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7 08:16: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草原》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原》 教学设计

《草原》 教学设计1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消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草原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

  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旅游,你想到哪儿去呢?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顺势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夫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他的老师告诉他;“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三、学习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认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1)解决字词障碍: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长鬃(zōng)摩挲(suō)咆哮(páo xiào)处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穹庐:借指天空。摩挲:用手抚摩。

  (2)解题:

  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明确: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2、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多种形式读课文(1—10段),并标出有关描写草原特点和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的语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草原的特点。(板书句式)

  A、草原的特点:(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

  (2)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3)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4)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6)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B、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齐读11--12段)(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此时人们为眼前突然开阔的空间而惊慌,为自己不知所从而惊慌,为担心为担心自己的得失而惊慌。

  (2)为什么说“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呢?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自由”与“不自由”,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次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3)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作者是说,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当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C、(指生读13—15段)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板书句式)

  3、赏读课文: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用心体会。并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作答。

  提示:对于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从文中摘录一句话,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合适的理由即可。

  参考内容:

  (1)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母牛,烈马让人想到什么?

  赏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2)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4、学习并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语段,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内容:

  1、城里人看草原和牧人看草原的对比。

  2、观看海景与观看草原景色的对比。

  四、布置作业:

  背诵11段,选做互动练习题3-5道题。

  【板书设计】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方法:对比作用:强化

  《静默草原》教学反思

  《静默草原》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篇目,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是一篇词清辞丽的哲理性散文。教读这一课,必须紧扣课文,在阅读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因此,我针对本文设计了“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认真分析了学生学习本文可能出现的情况: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领悟本文的真正内蕴。

  我设计的第一套教学方案是: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通过幻灯片展示,引领学生阅读分析重点语段。当我得知焦园中学没有多媒体教室时,我立即又设计了第二套教学方案。

  我设计的第二套教学方案是:学生课前预习,消除字词障碍。课堂上重点讲读课文:首先分段讲解,然后精讲精彩片段,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学习写作方法。但是,我在网上看到教育局的通知说“课前抽签决定上课顺序”,我想如果这样学生是没有预习机会的。于是我又设计了第三套教学方案。

  我设计的第三套教学方案是:“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里结合了我们三春中学的“三读教学法”。课堂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能够引起学生深层思考。如果学生大胆自信、积极勇敢我就让学生自主发言,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习惯,我就指生回答。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我紧扣课文设计了几个句式: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不但扣紧了课文,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时老师要给以适时的指导、评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计了评比台。

  在我教授完这一节课后,我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实现。学生在我的引领之下,有条不紊的学习了课文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引起了他们或深刻或浅显的人生体验。但是对于这一课,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内容需要挖掘,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它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学习,到生活中体验。

  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涨,虽然我课前得知这个班的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爱发言、成绩也较差。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们即使会也不愿意回答问题;不过在我用多种形式引导之下,也出现了积极回答问题的局面;其中一个同学,一节课就回答了四次。不过因此也影响了我的教学进度,我预计提前3—5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却在下课铃打响之前的几秒钟完成

《草原》 教学设计2

  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借助网络资源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势,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音乐资料,自主合作探究,在听、观、思、辩中,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2.充分给予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通过丰富的画面,生动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学生迅速融入本堂课的主题,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激情,力求体现音乐与相关艺术形式紧密连接所呈现的人文性,使之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辅助点拨的作用。教师在课下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辅助学生完成活动的创意与合成;课堂上在参与学生活动的同时,完成《音乐课程标准》“让学生从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常识”的要求,在学生感性的认识之后,给予学生理性的指导。

  框架结构:

  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教师辅助点拨的教学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音乐、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2.教师从理性的层面分析归纳、总结民族音乐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原上的民族(蒙、哈、藏)的风土人情。

  2.从音乐、舞蹈、乐器、服饰等方面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

  3.初步运用综合艺术手段,进行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并能大胆、自信地加以表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内容:

  1.欣赏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学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3.了解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草原音乐的形式及特征,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课前准备:

  1.全班分为三组,各代表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从音乐、舞蹈、乐器、服饰、风土人情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课上展示(每组由组长负责)。

  2.请音乐课代表做这节课的主持人,由他来把三个小组收集的资料串起来做展示。教师和主持人、三位组长一起课前准备好撰稿。

  课 时:本单元共3课时,本课为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我们上节课已经欣赏了藏族、哈萨克族的音乐作品,也分析了这两个民族的音乐特点。有哪位同学来帮我们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这两个民族的音乐特点:藏族民歌节奏舒展,旋律自由起伏、欢畅;歌曲演唱高亢、嘹亮、装饰音多。哈萨克族民歌常有附点、切分、连续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形态,歌词具有即兴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另一个草原民族的音乐风格。同学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

  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大家说对了,今天我们要来了解蒙古族,欣赏蒙古族的音乐作品。据说蒙古人有三件宝,那就是: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即使蒙古人的歌曲没有那草原上的青草多,也肯定多过那奔驰的骏马。”提起蒙古歌曲,可能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蓝天白云,辽阔草原,彪悍的蒙古汉子纵马驰骋,延绵不断的歌声就这样从马背上直冲云霄……

  三、简介内蒙古

  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1/9。

  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塞外苦寒之地的艰辛生活让蒙古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与大自然抗争的同时又延续着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现在,请出主持人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四、学生用课件、图片等展示他们的收获

  主持人: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Let’s go!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这奇妙的旅程吧。

  组长总结生活方式:蒙古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牛马羊群是他们的伙伴,他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马和骆驼是蒙古人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

  组长总结服装服饰:蒙古族随着草原草地沙漠的变化无常的气候和长期游牧生活形成了奇特的服装服饰: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

  组长总结饮食住所:蒙古族居住的大多是圆形的蒙古包,四周围上白毛毡,冬暖夏凉,易于搬迁。蒙古族以乳类、肉类为主。特色食品有奶酪、奶茶、奶豆腐、手扒羊肉。

  我们请老师带我们走入民族音乐欣赏这个环节。

  五、内蒙民歌欣赏

  1.欣赏长调《辽阔的草原》

  有人说长调和马头琴是蒙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独一无二,蕴含着草原文化的精髓。如果这两样消失,蒙古文化也就消亡了。

  如今,一直在草原上自由回荡的蒙古长调获得了世界性的声名。去年的11月份,蒙古长调入选为联合国第三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在此之前,同为草原文化精髓的马头琴已由蒙古国独立申报成功。

  蒙古长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曾经讲过她亲历的一件事:她七岁多的时候,有一回父女俩被几头野狼围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亲拉起了马头琴,女儿唱起了《辽阔的草原》,狼停下脚步聆听,而后慢慢离去。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歌中的“他”字可以不确定为男性或女性,因此这首民歌可以有着宽泛的理解。

  听《辽阔的草原》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对草原和骏马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婚礼歌,有宴歌,还有对季节变化、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长调都表达了一种延伸的时空感,这种感觉源于开阔的大草原,两者是浑然一体的。

  再放一遍《辽阔的草原》,请大家跟着一起哼一哼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2.欣赏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

  下面我来出一个谜语,看谁能说出谜底。

  有匹马儿歌声美,

  只有头来没有腿,

  没有腿,跑得快,

  跑遍草原人人爱。

  歌中唱的是什么乐器呢?你能猜出来吗?对!是马头琴。这种琴,琴杆又细又长,琴身是又扁又平的梯形,两面蒙的是马皮,琴杆儿的顶端还有一个雕刻得非常精美的小马头,所以才得名为马头琴。它是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合奏的,最有特色的`蒙古族拉弦乐器。它的发音圆润、婉转,适合演奏悠扬、辽阔和深沉的旋律。

  下面大家来欣赏一段音像,这是著名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演奏的《万马奔腾》。

  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首曲子的印象,你听到了什么?(同学发言)

  这首曲子情绪热烈、节奏紧凑,展现出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由于演奏速度较快,音调在表现意义上不同于《辽阔的草原》,在后半段出现了模仿马嘶的声音。

  再听一遍,注意听马头琴独特的音色。

  六、课堂拓展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蒙古的另一个宝: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呼麦”。我第一次听到它,是“喉”,所以,它被称作为一种“喉音艺术”,它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技巧,可以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而形成罕见的多声部。下面我们来听听。

  播放《阿尔泰山颂》

  这就是被音乐界誉为“天籁之音”的蒙古族“呼麦”唱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失传百余年后又获重生,最近被文化部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关于“呼麦”产生的时代,已很难考证,有人认为在蒙古史诗说唱盛行的13世纪就可能产生了。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呼麦”。“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奉富。大体说来“呼麦”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呼麦”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很有关系,它是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空旷、辽阔,天高云淡的景象,也使人感受到风声鹤唳、万物混响的气氛。总之“呼麦”演唱艺术的内涵是颇为独特的。它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交融以及相互作用与渗透,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今天我们对这种神奇的音乐做了一个初步了解。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上网查相关资料,做进一步了解。在今年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演唱比赛中就有“呼麦”的演唱,受到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和喜爱,同时也反映出民族音乐旺盛的生命力。

  七、感受与体验

  播放音像:热情的蒙古人在宴会上高唱祝酒歌敬献美酒的情景。一排学生手举美酒,一排学生手捧哈达,其余学生跟唱祝酒歌。体验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感受蒙古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草原生活的思想感情。

  八、课堂总结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曲调嘹亮、悠长、亲切,沁人心脾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草原》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感情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抓住中心句,了解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字里行间体会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2、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激发情趣。

  1、以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轻松的走进快乐读书屋。

  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读书屋吗?这是一座神奇的小屋,走进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读书内容,还能展示我们的读书能力。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七,来欣赏一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草原,板书齐读。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

  2、教师的解说伴随着课件中优美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师)在那风光旖旎的草原上,20多条小河潺潺流过,乳汁般滋润着绿色的大地,300多个大小湖泊幽幽镶嵌,明镜般倒映着丽日,蓝天,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鲜花竟相吐艳,百鸟争艳,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

  3、从课题入手,学生理解“锡林郭勒”的含义。

  (师)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草原上,锡林郭勒是它的名字,锡林郭勒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去感受它特有的美吧!

  二、采用多种方式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篇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大声读,同桌合作读,分自然段读,比赛读等,读的不通顺和含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小组内的同学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非常投入,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并思考: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是用这些词语来概括锡林郭勒草原的特点,你能不能试着有这些关联词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出示小黑板(不但,而且不仅,而且既,又)

  三、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想象赏读。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哪个自然段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教师适当指导读,引导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读中体会、想象,感受草原的美。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学生展示读。读出自己对美妙的自然风光的感受。

  (师)你觉得哪里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生)读“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句

  (师)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播放蓝天图片

  (生)这里的天真蓝呀!这里的草一眼望不到边!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它的赞美的语气来读吧。

  学生试读

  (2)(生)读“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一句

  (师)你们有多大,你们就算是十来岁的孩子,站起来看一看自己有多高。是的锡林郭勒草原是草的世界,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请你读出其中的情趣吧。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

  (师)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绿满大地,蓝逼苍穹,这里的一切都被刻上了绿与蓝的印记,而就在这绿与蓝之中,闪烁着晶莹的光,那是什么呢?

