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3 21:52: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第九课《图像的变形》一节中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考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1、在生活中寻找载体,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通过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课堂中安排了大量的尝试性、探究性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把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美术课有关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认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于“旋转”与“翻转”中关系到数学的知识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做统一的要求,只提供一个环境,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探索。这样既照顾到全体,又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本课的教学安排在第九课,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块的基本操作,如:改变图块的大小、移动,以及复制、粘贴等。也已经感受到电脑绘画的优点,电脑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再来学习“图像的变形”,学生就更有热情、也更能学出成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需要对图形进行翻转/旋转、拉伸/扭曲操作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

  过程:

  学生通过学习“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命令,完成电脑绘画任务;把电脑绘画与美术学科相结合的优势,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作品。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会图像的翻转/旋转

  【学习难点】:

  通过利用翻转/旋转方法创作电脑绘画作品

  【学法指导】 :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1、每周欣赏

  四三班,闫菲儿<<守株待兔新编>>

  (引申: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就会取得成功,电脑绘画也是如此。)

  2、情景导入

  大家都去过海洋馆吗?在你心中海底世界什什么样的?

  (海底世界真奇妙,有各种各样的鱼类游来游去。)

  3、故事延伸,解决问题

  师:在大海里有这样一头大鲨鱼,它饿极了在海里游来游去,可半天也没找到食物,同学们能不能帮它找点食物填填肚子呢?

  同学们真聪明!把小丑鱼移动到鲨鱼的前面,就可以让鲨鱼发现前面的小鱼了。可是小丑鱼明明看见了前面有鲨鱼,怎么会自己跑到鲨鱼的前面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小丑鱼不动,鲨鱼自己回过头来。怎么做呢?

  师操作步骤:

  第1步:单击工具箱中的“选定”工具,选择鲨鱼图形。

  第2步:单击菜单栏中的“图像”菜单,选择“翻转/旋转”命令,打开“翻转/旋转”的对话框。

  第3步:单击对话框中的“水平翻转”选项,单击“确定”。

  师:眼看小丑鱼就要被鲨鱼吃了,如果你是这条小鱼你会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转身逃跑)

  4、课堂练习(学生以小鱼为选定对象,练习“翻转”命令的操作)

  师:大鲨鱼追呀追,小丑鱼跑呀跑,终于小丑鱼胜利逃脱,回到伙伴中,瞧,它们高兴地跳舞呢?

  大鲨鱼也不甘示弱,找到伙伴商量下次的捕捉对策呢!

  5、拓展延伸

  这两幅图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你会做吗?

  6、当堂检测

  课后练习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且水果的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们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

  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了解水果的名称用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激发幼儿爱吃水果。

  根据目标,我们把重点定位于:感知水果的外形和特征,了解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通过谈话—水果分类—尝水果—水果拼盘—运水果,五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要回忆生活经验,将水果按颜色、形状、吃法等进行分类和制作水果拼盘,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和讨论,自主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参观过果园。

  2)物质准备: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个。塑料盘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签、运水果的小筐。录音机,音乐磁带、投影仪。布条、小礼品若干。情境创设:水果王国,背景是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为水果分类,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动是制作水果拼盘,让幼儿在感知和认识各种水果的基础上,提升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盘。

  2.交流讨论法:在活动中,教师以水果皇后的身份让幼儿动手制作拼盘。主要采用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个别讨论的形式,最大限度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在制作完水果拼盘后,又及时的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上,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与同伴一同分享制作的乐趣。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了“水果王国”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现,引起幼儿的注意。并结合秋收,引发幼儿融入到说水果名称、分水果、尝水果、运水果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积极思考,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水果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王国的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王国里的快乐。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分水果,引导幼儿按水果的特征、外形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协商、合作、尝试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动中,幼儿能动手尝试制作水果拼盘,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样子,把幼儿带到了神秘、新奇的水果王国,引发幼儿观察水果的兴趣。并通过回答水果皇后的问题:“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们叫什么?有什么营养?”过度到下一环节。目标1能自然落实。

  二、根据水果的特征分类(为水果王国的水果分家)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通过让幼儿介绍,和集体小结的方式,巩固对水果外形特征和用途方面的认识。

  三、品尝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尝水果王国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类,幼儿就会对水果的味道产生兴趣了,因此及时的提问:你们想尝尝这些水果吗?幼儿通过蒙眼睛品尝水果,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品尝的兴趣,这一环节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吃,喜欢吃的天性。同时渗透,水果营养多,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帮助,让幼儿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

  四、制作水果拼盘

  幼儿已经不满足品尝水果了,他们蠢蠢欲动,想自己亲手制作一盘可口的水果拼盘。我们在每组提供了各种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盘子等工具,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一盘有特色的水果拼盘。制作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将制作好的拼盘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向大家做介绍。

  五、运水果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王国的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皇后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说课稿 篇3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这个对话的过程更加流畅,充满精彩,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间的共鸣点。唤醒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本课的教学,力图实践这个理念。

