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5 13:46: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挑山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挑山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挑山工教学设计

挑山工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二、学习准备

  有条件的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三、学时安排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挑山工登山的执着、艰辛;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及作者观察生活和写文的方法。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溜、货、奏、衡、诵、杖、超、肌、拘、耽、误哲”的读音)。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写描写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第二学时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3、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4、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5、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6、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第三学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重点是“思考-练习”2——(1)

  “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

  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

  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2)

  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生活中很多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遇到过这样的小事吗?如果有,写一篇和大家交流。

挑山工教学设计2

  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

  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

  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 相遇地点 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

  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

  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

  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

  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

  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教者在激趣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接着,又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最后,又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这就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为什么挑山工肩挑重物,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我让学生边阅读边画出有关挑山工说的话,通过反复朗读,精读细品,从而悟出其中包含的意味深长的哲理。

  最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里的 “它”指的是什么?通过联系上文,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异同,从而明白作者其实需要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 精神。

挑山工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对自己有所感悟和收获,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话语中蕴含的意味深长的意思。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从而领悟文本传递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读、说、思、议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阅读议题:生活中的启示。

  2、简介作者。

  二、学习新课

  1、初读文本,群体挑山工。

  说说挑山工在你的心中留下的初步印象?

  2、再读文本,个体挑山工。

  学生交流预设一: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语,似乎包蕴这意味深长的哲理。

  学生交流预设二: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师引导: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出示金钥匙: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

  学生交流预设三:链接山民的话。

  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取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交流:从山民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生对读。

  学生交流预设四:对比提升。

  如: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岩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引导:游人上山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挑山工呢?

  再读挑山工的话语,你从他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文本,理想挑山工。

  出示图片,大胆质疑。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学生交流解疑。

  引导思考: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它”指的是什么?作者需要它吗?再次齐声朗读。

  4、延伸文本,体会生活。

  本文的写法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讲述一个道理。还学过类似的课文吗?

  《珍珠鸟》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你的感受。

  《野草》 这是一种怎样的草?具有什么品质?说说你的感受。

  三、总结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每个人感受不同,往往收获的也不一样。挑山工的作者冯骥才不光饱览壮丽山色,还能关注不声不响的挑山工,并从中悟出哲理。生活就是一本书,只要你细心体会,你会从中收获更多的人生体验,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这一组课文内容,为自己写一句座右铭。

  2、挑山工就是挑货工,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挑货工”为题?

挑山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默读课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联系上下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感受挑山工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岳泰山吗?课件出示泰山的图片。

  2、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而作者来到泰山,让他难以忘怀的不是壮丽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冯骥才先生一起到泰山去了解挑山工。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欣赏泰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继续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白大意。

  1、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和同桌讨论。

  (2)在每一个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会认字。

  泰、杖、敞、拘、蕴。

  指名读一读,集体正音。

  重点指导朗读:“杖、敞”是翘舌音。

  (2)小组讨论,你用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预设:

  生1:“杖、拘”是形声字,只要知道声旁和形旁就很容记住它们。

  生2:我喜欢用组词的方法记忆生字,比如:泰山、手杖、敞开、拘束、蕴含。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和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的读音,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三、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默读,注意默读时要做到:不动嘴,不指读。既然是默默地读,就不能动嘴出声,也不能用手指着读,这两条是默读的基本要求。

  2、师:通过读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是挑山工吗?(肩挑重物上山的人)

  3、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泰山是一座怎样的山?谁知道?(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预设:

  生1:泰山是五岳之首,很雄伟。

  生2:泰山有“十八盘”,很陡。

  4、在这样雄伟而陡峭的山路上,行走都很难,更别说肩挑重物往上攀登了,可想而知会更难。

  5、那么在泰山上做挑山工,他们要走什么样的路线?

  课件出示书上描写折尺形路线的语句:

  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课件播放挑山工登山时的视频。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然后设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从挑山工和游人的行走路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而挑山工的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看到这里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作者对此也产生了疑问,让我们继续看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解开这个疑问。路程长了,用的时间应该比游人多,是这样的吗?

  (2)这就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走得比游人都快,这是为什么呢?用作者冯骥才的话说,这真是个不解之谜。

  7、要想解开这个谜,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和那个挑山工有几次相遇,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那个挑山工外貌的描写。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对默读不到位的作单独指导。

  (2)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作者和那个挑山工有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第三次是在五松亭。

  生2:写第一次相遇时,作者对那个挑山工进行了外貌描写,突出了他又矮又黑的特点,描写也很形象。

  师:对,作者紧紧抓住了那个挑山工又矮又黑的特点,看来描写人物外貌抓住典型特征很重要。

  (3)山下相遇,作者和画友很快超过了那个挑山工,不知不觉来到了回马岭。读一读作者此时对那个挑山工的描写。

  同时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

  (4)随后作者和那个挑山工差不多同时起程,并很快把他甩在后面,直到看不到。但是却在半山的五松亭看到他正在松树下整理挑子。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师:作者和那个挑山工第三次相遇是在五松亭,作者刚要歇歇脚,猛然发现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异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生:太吃惊了,觉得不可思议。

  师:书上有一个词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

  生:惊异。

  师:你能不能给“惊异”换个词?

  生:惊诧,惊奇,意外。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换词法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词语“惊异”的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8、师:在和那个挑山工的对话中,作者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让我们看看作者和那个挑山工的对话吧!

