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读后感

时间:2022-07-24 11:34: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跃迁》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跃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跃迁》读后感

《跃迁》读后感1

  学习

  狭义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和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主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

  广义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学习的对象是知识,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认识,在哲学中叫认识论。

  知识有如下特征

  隐性:知识具备较强的隐蔽性,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才能获得。

  行动导向:掌握的知识决定了认知,认知又决定了主体对情景的判断,对情景的判断导致了情绪,情绪直接推动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进而加速行动过程。

  动态延展:知识在应用和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更新,不断被修正和拓展。

  主观: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可谓思维遮蔽性。

  可复制:知识可以被复制和转移,可重复利用。

  熟练:知识运用越熟练,有效性就越高。

  情境:知识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下起作用,主体选择知识一般都会进行情境对比。

  有效性:知识有产生和实效的过程,有效性有限制,不是永久的。

  命运

  每个个体都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其命运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

  文化属性包括信息、思维、行动,这三者共同作用于命运。

  总结:以用为学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拥有信息、思维和行动的优势,改变命运。

  方法论

  前面说到三个改变命运的核心要点:信息、思维、行动

  所谓方法论,本身就是把复杂事物简单应对的处理,就是以简驭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自然界背后有个重要的法则“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但却是次要的。

  今天我们知道在二八定律的背后是幂律分布(不展开),幂律分布有着分形学的意义,也就是说二八定律无处不在,用20%的精力掌握80%的价值,几次分形意义杠杆下来效率倍增。

  信息

  获知信息的优劣是差距的元起点,一手信息是知识的源头,好处是浓度高有深度,缺点是难理解。

  二手信息是忠于原著的转述,比一手信息容易理解吸收,跟随靠近信息源头的人是比较省力的信息获得方法。

  三手信息是主要目的是传播,是对一手信息的局部的通俗解读或者跨领域迁移运用。

  四手信息是病毒传播,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情绪,背后隐含的是各种动机。

  所以,找到并吸收高质量的一、二手信息是学习的第一步。

  然而,随着分科的越来越细,就算是一、二手信息也多到我们难以穷尽。

  怎么办?把一二手信息再来个二八法则。

  第一步:重点去理解、掌握有深度的重要学科的重要规律,知其所以然。

  第二步:加工和存储有宽度的重要学科重要理论,以便随时调用。

  第三步:最重要的是谨慎看待三手信息,忽略四手信息,让自己保持专注。

  思维

  信息是有了,把信息变成思维要经过以下几步,加工信息、刻意练习、形成思维习惯。

  加工信息:

  加工信息是一个解构与组块的过程,最重形成的是信息的结构,就是信息模型,所谓知识晶体。

  解构是抽取关键信息,组块是搭建关键信息的关系模型,最终形成的是知识晶体。

  知识晶体的结构主要有关联、树状、序列和数据。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通过刻意训练,把知识晶体内置进我们的大脑,以便我们决策时可以自动调用。

  “多用”知识晶体,以用为学,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的刻意练习最高效。

  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复杂的系统问题,有横向关联和竖向层级,用知识晶体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搭建问题树及匹配信息模型(知识晶体)、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的几个要点:真实的、高价值的、可被解决的。

  问题树:依据问题点的展开搭建问题树,匹配相应的信息模型,问题树有横向关联和纵向层级,包含元素、元素间的关系和系统结构。

  解决问题:先解决纵向层级的第二序问题,改变问题的结构,再解决横向的第一序问题。

  依靠解决问题来学习精进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随着刻意练习的深入,所学的知识晶体会逐步置入我们的大脑,就会有更好的决策。

  行动

  最重要的行动就是对外连接,关键词是开放、迟钝、简单善良。

  开放:学会让自己冷静下来而拥抱开放的心态和眼界,达到专注。

  迟钝:理解系统反常识之后做出一次次不那么功利的选择。

  简单善良:结硬寨打呆仗,不要放大招,顺应人性的极致善良就是极致聪明。

  破界

  凡自洽的封闭系统必有极强的思维遮蔽性,不要期望拥有一个观点,而要努力懂得一个观点的所以然,拥有框架而不被框架拥有,是永恒的追求。

  懒蚂蚁效应是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的研究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对任何一个封闭系统来说"懒蚂蚁效应"极其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无用之学的无尽追问,也许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懒蚂蚁”能力。

  那可能就是不断的追问哲学,精进所以然,是我们打破边界的重要手段。

  一点读后感,希望有所启发,愿我们一起走在幸福的人生路上。

《跃迁》读后感2

  这是我读古典老师的书第三本,他的《拆掉思维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被称为三部曲,是一个不断的提炼和蜕变。

