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22 08:16: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走进商场》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的第三个主题活动内容。

  它的活动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的准备”,第二部分“我的研究”,第三部分“我的收获”。可以分为两课时教学。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食品质量,

  学会合理消费,

  学会维权的基本方式,

  懂得购物时要遵守公共秩序,

  要礼貌待人,要注意公共安全等。

  说课稿

  二、说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懂得尊重商业服务人员的劳动。

  3.懂得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

  1.了解包装袋上的主要信息,关注商品质量。

  2.学会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会找消费窍门。

  3.了解消费中可能存在的欺诈现象,树立维权意识。

  三、说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关注食品的质量。

  2.学会合理消费及维权。

  3.懂得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树立维权意识。

  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着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交流点拨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尤为突出地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自己的发现或看法,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学生分清良莠。

  小小竞赛法

  故事启发法

  五、说学法

  李季湄教授在《融于品德与生活的四观》一文中指出要“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

  我知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最为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

  1.协作、探究式:教学中,我采用了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讨论、总结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与学生一起讨论,如“购买食品时,为什么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把产品买回家发现质量有问题,该怎么办”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提高辨别能力,增强维权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开课后,我以和学生轻松聊天的方式引出话题:你和妈妈去过哪些商场或超市购物?买过什么物品?买时你都会看什么?

  意图:我以问题切入,勾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既了解了学情,又自然引出了探究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二)探究活动一:关注信息,保证质量

  意图: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很多,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太关注这些内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边观察边记录的方法,亲历过程,获取知识。可谓是“身在小课堂,感受大社会”。

  同时,我推行的同桌合作、求助同学等方式,既降低了解决疑难问题的难度,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际能力。

  小竞赛: “老师来说,你来找”

  条形码 食品安全查询机 质量安全标志

  意图:小竞赛设计得别具匠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步步明了对包装袋信息与安全购物的关系,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了解电子监管码

  意图: “电子监管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把它引入课堂的意图是,让学生获取最新的`权威信息,让学生意识到现代化技术的巨大功能,为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辨真识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二:学会购物,合理消费

  在商场购物中,我们还要注意和做到些什么呢?我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个“购物锦囊”,内装六张图片,反映的是两类现象。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观察,展开探讨。

  活动分为三步:

  A.观察分类(时间为1分钟)—B.说出发现—C.汇报交流(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

  要点一:合理消费

  我引导学生明确: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可以购买特价、打折的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开支。同时提醒学生:商场经常会搞活动,不是一看到特价和打折的商品就一定要买。要做到需要就买,不需要不要盲目购买,要学会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意图:课件出示的信息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我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用“在和妈妈购物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别的省钱窍门吗?”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大课堂,让他们畅所欲言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从生活中发现奥秘,摸索规律。这样便使“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理念自然得以体现。

  要点二:学会维权

  1.让学生谈生活中类似的经历。

  2.教师出示一个真实故事:面包“长毛” 无法食用

  意图:课堂引入“面包故事”,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学生在进行“换位思考——模拟退货——主动维权”过程中知道了: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首先要与商家协商解决;退货时要带好购物的票据,因为这是购物的凭证;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可以拨打电话“12315”请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

  整个过程像剥茧一样,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要点二:学会维权

  关注“面包故事”的结局: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接诉后,经调查了解消费的投诉情况属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让超市做出十倍赔偿。

  意图:我把20xx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可以利用法律维权,同时自然渗透了诚信经营,诚信做人的教育。

  要点三:文明购物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只要我们在购物的时候能做到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礼貌待人,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小顾客。

  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文明购物就在一言一行中,自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活动总结

  走进商场购物,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学生说收获的基础上,我出示“消费温馨提示”进行结课。

  课外拓展:采用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的方式做一张温馨提示卡,送给亲友。

  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制作“消费温馨提示卡”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合理购物、文明购物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智慧购物的能力,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走进商场