  (生)湖水

  (3)(生)读“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句

  (师)有多清亮呢?

  (生)清亮的可以看见水中的小鱼。可以看见水中的石子。

  (师)你能用“湖水清亮的可以----”来说一说吗?

  学生练说

  (师)难怪书上说这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把这美丽的感受读出来吧。

  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比赛读。

  (师)这么生动的描写,这么优美的句段,你们想不想把他记住。那我们背一背试试。

  你们背的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交流一下。

  (生)一边想象一边背;熟读成诵;抓住重点词语。

  (师)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共享。

  3、略读第四自然段。

  (师)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满眼都是绿绿的青青的野草,清风一吹,那活泼的可爱的草就会翩翩起舞,好似那绿色的海浪,那清亮的湖水就像宝镜一般。展现着灵动的画面,这就是美丽迷人的锡林郭勒草原。好似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令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这里不但广阔而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是因为什么才使锡林郭勒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学生练说“因为----所以-----”

  (师)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幸福吗?快乐吗?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自在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读出他们的幸福吧。

  学生练读。教师指导读。分组比赛读。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草原。想象你现在就是那个骑在马背上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用心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四、检查识字

  1、师出示一段文字,变色,加点的字是本课的生字。

  草原上覆满了青草,一直铺向远方。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清香。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挥舞着鞭子,还有偶尔跑过的黄羊、撒欢的小马驹,让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同桌互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再指名认读。

  3、整体齐读这段文字。

  五、说写景色

  1、(师)锡林郭勒草原的景色令我们心驰神往,那里的野草,湖水,野花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景色的特点。那我们的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也非常的迷人,你能想作者一样抓住家乡景色的特点来写写吗?写写秋天的景色,可以写那些景物呢?

  (生)秋天的树,秋天的花,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天空------

  (生)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我最爱家乡的秋天,最爱那一排排挺拔的杨树。

  (师)引导挺拔的杨树像什么?你在组织一下语言。读读试试。

  (生)秋天杨树的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

  (师)引导,挂在树上的,飘在空中的,你描述了不同形态的树叶,那想象一下落在树旁小河里的呢?

  (生)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美丽极了。

  (生)秋天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师)你学会了积累,并已经应用的很好了。

  (生)秋天到了,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

  (3到5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一句话,师引导,修改,生再读,师指导读。生再读。)

  2、教师展示一段秋天景色描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秋天一来,落叶纷纷,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真迷人啊!春夏秋冬看田野,最美丽最诱人的是秋天的田野。

  低处的田地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色的海浪。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一段大路两边长满了树。夏披棉衣冬着短衫的的树冠,身上已经单薄了许多。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荡下来,红的、黄的、花的……好像仙女撒花,又犹如千万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仰望天空,只见有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又向南方远处飞去。他们排列着整齐队伍变换着阵容在空中飞翔着,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山坡上,一穗穗的高梁高傲地矗立着。秋风吹来,它们象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啊,秋天的田野真美!我喜欢秋天的田野。

  3、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草原》 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内蒙古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

  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

  3.介绍长调

  提问:根据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大家思考长调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总结: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过程当中,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而成,无垠的草原,广袤的苍穹,养育了长调,我们不难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备的条件下,来长调来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她也带着这首歌曲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再次聆听

  聆听宝音德力格尔的原声回放,提问:为什么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长调具有舒展悠长的旋律,节奏自由,恰当的表现期盼和美丽的遐想,善于表现辽阔草原的意境。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不仅与音乐特点有关系,而且跟长调产生的根源也息息相关。《辽阔的草原》是“长调”的典范之作。

  5.分析长调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长调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与平时我们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生总结:气息绵长,有颤音,这种颤音在蒙古族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是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师范唱,请大家跟着一起哼唱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三)巩固提高

  欣赏《嘎达梅林》,与《辽阔的草原》进行对比欣赏,思考: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蒙古族的歌曲悠长、亲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五、板书设计

  辽阔的草原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

  短调:句幅较短、节奏整齐、字多腔少

《草原》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句子的含义。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蒙汉情深,理解民族团结互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草原风光图、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首歌曲,好吗?你们一边听一边想,等听之后告诉我你们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能说说刚才你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师:刚才歌中唱到的就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俗话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就是内蒙古的大草原。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板书:草原。)

  师:这样神奇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啊?好,现在老师就与你们一起坐上直通内蒙古的火车,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不过这次旅行有一些特别,不是用脚行走,而是用你的感觉去浏览;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你的心去体会,你们懂了吗?好,现在就开动火车,请同学们坐稳,闭上眼睛,开始我们的感觉之旅!

  (播放课文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吧,短暂的旅行结束了。那么谁能说说你刚才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三、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勾勒、骏马、鞭子、无限、礼貌、举杯、摔跤、马蹄、渲染、拘束、低吟、迂回、羞涩、天涯、襟飘带舞

  四、体会草原风光美

  1、教师过渡:

  听着这优美的歌声,想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你们的心是不是和我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呢?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请同学们快点打开书,赶快到课文里寻找美丽的景色吧!

  2、你认为草原的哪儿是最美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汇报,师及时讨论点拨理解重点句子:(结合课件)(1)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图]“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那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草原图](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羊群图一]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小丘图]解释“勾勒”与“渲染”、“翠色欲流”草儿绿极了,翠绿翠绿的,好像要流动了,那么富有生机。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仿佛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骏马图](5)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感悟草原人热情

  1、过渡:草原的辽阔、美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辽阔的'草原上又养育了怎么样的一个民族呢?

  2、(思考问题)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给你怎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2)亲切相见部分: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热情款待部分: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象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尽情联欢部分:你熟悉这些活动吗?(课件演示“套马”等游戏项目。)

  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4、总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歌声中,我们要感谢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六、作业超市:

  1、搜集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及草原的美景图。

  2、假如你是个导游,请为蒙古大草原设计导游词或广告语。

《草原》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3、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4、学习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在字里行间感悟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教学难点:

  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旅游,想知道我最向往的是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边听边看来猜一猜。(课件)

  师:真聪明,猜对了。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草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通过预习和刚才的读课文,字音读准了吗?(出示课件)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再齐读。

  师:生字记得真不错!现在我们在来读课文,要求同桌快速轮读,边读边想: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生:读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速度真快。谁来说说: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

  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欢腾的世界。(师板书:广阔美丽)(师板书:欢腾)

  三、借助想象,感悟理解

  (一)师:有这么多的收获,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呢?生:第二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欢腾?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的对,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吧!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就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你从哪个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美丽?画完了还可以和同桌讨论。

  生:边读边思考边画。

  师:同学们的认真劲儿让人佩服。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发现,我们来交流吧!

  1、野草。生:“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出示课件)

  师:画对了。都谁画了这一句?什么是“满眼绿色”?生:看到的全是绿色的。

  师:是啊!往前看是绿色的,往远处看是绿色的,往左边右边看,还是绿色的,草原不光绿还很广阔,那谁能带着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也想读一读行吗?师可以范读。谁还想试试?或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绿色的是什么?生:野草。

  师:(板书野草)。这野草长得又高又密你从哪句话中能体会到?

  生:“上岭上,平原上,深谷里————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覆满了”这个词说明了草长得————密,“没过”说明草长得高。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些野草,都没过了你的头顶,在这样的地方捉迷藏,只能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的影子,多有趣啊!谁想来读读?(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一点点的有趣,谁再来试试?我们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师:男同学读得好极了!草原上的野草这么绿,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你还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有谁知道?

  2、湖水。生:“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着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景物?生:湖水。

  师:板书湖水。写的是什么样的湖水?生:湖水清亮。

  师:这么清亮的湖水,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能映出什么呢?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看,天空飘来几朵白云,湖水立刻映出白云的影子。一只雄鹰飞过,湖水又映照出飞翔的雄鹰……多么神奇啊!这清亮的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不断变换着画面,你能想象着画面,读出湖水清亮的特点吗?

  生:(同桌试试读一读)谁想来读?指名读。

  师:刚才老师仔细听了,他把这些词突出读了,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词语突出读,就能读出湖水的特点,女同学一起读读,有信心吗?(齐读)

  师:女同学读得棒极了!湖水的清亮为草原增添了美丽,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美丽?

  3野花。生:“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野花。(板书野花)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野花有什么特点?

  生:草原上的花非常多,花香,花美。

  师:说的真好,你们真会读书。哪个词写出了花多?哪个词写出了花美?哪个词写出了花香?(顺势点击课件加上重点号)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的怎么样?

  生:他读的流利,有感情。(如果说没有感情,那不怪他,怪我,我没有让他找到感觉。)请同学们看屏幕,欣赏一下草原上的野花。(课件演示)

  师:看这是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啊!这是花的海洋,美吗?找到感觉了吧?自己试一试?

  师:(指名读)花美了但还不够香,同学们注意如果你能抓住这些词突出读就能读出花的美和香来,谁还想读试试?(齐读)

  4整体感受师:同学们读得真美!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片的花海,似乎还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总写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又具体的描写青青的野草,清亮的湖水和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的写作方法叫总分。(板书)

  (二)师:锡林郭勒草原是美丽的,也是欢腾的世界!文中是哪句话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回答。这句话叫过渡句,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两部分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既总结了上文的美丽,又引出下文的欢腾。同学们刚刚还是静寂的草原,顿时间热闹了,欢腾了,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课件)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真洪亮!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生:动物和小牧民

  师:动物们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想看看草原是怎么欢腾的吗?(课件)

  师:感受到草原的'欢腾了吗?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草原上活泼可爱的动物和牧民,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草原的欢腾表现出来吗?自己读读试试?一会老师可要进行采访啊。

  师:假如你是在草原上飞翔的雄鹰,你想怎么飞翔?读出你的自由吧。

  师:那儿有成群的牛羊在吃草。我来采访一下:小牛,你这么安闲的吃草,心情怎么样?师:那读出你的心情来。

  师:小马驹儿,你在干嘛呢?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文中的句子吧!

  师:动物们在自由的生活,你这个小牧民在做什么呢?

  师:读得真棒!动物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我们这些小游客也让草原再次欢腾起来好吗?有信心吗?(齐读最后一段)放歌曲读课文。(播放歌曲)

  四、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还感受到草原的欢腾,在这旅游即将结束之际,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大家对草原的喜爱溢于言表,如果想对草原有更多了解,老师推荐你们读读《草原的早晨》和老舍先生的《草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还可以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视频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看视频,在《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草原》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草原》 教学设计8

  一. 歌曲导入:

  1. 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很喜欢唱歌,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段美妙的歌曲。《天堂》

  2. 你们听出歌曲里唱的是哪儿了吗?----------草原

  3. 对了,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草原的早晨非常的美,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草原,看看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复习字词:

  1. 好了,我们要出发了,把我们的生字朋友也带上吧!你们看,他们来了!