  每次看他的书都觉得特别的爽,仿佛就是自己给自己一次大换血一般,从头爽到脚。这次《跃迁》给我的感觉是思维上的又一次升华,运用了很多的案例的加入,每一个个体都是世界的一个点,不断的在于世界进行价值交换,能量互换,它呈现了成长过程中的裂变、知识的提升、技能的突破、方法以及背后的逻辑:专注头部、外包大脑、终身提问、联机学习、知识IPO、升维思考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专注头部就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它直接了当的支出了当下前进的目标就是结合自己的优势聚焦,变成某个领域的.头部,可以是很小范围,然后一级级的突破、升迁,最终达到跃迁。终身提问是我一直所欠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在学习,但是缺少系统性的梳理和输出,导致自己好像很充实,但是其实很泛泛的状态。在自我探索营里面我们就是在不断的联机学习,相互思想碰撞,完全发挥着头脑风暴的作用,用他人的专业去解析自身的问题,达到多角度多内容多深度的汇总学习。

  这是一本值得不断去翻阅不断去总结和琢磨的书籍,它能够带来的是全身心的梳理。就算世界将财富重新分平,若干年后还是会形成当下的贫富差距,因为思维不同。有了钱你是先丰富自己的脑子还是先填补自己的欲望,必定达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系统-开放-聚焦-执行,这是我通过读这本书的第一感受,也是这本书让我决定下个月将《拆墙》在复习一遍,我相信一定会发现更多。

《跃迁》读后感3

  一个朋友推荐了这本书,理由很诱人,说这本书治好了他的拖延症。这确实让我一惊,说起拖延症这个顽疾,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要有一些,毕竟对于不愿意做的事情,人们都会用拖延来予以抵制。我身上非常明显,而且每每被其困扰,别的同学都研究生毕业了,我的学位论文至今还没写完。其实,拖延这种症状,往根上说,还是“无关生死”。不拿学位暂时也不影响什么,不锻炼身体暂时也看不出什么,不写作业暂时也不会考不上学,不工作暂时也饿不死。反过来想,没人会在呼吸这个事上拖延,吃饭这个事顶多也就是拖延一两天,掉水里不管会不会游泳也得赶紧扑腾,房子着火、碰上地震跑得也都挺快,也就是“痛则急,大痛大急,小痛小急,不痛则不急”。

  不管怎么说,还是想把拖延症治好。本着这样的心态,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拖延症没治好,不过看出点其他门道来,看来病情相同,吃药却是因人而易。

  我看出的是成为高手的公式:高手=原始智慧+现代思维+科技手段+科学方法。

  比如,对于“努力”这个品质,高手是怎么理解和践行的。首先要知道原始智慧:“努力总有回报”,这是古老的道理,付出总有回报,耕耘才有收获,这是前提。再就是明白现代思维:“努力得选对方向”,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方向比能力重要”,山顶上打井,水底下生火,这种事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还需要用好科技手段:“努力得借助工具”,接入网络、用足科技获取力量,善于“人机合一”,这样才能事倍功半,只要是科技和网络能干的事就别浪费精力自己干。最后得弄清科学方法:“努力是有技巧的”,这个技巧就好像奥数一样,计算从1加到100有规律和简便方法,用好方法很重要。

  高手的努力,这个例子有点抽象。我们再举个直观点的',比如读书。高手读书,原始智慧是“开卷有益”,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医愚,明白这些基本道理。现代思维是“读书以用”,倡导功利性读书,学生时代读书目的是为了考试、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工作时期读书是为了获取创造价值的知识,知道为什么读书,什么时期读什么书这就是现代思维,如果上学看小说最后落榜、工作读夜校弥补学历,这就是顺序反了。科技手段是“网络读书”,把百度、知乎当老师,运用好网络教学,更便捷、更专业、更实时的获取帮助。科学方法是“读书攻略”,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如何做好笔记摘要,如何写好读书体会,等等,都有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法,千万别小视,方法是桥和船。

  勤奋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

  自小我们被灌输的理念是“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原始智慧,可事实上,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成功的过程很复杂、很曲折、很偶然,我们总是过分的夸大了心力的作用。管理学上有两句话:一句是,首先“做正确的事”,然后“正确的做事”;另一句是,“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正所谓,“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并不是百倍努力。”

