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8-20 17:28: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语文x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画蛇添足》。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画蛇添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1课《寓言二则》的第二则寓言故事。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是一则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文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通读这则寓言。

  根据四个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练习。

  2、朗读体会法。朗读就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如有个别读、比赛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活动法。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为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

  4、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一下方法:

  1、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以“看、读、听、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提问、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

  3、活动法。在本堂课中,学生参与了复述故事比赛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1.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导语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我们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画蛇添足》。

  此导语以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展开教学,能在巩固已学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的导入新课。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

  2、幻灯片显示课文练习题。

  (1)读准

  祠 赐 谓 舍 卮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 ) 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 ..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环节3、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环节4、总结

  《画蛇添足》的寓意是: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 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环节5、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这一教学环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因此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喜欢就关注收藏我吧,铁树老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课本主题图首先呈现的是火车在草原上行驶的情景,目的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接着教材编排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中认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的认识过程,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感,增强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目标已经确定,要达到目标可谓难关重重,这个难关正是本课的重难点,在本课,我将重点确定为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难点确定为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

  难关已经确定,要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首先,在教具方面,我准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在学具方面,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直尺、演算纸等。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使学生更好的感知新知、运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我在学法的指导上,主要采取了动手操作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使学生真真切切的做课堂的'主人。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经历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中不断丰富、提高与发展。基于该理论,我将按创设情境、思考交流、新知运用等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开课伊始,我利用大屏幕出示课本主题图,并加以讲解:小新家住在西宁,暑假了,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坐火车去拉萨旅游,中间要经过格尔木,现在,知道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学生观察后,提问学生“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西宁到拉萨铁路长多少千米?”进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

  一个有趣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进行。在本环节,我充分运用学生的感知规律,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来引出课题,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

  二、思考交流,掌握新知

  这一环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立足实际,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开课时的问题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进行探究,点名由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我用814km加1142km得到的1956km就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度”根据学生回答,我引导学生得出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其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接着,我利用大屏幕出示问题2和问题3:“2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问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已知西宁到拉萨铁路全长1956,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问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与第一道题比,

  第二第三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会算呢?”通过思考,学生可能会发现“已知全长,求其中一段路的长,可以用减法计算。”进而,我点名让两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坐练。学生列式后,我引导学生得出减法的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像刚刚,我们可根据一个加法很快写出两个减法算式,那么加、减法的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

  第二层次:合作交流,体会加、减法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一层次,我我将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个算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合作前,我利用大屏幕给出合作要求,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小组进行交流,同时深入到小组中去,进行巡视指导。

  第三层次:展示交流,汇报总结

  学生合作交流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展示讨论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如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发现,和等于加数加加数,差等于被减数减减数”,也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发现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当然,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哪种都是宝贵的,我都给予表扬。基于各小组的发现,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我仍然把学生的体验放在了首位,充分向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把“想”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完成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加深对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其次,脱离课本,活学活用,我利用大屏幕出示由课本知识点编排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学生眼到、口到、心到,使知识更快的内化。

  最后,联系生活,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三题,猜猜我是几的练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体验成功

  这一环节,我将总结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让学生交流在本课的收获和感想;二是让学生说一说本课体会到的数学思想;

  三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再一一加以点评,并进行表扬。这样的安排不仅树立了全课的思想,还为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不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古人云:责有攸归,义无旁贷。在人的众多优秀品质中,责任最为淳朴与可贵,它是中华民族所有传统美德的根基。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立德树人的需要。因此,我选择了我们学校校本教材《德育实践活动指导手册》(高二年级版)第三个专题“崇高的责任”来设计本节课,该部分内容隶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第15个德目“敬业尽责”。

  依据这个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引领学生感知责任的内涵,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体验责任的重要性,明确不同责任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立足日常,践行责任,用责任创造美好生活。

  围绕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责任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依据: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只有明确责任的重要性,才能自觉践行责任。

  难点:引导学生立足日常,践行责任。依据:高中生在道德认知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在行为约束和道德选择上往往缺乏一定的自控性。

  二、说教法:

  本着尊重学生、彰显学生个性特色、帮助学生追求幸福的教育理念,我积极践行生态育人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情景探究、故事分享和活动体验等教学方法,力求为学生展示一个生活性、开放性的课堂,以实现育心、育德、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说学法:

  德育实践活动课与传统主题班会课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自主性和体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参与课堂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首先播放一个短片,通过音像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感悟与思考,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堂。

  (二)课堂展开:

  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感知责任:什么是责任呢?我先和学生分享了一个故事(展示),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责任的内涵,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名言警句的搜集和整理加深了对责任的理解。

  第二篇章体验责任: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一个“搭积木”的体验活动,分四步进行体验:

  第一步,每人任选5块积木随意搭配,学生一下子找回了童年的感觉,顿时热情高涨,所搭积木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第二步,每人选择四块积木,用便签纸分别标上自我责任、集体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自行搭配。由于给积木赋予了不同的责任,学生一下子认真和严肃起来,由此体会到了责任对个人的约束力。最后每个人搭的积木都不一样,学生进行展示、分享和交流,并阐述了自己这样搭的理由,实际上也就是分享自己对这四种责任关系的理解。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三步,每人用手中的四块积木和组内同学合作搭配,要求发挥每种责任的最佳效能,使搭建的积木既漂亮又稳固。学生积极积极参与,五分钟后各小组争先恐后地进行展示、分享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这些积木都是由不同的责任交织而成的,之所以稳固是因为正确处理了各种责任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学生对责任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提升。

  第四步,每个人都从刚才的积木中抽掉一种责任,观察整体的变化。尽管学生小心翼翼地抽,最后所有的积木还是倒塌了。同学们在惋惜之余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悟,认识到:无论哪种责任,都很重要,当个人不想履行责任的时候,整体就会越来越糟糕,直到崩溃。

  这个活动层层深入,切合主题,没有空洞的说教,完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通过小组合作、分享交流认识到:人生如同搭积木,责任就像积木块,只有个人积极践行责任,才能构建和谐整体,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整个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德育发展规律。

  第三篇章践行责任:首先借助三张图片,让学生明确人的`角色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然后引导学生用“当。。。。。。。的时候,因为责任感,我……”的句式写句子,目的是让学生立足日常生活明确自己的责任,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我把班级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层面进行思考讨论,根据思考的结果每人写出一件打算要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装进瓶子里。全班把所有瓶子收集在一起,每人随机取走一个,并在课下完成自己打算要做的和瓶子要求的做事情,由家长和班委会监督完成,并适时向班主任反馈。

  这里我是模拟了QQ漂流瓶游戏,不仅趣味性强,寓教于乐,而且也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注重了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课上的责任教育转化为课后的一种道德行为。

  (三)课堂总结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最后师生齐唱《责任之歌》,在和谐的氛围中结束课堂。不仅升华了情感,提高了认知,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为美好生活而践行责任的热情。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整个板书以责任为主线,逐层深入,既体现了课堂设置与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也彰显了责任与美好生活的联系,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递进规律,简洁明晰,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说课完毕,感谢您的聆听和指教!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所执教的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的第一课。

  首先,我谈一谈选题——为什么我会选择《我要攀登》。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管《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他们都姓“德”,最终还是应当回归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养成。《品德与社会》课就应当是触动学生意识形态、撼动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的过程。《我要攀登》就是针对当前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而提出的,教材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提到意志品质和耐挫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人人都会说,但不是人人能做到的问题,即便是要做,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我决定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设计,力图体现真实的教学课堂、翔实的课程资源、平实的交流语言、扎实的板块操作,塑造出丰实的学生世界。《我要攀登》这一课在新课程标准中目标定位比较清晰,它从四年级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观出发,给我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本课核心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在这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过程,对这一节课的目标进行细化,细化到每一个板块要达成什么。

  第一板块:他人的“登山故事” 通过学生熟悉的奥运健儿刘翔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案例,利用榜样作用,初步激发学生树立起要攀登的信念。

  第二板块:生活中处处有“登山” 游戏体验,认识困难,要解决什么是困难,初步渗透困难是怎么产生的。通过让学生再做游戏,来检验课堂生成,让学生知道不管在游戏中,还是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困难时时处处存在。

  第三板块:自己的“登山故事” 交流学生自己的登山故事,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困难是人生中难免的事,从生活经验中、同伴身上获得解决困难的`方法、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单凭一节课就能彻底鼓起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这是天方夜谭。但我们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经验,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教师有效的指导,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自身的反思、总结中成长。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给予品德课堂一方灿烂的天空,孩子们就是那群肆意涂抹的画者,老师只是帮助他们把生活的画卷画得更美些,经受困难的勇气更强些,前进的道路更宽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58—63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课件,每位学生一张以操场为中心的校园平面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临山公园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到操场上辨方向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由老师带领大家在操场上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小组内合作,看看东、西、南、北各有什么,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小组内合作制出以操场为中心的学校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位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二(1)班的王小红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二(2)班同学到公园看菊花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D u lie pears?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Let’s learn与Let’s chant。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水果单词apple、range 、pear 、banana。这部分教材以四个水果单词为主线,通过Let’s learn与Let’s chant的学习,激发出学生不挑食的思想意识。围绕这一核心内容我设计了歌曲、游戏等多种活动,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有效地巩固了生词。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apple、 range 、pear 、banana。

  2、通过Let’s chant,让学生巩固所学词汇。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节奏感。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听说认读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的能力。

  2、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充满好奇,乐于分享的品质。

  2.了解有关水果的一些知识,懂得水果对人的身体有益,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听懂、会说四种水果单词:apple、 range 、pear 、banana,要求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难点:1.能正确运用本课单词,用上节课句型作替换练习。

  2.读准apple、banana这两个单词。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入具体的场景,将学习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了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做到多表扬、勤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听、说、玩、唱以及同桌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综合复习

  1、热身War up

  1)课前一分钟英语口语会话活动。

  T: Hell!Bs and girls!

