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汇编1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
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阅读书中的字里行间,我多次被李老师对学生的用心和爱心所感动,为他的育人方法所折服。细细品读,我深感李老师就是一本书,一本用爱心铸就的书,耐人回味。
书中提及李老师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通过为学生过生日,写激励学生的贺词,打动学生。星期天,他陪同学生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跤和斗鸡;
假期里,他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一起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登山等方式逐渐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愿意与他在一起,愿意与他交流,说心里话,当孩子们与他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激发和点燃了学生心中“想做好学生”的愿望,这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这样就为教育学生铺好了基石。记得书中记叙有一个学生早恋了,经过李老师的悉心教育,那个学生竟然让李老师帮他写回绝的情书,多么让人佩服啊。看来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致胜的法宝。李老师对那些后进生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就是李教师要学生怎样做,不是直接命令,而是通过谈话等等想办法让学生从心里自己想要怎样做。比如他在转变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想让一个好的同学帮助和监督他,李老师首先与该学生谈心,让那个学生有了强烈想改掉不良习惯的意念,然后学生诚恳地说,想改但是担心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怎么办呢?李老师告诉这位学生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助和提醒自己,让他记录自己每天的表现,然后给家长看。如果是学生从心里想改过,又是学生自己选的帮助人,效果可想而知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爱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我自己非常赞同书中的这些话语。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书中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也曾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让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和博大的胸怀啊!《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所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震撼。有幸的是我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我去实践、思考和探索。我也会永远记住要用热心、童心、爱心、耐心去做好教育。让我们也像李老师一样,在解读童心的同时将爱心深深的融入孩子们的心间,如甘泉般滋润着学生,而我们也将期待着收获春天般的希望。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2
没有夸夸其谈,书中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
书中所描述的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
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是锻造出了卓越人格。这些都和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从书中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书中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3
寒假期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通过阅读该书,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教育之路还很漫长,能有这样的材料给予帮助,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之中将会完善我的的工作,现就对这本书的感受总结如下: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1998年献给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记。书中用一篇篇独具爱心和思想性的记实文章,折射出他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的教育思想历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探索和不断的创新。我陆陆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很多事例对我可谓受益匪浅。“当一个好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李镇西老师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自问:你为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做了那些努力?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4
几年前就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很有爱心,对后进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现在再次品读,又有新的收获。
李老师工作二十多年了,对教育事业的心始终如一,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的热爱使我很汗颜,他对教育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种情感融成了他对教育的事业心,而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并没有多大的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业,不投入热情,是都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应把教育当成自身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而不单单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这是我的收获之一。李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今后,我会真诚地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会努力的!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李老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艺术而言,我有很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我的琴弦。”这段话道出了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童心。这也让我深思:自身到底还保留几分童心?能否经常和学生一起游戏?能否和学生一起看儿童书籍?能否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习惯了经常板着面孔教训学生,却不知这在不知不觉地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李老师主张“用心灵赢得心灵”、“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孩子当作自身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确实只有拥有一颗和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是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实拥有童心并不是要求我们和他们一起玩苏,而是只要你不是总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们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们大人总觉得动画片里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当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时,我们却走开了,这就是没童心的一种表现。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我要永远记住要用爱心、热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5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同一个省份,也许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体会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可爱,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老师,我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本领,我从一字不识到现在我可以写作文了,真的谢谢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这些话语,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6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欲速则不达发展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的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总以为教育有爱心就足够了,可是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这本书没有深邃的语言,有的只是对学生无尽的情感和最真实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是万同的故事。“这长达50页的转化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见过最感人的后进生日记,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这样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倾向、性格特征等,当一个教育者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并在与学生交流中获益而提升自己的时候,他的所得将要比他所付出的多得多!