  比如,我们都知道军队干部的成长是一个金字塔型,可实际上这个大金字塔里,又包含了许多大小不一的金字塔,包括战区塔、军塔、师塔、团塔,如果你一直呆在团塔里,那么你的极限就是团长,而且必须是出类拔萃到极致,也就是状元;而如果你呆在一个军塔里,你的极限就要高得多,起码达到团塔相对容易些。一定程度上看,在团塔里当团长,要比在军塔里当团长,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要大得多,个体综合素质甚至也要好得多。现实就是这样,你呆在哪儿很重要。这个道理很简单,可实践起来往往不容易。需要的不单单是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气,走出舒适区,拥抱变化、适应变化的勇气。

  一个奔波于城乡的优秀推销员的智商和能力,并不比一个投行的顶级高手差。

  还有,幸福的认知和智慧。书里举了一个例子:两份一模一样的工作,只是工资不同:你9000元收入,同事的工资是7000元;你11000元收入,同事的工资是12000元。你会选择哪个?现实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在他们看来,比别人好,比自己过得好重要。”这反映出的是迷失的人性。我想,一匹狼只要自己吃饱了,不会因为另一匹吃了2只羊而沮丧。而人类即使丰衣足食,也会因为别人比自己更丰衣更足食而沮丧。攀比是一种迷失,永无止境的攀比就会陷入永无止境的患得患失迷宫,不能自拔。健康的人生,是一种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攀升的灵魂之旅。所以,人生的智慧在于找准定位、选准对手。否则,一个人将永无成功之日。记住:更好是好的敌人。

  与他人攀比是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停止这种循环的方式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身上,关注自己的需求和优势,在方式方面借鉴,在步调方面有自己的洞见。

  这本书所谓成为高手的技术,我理解,说到底其实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即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成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科技、如何看待方法。结论是:“有条不紊地奋斗前行,舒展从容的恬静人生。”

  简单梳理一下,归纳为6句话:第一,人生是要奋斗的;第二,奋斗是有目标的;第三,目标是实现自我成长;第四,成长是需要修炼的;第五,修炼是有技巧的;第六,技巧就是专注不迷失、随喜不攀比、鸡头不凤尾、变化不守旧、善假于物不呆板。

《跃迁》读后感4

  继《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之后,这是古典老师第三本书。

  古典何许人也?新精英生涯创始人,他曾是新东方优秀教师,因目睹无数中国教育下的一流人才的迷茫和纠结,意识到"找到自我"比"去好大学"更重要,20xx年转型做生涯规划,专注于该领域十余年。

  作者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目前这个时代的特征: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

  机会变多,竞争跨界;

  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一方面我们获得信息越越容易,创业门槛越越低,机会也越越多。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注意力随时都会被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创业门槛越低,意味着竞争越激烈,单点突破的几率越越小。

  我们拥有的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大脑,装着工业时代的思想,却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

  首先,我们应该停下,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下边这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第一步,你要圈出2你特别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第二步,圈出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怎么办?

  有人说,我懂,然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个,有机会再去做那20个。

  完全错了。

  巴菲特说,接下,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事,已经非常非常难。这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个,它们只是幻觉;那个勾勒出的才是真正的你。

  当你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接下要考虑的是达成的路径,对内是个人成长,提升个人价值;对外是顺势而为,放大个人价值。

  关于个人成长,有两点体会深刻:

  1)带着问题去学习。

  《终身成长》一书中谈到的两种思维模式能很好的说明学会提问的重要性。

  固定型思维模式,是我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做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我有了目标,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去成长,虽然人先天的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改变。

  被问题拍肩膀,总比被现实抽嘴巴子好,好问题比答案还重要,"功利式"的学习方法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2)大脑外包:

  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模式通常是,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大脑里,并通过各种考试检查大脑的内存。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一定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用的着的部分,记忆最深刻,而那些我们不常用的部分,大多都被遗忘了。

  对于那部分被遗忘的知识,其实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在哪里,根本不用储存在大脑里面。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调取知识可能就只需要几秒钟,如果高效利用我们的大脑,我们需要储存进大脑的,只是这部分知识的检索目录。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个人学习和成长是我们建立个人品牌的基础,如何借移动互联网的势,放大个人品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跃迁》一书中提及的系统思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不识庐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中。如何跳出外,看清庐真面目,是需要学习和思考的。

  如果我们目前做的事情是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它附着于哪根线上,这根线又被编织在哪个平台上,这个平台有处理什么样的体系当中,这个体系整体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趋势。我想不管是择业还是创业,这都是必须要看清楚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目前所做的产品是方便面,即便它的价格再便宜,口味再好,也不可能有长远的未。因为人们吃方便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而颠覆方便面这个行业的,正式依附于移动互联网成长起的,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平台。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听了那么多的道理,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究其原因,书没有错,道理也没有错,可能真正的问题是在这个人身上。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书,有工具型的书,有学术类的书,有成功学的书,有哲学类的书等等等,我们一辈子也要读很多本书,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读书这事呢?

