衣服,支着头趴在窗台上,疲倦的样子,面向窗外,于是风冷冷地穿越发丝的间隙。想着40年代的微笑,天空中已寻找不到那样昏黄的月光,如今的上海已看不到当年的月亮了。

  第一次读《金锁记》,还不太懂它的意思,在张爱玲所营造的压抑气氛中,只是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深触动着,为那样凄惨的命运叹息着。现在再读它,七巧生活在昏暗的屋檐下,那凄惨的声音仍在耳边回旋。她的一生就这样嫁给了悲哀,嫁给了一个毫无生气的惨白身体。

  然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戴着黄金枷锁,劈杀了自己,劈杀了自己的骨肉,成了殉葬品,也拉上了不少陪葬品。一部《金锁记》,一部枷锁记,人性的枷锁总是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描写了“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的一个湿晕,像朵云轩信上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对乌云中的.月亮她又写道:“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对下弦月她这样形容:“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她眼中的如此完美却带着一点遗憾,也许这才是真正的perfect。”

  张爱玲的一生如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苍凉而捉摸不定。她用她独特的笔调,写出了一个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残缺的人生,却是对人物,对生命无限的豁达。

  

【《金锁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锁记读后感09-04

《金锁记》读后感03-07

《金锁记》读后感12篇06-02

经典读后感04-05

《诺言》读后感01-18

呐喊的读后感01-21

《合欢》读后感01-24

《荷叶》读后感01-15

家风读后感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