  2. 出示生字词,要求:开火车读。读对的跟读两遍;读得不对,大家就把小嘴闭的紧紧的!

  三. 正文学习:

  1. 好,带上了生字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牧民的脚步去看看草原的早晨吧!出示课件

  2. 师范读课文,草原的早晨究竟美在哪儿?

  3. 生回答。师小结:是啊。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欢快蹦跳的羊儿,快乐的牧民,动听的歌声都值得我们慢慢品位,细细学习!

  学习第一段

  1. 下面自己来读第一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哪句话,哪个词你读懂的?)

  2. 理解“醒”,人睡一觉醒来了会伸个懒腰,可草原是怎么醒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才草地上还是静悄悄的,现在太阳升起来了,草地也亮起来了。

  3. 指名读。生评价,怎么个好法?

  4. 全班齐读。“人多力量大,让我们把这美丽的草原唤醒吧!”

  学习第二段

  1. 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就醒来了,那么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生答草原醒来的样子。先说近处,再说远处。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指名读第二段。这段话有几句?先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从“涌”字你想到了什么?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谁也不让谁!所以用了“涌出”

  指名读本句。带着羊儿欢快的感情读。

  4. 羊儿欢快地去吃草了,游戏了,那牧民呢?指名读第二句,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5. 全体起立,老师范读,生表演,再齐读。(来吧,小牧民们,让我们骑上骏马,开心激动地奔驰在大草原上吧!)

  6. 齐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1. 小牧民们,刚才在放牧的时候,远处的羊群是什么样的?

  2. 指名读第3段

  3. 齐读前半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的真好,羊儿成群地散步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 再读前半句,想想此时的羊群还像什么?

  5. 读后半句,那么美那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回荡!

  6. 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和快乐的羊群一定会深深留在你的脑海中,美读第3段。

  四. 总结全文:

  1. 我想,现在这个时候响亮的.鞭声,铺满新绿的草原,成群的羊儿,快乐的牧民,优美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了。

  2. 今天我们领略到了草原早晨的美景,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快乐下面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快乐把课文美美的读一读。

  3. 想办法,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下这美丽的草原。

  【板书设计】: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一只只 涌出

  醒 美

  牧民 跨上 追赶

《草原》 教学设计9

  一、 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高老师要当一回导游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赛马》,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

  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课件展示:蒙族服饰)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平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赶上了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为了庆祝草原上的庄稼丰收而举办的,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

  二、表演

  1、导入

  来了这么久了,怎么都没见到草原的小朋友啊?想不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挤奶图

  (原来,这里的小朋友说我们赶路也累了,就去挤牛奶给我们喝了!哇,这里的小朋友真能干,你们知道怎么挤牛奶吗?

  挤牛奶有一定的窍门,想不想学会以后和蒙古族小朋友一起挤牛奶啊?)

  3、学习挤奶、硬肩、硬腕、笑肩动作(轻声播放《挤牛奶音乐》)

  4、跟随老师听音乐表演

  5、小结:

  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把挤牛奶给学会了,你们知道吗?草原上的人们把这种用来表现挤牛奶的`舞蹈叫作“挤奶舞”。

  三、《草原就是我的家》(想象体验,创造表演)

  1、听(范唱)

  师:同学们,你们听蒙古的小朋友唱起了他们最喜爱的歌曲,听一听他们是怎样歌唱草原的。(想草原)你们听到了什么?来谁来说说?(学生再说草原)

  2、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下面我们一起学唱这首蒙古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来一起读一读歌名。(生齐读)

  3、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师:下面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歌的歌词。

  4、师生一起读歌词,并为歌词加上动作

  师:那好,你们跟这老师来读一读,我们再为歌词加上动作,(教师带读一边加动作,学生模仿)嗯,同学们读得真棒!

  6、播放录音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哼唱

  7、随着琴声小声唱la

  8、学唱歌曲(唱草原)

  学生跟音乐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9、用动作表演歌曲(跳草原)

  10、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 创编歌词

  1、师:同学们,蒙古的小朋友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现在我们把这首歌的歌词稍稍改动一下,来赞美我们自己校园好吗?

  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优美的舞蹈、甜美的歌声来表现了大草原的美。如果你们想更加了解了蒙古的民族风情。有机会,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内蒙古大草原旅游,亲自感受大草原的美,到蒙古包做客。

《草原》 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

《草原》 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具:多媒体、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上课啦》

  二、导入(感受草原)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伴着跳动的音符,我们愉快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客人和我们一起上音乐课,你们听它是谁?对了,它是一匹来自大草原的骏马,谁能说一说关于草原和马的事情或是歌曲?

  生:《草原上》《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你们想不想去草原看看?让我们骑着骏马一起去大草原吧!

  2、律动:〈〈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新授(走进草原)

  师:我们来到了天高去淡、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有一位小朋友骑着马唱着歌来接我们了,你们听听他是谁?

  1、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

  师:谁能告诉我他是谁?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小牧民,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英格玛,让我们从英格玛的歌声中感受一下牧民的生活吧!

  2、出示歌谱,按节奏读歌词

  (草儿青青羊儿肥,注意休止符)

  3、学唱歌曲

  教师教唱,找出重点句子

  (草儿青青羊儿肥—青青草儿跳起来了,肥肥的羊儿扭起来了,休止符、前倚音)

  4、随琴哼唱

  小声随琴完整的演唱歌曲

  5、巩固歌曲,分组接唱

  6、歌曲处理

  师:你觉得小牧民再唱这着歌曲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自豪)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注意休止符、前倚音

  四、表演(歌唱草原)

  师: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就像一个个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给这着歌加上动作,来表演自豪的小牧民吧!

  1、学生自已编动作,表演歌曲

  师:你们表演得太棒了,我也想加入你们了,让我们一起边唱歌,边表演吧。

  2、和学生一起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

  五、拓展、延伸

  1、听一听、打一打

  师:同学们都能声情并茂、以情带声,并且很自信的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这首歌曲,我真为你们高兴,现在我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你们听听是什么声音?什么音符?说对了送给你!

  (双响筒、铃鼓、三角铁)

  2、合奏

  师:让我们用这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吧。

  3、表现歌曲

  分为演唱组、演奏组、舞蹈组表现歌曲

  六、总结(告别草原)

  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假如你们是歌手,我会是你们最忠实的歌迷;假如你们是演奏家,我会是你们最忠实的听众;假如你们是舞蹈家,我会是你们最忠实的观众;同学们,努力吧!相信自己,我能行!音乐殿堂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着。

  (演唱《再见歌》)

《草原》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受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的演唱;

  2、指导学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赞美的心情演唱《草原赞歌》,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

  3、演唱《草原赞歌》并表演,加深理解歌曲,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具:VCD、钢琴、录音机、萨克斯、挂图、服饰

  歌曲分析:

  《草原赞歌》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民族五声调式的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A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由8小节组成,第二乐句由9小节到16小节组成,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体现了朝气蓬勃的情绪,赞美草原的感情,具有草原骏马飞奔的节奏特点,使人感到欢快活泼。

  B段由17小节到26小节组成,节奏舒展,把人们一下子带到蒙古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辽阔草原,飞奔的骏马,点缀在草原上的是星星点点的蒙古包,飘香的奶茶,悠扬的牧歌,茂盛的草场,肥状的牛羊。

  教学过程:

  一、入教学

  请同学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一起走进教室,分四组坐好。(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带到蒙古大草原。

  师:蓝天、白云、小羊、奶牛、真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草原。

  师:老师在上节课让同学们搜集少数民族―蒙古族的资料,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搜集到了。

  师:下面请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展示)

  师:你们用文字、图片、服饰、乐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蒙古族,老师也创编了一条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发声练习曲,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唱吗?

  生:(想)

  5 3 1┃ 5 3 1 ‖

  辽阔的大草原

  (强调学生声音统一,音色明亮)

  二、歌曲学习

  今天呢,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族歌曲。(出示歌名)

  师:老师范唱,请你们听歌曲中都描述了什么。

  生:(听)

  (听过范唱后,学生开始描述)

  生:闪烁的星星多草原的'羊儿多飘浮的云彩白草原的羊绒白

  师:大家说的都是歌词,那么和老师一起按照节奏来读歌词吧。(出示节奏)

  师:我们刚才仿打的只是歌曲乐句中的两个小节,请看黑板:这是完整的三条节奏,谁能来试奏?

  生:……

  师:同学们不但掌握了这些节奏,而且还能够填进歌词,你们真棒!

  师:同学们看到了,老师已经按照小组分别准备了卡拉OK、录音机、钢琴、萨克斯,请小组长组织好各组同学,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学习这首歌曲―《草原赞歌》。大家准备好了吗?那么开始吧!

  (分组学唱)

  (每组汇报学习成果)

  三、总结

  师: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学唱歌曲时,能够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更加饱满。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这首歌曲。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草原》 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体会草原的自然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都是哪的风景呢?(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教学反思】

  现在回想那一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总结反思出了以下四个“用心”。

  一、用心备课

  备课的重要性众人皆知,但是备课到底该如何切实有效进行呢?也许我们总是习惯了“套用”,备课的时候务必熟练地掌握教学环节,务必牢牢地记住每个环节的过渡语。在准备《草原》一课教学时,我起初也采用了这样的备课方式,并且心里总是希望自己教学时能够一字不漏地把文采横溢的过渡语“背”出来。

  可是紧接着,我又反问了一下自己,这样,是不是脱离了“备课重在备学生”的人本思想。而且自己再仔细感觉一下,哟,把这些话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多别扭啊。我何不大胆地尝试一下?教学中顺着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创造应用过渡语。接着,我又花了大量的时间预设学生课堂上可能产生的情况,再认真地将这些情况归类,然后寻找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上起课来就游刃有余了。

  二、用心“造势”

  在感受作者那些优美语句中流淌出的美景时,很多学生“心领”但“神不会”,举手感情朗读优美语句的学生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当时也不懂得哪来的耐心和激情,依然十分投入地通过多媒体画面和激情语言来感染他们,在那个时候我表现出了较好的耐性,这是我平时课堂中较少有的。之后学生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些语句。现在想来,那该是“教师的投入感染了学生”。曾经听一位全国名师说过:“语文老师要学会‘造势’。”我想这里的“造势”,必定是指语文老师自己要投入到文本中,然后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自然地引导学生。如果语文课堂上有矫揉造作的“造势”,那该让人觉得多么不舒服啊。因此,用心地“造势”,乃是用心地投入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用心置疑

  上了这节课,我揪出了自己的一个致命的毛病,课堂提问太泛。在学生反馈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我要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时候,我开口就向学生提问:“你为什么欣赏这句话?”满以为会有声音冒出欣赏“绣”、“一碧千里”等关键词,传来的却是“草原很美”之类的话。课堂提问,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词,它的引导性同样是很强烈的。我们平时总是责怪学生不认真倾听,可那只是个别的,大部分学生比老师还会用心听,他们会在瞬间就去捉摸老师话里每个字的`意思。面对这样“用心”的学生,我岂能不更用心置疑?

