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9-15 23:52: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设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说学情:

  初中生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多,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但这篇文章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神话故事,对学生较有吸引力,可抓住神话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教学法、激发想象法,探究讨论法。

  诵读教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体味故事的深刻意蕴。

  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探究讨论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说教学流程:

  预习作业:发挥想象,讲述这则神话故事。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电磁铁》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上节课“电生磁”之后的应用性学习,是电流磁效应的重要应用。本节课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怎样使电磁铁的磁性更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完成电磁铁的实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电磁铁的特点和磁性强弱的决定因素。本节课探究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易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关于电磁铁的应用方面主要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②、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究电磁铁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②、体会评估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过程。

  5、教学难点: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章的知识比较抽象、难理解,所以为了化难为易,本节课我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四、说学情分析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后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归纳、总结出说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学生已经做过多次实验,有一定的经验,但本实验不好做,效果不太明显,需要老师的引导。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注重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的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3、启发思考:若在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它的磁性会发生怎样变化?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后,引出电磁铁的定义。并提供器材给学生,自制电磁铁。

  4、提问学生电磁铁在什么情况下有磁性,什么情况下磁性消失?从而导入实验探究的目的。

  5、根据想要探究的目的,由学生说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体验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

  6、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7、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探究,总结电磁铁的优点。

  8、通过学生的预习及查阅相关资料,由学生说出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9、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体会。

  10、巩固练习,使学习的知识得以应用。

  11、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3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小学语文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萧伯纳、莫斯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课文中出现的道理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新课标中对于中年级的要求,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宽广胸怀。

  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4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萧伯纳的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我豫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用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中我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同时要学生完成这几个任务:

  1、标好自然段。

  2、划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3、把课文读通读熟。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互相评点正音,使得他们读准确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指导他们读准这些字音:“适、触”是翘舌音,吻、谦、联是前鼻音。学生一起采用联系上下文和质疑讨论扫除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在读懂每一自然段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上课伊始产生的问题。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一下萧伯那的有关资料。了解文中的大作家的大是指著名,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导入、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三个教学环节以达到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宽广胸怀。

  上课伊始我以词语复习导入,词语主要是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进行复习回顾。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品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因此我将以问题“你觉得课文中的肖伯纳和小姑娘分别是怎样的人?”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的品读。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其中萧和小姑娘的对话最能凸现两人的性格特点是课文的重点。我将进行这样的预设。

  第一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这段对话,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引导学生抓住“告诉,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惊喜万分”等词语来体会萧伯纳说话时的心情,

  第三步、透过萧伯纳想让小姑娘“惊喜万分”你还想到了什么?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到萧伯纳是在和孩子玩了好久,在临别时才亮出了身份不过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但同时也确实存在自夸的嫌疑。

  第四步、在这样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一回萧伯纳试着读一读课文。

  第五那小姑娘是怎么说的呢?引导学生通过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体会这位小姑娘的天真、纯朴、可爱。相机板书

  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不觉为之一震”让学生说说萧伯那是个怎样的人?从而体会他的严于律己。相机板书

  第六步、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三段意义深刻,是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这样的预设。

  1、引导学生读这段话,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联系萧伯那自身的成就以及上文中他与小姑娘的对话再次说说萧伯那是个怎样的人,从而认识他的谦虚。板书

  3、想想课题为什么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题,以此进一步认识到他谦虚严于律己。

  布置作业:朗读并摘录这段话。

  收集有关谦虚的名人名言。

  第三个环节学完课文,下面进入拓展延伸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名人故事,可以要求学生课外搜集自己喜欢的名人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也可以是电子小报。学习名人美好的品格。

  板书大作家的小老师(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萧伯纳小姑娘

  谦逊、严于律己天真、可爱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战争与和平”。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是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节课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并带到将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二、说目标

  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教学难点是: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战争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创设情境表情朗读法,尽可能地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真实可信的音像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怀念”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学用具:PPT课件和有关战争的录像资料。《明天会更好》歌曲。

  学法指导的重点和依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体会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表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想象说话——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抒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学习主线,通过这条线索的学习清晰地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

  四、说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提弦定音。

  上课伊始,我先用三个问题提起该节课的弦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向谁发出呼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立刻提起,然后顺势进入课文学习。

  2、走进文本,感悟真情。

  (1)、开课在即,我用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的学习。学生们先浏览课文,然后明确父亲“才华横溢,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的三个特点,期间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2)、情感的弦已经被绷紧,然后水到渠成感悟英雄回归的悲痛。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给孩子们以学法指导,采用范读,接读,配乐移情读等方式,抓重点词体会父亲为和平作出牺牲的悲痛。