  (1)课件出示对话。

  我:“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挑山工:“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生多种形式练读对话)

  (2)师生总结从中明白的道理:脚踏实地,一心向着目标奋力前行。

  (3)指名说说你会怎样学习挑山工这种精神。(自由发言)

  9、师:挑山工这样肩挑重物,路线曲折地登上高而陡的泰山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吗?你是从哪里读到的?读出相关语句。

  10、师:有一种能力叫概括,老师考考你们的概括能力,刚才你们了解到了挑山工与游人的不同,你们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生:因为挑山工不东看西看,所以登山时节约了很多时间。

  生:因为心中有目标,所以挑山工不停歇地一直往前走。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方式练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理解挑山工话语中的真正含义,明确挑山工速度不慢的真正原因:步步踏实,持续前行,一心向着目标奋力攀登。通过训练学生运用关联词语,培养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

  四、深化明理,感悟人生。

  1、师:作家冯骥才泰山一游,深深地为挑山工的执着所感动,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师:作者仅仅想为我们展现一幅画吗?他最想让我们看到什么?

  生1:看到挑山工的那种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去努力的精神。

  生2:明确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地向前的精神。

  3、师:由事悟理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课文读到这儿,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懂得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踏踏实实,坚持到底,这样人生才会美好、充实而有意义。

  4、师:愿每个人心中都珍藏一幅挑山工的图画,愿挑山工的精神珍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设计意图:

  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层层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领悟文章中心,使学生明确挑山工在登山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哲理性内涵。

挑山工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2.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什么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如何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好,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欣赏的一篇新的课文,大家知道了吗?(知道了)什么课文?(挑山工)都已经预习过了是吧?嗯,很好,把课题(幻灯片出示)齐读一遍。

  二、图揭重点,激活思维

  (师幻灯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初步感知挑山工的辛苦、不容易、令人敬佩)

  1、你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吗?有谁亲眼看到过挑山工吗?好,老师这儿呢刚好有几张有关挑山工的照片儿,现在呢老师把它们拿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看完以后,你呢再结合课文的预习来说一说你对挑山工的初步的认识,也就是“挑山工”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可以吗?请看图。(幻灯放映8张照片)谁先来说?(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把各种货物挑到山顶,为游客服务的人。)(因为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要靠人力运送,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被称为“挑山工”。)

  2、刚才看的是照片儿,老师这儿呢,还有一幅挑山工的水墨画,(放映第11张幻灯片)大家也一起来看一下,看看画中画着什么?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吗?(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3、再看图中的这条山道,看到这条山路你想到了什么?(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充满荆棘的山道,挑山工很辛苦,挑山工很不容易)

  三、学第七段

  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第七段)

  1、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谁还想读?

  2、大家来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应该慢点读。)

  3、下面大家来试试,先自由读一读。(生自由读文)

  4、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全班齐读第七段)

  四、学第一段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想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来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轻声读、大声读、默读、同桌读均可)

  1、读完了,那么老师要来看看同学们对这段理解的怎么样,来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练习。(幻灯片出示填空练习):

  幻灯片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幻灯片2: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那你知道折尺形路线是怎样的吗,谁能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幻灯片3: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师评:看来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那么刚才在读课文时候,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一段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用了感叹号)为什么?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吗?(挑山工很艰辛,很辛苦!表达了作者对挑山工的敬佩!)

  4、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同学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不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文中的我心中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

  五、学第四段

  那么作者的这个疑问在课文的那一段写出来了?(课文第四段写了这个问题。)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师指名一组读。)

  六、学第五段

  课文哪儿又把这个谜揭开了?(第五段)找出段中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语言去读一读,品一品。[重点段]

  1、生自由读课文。

  2、谁愿意来读一读挑山工说的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话?为什么这句话给你印象很深?(指名1,2位学生读、说)

  3、课文这一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他们登山的不同点?老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指名2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分两行分别板书游人/挑山工。其他学生写在草稿纸上。)

  4、咱们黑板上有的句子长了,能不能改改或者换个词呢?(师生共同评议板书保留哪些重点词句,结果如下表)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随便

  挑山工:步步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

  (脚踏实地)

  七、学第六段第一句

  大家从挑山工几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中明白了这么多,真不错!下面大家再来看看作者听了挑山工的话后表现如何?把它读出来!(生齐读第六段第一句)

  1、有什么地方不懂的?讨论形式[相机理解:“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 “包蕴”(包含。) 、“意味深长”(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 “哲理” (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2、关于这句话,你们读懂了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指的是什么哲理(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做事及结合黑板的板书想,引导学生一起得出本文揭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八、体验整合(回到第七段)

  1、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不仅仅指画,更是指挑山工的精神,是指画中挑山工表现出来的那种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登攀的精神。)

  2、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3、其实,不仅仅是这位作者需要这幅画。老师以及在坐的所有同学都需要这幅画。现在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现在最想说的激励自己的话),你会怎么写?(写在文中插图的边上)谁来读读自己写的话?如:

  a、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

  b、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

  c、面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d、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一定会有收获。(本文揭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4、大家写得真好!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并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工工整整地把自己刚才写的话重新抄在另外一张白纸上贴在自己的床头或书桌上,好吗?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挑山工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随便

  挑山工:步步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

  (脚踏实地)

