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读后感

时间:2024-06-06 23:41: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阅读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阅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阅读读后感

教师阅读读后感1

  假期间,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著作——《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来自韩兴娥老师与家长交流的博客文章和信件。内容从入学第一天起,从第一首儿歌的教学写起,着重探索课堂内如何阅读课外书,一步一步引领孩子踏上了幸福的书香之路。她的学生把历史故事、小说、经典融成一个整体,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在学生心中里“立”了起来,孩子们成为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小博士”。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做的很细、很准、很实,方法上看似简单,其实大巧若拙,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的阅读指导。韩兴娥老师在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指导性的作用,因为我的课外阅读观点与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法产生了共鸣。这本精神食粮给我的教学支持和帮助如下:

  第一,阅读是学生获得幸福的源泉,为学生快乐的书香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韩老师说:“喜欢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会感到幸福,而讨厌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就会痛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不论能不能上大学,这十多年的学校生活是大部分孩子都要经历的,不爱学习的孩子如何忍受这漫长的岁月?所以,语文老师的首要责任是让孩子喜欢阅读。”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最喜欢在睡觉前听有趣的故事,然后带着甜甜的笑容入睡……可见孩子都有喜爱阅读的天性,年幼时爱听故事是因为他们当时还不具备阅读的能力,只能通过读的方式来满足阅读的需求。所以作为一位基础的语文教师或是懂教育的家长,我们都应该用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孩子带入幸福快乐的真善美的故事之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感情世界而且更能荡涤孩子纯洁的心灵。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引领他们,他们的人生将会变得充满艰辛,没有书香的人生将是多么地悲哀!没有一开始就讨厌读书的孩子,也没有靠自己明白过来而变得喜欢读书的孩子,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把他们带入用文字写成的美丽世界中。通过海量阅读,可以让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人物的情感性格和悲欢离合,从而感悟到亲情、体验到幸福。

  第二,海量阅读人人可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要想影响、带动大家,就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阅读不需要有学生具备多好的基础,只要孩子识字老师加以感情色彩的指导,就能让孩子遨游在书海世界。这时候老师的阅读习惯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我在班级的阅读总是和孩子们一样拿起书籍,一边看一遍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其实那时候孩子们都还小,可是他们都好奇的问我:“老师,你一边看还一边在抄啥呀?”我温和的告诉他们老师觉的有的词句用的很好怕忘记了就抄在笔记本上,以后自己写文章是就可以拿出来用上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变的越来越好,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此我看到了仅仅入学一年的小孩子就能够面对书本沉思静读、自求博取,沉浸在书香墨韵之中的时候还在摘抄好词好句……就连班级里最差的两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也工工整整的抄写,我坚信他们的成绩索然不好,但是在阅读的滋润下他们早晚会“开窍”。

  在我的同事中存在“不爱”学生的行为,是因为没有具备让学生可爱的能力,是缺乏爱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慈爱、耐心,但一堆孩子在耳边哇哇乱叫,和颜悦色不管用时,只有声嘶力竭地大喝一声了。许多老师在“磨练”中很快失去了和颜悦色,在那群唧唧喳喳的“小麻雀”们面前,变得“神色像晚娘,语气像泼妇”。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教育学生从书籍中感受爱、在现实中寄予爱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又处处为难学习差的孩子、歧视残疾孩子的话,想想老师的人格力量在孩子心中的如何能树立起来呢?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分等级对待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根基不同,所以我们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爱每一个孩子!

  第三,行动大于理念,实干就是能力。

  我常常给孩子们说,勤能补拙,当你感觉无聊时、困惑时、就在书海里充实人生、寻找答案……在我任教的班级里孩子们都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甘瓜苦蒂、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在读中去悟的'方式,将获取的知识或道理内化成自身的修养就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广泛阅读中我还指导他们去理解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和各种描写方法的恰当运用;古人感慨:“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一个人的语言成就,人事的努力只占三分,天分的作用却占到七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改变这三七分的局面。富含文学熏陶的气质脸庞一定可以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其实当学生爱上阅读时,当孩子们沉浸于书香墨韵之中的时候,老师也步入了宁静平和的港湾。

  “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读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所在。” 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韩老师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其中追寻心平气和的9月中“让课堂静下来”让我获益匪浅,我也由此学到了很多。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安静,韩老师对此采用了很多方式、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令行禁止,这些方法真是又简单又有效。“定能生慧,静能通神”其实就是要强化一个观念;安静。

