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寻古探幽》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21世纪亟需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这一时代的脉搏,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为“综合探索”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寻古探幽的学习过程可设计为三课时进行,它融以下个学习领域为一体:
融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一课时)。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或者通过上网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查阅、记录资料、短剧表演和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融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美术学科内的融合(第二课时)。
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欣赏评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知识后,运用阴线刻、仿制一块画像转。在画、刻、雕、拓的过程中感知泥材特有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并进一步去理解线条、形状、空间、质感等基本的造型要素。
融人文地理、摄影、文字撰写、手抄报编辑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多学科间的融合(第三课时)。
先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或参观博物馆,或采访民间的收藏家,或考察探寻当地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并采用拍照、设像、手绘线条、文字记录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好探寻的来龙去脉。返校后每个小组创编一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1. 教学目标
a. 体验与发现:通过考察当地文化古迹,探访民间收藏家或参观当地博物馆的方式寻古探幽,与古老文明对话,鼓励学生对未解之迷大胆设想和推测,用汇编考古手抄报的方式传承家乡的文明,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
b. 实践与创造:运用阴线刻、凸线浮雕等艺术手法,动手在泥板上绘刻、仿制一块画像砖,感知泥材的质感,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造型能力。
c. 欣赏与评述:学生通过查阅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与画像石、画像砖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评述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养成崇尚文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
2. 教学内容
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每一幅画里都浓缩着一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可以说涉及古代人们生活劳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和质朴的风土人情,其中的龙、凤、马、鱼、鸭等动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同时又不失神态的逼真。人物造型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可谓“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它们会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文化情景,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置身于身边见得到的古文化瑰宝中探寻、对话,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激起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珍惜、崇尚、热爱之情,并能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良民族精神的行动中去,并且不断反思在现代人的诚信危机与古人路不拾遗的强烈反差中,作为未来的主人应该如何去做?
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第二课时)刻制“画像”的方法。
(第三课时)培养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态度,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手抄报的编辑常识。
4.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第二课时)对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课时)外出考察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安全保护,时间的统筹安排。
5. 建议课时: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一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制作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具:课前布置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2. 教学策略
欣赏、感悟、交流、表演、评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演的欲望,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 教学过程
● 课件导入 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讲述历史故事的自制课件(《靳轲刺秦王》画像石拓片加配乐录音)
<创设古朴庄重而神秘的情境,准确诠释古代画像石的'内涵。以此奠定整堂课的文化氛围。>
● 提出问题 交流探讨
“通过课后查阅收集的资料,同学们对画像石(砖)了解多少呢?”
可提示对画像石(砖)产生发展的年代、用途、分布地及现状等进行讨论交流。
<增加对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了解及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 寻古探幽 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不同题材的画像石(砖),学生分小组研究其内容并进行总结归纳。
(反映贵族地主饮食、社交生活的《迎宾宴饮》;反映地方饮食业兴旺、具有小吃风味的《宴饮烤肉串》;反映生产劳动的《渔猎》;反映文化娱乐《建鼓乐舞》;反映历史典故的《荆轲刺秦王》;反映天文星象的《苍龙星座图》。)
● 即兴表演 体验感受
播放电影《靳轲刺秦王》片段,欣赏导演对古老画面的诠释。
<激发学生对古朴而神秘的画像石(砖)重新诠释和体验的欲望。>
活动:每小组选择画像石(砖)反映的某一题材或内容,采取小品、舞蹈、书法、短剧等等形式表现感受古代画像石(砖)的画面所表达的内容。要求分工合理到位表演完整。
<在活动中可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养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 分析画像 探知风格
教师提供分类画像石(砖)的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线描、速写画像以及比较鉴赏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归纳画像石(砖)的艺术内涵及风格。
<小组探讨、学生发言与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
● 课后拓展 延伸兴趣