挑山工教学设计6

  20xx年5月19日,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颁布将于今年5月30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行为的意见》。

  意见提出,要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并保证实效,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时间。严格依照课程标准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不得随意提高课程教学难度。同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得按部分提前自学学生的学习程度加快教学进度。

  意见还提出,严格控制家庭作业总量,切实保证学生的休息与睡眠时间。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的家庭作业要坚持“少留、精选、分层”原则。寄宿制学校要按照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的要求安排作息。

  问题:

  1、您认为北京教委上述新规的教育基本理论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您对您提出的教育基本理论的理解。

  民主

  案例二:应付学校晨跑要求大学生雇人代跑每次300

  每学期要求大学生在清晨参加数十次长跑锻炼,是不少高校沿袭已久的一项加强体能锻炼制度,但随着学生校外实习活动、外宿等现象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晨跑。因此,收费代跑等应运而生。

  为了应付晨跑锻炼要求和长跑体能测试,不少偷懒的大学生想到花钱雇人代跑,在大学贴吧内,如“本人女,对于800m此生无望及格,无奈之下,想请人代跑,唯一要求及格就行。价格面议,但本人保证绝对高于业内均价!”,雇人代跑的帖子广泛存在,代跑价格也逐年水涨船高,最高已达每次300元。后来,“网络代跑”已被制止,然而,由于“体育老师认不全所有的学生,只是按照学生名单点名,冒名顶替者基本上查不出来”,因此,人工代跑仍毫不避讳地存在于。

  更有甚者,竟然雇佣黑客篡改高校的网络数据库,给“高枕无忧”的自己“敲”个虚拟的晨跑章。20xx年12月至今年3月期间,陈某充当“介绍人”揽客,张某负责入侵后台篡改数据,大肆做起“网络代跑”的生意,每篡改一次晨跑记录收取15至20元手续费,短短4个月内,从200余名学生手中非法获利数万元,平均代每人篡改10条以上记录。今年3月,高校技术部门发现网站后台遇袭,在修复系统漏洞的同时报警,两人的行径这才曝光。

  问题:

  1、结合案例,谈谈您对学校长跑锻炼加强学生体能锻炼制度的看法。

  2、如何更好设计体能锻炼制度,让大学生们更乐于参加体锻?

  案例三:校长的赌约

  材料1:副校长当众亲猪践诺

  湖北省咸宁实验小学任教27年、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洪耀明,因学校门前的街道脏乱,学校采取派人督察等方式整治,效果不明显。为此,他承诺:只要学生们不乱丢垃圾,路的卫生状况得到改观,自己就在一个月后的升旗仪式上当众亲吻一头小猪。学生被这一新奇承诺点燃了热情,乱扔垃圾现象明显减少,学生还主动捡地上的垃圾。一个多月来,校园和道路卫生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于是洪耀明在20xx年4月28日,升旗仪式上当众亲吻一头小猪。

  材料二:80后女校长剃光头践诺

  浙江省温州民办课外辅导学校的80后女校长徐善萍为解决学生厌学、网瘾,与该校5名老师打了个“赌”,“赌”的是老师能否解决学生的厌学、网瘾等问题,为期一个月。每位老师的目标是10名学生,如果有一人没有拿到10位家长的“赞”,也就是没让家长满意,徐善萍就要剃光头。20xx年5月2日正好是最后期限,5名老师中有一名没有完成,徐善萍履行诺言,把一头乌黑的短发剃光了。

  问题:

  1、您是否赞同材料中两位校长的做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案例四:我是一只鸟

  课堂上,老师在教孩子这样的关联词:“不是……也不是……而是……”教师讲清了关系,就请学生进行练习,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关连词的用法,问:“谁能用这个关连词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发言很踊跃,教师听了,认为大体已经掌握了这个关连词中的逻辑关系,就点头说:“我们今天就练习到这里吧”不料,王虎却举起了手,还没有站稳就大声地说:“我不是人,也不是狗,而是一只鸟。”课堂里顿时笑声雷动,王虎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然后就大模大样地坐下了。

  老师觉得他是故意在课堂上捣乱,就恼怒地对大家说:“有什么好笑的!”大家的笑声戛然而止。“王虎,你今天放学后到我的办公室来”老师严厉地说。大家偷偷地看了一眼王虎,他的眼睛里闪着泪花,满脸委屈的样子,让大家为他捏着一把汗。

  放学以后,王虎磨磨蹭蹭地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正在批改作业。他走到老师的跟前低着头不言语,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你不是狗是肯定的,是不是鸟你自己也是知道的。”他吐了吐舌头,老师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他的眼泪掉了下来,老师把自己的毛巾递给他,他不接,老师就替他擦了眼泪,老师的语气缓和了许多,“你说呀,是为什么呢?”他用极小的声音说:“我想让大家注意我,上课时哪位老师都不爱叫我回答问题,谁都不理我,我……我的心里很难受。”教师很诧异地瞪着他,“那你……”接下去不知该说些什么。他说:“谁都不搭理我,我要是狗大家会更讨厌我的,我还不如是一只鸟呢,飞得高高的,远远的,不再回来了。”他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不断地落下来。

  滴滴的泪都滴在了老师的心上。

  问题:

  1、请您如何评述老师和王虎的课堂行为?您如何理解“老师的心很痛”?

  2、本案例对您未来的教师生涯有何启示?

