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7 10:59: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著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

  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

  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

  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发扬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2.培养改写神话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难点:

  (l)理解古代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2)改写神话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注音。

  浊混沌孕育霹雳冉冉上升巍峨雷霆骨髓甘霖

  2.正确解释下列词语.

  (l)盘古:我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人物。

  (2)开天辟地:古代神话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后方有世界。因此用“开天辟地”指有史以来。

  (3)宇宙:本课指~切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的总体。

  (4)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响声很大的强烈的雷电现象。

  也叫落雷。

  (5)冉冉:本课指慢慢地。

  (6)湿润:本课指(玉、石等)质地柔和、细腻光滑。

  (7)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3.朗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袁柯,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四川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导语。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形成世界等三大类。属于由巨人化生万物这一类。

  三、讲解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划分开了”。

  总写盘古分开了天地。

  第二部分:从“天和地分开以后”到“终于倒下了”。

  写盘古顶天立地使天地成形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就在这时候”到“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详写盘古的整个身体变成了宇宙万物。

  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

  写盘古开天辟地的献身精神。

  3.是根据课后练习二的1、2则神话改编而成的,试对照是怎么改写的。

  讨论并归纳:第1节写“天地混沌如鸡子”。第2节写“盘古生其中”。第3节写“万八千岁”,增加了“呼呼地睡着觉”的动作描写。第4节到第5节写“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增加了盘古醒来的动作和感受,写出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还增加了开天辟地的工具和动作,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形象具体。第6节写“盘古在其中”增写了盘古在天地间的作用。“一月九变,神于天,圣于地。”没有写。第7节写“天日高一九地日厚一文,盘古日长一文,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第8节和第9节神话中没有。作者增加了盘古身长的推测及他在天地间吃力的工作情景,最后写天地造成,盘古也累得倒下了。第删节是根据练习二的第2小题改写的。第11节是作者的总结、议论,点出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4.作者改写古代神话基本忠实于原来的材料,但作了综合、整理和增添细节的工作。作者在必要的地方增添细节根据什么?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根据原来材料并加以想象。如写混沌初开,想象为企古用大板斧一挥,还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再如写盘古在天地间吃力地工作的形象之高大,气势之豪壮、威力之巨大是任何想象都无法企及的。

  四、小结

  1.改写要注意综合性。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古代是若干片断。作者经过综合、连缀、加工,使这个神话完整化了。

  2.改写要注意条理性。从混饨初开到天地成形,再到自然界一切的形成,按照宇宙起源的历史为顺序加以编排,条理清楚。

  3.改写要注意形象性。改写也是再创作的过程。作者并不是单纯的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了种种想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生动。

  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搜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制作成剪报,进行评比交流。

  2.讲神话故事

  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充分小组讲,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讲。在讲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添枝加叶。比一比,看谁讲得生动。

  3.改写神话

  指导:

  (1)改写要注意综合性。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古代是若干片断。作者经过综合、连缀、加工,使这个神话完整化了。

  (2)改写要注意条理性。从混饨初开到天地成形,再到自然界一切的形成,按照宇宙起源的历史为顺序加以编排,条理清楚。

  (3)改写要注意形象性。改写也是再创作的过程。作者并不是单纯的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了种种想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生动。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3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4

  一、新课导入

  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

  妙点揣摩

  小组互助合作,尝试着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除了这一本性外,还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交流点拨】

  “黠”,表现在: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除此之外,还有“贪”和“凶”,表现在:

  a.缀行甚远、仍从——→贪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贪

  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

  d.眈眈相向——→凶

  2.屠户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户具有怎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E.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 B C表现了屠户的勇;DE表现了屠户的智。屠户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3.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呢?

  【交流点拨】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2)行文。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4.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交流点拨】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逸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尽显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它们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终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5.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

  (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三、板书设计

  

  遇狼

  惧狼 屠户:机智勇敢

  情节 御狼 形象

  毙狼 狼:贪婪、凶残、狡诈

  议狼

  四、拓展延伸

  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个“好孩子”。能获得“好孩子”这一殊荣的,或者像羊羔一样温驯,或者像小牛一样憨厚,或者像兔子一样谨慎,或者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我们来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按观点的不同,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各选派三名代表组成辩论队)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5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释《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

  明确: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之所;这里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这里的纤夫文化和码头文化还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这些与自然、命运、意志的搏斗之歌,正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积极人生和进取精神。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2.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5.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6.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7.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