  关注质量

  合理消费

  学会维权

  文明购物

  意图:板书设计的内容仅有16个字,它着眼实效,突出了重难点。

  《走进商场》这一教学设计,立足全人发展,体现了“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力促学生发展”等理念,改变了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巧妙地融为一体,让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

说课稿 篇2

  斯妤的《在海边》出现在第一册读本“水之韵”单元,对应的是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的高中第一个散文单元。散文,形散神聚,今天在这8分钟里我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扣住文本关键词句,找出主旨。

  文章末尾,作者五岁的儿子提出了一个似乎谁也无法解答的问题“妈妈,谁能活得比"时候"更长?”,我们的问题是:在本文中,作者究竟给予了怎样的回答?

  上一节课,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了课文1-12自然段,在这个部分,作者用两个例子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的伟大和时间的亘古:

  一方面,南方海边长大的作者面对北国大海的广袤苍茫和阴郁沉雄时,感受到了时间亘古不变的循环流转和人类命运的瞬息万变、难以把握,虽然有回到童年的梦幻,但是人类终究已经无法回到童年。

  另一方面,六亿年前的海藻生物化作的雕塑是如此的奇崛伟岸,面对这被时光变成了石头的生命,人类是多么渺小脆弱啊。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都绝望起来,生命与时间的抗衡中,我们真的注定是弱者吗?

  请大家齐读课文的13、14自然段。

  大家读的很棒,在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引用西绪弗的故事有什么意图呢?

  西绪弗是悲哀的,如同人类一样,西绪弗面对的是诸神的处罚,永无希望,人类面对光阴的无情,面对一代又一代流逝的前人,似乎也永远看不到战胜时间的希望,

  可是!可是——总是有柳暗花明的转折给我们希望,大家都知道,在转折句中,作者强调的都转后的部分,我们来看:明知无效无望,但西绪弗日复一日,迈着坚定的步伐下山,将巨石又一次推上山顶!

  那么面对似乎无垠无涯的广袤时空,我们人类短暂的生命应该怎样面对呢?下面听老师朗读15-17段,找一找这些段落中,作者究竟描写些什么呢?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汽车终于驶上风光旖旎的滨海路,这条依山傍海逶迤而行的公路是近年才开通的。据说这是全国最长的海滨公路,蜿蜒三十里。我不知它是否真是全国最长(大连这座城市很独特,它有许多全国之最),但它所展现给我的,确是最新鲜、最独特的。

  海风刚烈而强劲地刮,仿佛把我们的面包车当成了待举的风帆,一定要把它吹灌得满满,张扬得高高的才肯住手。滔滔黄海在前,郁郁青山在后(被车抛到了身

  后),大海以永不止歇的热情呼啸着,奔腾着,凌厉强悍的北方气息灌满了整条公路。汽车疾驶着,树木飞掠而过。涛声时远时近,时近时远,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远处近处,偶尔冒出几座红砖小楼,似乎在倔强地显示人类的意志。而左侧的青山,则时坐时卧地逼视着这一切,仿佛它也不肯袖手旁观,只要稍有动静,它便会霍地耸立起来,慷慨激昂地参与这个世界的事务??

  盘旋在逶迤的滨海路,我更多地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日月闲闲,宇宙浩浩,人类除了效那明知虚妄却仍旧坚定仍旧义无反顾的西绪弗外,又能怎么样?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朗读结束

  同学很轻松就找到,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写到了:

  海滨、海风、海滩、海浪、青山

  公路、面包车、红砖小楼

  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些景物可以分成两大类,左边是自然的代表,右边则是人类的杰作,自然地伟大是毋庸置疑的,海风的强劲凌厉,海滩的坦荡无垠,海浪的汹汹涌涌,

  但是在这无边的.自然里,作者却更多的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那蜿蜒的公路,顶风行驶的面包车,那偶尔冒出的红砖小楼,即使有逼视在旁的青山,依然倔强地显示着人类的意志。

  似乎无可奈何,却又绵延不断,一代又一代的人流逝了,但是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永恒渴望却沉积下来,和西绪弗一样,明知虚妄,却依然坚定依然义无反顾。

  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将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17段一扫课文前半部分的低沉委琐之气,呼应前文中西绪弗的故事。

  最小的花朵也有盛开的勇气,最卑微的生命也有歌唱的理由,即使没有谁能活得比时将更长,我们也可以继续走下去,并且享受生命本身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的过程!