  (3)、英雄走了,我们活着的人,要有所警醒,看看我们面临的世界,大家自由读课文5———6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和平之花”的深刻寓意。

  3、拓展升华,凸显主题。

  结合学生搜集的关于战争的资料,说明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明白和平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再问大家“你觉得雷利仅仅只是向加利先生发出呼声吗?”“这只是雷利一个人发出的呼声吗?”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声音响彻全世界。

  4、走出文本,延伸主旨。

  联系实际说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让他们写写自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方式,让思想左右行动。

  5、作业布置,落实行动。

  让孩子们小练笔: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并熟悉信的格式。

  五、说板书设计:

  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并层层深入。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三、 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 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P21(7题)

  7、在 口 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 4口2 口44 65口 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所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拔萝卜》。

  2、教材的地位与编写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和“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多少根萝卜?”这三个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材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加减法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另外,教材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过程中,第一次引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并接受这种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算法优化思想。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根据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和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时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卡片,教师准备挂图、小棒、计数器等。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学生进行口算。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延续,因此本节课一开始首先复习前面的口算。】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说一说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兔子最喜欢吃什么吗? 生:萝卜。

  2、猜一猜

  师:免哥哥和免妹妹是两个懂事的好孩子,这个星期天,免哥哥和免妹妹一起到地里帮妈妈拔萝卜,(教师板书课题。)为了调动兄妹两人的积极性,兔妈妈提议:让免哥哥和免妹妹比赛,看谁拔的萝卜多,就奖给谁小书包。两只小兔听了,乐得都蹦起来。他们用力地拔呀拔呀,累得满头大汗都不肯歇,终于和妈妈一起把萝卜拔完了。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猜一猜,谁会赢?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力图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当提出让学生猜猜谁可能会赢时,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拔萝卜挂图。)

  1、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2、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根萝卜? 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根萝卜? ??? (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部分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四)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呢?

  生: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这个问题。

  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36+23=)

  师:你们会计算这个算式的得数吗?(等于59)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摆小捧验证计算的对吗?

  【设计意图:这里我让学生摆一摆小棒,一捆的对齐一捆的,一根的对齐一根的,帮助学生理解后面竖式的学习,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师:除了摆小棒,你们还有其它方法计算这个算式吗?(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的算法。)

  学生汇报算法,可能有:

  方法1:用计数器计算。(教师演遍一次)

  方法2:6+3=9,30+20=50,50+9=59。

  方法3:把23分成20和3,36+3=39,39+20=59。

  方法4:用竖式计算。(师板书“竖式”。)

  师:你们谁会用竖式计算呢?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算法的?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边写竖式边介绍: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先算个位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谁能把计算竖式的过程说一遍,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个位6加3等于9,再算十位3加2等于5,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

  (1)相同数位对齐,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当然也着重介绍了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列竖式方法计算。】

  2、解决问题二和三: 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根萝卜? 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根萝卜?

  师:现在还剩下这两个问题,谁来列式?(36-20=)你们能竖式计算这个算式吗?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求四人小组的同学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介绍减法的竖式过程。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五)巩固应用

  1、小白兔和小灰兔继续进行拔萝卜比赛,这次要算出萝卜上的算式才能成功的拔出萝卜,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出示写有算式的萝卜画面,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帮助两只小兔进行计算比赛。

  2、天快黑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森林小医生正在给大树爷爷治病,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找到第4题,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 (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

  3、解决问题

  通过前面的练习,兔妈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棒,因为都是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小灰兔和小白兔解决了数学问题,但小白兔和小灰兔却心里不服气,他们说如果我们再出一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年级三个班捐书情况(1)班 (2)班 (3)班 87本 43本 66本

  ①(1)班比(2)多捐了几本?

  ②(3)班比(1)班少捐了几本?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我共设计了四大题,前面三大题依然用小灰兔和小白兔的情景串起来,以增添练习的趣味性,也让本节课的情景更加完整;第四大题是根据我们的生活实际编写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六)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哪些地方你们学得很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苦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喜欢活泼能干的姐姐。第二-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了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大总统的孙中山首选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总结主动识字,理解字义。

  2.默读课文,讲述故事,练习把话说完整。

  3.开展访问老人的活动,进一步了解缠足的恶习的危害。

  4.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敢于同封建气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一)朗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安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修改化行为,不应心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应用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二)练习说话: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讲讲回去了解的缠足的事,想一想孙中山当时有心情,到最后想对孙中山说些什么?等练习说话的环节。这些说话练习,经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中山破陋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孙中山有一个怎样的姐姐?(学生自述)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导入新课。