  通过阅读此书,我会及时地把这一教学理念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之中,相信一定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师阅读读后感2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我便想到了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旅途中,我们能够与世间各种美景相遇;在读书时,我们也能够与最美的风景邂逅。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河南老乡常生龙老师,他在书中写到:“在阅读的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他,给他启迪。”常老师的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爱上阅读,学会反思。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让学生喜欢的诀窍》,就让我爱不释手。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很对教师的愿望。书中告诉了我们许多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诀窍一: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开心,没想到孩子在商场里却哭哭啼啼,无休无止。当她蹲下身子的时候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我想,这就是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陶行知先生也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是,我也向两位专家学习。在我们班级里,我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就不太像老师。每次班级里进行大扫除,我都会让班长安排学生分工,最后还会询问:“班长,我的任务是什么?”刚开始孩子们以为我只是开玩笑,我说:“不要紧,你认为老师能做什么就尽管安排给我。”从刚开始的让我检查他们大扫除成果到现在让我擦黑板、整理讲座,我都乐此不疲。课间,我也尽量多待在学生身边,和他们说说话,问问最近他们喜欢看的哪本书。课堂上,学生们自觉性更高了,总是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作文里我的名字也出现的越来越多了:“万老师是个童心未泯的老师,是一个好奇学生世界,有点孩子气的老师,虽然有时候很严厉,但是我觉得她真是可爱。”

  诀窍二:做一个让学生不变笨的老师

  有时候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目前做的这些真的。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笨!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才刚开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加以干涉,会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写,这样子你考试才不会丢分”就是在这样子一次次的扼杀中,学生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变笨。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看书之余,回想现实,真的觉得自己应当转变观念,书中说得好“我们应该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诀窍三:做一个像医生一样的教师

  我常常苦恼“学生的成绩为什么不好?”,马上想到的理由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学习不刻苦,学习不能专心致志,经常开小差,在游戏、娱乐方面耗时过多,等等。但是,这些只是教师的以为,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去询问孩子,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后来发现,有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身体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掌握重要的技能和方法造成的。我们班的小阳同学就是个典型学生,他的爸爸妈妈前几年在郑州工厂里打工,想方设法让孩子在郑州上学,孩子进了我们学校。可是,前年都市村庄拆迁,工厂倒闭。小阳的爸爸妈妈就都回到了老家,可小阳却还留在这里上学。那孩子怎么办?谁来带?吃喝住宿谁管?午托部。就这样,每周一早上,他的爸爸把他送来,一周的时间孩子一个人在午托部吃住,每周五下午爸爸再把他接走。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现在。两年的时间,我看着这个孩子从原来的活泼乐观变得孤僻忧愁;成绩中等下滑到倒数。我也曾跟家长不止一次地交流,可孩子的父母却一意孤行。一个10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原因,又怎么能感受到被爱和学习的快乐呢?所以,教师应当去真正全面的了解学生。要了解一个学生,应当从家长入手,平时多跟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获取信息。还有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从学生们的日常小事中了解学生。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像小阳的这种原因是不可逆的,了解到这个状况,就不会去逼迫孩子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了。总之,教师要像医生那样,善于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各类信息,去体谅学生。

  读书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工作很忙,但若能像挤海绵那样挤一挤,看书的时间还是会有的。不要忘了,多读书带给我们的诸多感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为此,我们应该相信龙常生先生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多多读书,去一次次邂逅最美的风景吧!

教师阅读读后感3

  看了《自身健康促进》,受益匪浅,感想颇多,现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教育的今天,教师这一职业越发显得神圣,然后"辛勤园丁"们常年过重的工作压力,也是他们心理即生理疲惫不堪。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而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每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俩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生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可以写信或者打电话。"身"方面如锻炼身体,纵情高歌,逛街购物,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前面曾讨论过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所以教师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保持充沛体力,要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更好的释放压力,全面促进身心健康。

教师阅读读后感4

  最近读了韩兴娥老师编写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文中韩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示了她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读此书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的教育观带来了更多的启迪。这本书既没有精彩的语言,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韩老师所展现的一些方法,简单而又实用,尤其是“气定神闲笑谈一年级新生”、“写话、作文教学”这两个章节正好为我现在所任教的低年级提供了帮助,让我对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了信心。

  一、让课堂静下来

  “定能生慧,静能通神。”韩老师告诉我们从入学开始我们得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强化一个观念:安静。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安静,可是应该怎样教育这些活泼爱动的娃娃们呢?这也是我经常思考并为之头痛的问题。面对着吵哄哄的教室,即使我声嘶力竭的批评或是用手中的教鞭不停的敲打着桌子,也只能获得一时的平静。静下心来想想,其实老师说话太多、声音太大反而不利于创设安静的氛围,一上课老师就打开话筒、亮开嗓门,以后要求学生安静就很难。所以,我要求自己轻言细语、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们交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受韩老师的启发尝试了多种教学组织方式,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1、念儿歌。通过一首首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的儿歌提醒孩子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如:上课读书、听课前背诵《做得正》做得正,像口钟。站得直,像棵松。走路时,挺起胸。写字前背诵《爱护眼睛》。写完字后背诵《谁把文具送回家》等。只要老师先起头,所以孩子都跟着有节奏的背起来,教室里刚才的吵闹声也随之转化成了动听悦耳的读书声。比起枯燥的教导,孩子们更喜欢这种方式。2、听轻音乐。在上课前,放上一小段音乐。这是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学习的一种好办法。上课铃声响后,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孩子满头大汉、气喘吁吁的跑进教室,虽然已经回到座位上了,可从脸上兴奋的表情里不难看出,他们还沉静在刚才激烈的游戏当中。此时,如果马上上课,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何不让他们静静聆听音乐,平复一下情绪,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上来呢!当孩子们在课中休息或书写时,我也习惯放上一段音乐。一首首优美的钢琴曲、交响乐响起时,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自觉的保持安静。如果发出一丁点的吵闹声,都会视为不和谐的音符。