试把画像石、画像砖所表现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用手绘线条的方式改编成连环画。
第二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仿制的画像砖范例。
学具:泥巴、颜料、鸭嘴笔、刻刀或小竹片。
2. 教学策略
感知、体验、实践、展示。
3. 教学过程
● 会徽导入 人文渗透
展示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学生讨论解读“中国印”。教师总结,揭示主题(仿制画像砖)。
● 方法探讨 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不同绘制方法及风格的画像砖,学生识别总结(阴线刻、阳线刻,浮雕中的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教师进行简单演示。
出示一组局部放大的不同绘制方法的画像砖,学生临摹感受、熟悉材质特点及工具。
● 范例欣赏 制作体验
出示仿制画像砖范例(实例与图片结合)。
提示一般绘制过程(做泥板画稿、刻雕、拓印)。
教师巡回指导。
● 作品展示 赏析评价
选取5-8幅优秀学生作品在展台上展示,其他学生作品均贴挂到教室的墙面上,进行展览,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 课后拓展 扩大交流
1. 选取各班优秀作品的拓印版制成画册,在年级间甚至是全校范围内扩大交流。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2. 选取各班优秀画像砖作品在学校展厅(画室)举办小型展览。
第三课时
1. 课前准备
教具:教师事先收集的地方的文物古迹资料及反映画像石(砖)在生活中运用的资料,手抄报样本。
学具:速写本、钢笔、彩笔、绘图工具、(相机)。
2. 教学策略
体验、合作,多科知识融合。
3. 教学过程
● 走出校园探究
(1) 参观镇上民房上使用的画像砖;参观预制场,向工人了解画像砖的一般制作方法。
(2) 活动组织有序,注意安全。
● 资料汇总
(1) 整理成文,对于不解之迷可以作出大胆的推测。
(2) 图片、手绘、照片均可。
● 编辑手抄报。
展示样报,介绍编报常识(报头、标题、尾花、花边、插图等)。
提供四大画像石、画像砖著名分布地及南通本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要求:手抄报主题明确,风格统一,内容与形式富有创意。
● 成果汇展
选取优秀作品通过橱窗展示考古手抄报。
● 课后拓展
(1) 以探索与创新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2) 设计制作(古老画像砖、画像石生命力新挖掘)。教师提供收集来的与画像砖相关的南通地区的商店门面装饰(如群艺馆附近的店面)、商标设计(谭木匠)的照片资料,画像砖在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及装饰画等方面运用的图片资料。学生也可自行收集材料,完成一件富有创意的,体现画像砖、画像石新的生命力的作品。
三、教学资料库
1. 画像石
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的石刻装饰画。盛行于汉、魏、六朝及唐。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等。表现形式分阳刻(线条、块面凸起)和阴刻(线条凹进)两大类。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运用上达到质朴雄劲或生动秀美的境界,是我国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著名的有汉武梁祠画像、河南汉墓画像。
2. 画像砖
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花项转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3. 《靳轲刺秦王》是武梁祠西壁第四层的画像石。
关键人物:略 ;故事经过:略。
4.《迎宾宴饮》
5.《宴饮烤肉串》
6.《建鼓乐舞》
7.《苍龙星座图》
8.《出游》
9.《孔望山摩崖石刻》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东南西北》,该内容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同时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上下、左右、前后”的教学内容,接着在本单元将继续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为学生在生活中辨别方向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导向。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较差,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为本课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密切联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分辨东、南、西、北的技能,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能分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3.通过活动体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学生能分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作为教学重点。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通过“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准确分辨出“东、南、西、北”,自主建构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新课开始,我将提出问题“孩子们,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接着,组织学生跟唱《东西南北》儿歌,以儿歌做为教学的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左右、前后”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以旧引新,感知东、南、西、北。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注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也指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我将学生熟悉的班级教室作为我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辨东、南、西、北。
活动1: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想一想
利用三年级的学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这句话学生十分熟悉,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利用儿歌,引导学生初步辨认教室的东、南、西、北,接着让学生讨论并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物体,东、南、西、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在此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2:指一指、转一转、辨一辨、写一写
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作游戏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学习兴趣,在集体游戏中初步体验东、南、西、北。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活动3:想一想、说一说
“孩子们,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 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三环节。
通过大量的分层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中都收获了什么?”,
“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变“学数学”