  2.大家知道孙中山有个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不长,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看看孙中山的姐姐后来变得怎么样了?看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a.为什么姐姐没有的歌声也没有的笑脸?b.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幼小的心,这是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第六小节

  1.学习第二小节:

  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问妈妈是怎样给姐姐缠足的?然后再问,这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回去所了解到的缠足是怎么一回事?师介绍缠足。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姐姐的痛苦。

  这一部份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了解妈妈给姐姐缠足,并且通过问学生:“你还知道什么?”让学生知道姐姐缠足是如何的痛苦。通过自己了解的缠足和我讲缠足的事情知道缠足的确是很痛苦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痛苦去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

  2.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我首先提问引读课文的第三小节,问学生孙中山生气什么?心疼什么然后带着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这一环节,通过两个问题,练习学生的想象和说话。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读好这一小节。

  3.学习第四-七小节:

  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你理解妈妈的话吗?教师讲解为什么封建社会的妇女要缠足?比较句子。还让学习想一想,在妈妈把孙中山推出房门后,在想些什么?师介绍为什么孙中山从小就有破除缠足陋习的心愿。但是不管他怎样想,怎样反对都是无济于事的,引读课文第七小节。比较句子。最后朗读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几个问题,比较句子等了解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知道妈妈给姐姐缠足也是无可奈何的,也是心疼的,但是妈妈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得不这样做。体会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设计:孙中山在想些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昨天穿上自己的小鞋的感觉,体会当时封建社会的妇女缠足以后是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不能出门,得不到平等的对待。所以孙中山早就有破除缠足陋习的心愿。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妈妈有无奈与心疼,体会孙中山当时生气又心疼的感觉。

  (三)学习第八小节:

  (四)总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了解孙中山的故事,写下来班会课上交流。

说课稿 篇8

  一、说幼儿:

  1、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

  无意记忆较多,较少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能根据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加以表现。

  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发展,能够比较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

  2、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

  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

  二、说教材:

  《春天的秘密》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儿童诗歌,诗歌中淅沥淅沥的小河,蓝天下啁啾啁啾的燕子,随风飘扬的垂柳,农民的耕种的身影,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体现相应的情景、动态启发幼儿在欣赏活动中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对春天的理解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说活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本次诗歌欣赏《春天的秘密》目标定为:

  1、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的美。

  2、能大胆、清楚的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尝试简单的描述春天特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说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大胆清楚的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引导幼儿欣赏理解诗歌,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丰富词汇,用语言、动作、表情表现。

  学习词语"融化、淅沥淅沥、飘荡、播种、钻"、学习诗歌中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诗句"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五、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歌曲《春天在哪里》,并组织幼儿春游,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材料准备:春天的场景布置:小河、垂柳、桃花、燕子、麦苗、农民伯伯、拖拉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和笔;幼儿表演用的头饰、服饰等。

  六、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

  1、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诗歌欣赏是语言的范畴。为了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天的秘密》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它的作用,给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知觉,使幼儿对春天的优美景象更加了解和熟悉。

  3、交流激励法:在分组感知,进一步理解、表现诗歌时,教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轻松环境,让孩子们充分的、有目的性的交流,获得创造性体验的对审美的能力。

  4、激趣法:

  从幼儿兴趣点出发,孩子本来是动态的,情绪易受周围事物的干扰,往往在需要配合的环节时不能自控,而教师运用情景引入,并且听一段春天里的声音,激发他们安静、仔细的倾听,立刻进入到活动中。

  七、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

  1、视听讲结合法:在整个活动中我采用了相关课件,利用动态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边演示课件边讲解,直接刺激幼儿幼儿的视听感官,使教学进行得活泼生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内容。

  2、讨论法:教师用提问的方法使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运用逐层、逐段、逐句、逐词抽丝剥茧的提问方法,使幼儿通过讨论、思考、表达,有效理解诗歌内容。

  3、多种感官操作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天的秘密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八、说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欣赏诗歌,感受理解--表现表达,分组操作--展示经验,总结讲评--扩展延伸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出一种神秘感。并引导幼儿运用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欣赏诗歌,感受理解内容

  (1)通过完整欣赏--完整欣赏--分段欣赏--完整欣赏,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天带来了小河、垂柳、桃花、燕子、麦苗、农民伯伯,通过找,让幼儿学会"融化、淅沥淅沥、飘荡、播种、钻"并学会用角色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3、分组操作,表现表达