  罗胖的一次分享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读书要跟古代皇帝批阅奏一样,如果我们自己是皇帝,那么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的作者,都是我的臣民,需要的他们的时候,我翻开书本接见一下,如果我不需要他们,就让他们在一边候着。

  《跃迁》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成为高手的技术",这本书不但提供了很多个人成长的路径和方法,如何顺势而为,放大个人价值。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跃迁》读后感5

  本书主要讲了5个内容:

  1.高手的暗箱;2.高手战略;3.联机学习;4.破局思维;5.内在修炼

  管理学中有一句话叫做“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就好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以,不论是面向自己的人生设计,还是面向工作发展,都一定要先把事情慢下来,先把心静下来,看清楚了才能想清楚,想清楚了才能去做。

  古典,是《生涯规划师》导师,是新精英创始人,是专栏作家,是职场专家。但当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他还是个投资家。他在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投资家,投资未来的自己。投资,做大的核心特点就是得到回报。在这方面,古典从新东方出来,认清自己,明确自己以后的方向。毫无疑问,他是赢家,他赢得了自己的人生,也赢得了新精英的未来。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在混沌大学线上观看傅盛的《个人认知与商业创新》。不管是古典的书,还是傅盛的视频,都提到了万维钢老师。万维钢老师在书中所说:所有人的成功,你都无法效仿。你只能一边实践演练一边借鉴方法。

  当我看到傅盛的视频,更加清晰的理解到了这个点。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持续的进行思维迭代和更新呢?傅盛就举了几个例子:

  ①董明珠和雷军的观念不同。雷军才成立公司的时候,董明珠就说了,你没有工厂,所以你就没多大可能盈利。但是雷军心中所想就是,我没有工厂,我就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

  ②方世玉再厉害,也曾说过:武功原来也是会贬值的。

  ③中医。现在的中医,真的还是越老越值钱?以前中医参考的黄帝内经,对现代都市人群还有多大的用处?

  这些例子,无一例外的都警示着我们,必须不断学习。

  人与人之间,带来巨大差异的,不仅是努力,更是一次次选择。就像两块一模一样的雪球,从山顶滚下来,因为轻轻磕了一下小石头,便向不同的方向滚去。这样的小改变叠加起来,雪球落到山底的时候,会相差很远。人和雪球不一样,雪球是被动地滚,而人会主动选择。所以人生的差距比雪球的差距大,大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但是就算某些时刻,你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会获得宁静,但未必能创造价值。因为,如果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白费。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读后感又重新接触到了两个人:文维琴、杜洋。他们作为我学习的目标,给我的一些建议和帮助,绝不亚于我读这本书之后的所思所想。真正优秀的心智,一定会培养出足够优秀的人。读书、交友、学习,都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途径。聪明的勤奋,合理地利用趋势,是这个时代科学地改变命运的技术。

  ·高手的暗箱

  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并不是百倍努力,每个时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撬动自己。实现跨越式的成长。

  在成为高手的路上,我们一定要对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对思考方式发生改变。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更要从独自思考转变为联机思考。

  最终达到认知跃迁、能力跃迁、能级跃迁。

  ·高手的'战略

  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竞争越是开放,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当资源丰富时,选择的能力比执行更重要。读书、识人、修炼不是重点。关键是读哪些书?人是什么人?修炼什么能力?抓住什么机会?

  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利用幂律分布,找到身边的高价值区域:

  只有靠近头部,才能更好的选择。用头部效应就业、择城、选创业赛道。

  书中提到: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艺,一流高手靠专注。只有专注了,你才能锁定更多的价值、创造更多的优势。

  ·联机学习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知识IPO:以提出问题为驱动、已解决问题为整合、用输出倒逼输入产品化。

  知识体系:问题向导、联机思考、知识晶体和信息源头。

  ·破局思维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单独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

  系统:是高手看世界的方式,系统由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三部分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

  回路:从时间维度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内在修炼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现代高手的7个心智关键词:开放、专注、迟钝、有趣、简单、善良、可制怒。

  好了,这本书的读后感也就分享到这儿了。更多内容,敬请期待1月的线下读书会现场。它,对我来说,是本好书。全新的事例,完整的要点,清晰的脉络,给了我不同的思维和想法。

  去年,我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中写到,古典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但是,从去年到今年,我的认知发生改变、接触到更多关于职场、文化行业的东西之后。发现,古典,虽然不是全职作家,但是他书籍的内容,绝对是现在文化业不可忽视的。