为“用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优秀的板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总之,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活动情景、运用情景、问题情景”等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教学过程
前测
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翻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
我国也是季风气候,同样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
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到印度的农业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据此你对我们家乡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课件,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
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说课稿 篇4
教材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1)、《咏雪》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 熟记作家作品
(3)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赏析部分
一是对句子的赏析尽可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在赏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时可以现场在空中撒一把盐和用白纸剪的雪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的赏析句子。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来把握课文的故事性和文中体现的家庭亲情。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所体现的亲情,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交代清楚了,把这堂课上成家庭中的讨论和现场表演。来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以及道德情感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通过举古人咏雪时所用的比喻句。来增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是怎样通过想象来写诗句。为下面的想象练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总结概括运用比喻,想象来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清楚比喻句不仅仅是形似还要神似。然后让学生将英文中的26字母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加以表达,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代表缺憾等。这样可以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差异和个性特点。实现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七、随堂练习
经过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记忆。
八、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九、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
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
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作为青年教师尽管我很尽心的准备了这节课,但是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原地投掷垒球练习。
一:首先,我说说我设计此说课稿的理念和我设计的原因: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理念,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滋生相互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娱乐,在娱乐中学到东西,并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首先,要充分了解此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状况,针对此状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思路,由于此阶段的学生的模仿性,好奇心很强,并且很贪玩,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教学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产生一个很强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之后的学习当中。
三:教材分析:本堂课是小学四年级中的垒球的投掷学习,它对锻炼和发展学生上肢力量、爆发力、协调性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掷教材在一、二年级时以简单的掷纸飞机、掷降落伞等形式出现,到三年级时学习了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技术,四年级起逐步学习上步、助跑投掷垒球技术。本课通过徒手投掷和辅助性游戏等练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投掷的鞭打动作和挥臂的技术动作,为今后学习上步及助跑投掷垒球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学生情况(学情分析):1.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特征:A、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B、模仿能力强;C、好奇心强;
2. 四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女生文静,男生好动,一些带有表演性、模仿性的练习,学生有很大的兴趣;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故忌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五: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握球、挥臂、跨步、掷球、完成动作
难点:挥臂和跨步想协调发力。
六:以上分析制定本堂课要完成以下目标:
参与目标:让学生们都积极的参与近来
技能目标:使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和掌握垒球投掷的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
情感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团结互助精神,并在教师的指下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娱乐。
七: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通过小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示范法,以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情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通过学生自练、自评来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意志的培养,使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使之学练结合,学玩相间.