在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我深深的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成为画中和谐的一味色彩,即使不是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也不会是大煞风景的涂鸦之作;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最后,我想用一首曾经读过的`小诗来表达我的情感: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是一片看不够的景,是一腔抒不倦的情。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目标。让阵阵馥郁的书香在校园萦绕,陶冶你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自由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让读书成为人生的追求,让读书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7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身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身的心去读,带着自身的实践去读,带着自身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但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身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8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
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
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
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
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运的。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9
本学期我读的一本书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一、优秀生培养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他们认为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2、“优生”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3、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李老师在培养优生时,首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李老师笔下的程桦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二、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在学习、思想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一直以来是令人头疼的事,而李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0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爱心与教育》,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李镇西教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光荣与伟大,也暗示了我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看后心情澎湃,很想做好孩子们的天空、大海和春天,让孩子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在大海中欢畅的嬉戏,在春天中感受勃勃的生机。虽然身在三尺讲台,但是心却放眼世界。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凸显出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应有的贡献。做到爱岗敬业、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热爱每一个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我国将来的`建设者。无论今后他是参天的大树,还是碧绿的小草,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料,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快乐起来,原来自己做着这么快乐而有益的事,真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作为一个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1
除了高中读的言情小说,没有一本书润湿过我的睫毛,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我却频频流下感动的泪花。
在书中,李老师以手记的形式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记录了他和学生之间真实的故事,让我读来感觉教育是那么纯美动人而又“平易近人”。
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工作中我也会竭尽全力将这一原则落实到行动中,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但相比较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和感情,我才深切地领悟到什么叫一叶,什么叫森林;什么叫滴水,什么叫汪洋。他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是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学生汪斌的爸爸给他一筐鸡蛋,他每天用煤油炉子煮一个鸡蛋给汪斌吃,持续了一个月。这份无私和纯净该令我们现在多少老师惭愧啊!学生和家长出于各种目的给教师送东西不足为奇,可是有几个有李老师的机智和纯净呢?合家欢聚的春节,当我们在和家人团聚时,李老师却和学生在一起;漫长的暑假,当我们载着家人旅游时,李老师却和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自由的周末,当我们休闲时,李老师却把学生请到家里做客,包饺子,煮火锅吃;他每天中午给学生读小说;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拼命地为每一个毕业班编“班级史册”、“班级分风采录”;他按号轮流家访每个学生;他给每个学生过生日,送书、送明信片……每一个故事都谱写了一首动人的诗篇,让我看到教育的纯净与美丽,让我心灵翻滚感动的波浪。
书中,有几个情景让我感动地流下泪水:其一,李老师在风雨中挤上公家车去看宁玮,她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社会人,李老师却还对他关怀备至。其二,伍建因为家庭困难,有辍学念头,李老师带着给他的捐款和许多生活用品,用了半天时间跋涉30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家所在的小山村,他和同学们在田埂上站成一排,齐声大喊:“伍、建、你、好!”其三,他和学生在学校外面的河滩上燃起熊熊篝火,为学生举行14岁生日篝火晚会。李老师不仅有满腔的爱心还有满腹的童心,他在用他的爱心和童心给学生创造教育的诗情画意。教育不单单是给学生灌输道理和理念,还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动人的情境中去受到陶冶,去感受到教育的诗意和美好。
我们不少老师时常慨叹现在的学生缺失了感恩的情怀,但读了李老师的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发自肺腑地给学生许多,给学生需要的,我们是否在用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我们是否在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爱的作用是相互的,李老师彻底的爱心和童心换来了学生纯粹的真心。
二、点燃后进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
“后进生”是教育中不可避免的群体,不少“后进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纪律意识也较差,思想品德不够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许多麻烦和困惑。刚开始接触时,也许还能保持爱心和耐心去教育,然而三番五次之后,我们就会失去了教育的耐心,抱着“朽木不可雕也”的心理弃之。
书中,李老师对于转化后进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指出了后进生的具体教育方法,这给我们转化“后进生”指明了方向。
李老师对后进生万同的转化让我看到了后进生转化的艰难,更让我看到了李老师的.耐心和对后进生的尊重。万同成绩太差,纪律太糟,品德不好,叛逆倔强,作弊、早恋,可以说是个十足的“坏孩子”。诚实地说,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我的手里,也许十次八次教育不见起色,我就会失去耐心,放弃对他的教育和改造。然而,李老师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他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点燃万同“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他和万同谈话,让万同在心里树立“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意识;中秋万家团圆,他去万同家家访;他给万同找“帮助人”;他为万同单独命题;他给万同在国旗下演讲的机会;他用自己中学时隐私的感情故事启发万同……功夫不负有心人,曾经的万同竟然成长为一名军人。是李老师对万同的爱心、耐心创造了他的奇迹。李老师对万同的改造也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不要轻易放弃和抛弃一个看上去没有未来的学生。