  四、用心“撒网”

  课堂中许多生成性的情况可能都有一个精彩的续写,这时,老师应该善于用心“放线”。备课时,总是一味注意精读感悟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该怎么“收线”,却忽视了“放线”的精彩。好比打渔,外人一向关注收网后捞上来的鱼有多少,却很少去关注撒网的技巧。这节课接近尾声时,有一个配乐写诗的情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过渡语还没说完时,很多学生就高高举起了手,他们以为老师要让他们说出此时如果身在草原的感受,兴致非常高。我当时心里一阵惊喜,可是嘴上的话却没有停止住:“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笔记本,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表达你此时的感想。”说完之后,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有点儿沮丧地缩回了手。我心里一阵后悔,咋刚才不让呢!课后教研评课上,老师们也给出了这个意见。如果当时善于顺势“撒网”,让学生先发言,肯定是课堂的一大亮点。不仅学生可以尽情抒怀感想,互相启发,而且这样也不正是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一个大好时刻吗?只因自己是个“刚出海的渔夫”,这一网不懂得撒得漂亮些,就这样失去了满舱收获。

  但是不管课上得如何,只要是真实的,只要是用心的,只要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我就深深感谢这一切了。

《草原》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读课文,学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A。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教案《《草原》教案》。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六、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1、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2、自学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你认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吗?你是丛哪里看出来的?

  (2)、通过读文,你了解了多少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

  3、学生自学批注,汇报。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七、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八、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九、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 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用单二部曲式完成。歌曲的旋律辽阔、悠扬,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天堂》是一首演唱者自己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歌曲由两段体构成,并有前奏和尾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并有创新。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进人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课堂表现力不如低段的学生,对真善美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该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好、演唱及表演能力强、对教材的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的见解,表现真实。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进发与释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地用歌声抒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表现自我。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绪情感

  2、通过演唱、聆听、舞蹈等环节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进而喜欢蒙古族音乐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渗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律动(筷子舞》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人青春期,从心理上分析大都羞涩于个人在肢体上的表现。教师在课的一开始设计律动表演《筷子舞》,更多的是激起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喜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三)新课学习

  1、情境模拟,自然导人

  (1)教师讲解并模拟蒙古族的祝酒场面,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互动环节,使学生对蒙古族人文风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现场气氛是次要的,而学生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本环节时没有采用视频观看,而采用的'是教师的范唱和动作模拟。

  (2)教师由“祝酒场面”的表演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祝酒歌》。

  师:蒙古族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离不开马,“骏马”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第一大宝。那同学们知不知道第二大宝是什么呢?猜猜看!想一想!对,是大草原。

  (3)揭示课题《来自草原的歌》。

  2、作品欣赏,由表及里

  (1)初听作品,感受旋律美。

  师:首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前请大家轻轻闭上你的眼睛,根据老师朗诵的歌词,在脑海中想象你心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歌曲的歌词和意境自制了视频。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唯美的音画,就极大限制了学生对大草原的想象。所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地聆听歌曲,通过草原、彩蝶、骏马、牧羊姑娘等词语在学生脑海中勾勒自己心中的草原形象,为后期观看视频埋下伏笔。

  师生交流。

  (2)复听作品,体会音画美。

  ①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自制视频。②在学生被视频陶醉之时,和乐哼唱,并画出旋律线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预设学生回答: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师小结: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广,节奏工整,结构长,情绪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3)再听作品,用情抒发美。

  ①出示课件,介绍德德玛,感受她对家乡及歌唱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之情。②表现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师生交流,自然地引出歌曲《天堂》。

  3、作品欣赏,择机释情

  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乡比作“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象征着至高无上、快乐、纯洁。这个人就是对本民族音乐情有独钟的腾格尔。这首具有浓郁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天堂》是他自己创作和演唱的。那么我们来聆听感受这个“天堂”般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

  (1)欣赏歌曲,引出问题:①捕捉表情:陶醉而投人。②体会情绪:悠长并深情。③对比风格:激情对粗犷。④归纳主体:热爱并赞美。

  (2)演绎歌曲,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高潮部分的学唱,唤起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人情人境,情到深处,放飞心灵,宣泄情感,对歌曲进行演绎。

  4、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1)教师讲解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定义及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本课的两首蒙古族歌曲在创作上哪首采用了“长调”风格,哪首采用了“短调”风格。

  (3)聆听长调,师生交流。

  师:“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今天欣赏的两首蒙古族民歌都在创作上虽然都采用了“长调”风格,但是它们不是真正大草原的“长调”。诗人席慕容曾亲临大草原现场聆听了“长调”。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当你在大草原上听到长调的歌声,风能停止呼吸,云能停止移动,马能掉下眼泪,女人能停止挤奶,男人能拉住组绳。”可见长调带给人们的视听震撼有多么强烈。

  (4)结合实际,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①20xx年,国家正式将这种包括长调在内的“原生态唱法”列人“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说明国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崭新而深刻的认识。借助媒体展示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增进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②师生讨论模仿“长调”的特点:颤音。明确:这种歌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巧。

  5、课堂小结,给予希望

  今天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老师希望从你们身上能够看到这种宝贵文化的传播,将来把它放扬光大。

  课例点评

  首先,本课教学设计新颖,将“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家乡”为主线贯穿其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成功”,课堂的开场环节“筷子舞”热烈奔放,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期间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和教师良好的个人专业素质,为整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本课教学中难点突破自然,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从听、唱、跳、演等环节上自然地将重点一一化解。本课教学所选的两首欣赏歌曲均表达了一种隽永、深长、令人回味的深刻情感,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表现力上不如低段学生,比较矜持、害羞,故在表演环节上显得学生配合不够,但是音乐中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正需要一种深刻的沉静,反而弥补了学生的不足。

  第四,课堂总结环节设计得别出心裁。该教师打破了一贯的教师进行课堂总结的惯例,用一句话对本课进行了总结,效果显着。

  第五,授课教师教态良好,个人整体素质较高,专业能力强,调动学生能力强,语言流利、措辞严谨。

  第六,从国家课程教育改革来看,教师设置情境由旧知牵引新知,过渡自然、流畅,充分体现教改理念。自始至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师生有一种共同的心灵感悟,感受草原的美、大自然的美,使音乐知识融人心灵深处。

《草原》 教学设计16

  【教材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为2/4拍,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旋律明朗豪放、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家乡深深的挚爱。

  【学情分析】

  为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好奇、思维活跃、集中注意持久性较差,但容易对有趣、富有童趣的事物产生兴趣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蒙古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及热爱家乡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附点节奏、一字多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为歌曲选择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聆听音乐中指导学生随着音乐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学会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培养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轻快、柔美的声音准确的演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难点】感知附点节奏、一字多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铝板琴、筷子等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欢乐音乐课,快乐在进行,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我是今天的音乐向导,由我带领的X年X班快乐团即将出发,在出发之前,老师要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小小的民族舞,你们来猜一猜老师今天会带你们去哪里?

  师:大家猜出来老师跳的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了吗?

  生:……(蒙古、内蒙古)

  师:同学们可真棒!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走进大草原。内蒙古有美丽的草原,珍珠般的`湖泊,草原上驰骋着勇敢的蒙古人,那里牛羊、马匹、成群,水草肥美,天高云白,一座座蒙古包就像天上的星星洒落在草原上。

  师:蒙古人生活多姿多彩,他们热情好客,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他们每年的7、8月份是草原上最热闹的时候,他们会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有摔跤、骑马、射箭等体育项目,一个个英勇的蒙古人都特别的神气,我们来到了大草原,不仅要享受大草原的美丽,当然要感受一下来自大草原的歌声啊。

  二、学习新知,培养兴趣

  1、初听歌曲范唱、为歌曲打节奏,出示课题

  师: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牧民,去体验一下草原人的乐趣?那我们就把教室比作美丽、辽阔的大草原,现在你就是神气的小牧民,拿出筷子为歌曲打打节奏。根据乐谱中的提示每听到每一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就像我这样打击一次…

  师:大家说当小牧民的感觉好不好?草原的小伙伴说了,要想真正成为小牧民,还要会唱草原的歌曲,那就让我们来学学这首好听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再听歌曲熟悉旋律,感受节拍(划出旋律线)

  师: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一下,大草原中美丽的音符。和老师一起感受歌曲节拍、用我们的指尖划出大草原上的山山水水,划出优美的旋律线。你听…草原上的小牧民来啦!

  3、随琴用“la”音慢速的、轻声模唱旋律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是几拍子的呀?你们想不想试着感受一下呀!接下来,请跟随我的琴声,轻轻地用“la”音模唱旋律。注意!我们要轻轻地,不要吵醒大草原上睡着了的小动物们。

  4、随琴唱谱(接龙方式)

  师:同学们,大草原美不美啊。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大草原上的音符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合作来完成大草原的乐谱吧!(师生合作,由教师演唱每乐句前三小节的乐谱,学生负责演唱每乐句的最后一小节)【铝板琴】

  5、有感情朗读歌词

  师:刚刚同学们的旋律唱的非常棒,老师都好像在眼前看到了你们在大草原上嬉戏玩耍的场面了呢!但是音乐是流动的文字,我们要把歌词填进去,大草原才会更美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有表情地、有动作地,读一读、演一演,我读一句你跟读一句。大草原上的小朋友可说了,谁的表情不丰富、动作不夸张,照相机可就要拍不到他啦!

  强拍(拍手)弱拍(拍腿、骑马、硬手、耸肩)

  6、填词演唱(解决八度音程大跳、附点音符等难点)

  师:在刚才的读歌词的过程中,老师觉得你们就是蒙古族的小牧民,骑着马儿自由自在地奔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让我们跟着老师的琴声试着唱一唱吧!

  第一句:感受蓝天、感受白云(轻柔、大气)

  第二句:感受快乐、骑上小红马的喜悦(欢快、潇洒)

  第三句:注意跨八度演唱的地方、挥动鞭子动作(潇洒、快活)

  第四句:热爱家乡的美好心情(热爱、快乐)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唱得美美的,有的同学眼睛睁得亮亮的,让我们大家都像他们一样,用愉快、优美的声音来演唱,看看谁的表情最美啊,我们随着音乐完整的演唱一遍。再加上读词时候的小小律动,看看谁是草原上最帅气的小牧民!

  三、课堂展示,才艺比拼

  师: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唱歌的时候一定会是有舞蹈来搭配的。开动你的小脑筋,让我们为这首美妙的蒙古族歌曲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分组合作,来编一编好看的蒙古族舞蹈吧!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欣赏了你们的歌舞表演,老师很高兴。你们不仅唱得好听,会为歌曲伴奏,跳得也好看,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次快乐的草原之行眼看就要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来谈一谈(或者你有什么想对草原上的小伙伴说的吗?)