八:场地器材准备及摆放
在篮球场的中圈内放置装有8个垒球的篓子,手榴弹模型10个,录音机一台。
九:教学过程
设置一个教学情景,在情景中完成教学内容(6-7分钟)
在学生们跑入上课场地整队后,先师生问好并向学生们宣布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们设置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做为热身运动,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所设置的教学情景中,使学生们一起融入这个情景。
游戏名称:炸碉堡
游戏方法:以篮球场的一条端线作为投掷线,在距离所选端线的半场7-8米处放置一个小箩筐作为碉堡,让学生们分组依次投掷手榴弹模型,当学生们大部分都能投到碉堡时,将箩筐的距离再调整到离端线稍微远点的距离。
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投掷垒球前进行热身运动,而且还可以从中练习投掷的“鞭打”动作,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培养学习兴趣,让他们发挥自主练习的习惯,滋生竞争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情景展开(24-26分钟)
在体育游戏后,慢慢的将学习的主题转向垒球,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动作让学生初步了解垒球的投掷动作,然后让学生回想在刚结束的体育游戏中投掷手榴弹和现在所看到的投掷垒球的动作之间联系,联想投掷动作的结构以及投掷的方法和投掷手榴弹相似之处。
可以让学生们先做徒手的投掷练习,然后让学生自练,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模仿教师动作的能力,教师可在学生的自练时进行寻场观摩,对学生们的动作进行纠正和引导,对动作做的好的学生提出口头表扬,对动作做的稍微差的学生进行口头鼓励,以增强其信心。
在学生的练习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采用一些与投掷相关的游戏,比如投纸飞机,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学习到投掷中的甩臂鞭打动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从中体会到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游戏情景下轻松愉快的学习。
组织比赛:在学生充分体会到投掷鞭打和甩臂后,教师帮学生组织相应的投掷垒球比赛,看谁投的远,让其培养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
情景结束(6-7分钟)A.放一些轻音乐,做一些放松运动,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后得到身体的放松;B.师生共勉,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对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学习效果稍微差点的学生进行鼓励。
十: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
运动负荷中等
练习密度30%-35%;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老师点评,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缩写是人教课标版第十册五单元的习作内容。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学习缩写练习。所以教学的目标首先定在了对缩写的概念、重要性和缩写方法的指导上。本次习作的目标之二是通过练习缩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说教法。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因为缩写这种文体不像以往的习作那样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或者有亲身体验,也不像看图习作那样直观,所以会觉得单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缩写的兴趣,能正确对待本次习作。我巧妙地借助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缩写的重要。
2.形象比喻,了解缩写。因为是首次接触缩写,所以首先必需給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区分缩写与改写,我用了压缩饼干这一形象的比喻,学生明确了所写的本质是让内容更精炼,但文义文体不能改变。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了缩写中的三不变原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缩写的认识。
3.利用提示,归纳方法。当学生对缩写有了足够的兴趣和认识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习作提示,归纳习作的方法,教给学生缩写的步骤,让学生知道缩写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熟读原文、理解原文,缩写后必须保留主要内容,意思要准确完整,不可改变愿意,语句要通顺连贯。缩写后的文章仍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4.研读例文,感悟写法。教材中给出了《景阳冈》的缩写范文。阅读范文通过与原文的对比,学生知道要删除次要内容、次要人物,保留主要的内容和情节;知道为了使语言简练就要删去修饰成份;人物的对话可抓住主要内容改成转述的形式;还要用上一些连词使语句更通顺。
5.表格铺路,实践练习。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学生听了这么多读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会写。为了便于知道,我选择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练习缩写。为了帮助学生回顾原文抓住重点,我设计了填表格的'方式。
读懂原文
保留内容
读懂原文
删减内容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主要内容
次要内容
先让学生口述,师生评议。重点指导怎样连。让后再动笔写,师生共同修改。
三、说教学环节。
本节课,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因为时间有限,按照教学目标,我审计了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分析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研读例文,感悟写法——实践练习,师生评议修改。
所选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与本次细作相关,学生在质疑中明白了语言简练的重要,从而更好地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习作提示的分析一是帮助学生学习认真审题,而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归纳所写的步骤和方法。通过板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为后面的学生习作、评讲提供方法依据。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完整清晰。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方法使用恰当,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学生对所写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所写的方法步骤都很明确。教学井然有序。
2、整节课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教师扶得有余而放的不足,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例文的分析过于细致,教师的讲解繁琐,用时过多,以致第四环节的教学仓促收尾。在学生联系这一环节,教师的限制过死,学生习作会有千篇一律的可能。
3、教师语言不够严谨,有些地方自相矛盾。修加强课堂调控、机智应变的能力。课前准本要充分。
4、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给学生说话的艺术,先要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提出建议。教师首先要学会肯定,多给写生鼓励。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考虑不多,今后需多从教学的时效性考虑,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当放开手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锻炼时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构想。
第一、二环节不变,研读例文时让学生找出缩写文与原文的不同之处后,直接进入实践练习。先让学生在原文上勾画,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再出示例文的相关片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可以自由的练习,才能达到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