挑山工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在我们班有90%的同学,能通过预习借助查字典的方法基本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有个别同学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体会,有一少部分同学能主动结合要学的课文内容来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同学能按照课前预习要求去做。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你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吗?

  预设1: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浏览过名山的同学见过挑山工也可由该同学介绍。

  预设2:学生不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播放情景剧《挑山工》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一步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普普通通的挑山工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同桌读课文时认真听,看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等,如果有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引导性解释)。

  3、在预习中还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①学生可能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②也可能说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挑山工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2)看课文插图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挑山工的艰辛,也可能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

  交流:从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图,实际上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我”需要的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

  (3)指导朗读全文。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说明其中的道理?

  点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边读边议,然后全班交流。(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师生交流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挑山工教学设计8

  师:再过一周就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所以,在我们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送给大家一份六一节礼物——诗歌《向着明亮那方》

  这也是我和我所带的班级的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首晨诵诗,很多个早上,我们都是诵读着这首诗歌开始一天的学习的,今天,把它带给这里的孩子,当然要带他们诵读,感受诵读的魅力,诗歌的魅力。

  好了,现在请同学们跟周老师一起读.

  (诵读诗歌,开启今天的课程.)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

  师:哦,老师的保密工作做得还真好,那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写字“挑山工”,谁愿意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挑(第一声)山工

  师:你真棒,不仅做到了声音洪亮,而且还注意了节奏。“挑”,是一个多音字,谁还知道他的另外一个读音?能组个词吗?

  生:挑战(第三声)

  师:非常好,我这里有几个词语,请大家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确。

  认读:挑剔,挑选,挑战,挑三拣四,挑逗,挑拨……

  生:认读

  师:非常好。《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己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朗读课文

  师:“挑山工”是做什么的?

  生:挑东西到山上去的人。

  师:那他们是怎么挑着东西登山的呢?有什么特点吗?请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挑山工挑东西登山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画。

  师:挑山工登山的确有特点啊,尤其是他们走的路线,是——

  生:“折尺形路线”。

  师:对,我们一起来读描写折尺形路线的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你眼前是否可以出现一个正在登山的挑山工的模样。

  生:读“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师:你们看到挑山工了吗?我们一起来画一画,一边朗读文字,一边动手画挑山工登山走的“折尺形路线”。

  生:读,画,体会

  师:指导边读边做动作边想象。

  读书就应该这样,把文字读成画面,让自己走进语言文字中,身临其境才能读明白读出感情。我们再来看着图形读一次,还原文字,让自己从文字中走出来,让文字变成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情。

  生:读

  师:这样登山有什么好处?

  生:,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台阶,还省力。

  师:对,就像我们骑自行车上坡,如果这样走s形路线是会减轻阻力。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程加长。挑山工一次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那他们用的时间是不是也要比游人多呢?

  生:不。

  师: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呢?我们还是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寻找谜底吧!我想请三个同学和周老师共同读课文的3、4、5、6自然段,谁愿意跟我合作?其他同学注意,拿出笔,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在泰山和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画出相遇的地点名称。

  师生:朗读,随机纠正评价激励。

  师:谁来说说你的意见。

  生:四次相遇,1.山下遇到……

  2.回马岭我们发现那个……

  3.五松亭看见在……正是他

  4.极顶我们又碰见了他……

  师:找得非常完整。请注意,老师刚才开课时告诉大家,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在第1、2自然段先给我们介绍了挑山工的群体特点,而在这四个自然段中则是具体介绍一个挑山工。我们看第一次相遇时,作者对挑山工进行了什么描写?

  生:外貌——“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外貌描写,然后说说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挑山工。

  生:读,体会——体魄强健、纯朴可爱。

  师:你可真会读书,写人的时候外貌要有选择的去描写,不能面面俱到,要考虑你是想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咱们现场来做个仿写吧,周老师当模特,就写写我这个新朋友,注意,要抓住我的特点,突出表现我这个来给你们上课的城里老师留给你的印象。

  生1:小学四年,我们遇到过很多语文老师,但今天来给我们上课的周老师却是最特别的一个。

  师:这个头开得好,谁再来继续?

  生2:她看上去20多岁,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师:恩,我听得好享受哦!

  生3:周老师穿一件棕色的上衣,敞开的部分露出白色的体恤,看上去很美丽。

  师:哇,这个仿写精彩,马上就用上了文中描写衣服的句型。

  生4:她一走进教室脸上就绽开灿烂的微笑,我们好喜欢她……”

  师:谢谢谢谢,我也好喜欢你们的,悄悄告诉你们啊,我这微笑被很多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夸奖过呢,应该成为我的招牌表情了吧!

  师:好了,你看,人物外貌描写并不难,难的是你平日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勤于动笔做记录。我们赶紧看看第二次相遇又进行了哪方面的描写。

  生:“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这是动作描写。

  师:眼睛可真亮啊,一找一个准,很简单的一个动作,有必要写吗?如果现在你们也把这样的动作描写借用到写周老师的作文中去可以吗?

  生:不行不行,这个动作描写是说挑山工挑东西上山很辛苦,半路抽支烟歇歇脚。

  师:天,你可真了不得啊,读出了这简单的动作背后的信息,这才是真的会读书!

  第三次相遇,又会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

  生:外貌“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师:对,再次写到外貌,还是那件褂子,还是黑皮肤,语言表达却有了变化,没有给我们重复罗嗦的感觉,这就是中国语言的妙处啊!而且,这样的外貌重现更加深了挑山工留在作者以及我们心中的印象。还有其他描写吗?