  师: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像她们一样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赞美自己的家乡,最后让我们骑上草原的小骏马,随着优美的音乐走出教室。

《草原》 教学设计17

  教学内容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本课九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具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投影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或修改栏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5草原的早晨

  3、引导解题:你见过草原吗?说说你对草原的印象?你在草原上见到过什么?

  二、指导看图

  老师带你们去看看草原好吗?出示投影片(草原)你觉得草原怎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三、指导初读课文

  1、要求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一

  1、谈话

  2、读题

  3、解题

  二

  看图说说草原怎么样。从哪儿可看出它的美,大?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三

  按要求自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草原》 教学设计1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附点八分音符,能在《小马跑来了》的活动中采用各种身势动作正确地进行节奏表现。

  2、能学会《大雁湖》,并随音乐吹奏《大雁湖》。

  教学重点

  1、演唱《大雁湖》,吹奏《大雁湖》。

  2、学习附点八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

  师:同学们,让我们唱着歌儿进教室吧。

  (引导学生随着《我是草原小骑手》边唱边拍手进教室,在座位上站好。)

  师:来跟着老师动一动。

  2、师生问好

  二、导学铺垫:游戏“我跳你猜”

  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和咱们律动时的动作中,知道咱们今天这节音乐课将要走进哪个民族吗?对于蒙古族,你们了解多少呢?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师:既然大家对蒙古族了解这么多,我们来玩一个“我跳你猜”的游戏。老师跳一个蒙古族舞蹈动作,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跟着老师学一学,那就更好了。

  A、“挤奶”动作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在蒙古族的舞蹈中会出现挤奶的动作呢?

  (课件展示草原上牛羊满地的风景,老师随风光片介绍。)

  B、“抖肩”动作

  C、“雄鹰展翅”动作

  D、“骑马”的动作

  三、新课教学

  1、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

  A、小马跑来了(初听与模击节奏)

  师:蒙古族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都有赛马的项目,瞧,有三匹小马过来了

  (课件展示:三匹小马分别拖着三条节奏出现。)

  第一匹:XXX|XXX|XXXX|XXXX||

  第二匹:XXXX|XXXX|XXXX|XXXX||

  第三匹:XXXX|XXXX|XXXX|XXXX||

  B、认识附点八分节奏

  C、节奏练习

  2、歌曲《大雁湖》

  A、初听歌曲

  师:刚才草原牧民用歌声表达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这儿有一群小牧民也唱起了他们自己的歌。

  (全班同学聆听《大雁湖》。)

  B、读谱

  C、跟唱

  3、吹奏《大雁湖》

  四、总结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歌乐声中,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美丽。让我们在这动听的音乐中结束这堂愉快的音乐课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学会演唱《可爱的羊群》这首歌曲。

  2、能学会跳简单的筷子舞,并随乐表演舞蹈。

  3、能认真听赏《牧歌》,感受草原的宽广与美丽。

  教学重点

  从听《牧歌》、唱《可爱的羊群》、跳筷子舞这三个内容中感受草原美丽的景象。

  教学难点

  学跳筷子舞

  教学过程

  一、清晨的草原

  1、听赏《牧歌》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段音乐,想象一下你到了哪里?

  A、初听第一段(感受基本情绪和意境)

  师:你觉得刚才的音乐美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请同学们说说聆听音乐的感受。)

  B、复听全曲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其中的一个乐段,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赏一遍。如果你觉得它很美,就随着音乐动一动。另外,这个乐段一共被重复了三次,如果你能记住它,能否在它第三次出现时用噜轻轻地跟着它哼哼。

  (全班聆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随乐律动,并在第三乐段时轻声哼唱主旋律。)

  C、视唱主旋律,介绍《牧歌》

  师:这是草原牧民用歌声来描绘的美丽的草原,所以这首歌曲就叫《牧歌》,是根据内蒙古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让我们再唱一唱它的主题吧。

  2、读谱唱歌

  A、模唱

  师:刚才的无伴奏合唱展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那么现在我们也来用美妙的声音表现清晨的草原,首先请大家听一听这段旋律,然后再用“噜”来模唱。

  B、识读乐谱

  (课件展示《可爱的羊群》的乐谱。)

  C、为音乐配画

  二、欢腾的草原

  1、用筷子为歌曲伴奏

  师:为了加强这种欢快的感觉,让我们用筷子为《可爱的羊群》伴奏好吗?

  师:刚才跟着老师用筷子伴奏的时候,除了筷子互相敲击之外,老师还敲击了身体的哪些部位?

  2、介绍筷子舞及蒙古族的其他舞蹈

  师:刚才你们随老师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和进行身体韵律的.变化,是不是使我们的动作具有了舞蹈的韵味?其实,老师带大家跳的就是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的筷子舞中的典型动作。

  师:蒙古族人民不仅能骑马射箭,而且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顶碗舞和筷子舞。今天我们就来跳一跳蒙古族人民特别喜爱的筷子舞吧。

  (老师随《可爱的羊群》音乐范跳。)

  师:这些动作你们熟悉吗?其实,我们只要把上节课“我跳你猜”环节中学到的动作和我们刚才敲击筷子的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筷子舞。

  (师生一起随乐跳筷子舞。)

  3、表演筷子舞

  三、总结

  师:照耀大地一天,太阳要回家了。忙碌了一天牧民们也要回家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唱起歌跳起舞,踏着夕阳回家吧。

《草原》 教学设计19

  教材分析:

  《草原上的盛会》重点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两项活动:摔跤比赛和骑马比赛。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条理清楚,文字优美,通俗易懂。

  学情分析: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要使学生真切感知蒙古风俗,必须通过朗读、观看、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那达慕”大会举办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理解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流利读文,了解“那达慕”盛会。

  难点:为什么说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谈话导入:

  1、师:看,一棵棵小松树坐得多么笔直挺拔,那老师送就给大家一首歌,请竖起你的

  小耳朵认真听。(播放音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一小节)

  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从歌中听到了哪些景物?

  生:汇报,相机出示词语。

  骏马草原牛羊鲜花彩蝶百鸟碧水晚霞牧羊姑娘

  2、师:看,这些词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知道画的是哪里吗?

  对,这首歌曲就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你去过草原吗?请你用上这些词语

  说说你眼中的草原。

  生:练习说话,师相机丰富语言,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也可背诵《敕勒歌》)

  师评价:看,同学们,语言是有生命的,你们用寥寥数语就为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其实,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盛会

  “盛”是我们学过的一个多音字,sheng盛会,cheng盛饭。

  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去看看这——(补全课题“上的”)

  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学盛会:

  1、师:(点击课题:盛会)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生:盛大的集会。

  师总结:看,这种给每个字组词的方法叫扩充解释法,这是我们解词常用的方法。

  2、师:那么,本文的盛会指什么呢?(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地自由

  朗读1-3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任务条)。

  填空:“草原上的盛会”是____,这是____(填民族)人民的盛会,举办时间是____,会场设在____,每年举办____次。

  3、师:合作力量大,我看到很多同桌已经完成了任务。

  生:汇报填空,随机解词。

  (1)“那达慕”:

  师:关于那达慕,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生:这是蒙语,娱乐、游戏。

  生: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生: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庆祝丰收表达喜悦。

  师:你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2)“蒙古族”:

  A、出示课件:蒙的多音字带组词

  B、这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你了解它吗?请你介绍收集到的蒙古族资料。

  生:这是一个游牧民族。

  生:他们住在蒙古包里。

  生:他们以奶和肉类为主。

  师:对,这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3)“盛夏或初秋”:(注意:不能是一次,题目问的是具体的时间)

  师:这个时间被称为?

  生:黄金季节。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这个季节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

  师:(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出示句子:千里草原,草绿水碧,牛壮羊肥。

  请你来读一读?他读得美不美?仅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草原的壮美,从中可以看出草原有三好: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这正是——黄金季节。

  (4)“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

  师:“水草丰美”和前文中的“草绿水碧”的意思相同,语言之美就在于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你知道什么是“开阔”吗?(生汇报),开阔有几种解释,我们来看看:

  A、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B、思想或心胸宽阔。C、使开阔。

  我们把“开阔”这个词语带到句子中看一看,应该选择那种解释呢?

  (带领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

  a 、旅行可以开阔眼界。(使开阔)

  b、雄鹰在开阔的天空中翱翔。(面积宽广)

  c 、哥哥是一个思路开阔,性格活泼的人。(心胸宽广)

  学法归纳: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读书时应该开动你的小脑袋多思考,多归纳。

  师:那达慕的会场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句子:“那达慕”会场设在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彩旗飞扬,雪白的.蒙古包星罗

  棋布地镶嵌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既壮观,又漂亮。

  练读句子: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录音笔放给孩子听,你认为哪里还可以读的更好?)

  理解词语:(出示图片),看,碧绿的草地的上蒙古包像什么?

  (像夜空中的小星星,像棋盘上散落的棋子)

  这就是“星罗棋布”。注意:这个词语不能用来形容星星和棋子本身。

  积累运用:“既壮观,又漂亮”写的是哪里?(会场)本句省略了主语。

  请你用“既......又......”练习造句,注意把话说完整。

  (5)“一次”:

  师:你从文中哪个词语提炼出来的?(一年一度)ABAC结构词,你还会哪些?

  学会积累,真棒!

  (6)小结第一部分:

  师:看书2、3自然段,请男女生合作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些情况?

  生:时间、地点、(相机板书)

  三、抓重点词,介绍盛会:

  师:那么,这盛会的精彩之处在又哪里呢?(出示课文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4-6段,画出重点词,请你做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情况,同桌练习。

  (1)汇报词语:摔跤彪形大汉身手不凡

  骑马拿手本领有老有小

  相机解词:彪形大汉——身材特点:魁梧强壮

  学习生字:汉,学生汇报,指导书写。

  (2)相机出示视频,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

  注意导游词和记者报道用语上有什么不同。

  相机提问:你好,导游,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学生汇报:因为骑马、摔跤是拿手本领。从小就在马背上摸爬滚打。

  (3)生:齐读4-6段。

  师:这是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方面?(板书:项目)观看了这样的那达慕盛会

  你的感受是什么?“精彩极了”(板书)

  四、总结拓展,深化爱国:

  1、你知道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那就是——爱我中华!

《草原》 教学设计20

  设计思想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举不胜举,那居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西湖,无不令我们神往,而那辽阔的草原更是个景色迷人的地方,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板书设计:

  风光美

  16、草原

  人情美

《草原》 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浏览了草原的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再次细细地游赏大草原的风光吧,小旅客们,准备好了吗?

  二、整体感知,浅淡感受

  1、欣赏草原风光,想一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播放课件)

  2、自由读文,把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语划下来。(板书:广阔、美丽、欢腾)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找出表现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而美丽的句子,跟同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

  (1)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引导学生理解:满眼绿色,铺

  (2)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风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引导学生体会:没过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引导理解嵌着,体会比喻句的作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除了青青的野草,清亮的湖水,水面还映出了什么?