  二、低年级写话晚起步

  “阅读要早,开笔要迟”,这是韩老师一直奉行的理念。清朝名将曾国藩也不让儿子过早地作文。他认为儿童的精力应花在读书和背诵上。书读多了,需要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表达的。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有的老师急于求成刚教完拼音就要求孩子们写句子、写话,到了一年二期又忙着布置日记。一年级孩子那双嫩嫩的小手写字很慢,写会课本上要求默写的生字已经不容易了。再要做这些,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几乎都是依赖家长,有的是家长念一个字写一个字,不会写的字还得告诉他们该怎么写,笔顺甚至都教错了;有的干脆由家长代劳了,家长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语言成人化,缺乏童趣。说实话,再读此书之前,我也跟风似早早的就开始布置写话的家庭作业,交上来的作品,有一部分孩子写得相当精彩,我还满心欢喜。可到了课堂上再让他们写一写,却是语句不通、错字成堆,完全是两个样。由此可见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不必太早,大量的阅读、背诵更重要,也就是韩老师书中提到的“课内海量阅读”。于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正尝试着在学习教材的同时,集体背诵《日有所诵》上的儿歌、古诗,一天一背一首,有精力的孩子不拘泥于一首鼓励往后背。背得越多,奖励的奖品越多。要相信一年级小孩子在背诵这件事上个个是“天才”。我想,一定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背诵潜能。另外,我还会每天抽出部分时间,给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秀的读物。通过班级QQ群与家长交流,给他们推荐适宜现阶段所读的书籍并鼓励家长们每晚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各种手段让他们爱上阅读。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相信有了厚厚的阅读积累做铺垫,不愁他们写不出精彩的语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读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韩老师的教学方法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让课堂教学变得简单、充满智慧。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进行“海量阅读”,多让学生积累一些知识,做到日积月累,一步步登上阅读金字塔。

教师阅读读后感5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也要享受生活,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悲哀……这样就把教师从高高的"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最好的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普通人才会尽品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会走过风风雨雨,才会爱自己的学生,读了《建议》一书,书中浅显普通的知识河道里给了我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悟:

  一、教师应想方设法让知识变得瑰丽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机械的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津津有味的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

  二、教师应加强学习多带点新鲜东西走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三、教师应学会用用赞扬去嘉许许自己的学生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相反,你的赏识赞许往往能让孩子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赏识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教师阅读读后感6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三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近四年中,我因此收到学生来信近60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2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 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

  如何做人 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今年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 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 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 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人。

教师阅读读后感7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仰慕已久。有幸得此书一本,潜心拜读,感触颇深。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引经据典,而是以比较亲和的建议的形式,通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实践中的大量的教学实例,针对我们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

  阅读的过程,犹如在与智者对话。书中每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实例都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书中每一条建议的真知灼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尊重差异,倾心投入。

  在第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的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的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这段通俗朴实的语言一定会引起每位读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性格各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种所谓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异的孩子身上,本身就违背了“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

  尊重个性差异,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原则!

  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侧重于分数的高低,而对于后进生的补差工作也多采取“补课”的方法。换一种角度讲,我们不二地承认孩子间的个性差异,但我们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鉴。针对像费加一样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借用民间引人入胜的一个个小故事,编写了大约有200道应用题。他还为费加收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以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

  在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时,我想,每位读者笃定会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敬业精神所折服。

  二、重视阅读,提升素质。

  关于阅读,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多次被提及。他不仅强调学生要加强阅读,教师更要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书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阅读,对我而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是个被忽略的环节;我也没有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即使平时阅读时,也欠细细品味和深入反思。从现在开始,要在阅读上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

  三、勤于反思,写作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46条建议中提出“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像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魏书生等这样的教育大家,都有坚持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我曾有一段时间,坚持写了十多篇教育随笔,随时记录了自己或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学环节处理中的不足之处,或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和收获。每次翻看一下电脑中的这些文章,都会情境再现且深有感触,甚至感到意外和惊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坚持了很短一段时间,若能持之以恒,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瞬间,我想,我积累下来的一定会是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自身也会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诸多原因,《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渗透于其中的许多思想精髓我还不能完全领悟,这本书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仔细品味和反省。

【教师阅读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专业阅读活动总结范文08-04

阅读书籍读后感08-09

莫高窟读后感,欢迎阅读10-16

《让学生学会阅读》读后感05-14

实用《儿童阅读的力量》读后感09-13

阅读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优秀06-23

初中阅读经典名为读后感10-11

阅读《西游记》读后感03-26

关于阅读的说说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