  Ss:Hell!Miss Zha!

  T:Gd rning,everne!

  Ss:Gd rning,Miss Zha!

  T: Nice t eet u.

  Ss: Nice t eet u t.

  2)Free tal.

  3)T: Tda 5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

  思维能力: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

  学习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

  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

  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故事。这个单元是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课文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旅程中经过沙漠、大河上空以及最后回到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所言,从中感受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和森林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目标:

  针对的特色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认识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

  2、使学生在情境说话中自觉地应用课文的语言和句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内化、活用课文语言。

  3、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我把理解“乱砍滥伐 “定位难点,同时也贯穿了全文。

  四、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再教学中我多出采用了这一教法,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其感受。

  3、扶放结合法

  在教学森林“水库”和森林的“空调器“作用时,我由扶到放,给学生表格、填空等作为自学的拐杖,小组讨论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圈划批注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圈圈、议议的方法,以读悟语,以读促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2、小组学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出采用小组学习法,不仅让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也让他们小组自学,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已经倾听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孩子最缺乏的。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洪水泛滥的视频等

  六、课时划分

  本课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的字词教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书写田字格里的生字。同时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小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的一、二、三段,了解森林的重要性,进而倡导全人类保护森林、植树造林。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复习导入,了解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接着围绕“森林是在是太重要了”一句展开第二部分的教学,分别通过小云雀在沙漠、大河上空和森林三个地点感受森林的重要性。最后是迁移拓展,实践 “心愿”,通过总结让学生理解保护森林必须从我做起。

  (一)复习导入,了解“心愿”

  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沙漠→绿洲)

  紧接着,我通过“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1、沙漠

  一开始,我会创设旅行的情景激发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跟着小云雀和她妈妈的步伐一起去旅行吧!他们本次旅程的首站在哪里?接着让学生读读文中描写沙漠的文字,圈划关键词语,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狂风”“漫天飞舞”等词语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接着我会出示沙漠图片和大风的声音,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你走在沙漠上,狂风肆虐,你无法睁开眼睛,此时你感觉如何?沙尘暴席卷而来,阻挡了你的去路,你感觉如何?放眼望去,沙漠中没有绿色植物的影子,你感觉如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像小云雀一样讨厌沙漠,朗读起来也更到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样的沙漠用妈妈的话说就是“贫瘠的沙漠”。在教学“乱砍滥伐”这个词语时我会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理解没有节制地砍伐就成为“乱砍滥伐”。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小云雀的埋怨和妈妈的心疼。最后让学生说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___________.教师相机板书:防风

  2、大河上空

  我会这样过渡:然而乱砍滥伐的恶果不仅仅是沙漠的扩张,让我们随着小云雀的步伐继续前进。接着播放大河泛滥的视频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浑黄的河水像——————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联系实际理解“泛滥成灾”接着让学生读读文中描写大河的课文,找出能读懂“泛滥成灾”意思的词语,小组分角色练读。想想洪水淹没了村庄冲垮了河堤,还淹没了什么,冲垮了什么,从而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上教学环节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伐树毁林的危害,并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表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精读品味,感受大水库、空调器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我先激发学生:“森林就是森林,为什么妈妈说是森林水库呢?”让学生自由读读有关段落(第10小节),并谈谈读后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水库的神奇作用,、我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森林是如何蓄水的,按照“名称”和“作用”填,同时出示大树照片,相机理解树冠、树干和土壤。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个反问句,我会指导学生将其改为陈述句,朗读对比,体会反问句的好处。最后通过朗读体会森林的蓄水作用。

  空调作用的那段则是简单的通过填空让学生复述课文,解释森林是如何做到调节温度即可。最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森林还有哪些作用,用可以、、、也可以说说森林的重大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再感情朗读课文。这也是可有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上环节中,我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深入文本和文本反复对话,在反复朗读过程中,领悟到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从而对森林升腾起保护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就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三)拓展延伸,实践心愿

  最后,我会让学生尝试写一些环保标语,并将自己写的环保小树贴到黑板上,让他们从感兴趣的活动中感受到只要人人都栽一棵树,世界将会绿树成荫。

  这一部分我有效地将文本与学生实际相连接,将课文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个环保小卫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简洁明了,即体现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中心,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

说课稿 篇9

  一、 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

  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

  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 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 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并对文章进行小结。

  环节三拓展延伸,在课文内容分析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拓展题目:

  下列几种职业,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实际并说说你的理由。

  网络工程师 、厨师、护士、模特、服装设计师、保姆、收银员、业务员、

  主持人、文秘、出纳、会计、市场营销、导游、景点讲解员、部门经理、

  维修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计算机程序员

  此举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现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重面子、好风光等不切合自己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此文对自己就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课堂的最后我送给学生两句话 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既教授了文化知识又传授了就业经验,学生收获颇丰,给本文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环节四作业布置,仿照“马克思的自白”,写一份“我的自白”与职业规划。

  此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树立奋斗目标,从而在就业时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