  二、对教材的理解

  《妈妈的帐单》是小学三年级五单元最后的一篇阅读课文,文本叙述了小彼得认为自己成了小商人,应该向妈妈索取60芬尼的报酬,妈妈知道后不动声色的给了小彼得60芬尼,同时开出了一份帐单,帐单中小彼得欠妈妈款项是巨大的,而妈妈的索取是0芬尼。小彼得看了帐单后羞愧万分,把索取的报酬还给了妈妈。表达母爱的伟大,孩子在母爱的感召下转变成长。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的总体目标和单元要求,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三个:

  1、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妈妈帐单的内容表现母爱的伟大、母爱不要回报。

  难点: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母亲》,听了这首歌有没有让你想起一首古诗?指名学生背《游子吟》

  2、揭示课题《妈妈的账单》说到账字时停下来,对学生说:这个账偏旁是(贝字旁,说明和金钱有关系,要注意他不是巾字旁的帐。)

  3、读课题。

  4、质疑

  归纳、出示课件:同学们的疑问归纳起来就是:妈妈的账单是写给谁的?写着什么?为什么写这份账单?

  (二)初读课文

  1、初读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轻轻地读,也可以大声地诵读,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地读,把课文读通顺。开始吧!

  2、检查反馈

  老师从课文里摘了一些大家容易读错的词语,谁能准确而又响亮地读一读。

  (三)体会母爱的无价与无私

  请同学们再带着三个问题默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习两份账单

  1、学生回答妈妈账单内容时随机出示妈妈的帐单。

  妈妈为什么写了“0芬尼”,妈妈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交流。

  出示小彼得的账单

  师:我把这两个帐单放在一起,同学们读一读两份账单。

  2、落实“款项”:

  3、请同学们再默读两份账单,边读边比较这两分帐单不同在哪?

  4、交流

  5、补列母亲的帐单

  6.母亲永远是那样慈爱,如果公正点,请你为母亲的付出算笔账应该是多少芬尼?

  你还能用类似的词吗? 板书:无价

  你认为彼得的妈妈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无私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份什么帐单?通过这份帐单,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爱

  (四)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1、小彼得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他通过这份账单也感受到了母亲无价、无私的爱,因此“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2、引导补白

  “读着读着”说明什么?

  投影出示:

  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想起了 ,想起了 ……

  (放背景音乐《母亲》)

  3、交流补白内容,教师随机点拨,注意适当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4、想到这些,彼得真是羞愧万分,哪些语句说明小彼得羞愧万分?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用横线画出。

  5、反复朗读,体会羞愧和改过。

  6、出示插图。补充小彼得和妈妈的对话: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会和妈妈说些什么话?

  7、是啊,彼得刚才说的'这些话就是彼得羞愧万分的表现。

  (五)小结

  五、反思:

  1、《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课时内如何把它吃透很难,所以我把读放在了课外的预习中,课堂上并没有发大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我只是紧紧抓住两份账单,让学生反复诵读两份账单,在诵读中比较两份账单,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那是一份无私而又无价的账单,让学生懂得亲人之间的爱是弥足珍贵而不求回报的,在比较中感受到那是一份爱的账单,在比较中感悟到那是一份无声的账单,妈妈用一份账单无声地告诉小彼得爱的真谛。

  2、在设计本课教学目标时,力求与本人的课题紧密结合,所以在两个地方安排了小练笔:一是抓住“读着读着”这个词,读着读着说明小彼得心中汹涌澎湃,思绪万千,眼前一定浮现了很多妈妈照顾自己的情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这一个个情境写下来。这一设计不仅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注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二是安排在授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感悟的基础之上,再出示课文的插图,从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小彼得的羞愧万分,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此时的小彼得和妈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让学生的情感就很自然的流露出来,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但由于自己没有把握好时间,后来时间来不及,这个小练笔就没有执行。

  3、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对自己不满之处,其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阅读的环节上不到位,特别是小彼得羞愧万分的部分;教学方式单一,大都是以师生对话、问问题进行;另外时间的安排不够妥当,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

  《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然后评人物、赏风景。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所以我认为从小伙伴们人手可能会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体验,这对于初一同学来说是容易办到也很愿意去找的。

  从内容上说,按理说文章主要内容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这片“乐土”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这一点要让学生在对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找关键句的方法了解可以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个角度来表现人物。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圈划、讨论、理解关键语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圈划人物描写的语句,围绕“文中的我(迅哥儿)最喜欢哪个人物?”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围绕《学习建议》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让学生走进生活,拓展延伸。通过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这位读者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义。

  目标3: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该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朴素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也渗透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感受该文中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学生学习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感受该文中的说明方法。

  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概括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哪几方面的内容?(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二、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一)图文对照,明晰外形特点

  如果我们的教室里出现一头“鹿”,怎么能辨别出它是否是麋鹿。

  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片,再读读课文2-3小节的内容,将两者对比,找出依据,再下定论。

  然后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预设:角型、尾巴、蹄子、毛色、所处的环境

  作者在介绍麋鹿的外形时,紧紧抓住了它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让读者对它的特点了然于胸,这得益于作者介绍麋鹿时严谨、科学的语言,这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色。(板书:严谨 科学)

  请一位讲解员,来给游客们介绍一下麋鹿的外形特点。

  (二)提出问题,明确生活习性

  针对学生介绍的麋鹿外形特点进行提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1)每头麋鹿的体重都能达到250千克左右吗?它们都有角吗?角什么时候能发育完全?