  [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五、反思总结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丰富的物产

  优美的景色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言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9

  精彩开篇词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认识自己。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能帮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陶醉书海,也许你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祈祷过,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泪过,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过……陶醉书海,是一种幸福。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她因为陶醉书海,竟然去“窃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汗涔涔(cén)尴尬(gān gà)

  贪婪(lán)诅咒(zǔ zhòu)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煞有介事(shà)

  众目睽睽(kuí)饥肠辘辘(lù)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贪婪:贪得无厌。课文指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3.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xx),台湾著名作家,祖籍广东蕉岭,出生于日本大阪。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

  2.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故事时具体详细地写了哪两件事?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以及当时的心情。

  3.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窃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请分别概括作者用到的“窃读”方法。

  4.通过“我”窃读的经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

  (二)深层探究

  1.“我”窃读的经历充满了甜与苦的滋味,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板书设计

  窃放学之后——匆匆赶到书店——贪婪地读着

  读藏身于大人之中——感受独特——经历艰辛与惧怕

  经借雨天读书——滋味复杂——收获知识和快乐

  历夜晚降临——离开书店——浑身轻松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的故事呢?请简要叙述。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积累美词理通故事情节。

  2、深入课文探究人性的弱点。

  3、学习童话的写作手法,感悟其道理。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在“比”中体会人性感悟道理

  达标过程:

  一、设情导课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著名的童话,它的名字叫做《皇帝的新装》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大家读过哪些安徒生的童话?

  《丑小鸭》、《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知道什么什么是童话吗?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2、出示目标

  3、积累美词

  二、活动一,概括情节,聚焦癖好

  1、概括故事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以这是了一个( )的故事,说话

  皇帝爱慕虚荣的故事。皇帝被骗的故事。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故事。小孩子说出真话的故事。大家都不愿说出真话的故事。因为大家都不愿说出真话,群体被骗,群体虚伪。

  2、聚焦皇帝癖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文中的皇帝最爱干什么?我们来聚焦他的癖好。请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思考:皇帝最爱什么?不爱什么?

  (皇帝最爱换新装,不爱去看戏。皇帝最爱臭显摆,除此以外,什么兴趣也没有。

  皇帝就像小姑娘,爱打扮,不爱处理国事。这个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不务正业,不理朝政。

  这个皇帝爱新装爱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实在不称职!)

  三、活动二识别骗局分析人性

  1、识别骗局

  1)正是因为皇帝爱新装爱到如此程度,骗子才会闪亮登场啊,我们接下来看看骗子如何行骗,先来瞧瞧他们的广告词。第课文第二自然段。广告词妙在什么地方?

  (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老师以广告的形式读本段。

  2)听完骗子的广告词,你心里有何感想?你会上当吗?为什么?

  3)这个骗局高明吗?为什么?文中学多地方也暗示了这是个骗局,你能够找出几处吗?相信你肯定可以

  4)皇帝会怎么想?他会上当吗?全城的其他百姓呢?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皇帝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2、探究人性之“比”

  师:同学们来读皇帝想的与大家想的,你明白了什么?每个人都希望——,都不希望——。

  (都希望自己是最聪明的,别人是最蠢笨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别人好。

  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都希望自己是完美无缺的。)

  3、同学们,大家想的那段话里有一个词特别耐人寻味,找找看,是哪个词呢?

  “邻人”对啊,安徒生在这里为何要突出是与“邻人”比较呢?有何深意?

  4、那些大臣们,他们会怎样想?

  (大臣们会认为自己比别的官员称职,都想成为皇帝眼中心中的红人。

  他们认为自己最配拥有现在的地位,其他人都不如自己。)

  5、同学们发现没有,他们之所以对骗子的谎言感兴趣,是因为“比”在作祟,他们要“比”过自己心中的假想敌。有句话说,痛苦是比出来的,看来,迷失也是比出来的啊!他们在攀比中迷失了。

  四、明白道理,感悟写法

  1、体察群体迷失

  因为想极力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一桩桩闹剧上演了,且看皇帝大臣们的自相矛盾,读大臣们看布的有关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他们心口不一是因为什么?

  1)“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老大臣想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老大臣说。

  (生读,读想的时候读出惊恐,读说的时候读出奉承)

  老大臣心口不一,是因为什么呢?