  分组进行对诗歌内容的表达和体验,通过听:仔细倾听,并操作图片,轻声跟念,并将自己想到的优美句子编进诗歌里,幼教师记录下来;看:模仿诗歌中动作,并将自己想到的优美动作编进诗歌里,教师拍照记录下来;仿编:鼓励幼儿运用各种动、植物、风景等图片材料对诗歌的结构进行大胆仿编,教师提示每一段都有的重复句子不编;绘画:使用绘画材料,运用观察和想象创造性地画出春天的不同秘密;表演《春天的秘密》:选择头饰、服饰等,进行对诗歌中的角色和场景的创编表演。

  4、展示分享,参与评价

  将本次活动内容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5、扩展延伸

  引导幼儿运用持续的兴趣,提出要到外面感受春天的秘密,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的感知经验。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 单元的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策略”、“教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前四课学生研究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这节课以生物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使学生建立同一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也是多种多样的认识,从而丰富他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学生去仔细地琢磨或求证过。经过前四课的研究,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这也就成为本课学生认识发展的生长点。而且,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认识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3.意识到同学之间相互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镜子。

  2.教师准备:教师相貌性状分析表、学生相貌性状分析表、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班级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交流汇报——课外拓展”的主线贯穿,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始至终沉浸在研究的氛围之中。本课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形成“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的认识,而是以一个个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科学的问题,使他们的证据意识、求真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情景导入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课前拍摄学生所熟悉的师生照片,有个人、合影等,把照片做成PPT展现出来,提示学生可以边看边叫出同学们的名字。然后提出题问: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到是因为他们的外貌各不相同。

  紧接着教师质疑:你们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回答时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然后提示本课的研究内容我们的相貌并板书,开始本节课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四个活动展开。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不同,明确五个性状的简单分类标准

  1.谈话:(出示两位同学正面及侧面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相貌有什么不同?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得最多。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并做好记录。分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头发、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垂、下颌、肤色……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不同特征。谈话:就相貌,他们表现出这么多的差异,这么多的相貌特征一节课研究不完,然后选取其中的5个特征:前额、眼皮、下颌,耳垂、头发进行研究。并分别出示5个特征的对比图片。

  (学生观察,明确5个特征的简单分类标准:①前额发际简单分为平发际和V发际两大类;②眼皮简单分为有双眼皮和无双眼皮;③头发简单分为直发和卷发;④下颌简单分为下颌中央有沟和下颌中央无沟;⑤耳垂简单分为无耳垂和有耳垂。并找到自己属于哪一类。)

  活动二:探究性状编码图

  1.提问:(出示5个特征简单分类标准)就耳垂这一特征,可以分为几类人?(两类,一类是有耳垂,一类是无耳垂。)提问:两个特征呢?三个特征、四个特征、五个特征呢?可以将我们分成多少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讨论,研究分类方法。学生汇报。

  2.出示性状编码图,请同学们找到老师的性状编码。提出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吗?进行第三个活动环节: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出示课件,介绍活动要求:

  (1)个人完成《我的相貌性状分析表》,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

  (2)各小组完成《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

  2.分小组汇报《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教师利用电子表格统计,生成全班相貌性状统计图。

  3.提问:观察班级性状编码统计图,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符合某一性状编码的人数比较多,有些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教师可请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的同学起立,汇报自己的性状特征,同学们发现他们都是班上的唯一。还有许多性状编码栏里的统计数据为零,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

  活动四: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

  1.请某一性状编码人数比较多的同学上台。

  2.提问:这些同学的性状都相同,他们长得像吗?(不像)为什么?

  (他们的脸型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

  老师小结:虽然他们的'5个性状都相同,但随着性状的增加,我们的相貌仍然是千差万别的,你还是你,他还是他。

  3、课件出示并谈话:5个性状就可以将我们分成了32类,6个呢? 7个性状呢?8个呢?(随着性状的增加,大屏幕依次显示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1048576类,(再出示40个性状)提问:可以分成多少类呢?大家猜一猜!(学生无法计算出。)

  4.停留3秒钟,出示答案:超过1万亿类。

  5.提问:我们之间的性状差异难道仅仅只有40个吗?(远远不止)对,还有很多很多(教师用省略号表示)。

  7.最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论,40个性状就可以分成超过一万亿类, 人的性状远远不止40 个,因此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8.谈话: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板书:变异)正是因为变异,才让我们彼此相貌各异。(在“我们的相貌”后画上箭头,并板书:各异)

