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元明卷》读后感

时间:2020-12-27 11:37: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读后感

  文字的出现本是为了记录语言,而中国文字本身具有的形态美,使得中国书法兼具了。实用与艺术的价值。在历代书家的不断苦练雕琢之下,文字造型与笔法表现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大部分是后人学前人,而如何能够摆脱前人的羁绊,不落入学书法的窠臼,创出属于自己和时代的风格,则是各时代书法家的共同追求。

  清代梁巇在《评书帖》中用“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概括了各代中。国书法的审美趋势。这一评论除了概括各个时代的书风特色之外,也表明书法家无论如何。模仿前代,他的作品仍然不能摆脱其个人和时代的特色。赵孟頫虽然极力提倡复古、取法。晋唐,然而其作品风格依然是属于元代,与晋唐书风仍有差距,其书法整体上是属于秀润。妍丽、从容娴雅的唯美书风。

  一、《中国书法史》中赵孟頫及其书法艺术背景

  (一)身世及仕途

  赵孟頫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根据《元。史。列传第五十九。赵孟頫》的记载:“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可知赵孟頫是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的后代,与南宋宗室的血脉关系是很远的,仅能说是同。宗,赵孟頫的曾祖父赵师垂、祖父赵希永都曾在南宋为官,父亲赵与眚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临安知府以及浙西安抚使,赵与眚在赵孟頫十一岁时便过世了,从此家道中落,由生母。丘夫人独立抚养赵孟頫长大,十四岁凭父荫在南宋时期出任真州司户参军。

  赵孟頫二十三岁时南宋灭亡,直到他三十三岁那年,御史程鉅夫南下江南访贤,赵孟。頫才结束亡国后在故乡的隐居生活,又踏上另一段仕途生涯,此时他早已凭其才华名声大。噪了。陶宗仪《书史会要》中论到赵孟頫时说:“然公之才名颇为书画所掩,人知其书。画,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经济之才也。”赵孟頫在元廷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算得上中国各代书法家中官职最高的一人。其仕途之所以如此顺遂,部分原因是元代。帝王的宠信。蒙古统治者既利用他宋朝宗室的背景,取信于南宋子民;又借助他的文才,笼络众多的江南名士。不过赵孟頫也并没有损失,元代的帝王及王公大臣,都因他的影。响,对汉文化尤其书画方面的学习有了相当的成果。但后人对他的品评却大多着眼于他出。身宋朝宗室而屈身仕元,如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提到:“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如果赵孟頫当初选择不出仕,甚至当南宋亡国时就自我了断,就对家。国百姓有益。南宋亡国大势已定,无力回天,赵孟頫的个人选择对时局不会有任何改变。。在宋元政权交替的时代与其后历朝历代,赵孟頫始终背负世人这样的诟病,因而他在《自。警》诗中说道:“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二)元代书坛概况

  元代虽然国祚不长,但在书法的发展上却有着不凡的地位。这主要应归功于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赵孟頫主要活跃于元代中前期,但其影响波及整个元代,乃至明清两代,可说。是自唐代以后影响力最大的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学主张复古,并以师法晋唐、追摹二王。为主。受到赵孟頫复古思想的影响,元朝整个朝代书法风颇为一致,可以说绝大多数元代。书法家都笼罩在赵孟頫的书法风之下,鲜有能走出赵氏的格局。《书史会要》中所收录的。元代书法家共有二百四十几位之多,能摆脱其影响开创自我风格的,大概只有鲜于枢与崾。崾了。前者是赵孟頫挚友,草书水平赵孟頫自叹不如,后者在元中主要书法家几全为赵孟。頫的学生辈,如虞集、张雨、柯九思等的情况下,创出自己的风格。元代也有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书家。其中除了上述的崾崾之外,其兄回回书法亦佳,此外如耶律楚材、泰不。华、贯云石、余阙等的书法也都有一定的造诣。他们和汉人书家相比可能稍见逊色,但是。也因为有这批书法家的加人,让中国书法更增添了些许色彩。清人康有为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楫》中也说道:“元人吴兴首出,惟伯机实与齐驾,文原和雅,伯生浑朴,亦其亚也。。惟康里子山,奇崛独出,自余揭曼硕、柯敬仲、倪元镇,虽有遒媚,皆吴兴门庭也。”这段话清楚地指出元代书坛概况,同时也说明了赵孟頫在元代书坛上的'地位。