后进生虽然不能给我们仰慕感和赏心悦目的享受,但他们存在是必然的,在和后进生相处中,我们要尊重后进生,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渴望真情,渴望被赏识,我们要自然而然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开启他们内心最柔软的一面。
李老师还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德育危机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渗透着浓郁的爱心。浓浓的爱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春天,像童话般美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踏上三尺讲坛六年有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真正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
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否认现在确实涌现出一批像李老师这样有思想的教师群体,但数量极少。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重复着别人说过的话,复制着别人写过的教案,模仿着别人上过的课。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参加一些沙龙类的讨论,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
李老师曾感慨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李老师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对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积淀。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总结的毅力。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反思我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真感到汗颜!大师的成长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往往都经历过“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学习积淀过程。与其天天盼机遇的垂青、幻想一鸣惊人,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反思总结。如果我们还想进步,如果我们还不甘沦落为可悲的“教书匠”,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三)对教育的反思
除了“爱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师”,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
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3
假期值班,我静下心来认真地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提出:“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同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想我做不到,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张杏丽洛新小学老师爱好阅读、旅游,相信只要不断努力追求,总有成功的一天。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4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 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 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5
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用心小事,不断冲击着我的心灵世界。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我在想他对自己子女的爱如何呢?那些被超越的父母情何以堪呢?)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每个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问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而我就是那一般的教师,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中,我愈发觉得自己的尽力而为是那么的自私和渺小。我只想在工作时间专心工作,做学生的老师告诉他们我所思考的人生和希望他们所拥有的品质:乐观和坚韧,尊重和思考,我希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在他们不方便向其他人倾诉时,我可以耐心倾听;但我每天工作之余一定要有一段时间全心全意投入家庭陪伴家人,忘掉我的工作我的学生。所以看书的时候我一度很痛苦,看着教育家的无私的爱,不断想着新方法,一个月,一年用点点滴滴去感化学生,如果是我三五次后没有效果就心灰意冷,等待时间等待社会去改变他吧,我只是他生命中的很小的点,我没那么厉害不是救世主。我这样还能当老师吗?我得耽误多少人?
还好,在读书交流会上,任慧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应该热爱生命,身心健康,乐观上进。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但他也有自己的人格与追求。会爱自己,才会爱他人,才可能真爱学生。我不是伟大的教育家,我虽渺小但我也在不断思考努力给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想想去年班里有几个心理脆弱的学生,有的想伤害自己,有的想伤害别人,我在恐惧和郁闷之后,上网搜索了相关知识,我了解了他们的难以言状的痛苦,不是性格缺陷,不是心灵脆弱,更不是矫情,他们往往有高度的自制力,追求完美,把热情开朗的一面留给他人。所以,我会耐心倾听,告诉他你的苦我了解,想哭就哭吧,你不用时时坚强。当你不开心可以再来找我或者你信任的朋友倾诉。我想他们能向我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我就是称职的。我想要想让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作为老师的我得时刻反思提醒自己做个快乐的人。
经过反思,学期末的烦躁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想起本学期有个孩子第二次在晚自习时间用手机看电子书,我觉得太糟糕了,屡次犯错简直藐视校规。我叫来了家长,家长在我办公室像替我报仇似的,尽管语气平静,但每句话都像把尖刀刺向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散漫懒惰对自己没有约束,哪个大学会要你,连自己的嘴都控制不了,这么胖,我看你即使上了大学也没用,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你看那谁谁,人家为什么能考上清华,人家自律,你看看你有半点优点吗?我真觉得孩子可怜,赶紧说,这孩子挺勤快,当劳动委员尽职尽责,还特别热心助人,脏活累活抢着干,而且很有礼貌,家长老师批评时孩子一直恭恭敬敬的。而且,家长说他装的,你不知道他在家多懒多好吃,要不能有这么胖吗?我不断替孩子找优点,家长不断打击孩子,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希望家长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多找孩子的优点,家长最多会说句这个方面还行,接着又是一堆批判。我想每个问题孩子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我很难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多点自信。这就是我的爱心吧。
我以后会用接纳的姿态面对自己的缺憾学生的不完美,一点点的让自己和学生变得更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17
有关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3-15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5篇01-12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5篇)02-19
教育需要爱——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1-14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1-14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3-17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2-31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