  生:语言描写。

  师:对,这次重点描写了语言,找找有几次语言描写。

  生:三次。

  师:哦?(这里的课堂生成与我的课前预设有了差别,我备课时只关注了两次直接对话描写,所以,当学生说出“三次”时我心里有一刹那的跳动,正当我思忖怎样引导学生与我的预设接轨时,学生的回答把课堂带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课堂生成让课堂更精彩)请你读一读第一次语言描写的句子。

  生:“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正是这一处间接引用被我忽略了,学生回答的一瞬间我找到了比我预设的更精彩的教学切入点——把间接引用转换为直接引用。要知道这样的句型转换是高年级考试必考题,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训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不正是绝妙的训练点吗?阿门,谢谢孩子!)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一处语言描写并不是挑山工直接回答,而是作者转述给我们听,谁能把他转换为挑山工直接回答?

  生:他告诉我:“我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师:非常准确,如果写的话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变化。

  挑山工的话朴实中带着风趣,更含着哲理,特别是他和“我”的最后一次对话,回答了作者也是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生:朗读“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师:什么理儿?

  生:做事要脚踏实地。

  师:他没有说啊,你怎么知道这个理的?

  生:我从他说的“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读出来的。

  师:听听,咱们班的孩子越来越会读书了,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这叫高度概括能力。

  生:他还告诉我们做事要“目标专一”,因为他说“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就是说他们必须专心地做一件事,不能随意改变方向。

  师:说得好!

  生:“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还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

  师:对,这就是挑山工给我们的启示。他几句朴素的话,却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所以作者从泰山回来专门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生:朗读最后一段“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师:我需要的是什么?

  生:这幅画。

  生:需要挑山工的精神。

  师:什么精神?

  生:(看着黑板总结)目标专一、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是啊,不仅仅是作者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也再次用心的欣赏这幅话(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段话,读出作者这幅画的色彩美、内容美、境界美)

  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其实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挑山工的精神,我们从这篇文章里获得的远不止这些。正像我们的作者冯骥才先生,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他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用心体味,所以一趟泰山旅行收获的不仅仅是亲近大自然的愉悦,更有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作和一篇影响无数人的散文。

  师:同学们,开始上课时我告诉大家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对作者的人物刻画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模仿,现在课文读完了,我们再从整体看看文章的布局——作者从挑山工一个群体的特点入手,写到一个具体的形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等特点的描述,让挑山工的模样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现在,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人,更是一个身强力壮、纯朴可爱、脚踏实地、能够朝着认定的目标不断攀登的人!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作者这一切描写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材料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也是我们需要记住的!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挑山工教学设计9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资料,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

  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潜力和质疑潜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潜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向”这个词用在那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持续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貌。(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最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样就怎样?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向”在那里是什么意思?用在那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向、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到达目的的。

挑山工教学设计10

  一、复习导入,激发灵感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快与慢》单元的第一课《挑山工》板书课题,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2、你的回答真准确,是啊,挑山工的形象常常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怪不得在作者回来以后画了一幅画,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观看这幅画,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点课件【出示图片】(生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谁能从书上找出描写这幅画的句段呢(生回答6自然段这时点名读这个自然段)

  二 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出示句子: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在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你读的真准确,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看看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问?【生回答为什么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我为什么这么需要它?】好,你们真是会提问的孩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学习目标,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点课件

  一起读【1、体会挑山工的话的含义,学习挑山工的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这里的挑山工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挑山工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完成这个任务,点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1、用横线画出描写挑山工的语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可以这样来批注:我认为这是一———的挑山工】

  2、用曲线划出描写游人的句子,并批注自己的体会(时间4分钟)

  小组合作

  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现在请把自己学习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3分钟后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请注意,只有小组发言,+1分,如果回答的很准确,声音很响亮。+2分,如果回答的不但准确,声音响亮而且很全面,+3分。】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交流得都很积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随机感悟句子:

  a:(1)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40多岁,敞开的白布褂子音露出鲜红的'背心。这是什么的描写?(外貌,纯朴的农民形象。黑生生的,白布褂子说明穿着是很朴实的,敞开说明他挑得很热)【师评价:你们小组回答的真准确加2分】

  文中哪些地方还对他还进行了描写?

  (2)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黑的肌肉。

  读一读这句话,有什么不一样?(是啊劳动创造了美)【师评价】

  (3)他浓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随和,纯朴)

  b: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20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感悟勤劳,板书坚持不懈)倒不拘束可以看出他很开朗,很随和住在山脚下,说明对路很熟悉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说明这个工作 是非常苦的,可是近20年他坚持不懈

  天天也可以看出他的坚持不懈

  c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子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来晃悠!”

  很随和:不怕说自己的个子小

  很会开玩笑: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

  对自己的工作的满意和喜欢:因为后面这一句话说他咧开嘴笑了

  d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一样是一条道?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我们跟你们可不一样,不像你们那样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这是这个理儿?”