  9.谈话:(大屏幕出示身份证、教师证、毕业证等有效证件)因此,我们生活中的有效证件,都是以相貌作为重要标志之一。

  10.最后小结:今天,我们只是初步感受生命的奇妙,关于生命科学,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纵观本课,我做了以下探索。

  1、 调整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课课题是《相貌各异的我们》。从开课到结束,始终没有出现课题,而是将课题变成问题:学生通过PPT欣赏我校的几位“名人”的照片,孩子们一个个轻松叫出彼此的名字,研究活动从问题开始: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呢?答案锁定在“相貌”上;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大家产生两种观点:能和不能。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在进行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实自行认识到: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2.引领学生亲历亲为,让探究贯穿课堂始终。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围绕四个活动展开,整个过程师生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灌输,更没有将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学科学需要树立求真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

  3. 注重学科整合

  学生通过设计分类方法,自行探究计算出5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32类,再利用教师提供的标准统一的性状编码图,找到了自己的性状编码,通过组长统计汇报,将观察的范围从小组成员扩大到整个班级,最后由教师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进行整理,现场大屏幕生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这一探究环节,我用到了Excel、大量的数据整理、文字分析,让科学学科与语数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本课最后的课外拓展活动,是期望孩子们延续他们的探究热情,把探究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讨研究的方法,养成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

  愿我们的孩子个个个性飞扬!

说课稿 篇10

  《认识人民币(一)》这一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

  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

  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为达成这4个目标,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购物为主线,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学校在20xx年9月28日举办的第三届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的录像片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

  又因为这些一年级学生在去年的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中,没有

  直接参与活动,只当过观众。所以在这里借此机会激发学生想不想在今年的跳蚤市场活动中露一手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因此我首先让学生交流:你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有序地进行板书:1分、2分、5分

  1角、2角、5角

  1元、2元、5元

  10元、20元、50元

  100元

  老师有序的板书为下面学生按顺序同桌介绍人民币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里老师指出本节课先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

  接下来安排同桌互动合作学习和大组交流活动: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地向同桌介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然后交流:在刚才的介绍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地方?通过这两个问题,我借学生的嘴巴讲出有关辨认各面值人民币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经验是那么丰富,

  他们发现1元、1角的人民币有纸币还有硬币,硬币有新旧两种,图案不同;5角的人民币有纸币还有硬币,硬币是金色的,最容易区分;2角的人民币只有纸币,没有硬币。他们认为在辨认人民币的时候要能认识大写的1、2、5,认为在辨认人民币时,可以看颜色、图案、大小、数字,但最主要的是要看数字后面的单位。

  三、模拟购物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多个情境,有易到难地培养学生购物的能力。

  A.模拟购物(一)

  这里通过录像情境提出问题:跳蚤市场上有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售价是一元,如果我们来买,你准备怎样来付一元钱?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答案。二是在学生交流中自然导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这里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点拨。根据学生提出的付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操作,并用人民币摆一摆:用一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两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三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根据学生的付法,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从他的发言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最后总结概括不管拿几种人民币来付,付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都是1元。

  B.模拟购物(二)

  这里通过出示班上邵亦锴同学收到的他爸爸从山东诸城寄来的信提出问题:先猜猜信封上邮票的价钱是多少?猜猜邵亦锴的爸爸在买这张价格是80分的邮票时是怎么付钱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电子邮件已经基本代替了寄信,学生对寄信这一事情知道很少,因此这里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建议课后到邮局去调查一下,寄一封普通的信需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有两个目的:一是继续提供付币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案从角币中取钱。二是借此引出找币问题。

  学生受第一次模拟购物方法的迁移,通过同桌讨论,很快地用角币摆出了多种付80分的方法。

  随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身边没有几角的零钱,怎么办?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地想到可以付1元,然后找回2角。这里自然地引出了找钱问题。

  C.模拟购物(三)

  老师逐步出示五种商品,并提问。

  付1元钱分别买一块价格是2角的橡皮、一把价格是4角的小刀、一个价格是3角的书签、一把价格是7角的尺子,应找回多少钱?怎么算?

  付1元钱买一盒价格是1元4角的铅芯,够不够?还要付多少?如果付1元5角,要找回多少钱?如果付2元,要找回多少钱?

  如果用1元钱去买这几样东西,最多可以买几样?哪几样?如果买两样,可以怎么买?

  这里充分利用题目内涵,增多练习的机会,延伸找钱问题,让学生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提高购物能力。

  四、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这一环节的安排呼应开头.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