  (他害怕失去官帽。他害怕失去权力。他还怕失去金钱,失去财富,也怕失去皇帝的信任。他更怕失去他现在拥有的一切!

  2)“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这位官员想。

  “是的,那真是太美了!”这位官员说。

  诚实的官员心口不一,是因为什么呢?

  (他害怕别人说他做官不称职。他也是怕失去,怕失去现在的地位、金钱、名利。

  他极力掩饰内心的虚弱,其实就是害怕失去。

  3)“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皇帝想

  “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

  (生读)

  4)皇帝心口不一,是因为什么?

  (皇帝怕丢掉皇冠,丢掉皇位。他怕因为自己不称职,他的子民就会谋反。他极力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最称职的皇帝,最聪明的人!所以他才要“十二分”地赞美,告诉大家他还是最最称职的,王国里的人都没有他聪明!)

  5)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深度迷失。从来没有正常地省察过自己,反思过自己,作为皇帝,整天不务正业,却依然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皇帝。作为皇帝,这种自我的深度迷失,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导致了所有的人都认不清自己,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比他人聪明,实际上全是蠢人。

  导致了整个社会都是处在病态之中,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全在迷失。)

  6)我们来读宫里的人和街上的人说的`话。

  “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皇宫里的人都说。

  “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

  7)、所有的人都在表达着相同的观点,所有的人都在说着假话,孩子们,当你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感受如何呢?

  2、“比”让他们迷失,那份虚伪,那种虚荣,那种不敢正视自我的虚弱,让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在骗子编织的大网里群体迷失着。

  3、小孩子叫出真实的声音是因为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4、怎样才能不迷失自我?

  (面对自己,就不会迷失。不要一味与他人攀比,就不会迷失。没有欲望,就不会迷失。勇于反省自己,就不会迷失。

  坚持真理,就不会迷失自己。

  明道理:应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讲真话。

  5、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与想象: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作用: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作业:皇帝出游之后…….

  小孩说出真话之后……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看他们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六、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2.教师:CAI课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简介作者(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3.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②讲解生字词。(出示课件)

  ③学生齐读诗歌。

  ④教师质疑并示范朗读。

  ⑤学生自由回答。

  4.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①教师质疑,小组讨论,揣摩诗歌朗读技巧,全班交流。

  ②指名示范朗读。

  ③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④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

  ⑤学生自由朗读

  ⑥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组朗读全文。

  5.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①出示课件,教师质疑。

  ②师生共同探究,释解疑难。

  ③师生合作,齐读诗歌。

  6.拓展延伸

  ①出示课件,教师质疑。

  ②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齐读诗歌。

  7.总结

  8.板书(出示课件)

  9.作业(出示课件)

  创情境,感诗情,悟诗蕴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以图画为引子,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使学生了解学校及学校生活,并且指导他们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师爱的温暖、同学们的友爱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克服畏学、厌学情绪,感受上学的快乐,初步知道学习语文的重要及学习语文的方法和途径。]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师、爱校、守纪、爱学习、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

  2、进行观察方法和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校纪班规,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联系图画进行教育,创设情境,深化教育主题。

  【教具挂图】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13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安排这节课之前,老师做了一个调查,以便更好的帮大家去解决在口语交际中遇到的问题。那么,现在大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来听听这几位同学的烦心事。

  (录音 字幕)

  1、 上周末,我最好的朋友邀请我去教他滑旱冰,可是我的家庭作业还没完成,并且那一天还是我爷爷的生日。我直接回绝了同学的邀请,但弄得我们俩都很不高兴。

  2、 上周一我正在读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并且准备从上面找一些第二天语文课上要用的材料,但这时我的同学走过来向我借这本书,我当时没借给他。这几天我一直感觉我们俩之间挺别扭的。

  3、 唉!有快放暑假了!妈妈又得给我报名参加补习班。我真不想去,可又没有办法。说不定还得和妈妈吵起来!

  这几位同学的烦心事,反映出了很多同学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拒绝的问题。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在口语交际中,如何婉转的拒绝别人。(板书 婉转拒绝)

  二、新课:

  什么是婉转拒绝呢?

  幻灯片显示:(配音)

  婉转拒绝就是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要求时,用温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的方式进行拒绝,从而达到既要拒绝,又不伤害他人的目的。

  学生齐读。

  那么,怎样婉转拒绝呢?