  坚持不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

  一心一意做事情: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等(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板书

  3、大家已经找到了描写挑山工的句段,那么游人又是怎么走的呢?请大家接着来回报游人的句段。(板书 东看西看 玩玩闹闹 走走停停)

  a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

  我们是走走停停,看看一路的风景,很不专心的,很放松的

  b但是是总是在我们流连忘返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我们。

  流连忘返:说明我们在一路先进的时候可能是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总是在看着一吃点的风景,这样做事情总是松松垮垮的

  通过大家的交流汇报,我们已经对挑山工和游人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挑山工与游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说不完整教师可指着板书让学生说)

  让我们再次来读读挑山工的这句话,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吗?点课件(齐读)【生回答 我们要向学习挑山工】是啊,只要我们点课件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种,像这样不怕吃苦,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人还有很多,一起来看这些资料点课件出示资料

  三、小结课文,练笔提升

  经过这么一次小小的旅行,看到这么一个坚持不懈, 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挑山工(看板书),对于作者来说有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怪不得回来以后作者都一直把这样的一幅画挂在自己的书桌前,再次让我们齐读这句话想想它指的是什么?点课件(告诉我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不能停)是啊,想想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做的事情,你能说出这样的事例吗?

  结束语:挑山工的(坚持不懈等 学生说)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四( )班的同学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幅画,老师也想把它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挑山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具文字图象等课件

  程序设计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 分钟)

  师:怪了,走的路程多速度却并不慢,这可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板书词语集体读词,指名说意思)。读读书,看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揭示谜底的段落和句子。(生读书找句)这些句子在哪儿呀?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冯骥才爷爷不仅诚心诚意地佩服这些话,还深受启示,所以从泰山回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他的读书让老师听出来了。谁能让我们听出更多的东西?(再指名读,引导评议,引导读出山的陡直和挑山工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全班齐读这句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生质疑,同桌合作交流解疑,全班汇报,引导理解“它”的含义。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师:你们已然把这幅画挂在了心里,所以当你们热爱某种事物的时候,或者决心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想你们也会象挑山工那样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去研究它,做好它!是吗?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

  挑山工

  板书:

  一个劲儿往前走登上极顶

  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获得成功

挑山工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并了解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板书:挑山工

  2、本文中提到的“挑山工”是做什么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出声读生字并组词。

  (3)小组里说说这12个生字在读音和字形上应注意的问题。

  (4)班内交流

  (5)形近字或同音字组词

  泰( ) 溜( ) 货( ) 衡( ) 诵( ) 杖( )

  奏( ) 留( ) 或( ) 横( ) 颂( ) 仗( )

  超( ) 肌( ) 拘( ) 耽( ) 误( ) 哲( )

  抄( ) 机( ) 句( ) 忱( ) 吴( ) 折( )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间交流、班内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如:明明在生人面前讲话一点也不拘束。

  意味深长: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琢磨、体会。如: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未来是你们的啊!”

  心悦诚服:悦,愉快。诚,真心。从心眼里佩服。如:听了妈妈的一番话,小强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憨厚:朴实厚道。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 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 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 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 朴素(华丽)

  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再读文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

  1、2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学生练习通过合并几段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为《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四、作业

  1、抄写12个生字和11个词语

  2、组词

  3、熟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学生实际随时解决他们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请同学读一读这一段,并针对自学思考题进行讨论。

  教师出示自学思考题:

  (1)作者对挑山工产生了什么疑问?

  (2)挑山工与游人对比,在登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2、讨论小结:

  (1)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比游人长,可是为什么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板书:登山)

  (2)挑山工与游人对比,在登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学生通过读文对比出:①挑山工身背重物。②挑山工所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学生在这个问题中,不仅认识到挑山工工作的艰辛,而且与作者产生了同样的疑问"为什么挑山工会走到游人前面"。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身背重物

  板书:挑山工 登山

  折尺形线路

  3、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

  (1)教师拿出折尺进行演示,使学生理解什么叫折尺形路线。

  (2)思考讨论:折尺形线路给挑山工带来哪些方便与困难。

  (方便:东西不碰台阶,节省力气。困难: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4、师总结:难怪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

  板书:

  5、学生自读本段,边读边想象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

  三、学习的二段

  就这样挑山工还总是走到游人的前面,这是为什么呢?

  1、出示自学题目: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每一次都是怎样的情况?

  (2)通过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你能设想一下为什么挑山工总会走在游人的前边吗?

  2、讨论交流: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在山下,第二次在回马岭,第三次在五松亭。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挑山工,但结果总是发现他走到了前面。

  板书: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通过与挑山工的几次相遇,你能设想一下为什么挑山工总会走在游人的前边吗?

  生:①因为游人一路走走停停看风景,而挑山工却一门心思地往前走,只是偶尔才休息一下。所以才会走到游人前面。②游人是为了游山玩水,没什么目标,所以一路走走停停,而挑山工却要把货物送到山顶,这是他们的任务、目标,所以他会走到游人的前面。

  (在理解了挑山工在登山中的困难后,让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比出游人与挑山工在登山时因目标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结果,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理解挑山工含义深邃的话语。)

  3、深化中心:

  (1)挑山工自己又是怎样解开作者心中的疑问的呢?请同学画出挑山工解答作者疑问的话。并读一读。

  (2)作者感到"这位挑山工的话语中包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品格。继续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联系上文,说说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

  2、交流总结:

  (1)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2)“它”指的是挑山工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体会。

  1、使学生从自身角度领会挑山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向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学习。

  2、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资料提供者:

挑山工教学设计13

  教材简述: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画家、篮球运动员冯骥才的作品。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揭示矛盾,设置悬念,似显不露,借事以喻理。作者立足平实,而心存高远;xx故事讲来宛转真切,而主题开掘深刻服人。因此,教学生成点在于晓事明理,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读懂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语,领会其所含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转换成书本的语言,有条理地说一说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挑山工说的那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为挑山工登攀的画面题词和题句。

  4、敬佩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转换言语,话说挑山工登山。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挑山工》。交流课前预习,疏理文脉。

  2、同学们,书是读出来的,让我们拿起书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老师没有提示你们停下时,你们就多读课文几遍。(3分钟)

  3、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呢?(先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一生上讲台画,其余学生在纸上画线路)

  4、看图介绍挑山工如何登山。

  5、带着这样的画面,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段。

  二、引导探究,畅谈个性化认识。

  1、过渡: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课文用一段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事实,我们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2、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进入情景,读到“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你就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读到了“在喧闹蝗溪边洗脸洗手”,你就在溪边洗脸洗手;读到“他们会不声不响地在你身旁慢吞吞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面去了”,你的眼前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大家再自由读读课文。

  ①推荐心目中读得最好的同学示范一下。

  ②朗读接力赛

  ③最好的鼓励方式除了掌声以外,那就是带领他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最高境界的朗读是我们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这些文字如同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现是把自己对xx的理解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这么美的一段话,让他们印在我们心中,(生背诵→师生齐背)

  (一)探究“相遇”谈认识(3—6段)

  1、过渡:一次泰山写生,我就亲身遇到了这种情况。那么到底我们有几次相遇呢?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言。

  2、生默读,师巡视:不动笔墨不读书;

  3、交流:读读与他们相关的句子;

  ①根据学生朗读,师板书:

  (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山道上……小卖部门前)

  ②连起来读这几处描写,发现什么?(作家很仔细,每一次遇到的描写都不一样)

  4、在这几次见面中,给你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些话?

  (二)山民说的那一段话。

  请把自己的理解与伙伴沟通一下,比赛,看哪一组认识最深,语言组织得最好,最能体现合作成果。

  交流:二组后比较,哪一组的认识更深一些,语言组织也更好一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得更深刻一些。

  三、为画题词,表达心声。

  1、这几组同学代表了我的的心声。作者也从山民的生活里受到启发,齐读最后一段。《挑山工》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语文园地四》快乐练习:达标训练《泉城》教学设计16,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天鹅的故事教案第一朵杏花《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2、第一朵杏花教案《乡下人家》说课稿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作者仅仅是需要这幅画吗?(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精神,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奋进,永不松懈的精神;做事勤奋向上,步步做实,就能成功的道理)

  3、让这种精神,鼓舞你,鼓舞我,鼓舞我们大家。让我们所有想说的话浓缩成一个词,一句话,写在书本的画上,让这些话语成我们学习的动力。

  (登攀、脚踏实地、奋进、目标、前进、收获、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奋斗……)

  4、小结:让挑山工的形象,不断激励我们向前,让我们题词,题词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背诵积累。

  2、收集冯骥才的作品并阅读喜欢的一篇。

  《挑山工》的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本论坛欢迎广大教科版小学语文教师加入交流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题句”是什么意思?“腾云驾雾”是指什么?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挑山工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本论坛欢迎广大教科版小学语文教师加入交流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某某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挑山工教学设计15

  一、上课的几点预设的目标

  1感知挑山工的辛苦

  2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能运用自己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解读

  二、重点的处理

  主要是对“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中的"随处"二字展开。

  三、设计流程

  1、课前下发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来研读课文。

  2、出示幻灯片以谈话引入:来谈谈你对泰山的认识。

  泰山为五岳之首被誉为五岳至尊,他的文化底蕴的相关认识。孔子和杜甫的诗句。

  3、泰山的这些人文景观吸引了很多的国内外游客,但如果你从泰山回来,你还会讲起另一道独特的景观。

  导语:这些景观,你在泰山上是随处可见的。你看:(出示课文中的第一段文字中有关于挑山工的描述。)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这些人我们把他称之为:挑山工

  4、出示课题:挑山工

  ①预设:你从这段文字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预设评价:不错,能在这么短短的文字中读出这些真了不起

  真行啊,你读书有一套

  角度比较新,向你学习

  能否再思考一下,你的原意很好,不过语言组织欠缺。

  你读得很不错。

  过渡语:刚才在这么一小段文章,就有这么多的感悟,如果细细读整篇课文的话,肯定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5、课文熟悉:

  下面自由学习课文,按照以前的贯例进行。

  可以在原地,也可以换位。前提是不能影响别人或别组的学习。

  要求:把你刚才想到的,领悟到的读懂的东西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想读,也可以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功夫。

  几种可能:

  ①学生通过课外的预习,已经初步把课文读下来

  ②估计已经有部分学生已经能把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概括出来

  ③对于挑山工那种精神的敬佩

  ④给合相关资料说泰山之高,挑山工之苦。

  ⑤解答一些问题比如是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会先到达山顶。

  评价预设:真不愧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啊理解的透彻

  对于你的课外预习的课文的那种勤奋,真佩服

  你有一手。读得好,说得也好。

  6、引入课文最后一段:

  导语;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了这么多的感触,而本文作者冯骥才游览了泰山之后,有感而发,画了一幅画(出示文字):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①齐读

  ②个别读

  ③你读了之后,看到了什么

  ④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想法

  ⑤个别读

  ⑥导语:在现实中,这位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每天这样来来回回,而且他走的路程比游人要长一倍,但他却比游人要快到达山顶。我想同学们这个答案肯定是有了,但老师想看看同学们能够通过记者采访的方式来解答呢,考考你的表达能力?