  (4)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们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指导朗读)

  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同不穴,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让我们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课件演示按课文原句填空)

  2、锡林襄阳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桥梁一们很自然地就把上下文边起来了。如果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注意到这一点,那我们文章一定会写得更加通顺、流畅。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用朗读的方式感受草原的欢腾。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拿起笔,边听边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2)边听音乐边朗读。(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教师小结:

  四、总结延伸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小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我们的眼前有如此广阔美丽的草原,你想说些什么呢?(发散,引导学生热爱草原,保护环境)

《草原》 教学设计2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2.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碧千里、渲染、明朗、柔美、拘束、羞涩、天涯”等词语。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无比的画卷。今天,我们将和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草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二、美读课文,品味佳句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4.此时此刻,老舍先生有什么样的'感受。

  5.引导在多媒体欣赏中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领悟,感受情深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待客联欢话别

  4.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草原》 教学设计23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0 x 0 x 0 xx x x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歌教学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

  1、 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四、总结

《草原》 教学设计24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 教学设计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 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 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 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教育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 教学设计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

  那你告诉同学们,草原什么样?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学生对草原到底知道多少?会不会用联系的、发

  展的观点来认识草原上的生物和草原生态。)

  2、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草原生态的录像,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

  的'草原。

  (多媒体:“美丽的草原”。学生观赏草原。)

  (设计意图: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学生感受草原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

  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师:板书: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3、草原上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呢?你能画出几条食物链

  吗?(生:在实验报告单上写出几条食物链)

  4、画完以后同小组同学交流,谁愿意把你画的食物链展示给全班同学。(投

  影展示)

  5、现在我们以“草兔鹰”为例,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

  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填写报告单)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6、推测:如果上面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7、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这说明了什么呢?(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反馈汇报)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

  8、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草原上的动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让学生认识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这些动植物的减少是伴随着人类的破坏而产生的。)

  9、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这些动植物的减少,进而导致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后作出分析)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1、过渡语:人类肆无忌惮的破坏活动,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灾难很快就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去揭开的一个谜: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2、了解沙尘暴是什么?

  3、了解沙尘暴有什么危害?

  4、阅读教材上宁夏藤格里沙漠有关情况的介绍。

  5、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懂的问题。

  6、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了这块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四、思索: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做?

《草原》 教学设计2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 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 “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 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见过中国画吗?(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草原》 教学设计2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读

  1.通过刚刚学生的朗读比赛,我们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小结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草原》 教学设计29

  教学目标:

  1、认识“渲、勒”等4个生字,正确认读“渲染、勾勒”等词语,指导写“貌”。

  2、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句,运用“品读、联想”的方式,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初步领悟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运用“品读、联想”的方式,体会草原的风光美。

  难点:初步领悟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资源利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词语说美景:同学们,这里有一组词语,出声的读读:

  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

  奔驰的骏马

  洁白的羊群

  ……

  2、读了这些词语,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板书:草原老舍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样独特的草原促使大作家老舍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孩子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优美的词语圈画出来。

  生汇报词语

  好词语还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圈画了几个词语,一起来看看。

  PPT出示词语:

  渲染勾勒天涯低吟

  马蹄礼貌羞涩摔跤

  鄂温克内蒙古

  指名读

  指导写“貌”,强调多音字“蒙”(语流音变—内蒙古:注音是三声,读二声)。

  3、刚读了课文,谁来用你积累的词语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草原?

  生各抒己见,师引出课文主要内容: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领略景美。

  1、自由读读这一段,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感受到这又一个什么样的草原?你把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圈画出来。

  PPT出示:这是一个()的草原!

  生各抒己见,体会草原的风光美。

  2、悟情

  3、领悟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赏美景说词语

  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

  ()的空气

  ()的天空

  ()的小丘

  ()的羊群

  ()的草原

  说说自己家乡、城市的美景:

  ()的()

  ……

  2、布置作业:★美丽的大草原使老舍先生情不自禁赞叹、沉醉,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奇妙呢?试着写一小段话,用上“既……又……既……又……”。

  ★推荐阅读:散文:《又是一年芳草绿》。

  板书设计:

  1草原

  老舍

  风光美!

  人情美?

《草原》 教学设计30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美好热爱憧憬之情,感受蒙古明朗、豪放的音乐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会以小组合作、互助的形式进行二拍子的儿歌创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模拟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肢体语言的创造模仿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难点】

  能够初步体验到蒙古音乐粗狂的音乐风格,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团结少数民族的小朋友,喜欢并对我们的少数民族产生兴趣。

  三、教学准备

  PPT以及音频设备、钢琴、蒙古族服饰、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

  教师弹奏《马儿歌》,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做律动。

  2.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播放蒙古风土人情的视频,揭示课题。

  (2)教师通过视频感受本课歌曲旋律,请同学们谈感受。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了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景色,看到了马儿、小溪、蒙古包,听到了马蹄声、蒙古人民的歌声等,朗诵描写蒙古族的诗歌,仿佛带领同学们来到了蒙古大草原。

  (二)新课教授

  1.教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分4小组。

  2.创编蒙古族儿歌。

  3.教师出示歌曲节奏,同学们创编歌词。

  4.教师打节奏,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表演自己创编的作品。

  通过学生自己创编的歌词加入节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5.完整把创编的歌词表演。

  教师打节奏,学生完整表演自己所创作的歌词,在此环节,学生便已基本掌握了本首歌曲的节奏。

  6.教师范唱旋律并出示歌曲旋律。

  7.请同学们试唱一遍歌谱,并注意休止符和低音音符。

  在已经基本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试唱歌谱。

  8.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

  填上自己创编的歌词,加上旋律完整地演唱一遍。

  9.聆听《草原就是我的家》歌曲,听辨歌词。

  同学们美妙的歌声把蒙古族的小朋友也吸引过来了,教师播放本课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他们都唱了些什么?

  同学们回答出歌词内容,了解歌曲内容,引出本课课题。

  教师带领同学们按照节奏,把这首歌曲的歌词读一遍。

  10.学习附点八分节奏和注意休止音符。

  学生通过读歌词,和刚才同学们自己创编的歌曲对比,引出本课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并通过“知了”的`读法解决它。

  11.试唱乐谱,再加入歌词演唱歌曲

  注意一音多词、二分音符、附点八分节奏的正确演唱,有感情地演唱一遍歌曲。

  (三)巩固提高

  1.教师范唱(加律动),学生表演唱,交换唱

  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有感情地表演唱。

  2.请学生们自由表演唱(跟录音视频)

  3.播放视频,介绍那达慕大会

  4.分组模仿那达慕大会项目

  (播放背景音乐)赛 马、摔跤、射箭

  提问同学们都看到了哪些比赛项目,做简单的介绍,并分组进行模仿表演。

  5.用木棒打节奏,边唱边跳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老师很想记住你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请大家再次为我和台下的老师们表演唱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本课)。

《草原》 教学设计3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划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牧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想像,以加深课文内容的感受。

  二、教具安排:

  插图、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认识新偏旁(二)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

  (板:草原的早晨)领读:

  师:我国的内蒙古及两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早的树木,适应放牧牛羊。

  3、说能说说记住“原”学的办法。

  (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蹦跳着向前奔)

  另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读一节

  出示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这些词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交流

  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

  ②指名读第二小节

  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羊,牛生活的人。

  “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第三小节

  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4)复习巩固生字词

  ①认读

  ②结合认读生字教新偏旁

  三、作业

  1、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写出下列新偏旁的字:“扌”字旁 ( )

  “文”折文旁( )

  “厂”字头 ( )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另写生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工 远处 飘动

  (2)听写,说出“处”“牧”“原”的偏旁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①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 新绿铺满草原)

  时间 早晨 黎明

  ②口头填空:

  鞭声打破 宁静。 草原醒来了。

  (3)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过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着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了。一样)

  指导: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②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 奔向 草原牧民们 ,追赶那 。

  ③交流:一只只:羊儿多

  蹦跳着:羊儿欢快

  无边:草原大

  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④这一段写羊儿多,牧民欢乐,感情朗读。

  3、第三自然段

  ①只有一句话,谁会谁读

  ②写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③作者为什么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羊、云都是白色的,并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 )草原

  ( )羊群观点 ( )清香

  2、照例子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学写新字词

  完成有关练习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写好生字

  三、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五、部诵指导:

  ① 的 ,打破了 。 草原醒来了。

  ② 羊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追赶那 。

  ③ 羊儿像 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

  练习背诵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

  无 打 处 民 动 牧原新

  指名认读

  3、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牧、新”,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打:左高右低

  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平。

  牧:左右两部分一样高

  新:左右两边上面齐平,右边“斤”的竖拍长。

  无:独体字

  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平捺

  与“外”相区别

  七、作业:

  练习描红

  各自练习写生字,难写的多写几遍。

  板书: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赶

  一群群 飘动 歌声

  (多) (乐)

  教后小记: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上并没有立即就让学生看录像,一面是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这时,录相的加入让学生的疑问与图像相联系,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示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草原》 教学设计32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草原上》

  2、表演歌曲《草原上》

  3、音乐知识:四分、二分音符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影片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 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 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 sol la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 、5 、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 3 6 5 ― 6 2 5 ―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Ⅹ Ⅹ Ⅹ ―读一读 唱一唱 边拍手边读

  4、 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草原》 教学设计33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能够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答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准备 一幅鹰的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借助拼音,带着思考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用图导课。

  1.出示挂图。谈话: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们见过它吗?

  (贴图)

  2.出示课题,看看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借助拼音阅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再查查字典。

  三、说说有哪些词语不懂,现弄懂了哪些。

  四、正音。(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旋(xuán)、卷(juǎn)不要丢介母ü。

  “朝”是多音字。朝着(cháo)朝霞(zhāo)

  朝、逝、沙、尘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狂、汪、当、清这几个字是后鼻音,要读准确。

  五、认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仔细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

  3.如果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鹰能帮什么忙?

  六、组织小组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草原》 教学设计34

  教学内容:

  1、了解蒙古族

  2、熟唱内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3、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和歌曲的演唱,充分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让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草原。

  2、能够尝试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听、唱、跳体验蒙古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的美。

  教学设计:

  说草原——看草原——唱草原——听草原——跳草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播放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

  2、常规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谈话式导入

  “有哪位同学注意到了,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吉祥三宝)

  “它是哪一个民族的?”(蒙古族)

  “我们国家有56个少数民族,你还知道有哪些民族呢?看谁知道的最多。”(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傣族、彝族、汉族、朝鲜族、侗族……….)

