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

时间:2024-10-08 08:13: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1

  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课的教学是以“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而设计教学的,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文章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描写具体,情感真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而真正理解父子之间的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四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教法学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设计有感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丰富想象后的语言训练为主线,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抓住课文中的两条线,一是在父亲挖掘过程中的表现和其他父母进行对比,二是夫妻的挖掘表现与儿子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的对照。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体会父亲的伟大、了不起以及儿子的了不起。

  六、媒体选择

  幻灯片、地震录像片段

  七、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教师安排了汶川地震中的一段视频录像,学生观看。观看后,提问:“你们想对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说些什么?”接着提问“假如你在黑暗的废墟中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

  (三)再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学习。

  1、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父亲挖掘的`那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就用导语引导: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很多孩子都埋在废墟地下,哪有父母不心痛孩子的,他们都无比悲痛,看到这样的废墟,他们都怎样啦?(读第5自然段)而这位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在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对过去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后的父亲的想法、儿子的想法进行想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父亲的意志受到了考验,儿子的生命也受到了考验。引导学生思考:儿子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能这样顽强的坚持下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儿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也是父与子相互信任基础。教学中,不是穿插学生的朗读,更好体会父亲的伟大父爱父与子之间的相互信任。

  3、在理解父亲挖掘过程中那种坚定的信念时,让学生对“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进行讨论。这时候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精神失常。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课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延伸、这对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周围的人看了后会怎么说?

  八、教学评价设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总之,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我都始终注意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

  1、师述: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2、(引读)在混乱中(读第2节)。

  3、读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极度悲痛,撕心裂肺地喊叫声)

  4、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点击句子1)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来试一试?

  ⑴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⑵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⑶ 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5、小结:

  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4~24自然段,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⑴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多么伟大。

  ②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 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④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⑵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们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 指导读:

  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他们心中似有千言万语,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吧。请大家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⑶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源于那朴实而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1、是的,大家都觉得这对父子了不起,周围的人们包括那14个孩子的父母就更加觉得这对父子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2、自由选择角色,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3、师: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回忆孟郊的古诗《游子吟》。

  2、补充表现伟大母爱的文章《娘》。

  3、布置作业:

  记下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母爱的事。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 信赖

  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3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

  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 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 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 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 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 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 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⑴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⑵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最新】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5篇10-19

【推荐】《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11-01

【实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四篇04-08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集锦10篇04-2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集锦5篇04-19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集合九篇05-1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汇编8篇05-09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汇总5篇05-05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