  斯妤用深情而的笔调阐释了她在海边的深邃思考,“时光流逝,在这一过程中一直保有新鲜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吧!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的上篮技术,行进间高手上篮是篮球运动最常用的技术,是中学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着重上篮步伐的练习,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中学生,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好动,活泼的特点,但又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运球上篮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低手上篮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的优良品质,以及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

  四、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正确的掌握篮球行进间低手上篮,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1、本课的教法:

  A、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奥运会和篮球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B、讲解示范法——通过师生共同做行进间徒手操---原地球操---行进间球操

  C、讨论、归纳法——讨论是以如何掌握运球与上篮为中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整堂课后的所学所感进行讨论、归纳。

  2、学习方法:

  A、自主探究法 B分析归纳法 C思考评价法 D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课开始时,我先通过提问奥运会和篮球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师生共同做行进间徒手操---原地球操---行进间球操。让学生有展示的平台。同时在玩的过程体会动作,通过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技术的重要性。

  2、基本部分:

  A、运球接力比赛:巩固和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为行进间高手上篮的教学服务。

  B、主动参与阶段:通过先观看事先准备好的技术图片,接着讲解动作要点,然后练习行进间低手上篮,让学生先掌握脚步动作,再让学生练习手持球行进间低手上篮动作,最后再对篮框做行进间低手上篮,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C、分层次教学:接着让学生开展自主练习,小组合作,小组长发挥骨干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内容的三步上篮动作,通过巡视,纠正错误动作。

  D、成功展示教学: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让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展示动作,体验成功乐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结束部分:

  课的结束部分,我安排了放松舞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达到身心放松,另外为弥补课中动作技术学习时间的不足,还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运球技术的练习。促使学生多一些时间从事体育运动,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七、说效果预设

  1、80%以上可以掌握原地运球。

  2、70%以上可以掌握行进间运球。

  3、60%以上可以初步掌握三步上篮技术

  4、预计整节课练习密度在45%左右,平均心率在125-130次/分左右、最高心率为160次/分左右。

  八、说教学特色

  1、教学过程注重加强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渗透。

  2、课堂设计在注重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在教学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看后,然后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4、通过分发评价表,对学生本堂课所掌握技术动作、情感价值进行如实评价。

  5、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富有活力的局面。

说课稿 篇4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学情分析: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设计流程: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弧度制》,这是人教版高一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我打算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目的和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角的度量单位“度” ,本节课还是后继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弧度制于统一了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大大简化了有关公式及运算。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理解1弧度的角,弧度制的定义

  (2)掌握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b.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制度,二者虽然单位不同,但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进一步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欣赏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重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运算,这可以统一度量弧与半径的单位,为后面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难点:弧度制的运用,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

  4、 课时的安排及教具准备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授这一节内容,使用的教具是计算器、多媒体。

  二、说学情

  说学情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我认为这点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现在我假定我所教的学生是城市某高一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加强课堂巩固训练。

  三、说教法和依据

  教学时我打算采用老师讲述、启发式等方法,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因为这是新的课程,学生们对此还比较陌生,所以老师的讲述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通过老师提问和学生发言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和依据

  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和学生发言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弧度制的学习

  课程开始时我打算创设一个情景:海口到三亚的距离有人说约为250公里,有人说约160英里(1公里≈0.62英里),问学生们这两个人的谁说的正确。这两个回答都正确,因为他们采用的度量制不同。这样可以很快的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课堂上来,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兴趣。然后引出课程内容:弧度制。

  (2)讲授新课

  ①角度制、弧度制、一弧度的角的定义(基础知识点 4~5分钟):