  三、欣赏图片——草原风情

  教师适时讲解。

  (幻灯片4)蒙古包

  (幻灯片5)骑马——摔跤——射箭

  (幻灯片6)服饰

  四、新歌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

  1、学生随着歌曲范唱打拍子,在完整地聆听中感受熟悉歌曲的音调。 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2、有感情地读歌词

  3、听唱法学唱歌曲

  4、师生接龙唱

  5、学生展示

  6、集体唱

  教师总结:

  这是蒙古族最古老,有代表性的乐器。上方是马头,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琴箱,两根琴弦马尾做成,琴弓琴身是分开的。活象一匹半身的马。

  五、欣赏蒙古舞蹈片段

  喜欢蒙古舞蹈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学上一两个动作。

  1、顶碗舞

  2、筷子舞

  3、安代舞

  (逐一讲解)教师加以引导。

  六、创新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准备、创编

  2、学生现场评价

  3、教师引导连接,学生用所学动作为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编配舞蹈动作

  七、总结

  今天我们唱了蒙古,跳了蒙古,一起了解了蒙古,大家一定很想去那里看看吧!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让我们学好本领,长大以后,亲自到祖国的各地看看,走走吧。

《草原》 教学设计35

  一、播放关于草原的课件,教师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2、你认为《草原》中什么美?引导学生归纳出“景色美,人情美”

  三、教学“景色美”

   1、自由

  朗读课文,你最喜欢哪些景色?为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安排朗读指导与训练。

  四、教学“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还有什么也让我们不愿离去的吗?(人)

  1、小组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情美”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还知道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风俗吗?

  五、小导游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蒙古草原呢?

《草原》 教学设计36

  音乐教案:《草原上》教学设计

  一、设情激趣。感受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生:草原上有蓝天。

  生:有马,有牛,有羊。

  生:草原上有绿草。

  师:同学们,说的真美,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和清清的水。还有壮壮的奶牛,肥肥的羊儿和奔驰的骏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了解一下蒙古草原的风情。感受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吧。请坐。

  1.听辨节奏。

  ××︱×—︱××︱×—︱

  师:现在,我来打一条蒙古族歌曲节奏,你们能试着模仿吗?由强—弱。由弱—强。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现在来静静地听一首蒙古族歌曲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听着这首音乐,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我们前面练习的节奏呢?

  生:(感受到了。)

  师:好,这些节奏型就是这首乐曲中的基本节奏,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的重点节奏。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打这条节奏。《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做的不错,现在我们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好吗?听着音乐,跟着老师一起来做。

  (草原就是我的家律动)。

  二、学习歌曲,走进音乐。

  师:;同学们做的真棒,有点蒙古族感觉,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歌曲。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到底唱的是什么?(播放歌曲草原上)

  师: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生:蓝天

  生:羊儿叫

  生:草原好热闹。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抒情,激动。

  生:甜美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草原上》。

  师:首先,来认认我们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3。

  生:3.

  师:这个又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5。

  生:5.

  师:两个都说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音,大家一起说好吗?做出手势6。

  生:6.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学学这三个音的音高位置。同过这三个音的学习来学唱《草原上》这首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边唱边用手势体会音高。

  师:356,216,51653.

  356,216,12516.用手势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学习乐谱,乐句学会后连起来唱。

  师:我们现在用身体来感受一下音高的位置。老师带领学生根据音高的位置来用身体感受。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歌词,大声有感情的来朗读。

  生:朗读歌词。

  师:请同学再有感情,声音洪亮的来读读歌词。

  生:朗读歌词。

  师:老师领你们读一遍好吗?

  生:和老师一起很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很好。现在我们小声的跟着钢琴来试一试唱歌词。

  生:和着音乐小声唱歌词,一段。

  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不错,我们现再勇敢点再来唱一唱歌词吧。

  生:1遍。

  师:请同学们再唱的跳跃活泼一点,注意声音位置。

  师:弹琴伴奏。

  生:唱。

  师:注意长音的位置,发音要准。

  生:唱。

  师:让我们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激情饱满的再来做一回小牧民。还记得我们的节奏么?请你们在歌曲前奏部分打着节奏加进来好吗?(试一下老师带学生边哼着前奏曲边打节奏。)

  生:听着音乐唱。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草原上的天气会不会总是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呢?如果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小牧民会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即兴表演一下,老师来弹一段旋律,你们听到了什么,尽情来表现?《暴风雨》

  师:亲爱的同学们,暴风雨来的`这么猛烈,你们能勇敢的来面对,并用热情来战胜它,你们真是草原上的小英雄!让我们用激情饱满的歌声来赞美他好吗?大家穿上皮靴,带好头巾,骑上骏马,奔驰在草原,做一个勇敢的小牧民!

  生:骑在小凳子上表演唱。打节奏为自己伴奏。

  师:我的小勇士们,你们可真棒!看!这是什么?蒙古包,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吧。

  三、了解蒙古。

  师:在我国的北部地区,居住着勤劳,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民。那里有蓝蓝的天空。青青的绿草。静静的湖水和肥壮的牛羊。人们说着蒙古话,喝着马奶酒,吃着烤全羊,住着蒙古包,骑着骏马,挥舞着长鞭。潇洒的再草原上飞奔,所以也称蒙古族为马背上的民族。正如诗中所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垄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播放PPT配音乐天堂)

  师:谚语

  说的蒙古话,穹庐做居家,男人会三艺,妇孺能飞马,

  喝酒用大碗,吃肉用手抓,烧柴用牛粪,渴了喝奶茶,

  无歌不成礼,进门就是客,奶食不分家,户户养牛马!

  师:同学们,男人会三艺说的是哪三艺?

  生:(骑马,射箭,摔跤)

  师:妇孺能飞马是什么意思呢?

  生:妇女和小孩也很会骑马。

  师:这些谚语充分的体现了蒙古族人生活习性和热情好客和民俗风情的画面。

  四、拓展

  师:我们唱了蒙古族的歌曲,又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我们也学学跳蒙古族舞好吗?谁上来做做动作(3)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和我们刚才做的律动很像噢。

  师: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带好头巾一起来跳舞好吗?

  五、大家一起跳起来。(播放音乐)(圆圈位置)

  同学们,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音乐总是那么美好,请同学们记住我们今天的蒙古之行。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天天都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草原》 教学设计37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带着自豪、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一些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难点:

  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教学准备:

  CAI课件、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小星星、道具(绿彩绸)

  教学过程:

  一、引情激趣: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新朋友见面,来,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庆祝一下。(放〈草原赞歌〉进行蒙古舞律动。)

  二、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跳的真不错。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跳起这欢乐的舞蹈,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的美丽风景)

  师:前几天,老师去了一趟蒙古大草原,把那里一些美丽的风光带了回来,你们想不想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放课件《大草原》《牧歌》为背景音乐)

  师讲解:蒙古大草原在我国的北部,那里景色非常迷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在那里居住着以放牛、放马、放羊为生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人们特别豪放,喜欢赛马、射箭、摔跤,而且他们个个能歌善舞,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礼节。由于他们放养着许多牲畜,需要大量的水源和草地,因此他们要经常搬到不同的地方去居住,所以他们住在这样一个个容易装卸的“小房子”里。

  提问:谁知道这样的房子叫什么?(蒙古包)你知道的可真多,奖你一颗小星星。

  三、学习歌曲

  师: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勇敢、勤劳、善良的民族,因为他们都喜欢骑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前面有一群蒙古小朋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放范唱,老师带同学们按节奏晃动身体,感受歌曲。

  (听歌曲)

  师:谁能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骑马、射箭、摔跤。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

  2、老师弹琴范唱

  师:蒙古草原上的小姑娘也会骑马、射箭,下面我也来当一回蒙古人给大家演唱这首歌曲。如果老师唱的好,请同学们来点掌声,好不好?

  (老师范唱歌曲)

  3、闯关

  师:你们想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吗?(想)这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考验,你们有信心吗?(有)好,老师决定帮助你们,让我们一起来闯关。

  (!)按节奏说歌词

  师:进入第一关,按节奏说歌词。(老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a生在老师大的鼓声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的念歌词。

  (第三乐句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我们要注意“啊哈、嗬伊”的节奏,把每个字都说清楚。蒙古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b.学生边说歌词,边跟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c. 一二组念歌词, 三四组律动配合。

  (2) 演唱旋律

  师:进入第二关,演唱旋律。

  a.老师范唱

  师:先听老师来演唱,同学们用身体表现歌曲。

  b.老师弹琴,学生小声用la模唱。

  (老师指出学生唱的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七度、八度音程可通过模唱和教师的手势来引导)。

  c.老师学生对唱旋律。(师第一乐句,生第二乐句)

  ( 3 )学生演唱歌曲.

  师:进入第四关:自学演唱歌曲。

  a.学生随范唱自学歌曲。

  (放歌曲,让学生自己跟唱2遍)

  b.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老师用稍慢的速度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对唱的不准的音及时纠正)

  提问:歌曲哪一句抒发了学生自豪、愉快的心情呢?(学生回答)

  B.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弹琴。

  学生比较哪一种速度更适用。(稍慢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愉快、快乐的心情,稍快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自豪的心情)

  (4) 歌曲处理

  师:我刚才听见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唱的(范唱下滑音的部分)你们也一起来试一试,觉的这样唱好听吗?为什么?

  采用分组唱,一三组唱衬词,二四组唱其他部分;老师唱衬词,学生唱其他部分等,让学生风趣的演唱歌曲。

  四、合作、表现

  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首歌呢?(加上动作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脚和手打拍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全班同学分组。

  1、布置任务:各小组讨论、编创: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分组练习

  3、每组选代表上台表现歌曲。(用道具绿彩绸)

  4、 集体展示:播放动画,全体同学大胆表现。

  五、扩展、延伸

  师: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你们都成了神气的小骑手了!给自己来点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草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同时,草原儿女创作的音乐也丰富多采,有热烈奔放的,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深沉感人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天堂》。

  六、总结、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大草原迷人的风光,并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后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的草原歌曲。

《草原》 教学设计3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作者把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线交融在一起,随着空间的转移、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也在逐步加深,把这三者关系列出简图,可以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教学后记

  扎扎实实读书,让学生从语言环境中领悟重点难点,在语言环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产生意境,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 教学设计39

  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和本文包含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标:

  迅速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兵教兵、将教将”的洋思教学法。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家乡,他对草原充满了热爱。今天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草原,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吧。

  朗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段,教师进行评点。

  一、出示学习目标(一)(时间10分钟)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交流鲍尔吉·原野的主要作品。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云杉 长鬃 摩挲

  瞭望 辽远 冥想

  二、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

  1—6自然段将都市人与草原人观察景物的特点与方法作对比,得出草原的景物特点:景随步移,辽阔得让人眯起眼睛。

  7—10自然段 写草原的草给人的感受。

  13—15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时间10分钟)

  阅读课文1—10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句子。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2、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单一色的绿,在阳光下幻化出多种色调。)

  3、与航海者相比,草原与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壮阔,单一中呈现丰富。不同点:可以接触)

  4、为什么“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自由感,第二个感觉不自由

  (自由主要突出草原的`辽阔与伟大,不自由是指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四、出示目标(三)(5分钟)

  读课文13—15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表现作者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2、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是一种洒脱的心态,对金钱荣誉和地位毫不计较;对人生坦然自若,毫不张扬,永远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小结:作者从小在草原上长大,草原辽远苍茫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的人生态度非常洒脱,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五、当堂检测(15分钟)

  1、給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摩挲 摩挲 冥想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3、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目标设置明确,在朗读中感悟草原与城市、大海的不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感情。课堂气氛很活跃,书声琅琅,当堂检测效果很好,但学生对本文的哲理不容易理解,需要老师结合草原的环境加以点拨。

《草原》 教学设计40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草原》 教学设计41

总体构思:

  文章用极其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顺序,品味作品优美传神的语言,同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本课文应该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写景的顺序,品味大师精妙的语言。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景物描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读书方法,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布置的任务难易适中,既能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语

  农民的幸福是耕耘,工人的幸福是生产,画家的幸福是绘画,猎人的幸福是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树林和草原》,看猎人的幸福是什么?