  (一)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红楼梦》第三回)并在视频之后附文字:

  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转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

  这时《红楼梦》第一回中的一个片段。故事中的黛玉是怎样婉转拒绝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发言。

  如:黛玉先是感谢舅母,然后说明了自己不能留下吃饭的理由。

  黛玉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在感谢邢夫人的基础上进行拒绝。使邢夫人乐意的接受了。

  谁能从这个故事中总结一下方法?(生说:老师,我来进行一下总结:拒绝他人,可以先顺着他的意思说,然后再说出自己拒绝的理由。)

  师:不错。那我们个这种方法就叫做:迂回曲折法吧!

  板书:迂回曲折法

  根据同学的总结,迂回曲折法,就是:先肯定,后否定,并说明理由。(板书)

  (二)林黛玉的拒绝方式值得肯定,下面故事中的小丽再拒绝妈妈的安排时也很巧妙。咱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幻灯片:(配音)

  1、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而小丽喜欢自己房间的窗帘可以更可爱一些,可以适合自己的审美要求。她对妈妈说:“妈妈,我最近听一个时尚节目里介绍说,房间的布置应该个性化,如果不同的房间用不同的窗帘,就有多样化的美,而且可以充分体现个性。您觉得她说得是不是有点道理?”妈妈听了高兴地说:“有道理,你的窗帘布就由你来挑选吧.”

  故事中小丽的拒绝方法与林黛玉的一样吗?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目的的?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小丽没有说妈妈的选择不好,但她说出了和妈妈不一样的选择的好处。

  故事中小丽并没有直接的拒绝妈妈,而是说曾经听过的节目中的房间布置的看法,其实就是小丽的看法。她借节目的口,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我来归纳一下:这其实是一种很巧妙的暗示的方法,不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谈其他人的看法,来拒绝对方。

  师总结:点评得很到位。

  板书:巧妙暗示法:借他人之口,言自己之意

  师:你觉得还可以怎样暗示妈妈?

  生:可以这样暗示:妈妈,很多科学研究都表明人的生活环境过于单一的话容易产生压抑感,对身体健康可不利呀!

  师:不错,谁还能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呢?

  生:我觉得也可以这样暗示:听说人在色彩搭配合理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会更有灵感。

  师:提到学习家长都会很敏感的。

  生: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暗示:妈妈,前不久我看了一本科学杂志,那上面讲人在布置单调的房间里时间呆长了会产生厌烦情绪,学习和工作效率都不会高,不知有没有道理?

  师: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听会影响学习效率,估计不会再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啦!

  看来,只要动动脑筋,难题也会变简单。

  那么,你在看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其它婉转拒绝的方法呢?

  (三)生:老师,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在拒绝一次演讲邀请时,是这样说的:“很遗憾,我实在排不出时间来。”紧接着,他又推荐说:“约翰先生讲得很好,说不定比我更合适!”

  不错。大家认为卡耐基的回答好吗?好在哪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哪一组来点评一下第二个故事?

  生:卡耐基拒绝别人后还帮别人出主意,想办法。

  师:很好,那请你给这一技巧起个名字:

  生:适当补偿法。

  师:把这种方法归纳一下?

  生:在婉转拒绝他人要求的同时,出些点子加以弥补。

  教师板书:适当补偿法 婉拒 出点子

  师:那么所出的点子大家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1、要实用;

  2、不能是坏点子;

  3、提出的建议的确有可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4、提出的建议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四)生:老师,我还挺好所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感觉拒绝的方式也很好。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有点意思。

  你先点评一下这个故事吧!

  1、读完这则故事,我不能不钦佩罗斯福的机警与睿智。

  其他同学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

  2、罗斯福很幽默的拒绝了朋友。

  3、用了幽默的方式,暗示了对方自己也要保守秘密,既拒绝了朋友不合理的要求,又不伤害朋友,两全其美。

  4、我来总结一下:可以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幽默化解法:就是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暗示对方自己不能满足要求。

  教师板书:幽默化解法 机智幽默 暗示

  三、运用:

  师:我们通过这几个例子,探索出了几个拒绝的方法,其实,只要你用心,会发现更多的婉转拒绝的方法。林黛玉也好,罗斯福也好,卡耐基也好,他们婉转拒绝别人的举动,让我们很佩服。其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像他们一样,下面就让我们运用刚刚探索出的技巧来帮课前诉说烦心事的同学来解决一下问题吧!