  用“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角度制;

  以“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弧度制;

  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的角,记为1rad。

  ②弧度制与角度制的相互转化(重点 10~12分钟)

  ③弧度制的运用(难点 8~10分钟):扇形面积公式S=1/(2ι*r)

  (3)课堂巩固:通过讲解例题和让学生们做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

  (4)课堂小结:临近课程结束的时候,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的记忆。

  (5)布置作业:课程最后,给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自信心的构建。

  六、板书设计

  (一)概念学习

  ① 角度制

  ② 一弧度的角

  ③ 弧度制

  (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互化

  ①把角度转成弧度

  ②把弧度转成角度

  (三)弧度制的应用

  七、说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会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将原先的预测和实际效果进行比对,找出有出路的地方,并找出原因。分别对教学过程的成功点和失误点进行归纳,对于成功点要继续保持,对于失误点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正,争取下次做的更好。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6

  《菜园里》是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6种蔬菜,介绍角度多样,有从生长的地方介绍的,有从颜色介绍的,还有从形状上介绍的,让孩子们在读书中了解蔬菜的特点,并能拓展说话。总的来说,这一课时我在执教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词句朗读,力求面积最大化

  由于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有些生字在第一课时就已经教授了,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孩子复习词语。而后在教学课文内容时,随机出示句子。这些词、句的朗读,我采用了齐读、小组竞读、男女生合作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力求方式多样,操练面广。虽然设想得很好,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由于我自己引导得不够到位,所以学生的朗读没能发挥到最好,如“青瓜又细又长”中“又…又…”读得就不怎么样。这是一个遗憾。

  二、问题交流,力求反馈直观化

  在读书环节,我先让孩子们把儿歌中的生字圈出来,也把儿歌读正确、读通顺,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走进文本,边读边用横线把蔬菜的名字划出来,接着反馈。反馈环节,我在大屏幕上出示划出的蔬菜词语,并让孩子们校对是否划全,做好补充。

  另外,在最后的写字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认识新笔画“卧勾”,并观察好“心”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后,我先在田字格中板书“心”字。说实话,这个心字我练了很久,一直写不好。但我转念一想,既然我无法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那不如让学生通过他们的观察,来指出我哪里写得不好,让他们也来尝试着当当老师。学生的回答虽然有些故意挑刺儿的'成份,但确实也有几个学生说到了点子上。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在田字格中描一描,写一写,效果就好多了。原本打算学生写完后,挑选有代表性的语文书当堂大屏幕展示反馈,并让学生说说问题所在,遗憾的是后来时间不够了。

  三、方法指引,力求课中当堂化

  《菜园里》这篇课文非常生动、有趣,是孩子语言积累比较好的文本,于是课中,我让孩子们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但是课文不短,怎样指导孩子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记在脑海里呢?我教了他们一个方法:黑板上的一些词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看着这些词语,一个一个地按顺序背下来。按照备课时的思路,我本来是想让学生自己总结背书的方法的,但由于这节课拖了太长时间,很多学生早已经会熟练地背诵了,于是我也就省略了这个过程。另外,结合课堂作业本,在课中我设计了对“又…又…”和“越…越…”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从蔬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拓展说话。

  虽然课比较顺利地上完了,但遗憾也都留下来了。朗读是一个遗憾。课后,亲爱的陆老师告诉我,南瓜越老皮越黄,并不是黄南瓜比绿南瓜老,这两种南瓜是两个品种。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南瓜皮颜色越深就越老。这让从来不进菜市场买柴米油盐蔬菜的我不禁为之一愣。看来,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老师还应该有生活经验。这又是一大遗憾啊!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匆匆》说课稿10-28

《坐井观天》说课稿08-16

《比尾巴》说课稿10-30

白鹭说课稿08-25

《故乡》说课稿08-23

《琥珀》说课稿09-22

跳水说课稿07-30

《春》说课稿10-19

数轴说课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