  (2)麋鹿的哪些身体特征和湿地环境相适应?

  穿插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三、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

  (一)感受传奇经历

  麋鹿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根据课文5-6小节内容,组内交流,关注概括的语言是否准确、精练,进行补充和修改。将麋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做成了一张示意图,看着这张图,感受麋鹿数量变化之大。

  (二)感受叙述方法

  作者用5、6两个自然段记叙了麋鹿的经历。3000多年间发生的事,作者只用了248个字来记叙,还能让我们对麋鹿的经历了解得清清楚楚,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3)作者正是抓住这些麋鹿经历发生转折的重要时间点,来叙述麋鹿的发展变化,令它3000年的经历读起来既简练又明了,这种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三)感受言中之“情”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使用的语言除了科学严谨之外,还表达着他的观点和态度,这段文字处处含“情”。

  “早在”一词,说明我国自古就有麋鹿,麋鹿最早是在中国发现的,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用了“盗”这个字眼,表达了不耻和憎恨。

  类似这样的字眼文中还有很多,在5-7小节的叙述中,作者的语言可谓处处含“情”,仔细找找并试着体会吧!

  说明文的语言不仅要严谨科学,还可以处处含情。(板书:有情)

  四、学习“描述法”的开头方式

  麋鹿终于回家了,个读最后一段

  这个结尾与开头的这段文字遥相呼应

  思考:既然开头已经很完整了,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这样的一幕?

  学生发表看法,谈感受。

  师小结:我们都知道,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科学严谨,但有时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明文语言也会讲究生动形象。像这样的开头方法叫做“描述法”:在说明文的开头,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说明对象及其相关事物进行描述,使之更有趣味,令读者产生想读下去的心理。原来,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可以有“情”,还可以这样有趣味。(板书:有趣)

  五、总结板书,整理收获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麋鹿》这样一篇说明文,一方面了解了关于麋鹿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还知道了写说明文,语言不但要严谨科学,同时也可以是有情的,有趣的。希望今天这堂课给大家的学习带来收获,也希望你今天的收获能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细胞的增殖”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大致分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重点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为例学习有丝分裂的知识,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领悟出二者的相同点: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即是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下启上的作用。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细胞增殖,学习起来并不会很陌生;同时,细胞增殖也是以后学习减数分裂,DNA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规律的基础。本节内容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明确细胞增殖对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的意义。

  2.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3.区分有丝分裂各时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4.会区分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多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学会从微观把握生物体的变化,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间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难点突破:通过观察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再结合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接受,同时以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加以随堂训练,攻克难点的同时完成能力目标

  四、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有关癌症的知识也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2、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较高,主动性强,再加上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很容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高一学生归纳,综合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点评-点拨法、自学导思法

  六、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形成“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的概念学习模式。

  七、教学程序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并且能够自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本节课中,以生命的起源和人体的奥秘提出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设疑,既可以把细胞和个体联系起来,为将来学习胚胎发育和遗传变异奠定基础,又能回顾在细胞学说中认识到的细胞的来源。

  (二)、观察现象,积累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这个环节的实施必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来完成。先连续播放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动画,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指出细胞周期的概念。提出问题“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为什么要以一次分裂完成时作为界限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找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特点。

  多媒体展示各时期图像,由学生自己总结各时期的特点,使学生初步对各时期的细胞图像建立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表格,让学生归纳各时期的染色体和DNA等的变化,师生共同总结填表。这样可以将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总结和统一,使学生将刚刚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三)、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在课堂小结后,进行课堂反馈

  (一),完成学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记忆不牢,无法顺利地用来解题。于是,师生通过共同总结,讲授“谐音记忆法”。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生物学的知识点杂而多,学生只有记住了,才能灵活运用。学生在快速记忆后,继续完成课堂反馈

  (二),该反馈中所选题型难度加大,学生仍能顺利完成,说明上述方法使用得当。其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两组学生到黑板贴图,将各时期图像排序,这样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制作模型,演示说明,理解有丝分裂过程。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进行实践。可以利用剪刀、纸、彩笔制作立体模型,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平面模型。由于时间关系,各学习小组分别选择一个时期作为制作对象。完成后,各小组挑选作品评价,并让学生描述和演示他们完成的模型,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五)图像观察,自主分析,总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在表格项目中。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完成作业,找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本节的内容检验和练习来完成,以前面的实验和图像观察为基础,学生能够在作业题中完成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加以总结和强调。

  (七)教师小结,联系下节内容,使知识具有连贯性。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紧凑。教师课前必须对各环节做好充分安排,印发学案,布置预习。而学生是否做好了预习,是本节课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和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本节内容十分抽象,微观,为此,我很注重课堂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通过课件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到细胞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地、动态地过程。同时,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的方法,尽力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用探究式问题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但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如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这就是我对这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设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