  让我们重温一下这几件事.

  重放幻灯片,请各组选择其中的一个示例,探讨解决方案。

  同学讨论、总结方法。

  第一件事:

  生:我们组解决的是第一件事。

  老师,我们组安排了一下角色,想把解决方案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生:小陈,这个周末请你做我滑冰教练,可以吗?

  生:谢谢你的邀请!你是那么信任我,可是这个周末的作业好多,周日我还要去给爷爷过寿,实在太遗憾了,不能和你一起去,你能原谅我吗?

  生:不要紧,下次有机会再一起去吧。

  师:看来婉转地拒绝会让大家都变得通情达理。

  哪个小组还想表演不同的解决方案?

  生:林林,听同学们说你滑冰很有一手,我也很喜欢滑冰,可惜不太会,这个周末我请你去滑冰,请你教教我,你有时间吗?

  生:谢谢你的邀请,我也很想和你一起去滑冰,可是这个周末父母要带我去给爷爷过寿。不如请小薇教你吧,她可滑得比我好哦!

  生:谢谢你提醒我,我这就去找小薇。

  师:拒绝了别人还让人觉得要说谢谢,这就是婉转拒绝的魅力。

  第二件事:哪个小组来说说解决的方案?

  生:对不起,我急需在这本书上查找一些资料,所以不能马上借你,如果你不是很急的话,明天早上我可以借给你。

  生:很抱歉,我急着在这本书上查找一些资料,所以不能马上借你,不过我知道这本书小蓉也有一本,你可以向她借一借。

  生:真得不巧,我正在查资料,所以不能马上借给他,不过我这儿还有一本好书,你可以先拿去看。

  师;既然还有希望,谁还会生气呢!

  第三件事:最后一个问题,哪一组能解决?

  生:妈妈,前几天老师说很多学生参加补习班后就自认为学会了,上课听讲效果特别不好,您认为有道理吗?(师:巧妙暗示法)

  生:妈妈,我知道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您为我报补习班是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我想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这样学起来更有劲头。我肯定能进步。(迂回曲折法)

  生:妈妈,我们的暑假作业安排的挺满的,我想抽不出太多的时间来参加补习班。这样吧,每天晚上我向爸爸把不会的内容请教一下吧!(适当补偿法)

  四、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讨了婉转拒绝的几种方式,并解决了我们面临的难题,可以说,收获颇丰。但,刚刚老师提到,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拒绝他人的方式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做有心人。同时,也要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人物的身份、所用的语气等。由于时间关系,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再逐一进行探讨。相信大家掌握了拒绝技巧后,一定会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高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课!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 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 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 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缰绳 )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一) 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3)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15

  精彩开篇词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所以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鸟》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二、自学指导(一)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羽翮(hé) 瞵视(lín) 抟摇(tuán)

  鸟啭(zhuàn) 曳着(yè) 斑斓(lán)

  丰腴(yú) 秾纤(nóng)(xiān) 倏地(shū)

  鸢鹰(yuān) 跼蹐(jú)(jí) 感喟(kuì)

  戟张(jǐ) 褴褛(lán)(lǚ) 窗棂(líng)

  鸱枭(chī)(xiāo)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没有依靠。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战栗: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3.作者链接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内容。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2):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第二部分(3-5):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第三部分(6-7):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2.轻声朗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和外形的词语。

  【交流点拨】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斑斓、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秾纤合度、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3.以上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

  都是褒义词;表示作者对鸟的浓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这篇散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

  我爱鸟。

  (二)深层探究

  1.第5段“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中“幻想”的含义是什么?“我”对其不存幻想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形成的象征意蕴。原因: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不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鸟?作者对这些鸟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

  作者写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豪横无情的鸟以及令人悲苦的鸟。看到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作者是无比的关注;在四川欣赏到令人喜悦的鸟的声音、形体,作者对这些鸟是充满“爱”的;对豪横无情的鸟,无法幻出诗意;看到那些令人悲苦的鸟时,作者则是充满同情。

  3.前面四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交流点拨】

  如果说前面四节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四、板书设计

  关注笼中之鸟

  我爱鸟 欣赏喜悦之鸟

  同情悲苦之鸟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彩虹》教学设计11-28

语文教学设计11-26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2-17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30

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设计11-24

语文《学与问》教学设计08-07

《语文天地三》教学设计07-21

语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06-18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06-13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