  感谢古典写成这本书,感谢中信出版这本书,感谢杜洋给我的建议,感谢文维琴分享的学习平台,感谢朱丽燕赠予的这本书。

《跃迁》读后感6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自媒体让许多平凡的普通人获得了一夜成名的机会。有人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一夜过去出现了10万+的阅读量;有人录了一段短视频,迅速成品;在流量主导一切的现在,好像很多人都能一夜爆发。这个时代给了多少人机会,就带给多少人焦虑。多少次告诉自己心态很重要,不要随波逐流,要保持常态,但看到朋友圈的某某又买了什么,又去哪里度假,又如何如何了,焦虑的情绪就又被重新唤醒,如此往复。

  小说《在轮下》里写道:“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如何不被时代抛弃,是解决这种持续焦虑的关键,但是如何不被时代抛弃?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让人焦虑的问题,不是吗?

  最近重温了古典的《跃迁》,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个人如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实现跃迁的底层逻辑和实操方法论,强调“在正确的范式下‘聪明地勤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短期内缺乏积累虽然无法实现个人跃迁,但这个书帮我解决了三个痛点。

  痛点1:如何才能更快速成长?——联机学习。

  什么是联机学习呢?举个例子,假设我是个非科班出身的人力资源助理,对人力资源知识毫不了解,我要如何在短期内上手呢?如果在过去,我可以买几本人力资源的书籍,可以报个学习班或者是网课,这些手段有效吗?即便我学完了课,考完了证,就能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吗?

  还有一种方法,上社群,通过qq群等找到人力资源业内人士,遇到问题请教他们,这样你获得的是他们几年的积累,这比自己从零开始学起要快速有效得多!甚至,可以组建个线下交流群,去咖啡馆喝杯咖啡,共同讨论行业动态,工作情况,当然啦,作为人力资源小白的我肯定一开始是根本上他们的思路的,但是可以在一次次旁听中了解到最新资讯,不断升级自己的知识储备。当自己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水平,就参与讨论,邀请大家抛出各自问题,再共同讨论,实现联机学习。简言之,就是出现问题,不要自己憋着,自己默默学,而是要把你的问题拿出来,和厉害的人交流,最终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想,这样的方式会帮很多人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能让你迅速了解一个领域,实现快速成长。

  痛点2:学习的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寻找知识的源头+解决自身相关的问题。

  哎呀,说到这个真是满纸辛酸泪啊。我是个典型的双子座,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只有三分钟热度。现在这个时候啊,热点频出,我真是恨不得都学过来,什么逻辑工作法,0秒思考,GTD,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别告诉我你会做Excel的,没有不追的学习上的热点……结果呢,什么都知道一点,确什么也没有收获。

  在《跃迁》这本书里呢,就给出了作者的答案。首先,要寻找知识的源头!现在各类书籍实在太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你一定要分辨哪些是知识的源头——论文以及业界大神出的有深度的书籍是最佳选择。不要轻易购买水分巨大的畅销书,浪费了金钱时间也消耗了自己的注意力。

  并且,关注度要锁定在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相关的问题上,要学也学这些能够实际提升工作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的东西。这就又提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为什么学了十好几年英语还是学不明白?”因为在国内,除非是外企,或者专业性强的工作,真的用不上!所以,我告诫自己,不要去追热点,千万不要以为学总比不学强,那些看似有用的知识其实只是在消耗你的注意力而已。

  问题3: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形成个人品牌——实操方法论:“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发出去”。

  为什么要打造个人品牌呢?因为趋势需要。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所谓的铁饭碗了,今天干得好好的公司,也许明天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就破产倒闭了;已经签订的注资合同,却因为对方没有融到资而解除。变化才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断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创造个人品牌。这样,无论你供职的企业怎样变化,你都能始终找准自己的定位,甚至吸引别人找到你!

  那具体怎样打造个人品牌呢?我在本书中学到的,就是这句话“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发出去”。打造个人品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你本来就在积累自己能力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知识模块化,并让别人知道。“你本来就在学习,不妨三言两语将今天学到的发在朋友圈”,这样慢慢地才会有人知道,哦,这个人最近在干什么,他能干什么。张辉老师也说过,要利用好朋友圈,朋友圈是个绝佳的展示自己的媒介。

  古典在书的最后介绍了本书的使用方式:

  第一遍,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第二遍,回到对你有用的章节再读一遍,并尝试实践所讲方法。

  第三遍,尝试转述给别人。

  第四遍,时常翻看。

  现在,我已经尝试把对我启发最大的部分转述给你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并且,对于这本书我也会时常翻看,相信每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