  (给学生两分钟的组织。)

  7、理解“随处”

  导语:在这高得似乎见不到顶的泰山上,这些挑山工们,长年累月地挑着货物在山道上走着,在泰山上随处可见。你看(回读最后一段的文字)

  分解“随处”:

  ① 泰山上最险的紧十八盘山道上,你看到了:

  ②在比较平坦的慢十八盘山道上,你看到了:

  ③在名人的磨崖石刻旁,你看到了:

  ④在清澈的小溪旁,你看到了:

  ⑤在接近山顶山道上你看到了:

  在泰山的.任何一个地方,随处都可见到这种情景(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再次回归读)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8、理解任何时候的“随处”

  ① 在春节刚过时,我们去泰山游玩看到了:

  ②第一声蛙鸣来临时,在泰山上我们看到:

  ③在第一片落叶飘下时,泰山的山道上,我们看到了:

  9、想象片段写话训练

  还会在什么时候,这些挑山工们会出现我们眼前呢,又是怎么样出现的呢?请跟据大屏幕上的提示或者自己想象写上几句话。

  幻灯片提示:

  当落叶洒满山道时,当烈日暴晒的正午,当山脚桃花开得正艳时,当天空下起小雨时,当那一声声雁去时,当…………

  拿起笔,把你脑子中所想到的时节挑山工在干什么都写下来吧。

  10、学生反馈读自己写的文字

  11、总结:

  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劲儿往前走,作者冯骥才先生受到启发画了这幅画,一直挂在书桌前不曾换掉,你知道为什么不肯换掉呢?

  根据提示材料出示

  1981年写《挑山工》时,冯先生39岁,是从事专业创作的第5个年头。冯先生说:“将近20年,换了三种 职业。这好比是职业“三级跳”,而每一跳都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必然会牢记不忘”;“一个人的爱好,往往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冯先生出生于1942年,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然而,运动时,因胸骨损伤,他结束了他喜爱的运动员生涯。“经过了一番情绪波动”,我们看到了做画师的冯先生。而《义和拳》的成功,又使他成为了一个专业作家,他就是这样完成职业的“三级跳”。冯先生一直有他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胸无成竹的快乐》一文中,冯先生的一位朋友见他伏案作画时说,凡事不能两全,不如“弃文从画”算了。而冯先生觉得写作是与绘画一样——充满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他说,写作有如此多的快乐,为何弃文从画?文,他所欲也,画,亦他所欲也,二者何不兼得,两全其美也。所以,在冯先生的心中始终有自己的目标,就像挑山工那样地脚踏实地,执着地攀登着。 冯骥才先生曾经四次登泰山。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他在总结他四次登泰山的体会时说:“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青年时代,是挑山工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随便说一二点就行了。)

  现在这幅画,冯先生把他送给了泰安市永久保存了。

  结束语:挑山工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前走着,给泰山增加了一道风景,也给泰山增加了一个人文内涵。让我们一起随着挑山工去山顶看看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读)

  四、板书(略)

  五、试教后一些感言:

  首先要感谢的是五年级组的王玲玲和庄笑萍老师,是他们从期中考试前开始留课一直留到5月20日给我试教。

  我的试教也挺有趣的,第一次试教是关起门来磨课的,在五年5班,和学生进行最真实的对话,那一次知道了许多,改进了许多,比如最后几段的原先是没有材料的,但学生理解不够深透。后来在五年8班上的时候,提前下发了材料,当作是预习的材料。效果比之前有好,不过又犯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该自由读时却变成了齐读,耗费了许多时间。xxx老师和xxx老师分别给我提出了意见。

  第三稿在结尾处作了一些变更:因为根据资料,冯先生的那一幅画,《挑山工》已经被人们提升为一种文化内涵,也被许多人诚认了。所以借助杜甫的诗句来结尾以提升泰山的文化内涵,也让学生对于本文的思想有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在是一个口号似的一句中心思想。

  六、需要交待的几句话:

  1、几次试教和本次研讨中,生字没作处理。我觉得上课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加上生字,一个个环节下来,把这个整体连贯性打破了。

  2、采取横断面似的截取一点,把冯先生到泰山上的一些都给去了。因为时间有限。

  3、关于有些学生已经深知了的东西,读已经读不出新意,或则已经回答过的问题,目标处理中,我进行了转移。比如模仿电视台的记者提问那一段。

  4、因为准备上课的过程中,遇到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中间有许多思路断了。没能接得上。

  5、就在素质提升工程中,四小培训听课时,那一位老师上《挑山工》时,记笔记时我好像记下了一个非常好的设想,但随着那笔记本的上交,思路没能回忆得起来,成为了遗憾。

  6、请老师们指导。

【挑山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挑山工教学设计03-29

《挑山工》教学设计05-27

《挑山工》教学设计07-01

挑山工优秀教学设计01-26

挑山工教案11-30

《挑山工》教案03-11

《挑山工》教案优秀10-20

(热)挑山工教案12-24

《挑山工》教案汇总五篇09-10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