  二、书学渊源与书学主张

  (一)书学渊源

  关于赵孟頫书学渊源,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明代宋濂在跋赵孟頫《浮山远公传》时写的。“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中学钟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这一“三变说”。其。实这种论点只是一种大概的印象,并不是说赵孟頫书学可以清楚地划分成三个明显的阶。段。大凡一个伟大的书法家,其书学绝不会只崇尚一两位古代名家。必定是广泛地学习融。汇,最后形成自己的形象与风格。赵孟頫的书法学确实是从宋髙宗人手的,从赵孟頫的书。迹中不难发现宋髙宗的笔意。中年以后的这段期间是他书法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广泛。地临习诸家,上自魏晋,下迄唐代。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智永、李邕等都是他的。学习对象。而且他学习李邕并非晚年才开始。李邕书法其结字较为舒朗,字体方正并呈现。圆融端整之态,极适合书写碑版。赵孟頰任职江浙儒学提举时,因职务之需,书碑作品不。少。如《故总管张公墓志铭》《湖州妙严寺碑记》等。这些作品里,结字平稳端正,中宫纾朗。不仅具有李邕字体的特征,同时还掺杂了二王与智永的笔法,将略带行书笔意的晋。楷融人其中。由此可见此时期的赵孟頫,其书法是兼采各家,并不拘泥于某家某学。晚年。之后的赵孟頫,人书俱老,各家笔意了然于心,信手拈来无不成书,与颜、柳、欧并称为。楷书四体的赵体书法也就此确立了。

  其实从中国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的钟繇、二王,唐的欧、虞、褚、李邕,至北宋四。家苏、黄、米、蔡乃至南宋高宗等是一脉相传。赵孟頫学以上诸家乃理所当然的事,只是。在书体的运用上各有取舍罢了,没必要严格区分他的书学阶段。毕竟学书最要紧的是用。笔,字体的呈现只是外在的表象,骨子里的笔法才是书法的真髓。学古而不泥于古,正是。赵孟頫能成为继王羲之后的书法集大成者的最大原因。

  (二)书学主张

  赵孟頫的书法主张,主要在力破宋人古法丧失殆尽、率意而为的书法现象。因此他认。为学书法要从魏晋入手,重拾被宋人丢弃的魏晋古法。而他最为推崇的便是《兰亭》,他。一生中对《兰亭序》不知反复临摹了多少遍,在二次北上大都时获得独孤长老赠送的。《定武兰亭》后,更是时时加以临习。这《兰亭十三跋》便是于此行中在船上写成,而这。也成了赵孟頫最重要的书学主张了。

  从跋中可以了解,赵孟頫认为书法是以“用笔为上”,但是“结字”也很重要的,不。可偏废。同时他又认为,用笔之法是自古以来都不太改变的,也就是说“用笔”要遵循。“古法”。“结字”“用笔”与“古法”这三者便是其书学思想的要旨。从“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可见,赵孟頫认为“结。字”与“用笔”这两者前者是书法的表象,会因时因人而改变;后者则是书法的本质,是千古不易的。亦即“用笔”是“体”,“结字”为“用”。

  所谓“结字”,就是指字的结构或称之为“结体”。写字时并不是只有将笔画堆叠起。来而已,而是要讲求平稳。但是并非把每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的就叫平稳,而是应用各式。各样的笔画将字体表现出来,而且要各具姿态才行。笔画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倾斜也。有端正。如何将这些笔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展现出这些字体特有的韵味来,便有赖。书法家们各自的功力了。所谓“用笔”就是“笔画运动之法也”,“用笔”应该包含执笔、。运笔、笔势与笔意等,笔势要有力,执笔时掌虚腕竖,运笔时要能藏锋如此方能力透纸。背,下笔之前其意念已在心中形成,能做到意在笔先、心手两忘的境界。

  三、结语

  赵孟頫堪称有元一代执牛耳之大书法家,他以古为源,融古为己,化古为新,后世书。法家中,大概也只有董其昌堪与之媲美。当然对于赵孟頫的书法评价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如清人杨宾,他就认为赵孟頫的书法造诣比不上宋人。此外还有诋毁其为奴书、俗书者。其实不论是褒是贬,或许都源于对赵孟頫的书法认识不清,或是因情感因素所产生的偏。见。至如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评论:“前人评书,亦有偏徇失实、褒贬不公处。至如。赵文敏书法,虽上追二王,为有元一代书法之冠,然风格已谢宋人。至诋以奴书者,李伯。桢之失实也;誉之以祥云捧日,仪风冲霄者,解学士之偏徇也。”则相对客观公允。

  赵孟頫的《松雪斋集》里有一篇《修竹赋》,其中有这样几句:“孤生太山之阿,千。亩渭川之曲。来清飙于远岑,娱佳人于空谷。”我相信,他的书风当同他的文风一般,向往的都是君子之德,如松如雪,如竹如兰,不妨抛开前人对他的评判,透过他的作品感受他雍容闲雅的笔墨意蕴。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读后感】相关文章:

1.无聊集读后感-名著读后感 英文读后感

2.读后感

3.读后感

4.读后感

5.读后感

6.读后感

7.读后感

8.读后感

9.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