  (二)散读

  1、读完后,每人说一句话:猎人的幸福是,他看见了的美丽景色(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归纳,不要求全,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学生说话时,允许其他学生质疑,若有质疑,要让学生读课文,互相探讨。

  (要点提示:猎人的幸福,自由自在、走进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他看见,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芳香的空气……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等美景)

  2、猎人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景的?(学生交流,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句:“黎明的时候”“在阳光底下”“太阳越升越高”“黄昏来临了”“夜幕降临了”,明确作者写景的顺序——时间顺序)。

  3、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选读

  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1、以“我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为话题说几句话。

  (1)要求说出欣赏的理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品味语言的妙处。

  (2)学生朗读中,注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小结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难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称赞道:“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让我们闻着“大自然芬芳的气息”,充满感情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其他段落学生齐读)

  (四)创读

  课文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点特别,你发现了吗?

  1、省略号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交流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要点提示:A表示省略

  B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C舒缓语气)

  2、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象,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3、展示成果,学生点评。

  (五)总结

  风景处处有,只要你有一颗美丽的心,你就能看见风儿从你身边悄悄经过,听见一朵朵开怀大笑,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大自然的美丽。

  (六)作业

  摘抄文中精彩的句子。

《草原》 教学设计42

  一、课标要求

  1.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介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教材从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那达慕大会等风俗习惯充分体现草原特色,课文围绕草原牧区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草原自然条件对牧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教材有许多余地,可以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师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显新课程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内蒙古草原有认知,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学上可以侧重内蒙古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组织教学,对内蒙古草原的独特风情进行探究,抓住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草原牧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这一难点,突出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七、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视频资料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2、讨论式学习3、直观教学法

  九、教学流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又是旅游的好时节,放下忙碌的工作学习,去哪玩呢?北国冰雪风光;北京、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热闹繁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已经神游了一番,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腾格尔的《天堂》来一场草原风情游吧!

  (二)草原风情游

  1、教师播放《天堂》并要求,请同学们用心观察感受,草原风情,旅行结束请说说你的旅游见闻。

  师:《天堂》优美的歌声将我们带到内蒙古大草原,在那蓝天碧草间,我们欣赏了大草原别样的风情,现在来说说你的旅游见闻吧!

  2、旅游见闻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见闻归类板书

  (说说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生活风情)

  蒙古袍(衣)、蒙古包(住)、骑马(行)、赛马、摔跤、射箭、马头琴(娱乐)

  师:刚才的旅行中我们没有看到蒙古族人民的饮食,他们吃什么呢?与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相同吗?请学生回答

  师:蓝天碧草间,穿着蒙古袍的牧民们,骑着骏马放牛羊,日落回到温馨的蒙古包,一家人吃着手把肉喝着奶茶,闲暇之余人们摔跤,赛马,拉起马头琴,或来一段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诉说着草原儿女对草原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生活别具风情,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草原牧民的生活与我们那么不同,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有关吗?让我们一探草原生活之谜。

  (三)草原生活探秘:探草原风情形成的原因。

  衣:蒙古袍

  出示服饰图与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思考:1.蒙古袍有什么特点?2.这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师:请同学们以“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为模板探究蒙古族人民食住行乐与草原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主探究仿写3分钟

  探究成果交流

  出示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出示: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不作展开补充)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教师稍作介绍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拓展:请学生说说勒勒车的优点,教师补充介绍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乐:出示四幅图,

  师:美丽的大草原孕育了多才多艺的蒙古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我们班也有很多才人,林祎宁同学擅长蒙古舞,让她给我们来一段。

  欣赏长调配蒙古族舞蹈(学生),欣赏后,

  师:长调刚才的配乐是什么?(长调)简介20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刚才的欣赏,我想大家对蒙古族的歌舞与草原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请同学来破解吧!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师: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我们来整理下:

  衣:蒙古袍—可以抵御风寒—便于高原放牧—草原

  食:奶茶和肉类—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饲养牛羊—草原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便于草原放牧—草原

  行:勒勒车、马—便于出行、驱赶牛羊—便于游牧生产、生活—草原

  乐: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擅长骑射—热爱草原

  长调——草原、骏马、牛羊——热爱草原

  舞蹈——抖肩、马步——骏马——热爱草原

  适应

  生产生活方式草原自然环境

  (四)追根究底:探寻大草原分布之谜。

  师:蒙古族牧民独特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是当地人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内蒙古自治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有5大草原(点击出示内蒙古卫星影像),其中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荣列中国五大最美丽的草原之一。请注意这两大草原在内蒙古的位置,它们在内蒙古的东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内蒙古优质草原分布在东部。让我们一探大草原分布之谜。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请同学观察内蒙古自治区降水变化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随着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自然景观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示四幅内蒙古不同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出:可见草原分布与降水有关。继续引导思考,内蒙古自治区降水为什么东多西少?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又因其东西跨经度大狭长的轮廓特点,自东向西远离海洋,降水逐渐减少。

  (五)今日草原

  师:大草原是牧民的家园,牧民们传承着祖先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但是岁月变迁,大草原也有了变化。去过内蒙古大草原的朋友给老师带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今日的大草原。

  1、草原喜与忧

  出示两张照片,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牧民们离开蒙古包,住进了现代化的洋房,开始定居生活,补充在大草原上你可能还会看到飞驰的汽车取代了勒勒车,牧民们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出示)这是大草原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你可能也会看到出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这是大草原令人担忧之处。

  师:牧民逐渐现代化的生活,草原草场资源的锐减,蒙古族牧民离大草原越来越远,长此以往,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会消亡吗?我们不免担忧,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草原文化。

  2、拯救草原文化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

  出示问题,同学思考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的建议很好,希望草原环境能日益好转,牧民在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后,也能保护传承草原独特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因为这正是草原风情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板书:

  草原风情

  草牧

  住:蒙古包

  原业行:骑马、勒勒车

  自然环境生活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草原》 教学设计43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三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初步体会祖国的广大,人民生活的幸福。

  3、借助相关材料,知道草原及牧民的概况,有意识的培养此方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些天我们跟随春姑娘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落在不同地方状态会不一样的小雨点,去过了可爱的小池塘,美丽的梅花山。今天,我们将要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草原

  (1)学习生字原。

  ①指名呼读音节yuan。(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教学厂字头。

  ③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引导用熟字记忆)

  (2)介绍草原:在我国的内蒙古以及西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并有一些耐旱的树木,这些地方适合放牧牛羊。

  3.春天到了,草原的

  早晨会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齐读课题。小朋友们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多拼读几遍)并且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刚才老师看到大家书读得特别起劲!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指名认读生字,读对了,其余学生跟读3遍。有没有生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说。小老师领读,齐读。

  (2)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指名说。

  羊和洋对比

  无和元作比

  处和外作比

  用“民”组词

  (3)(课件出示词语)生字认得不错,这些带有生字的词语会读吗?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4)这些词语读好了,读课文一定没有问题!

  (5)合作读,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文字里描写的画面。

  (6)下面老师想听听同学们朗读课文,谁愿意展示一下?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读后评议。

  (7) 领读几个长句子,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

  三、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师:课文读到这里,草原还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什么印象?全班交流。

  2.交流。

  3.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的脑海里也仿佛出现了铺满新绿的草原,欢乐的牛羊,牧羊人那婉转、悠扬、欢乐的歌声,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画面一定会深深的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草原的早晨真的很美,来,让我们一起把文章再读一遍。——————师生配乐读文。

  四、指导写字。

  处 打 动 牧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表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挂图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我紧扣了一个“情”字:

  一、在导入课文时,激发动机——入情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购物娱乐都很方便,但是对于草原确是陌生的。因此课的一开始,我即请孩子们听着优美的歌声,欣赏草原的画面。孩子们被优美的`歌声和美丽的草原美景所感染。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察觉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二、在感受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如何让孩子们“动情”呢?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描写。所以我主张“强化语感,淡化分析”。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把握感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饱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音乐、表演的艺术形式,让他们通过读去品味。例如:我在处理课文欢乐踊跃这一场景时,想方设法用音乐和图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们体会“涌出的…”、“蹦跳的…”、“跨上的…”、“追赶的…”这一欢乐的场景。此时此刻的课堂,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情感交流的草原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表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了,他们会情不自禁的进行抒发。我采用分小组进行赛读、点名诵读、小组选代表表情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尽情的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这节课,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起伏而推进、延续,使课堂变成了草原,孩子们成了羊儿、马儿……

  学完这一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图画。《美丽的草原》,远处,蓝天下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飘荡……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在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草原》 教学设计44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重点分析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分析理解重点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播放《草原》电视教材,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组织学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读读课文,

  3.指导勾画。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生词

  2.引导理解词语。

  3.引发思考,组织讨论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组织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

  3.组织交流、整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1、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2、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4、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5、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6、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7、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8、理解词语。

  9、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0、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11、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12、交流、整理:(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13、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重点分析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难点分析理解重点句子

  教具准备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引导思考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

  2.组织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学生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读文

  2.出示投影片:组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段

  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写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3、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4、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5、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6、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7、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8、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9、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10、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11、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1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13、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14、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 教学设计45

  教学内容:

  聆听:《挤奶舞》

  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挤奶舞》、《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感受绿色草原特有的生命活力,体验蒙古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感受表现牧民生活的乐曲情感。

  2、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探究草原的同时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草原的美,锻炼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能够用语言、舒展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听、唱、跳、说、画来体验蒙古音乐、表现蒙古音乐、感受蒙古音乐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生聆听,教师表演舞蹈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感知与体验)

  1、通过教师的舞蹈和民族服饰设问引入

  2、感受草原风光

  3、为画面选择合适音乐

  仔细聆听,(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段音乐的情绪,同时用动作做适当提示)

  学生选择并说说理由

  1、导言:我们接下来要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去欢快的舞蹈了,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跳吗?

  初听:在聆听《挤奶舞》的同时选放有关《挤奶舞》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

  2、律动

  老师把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基本动作教给学生:“硬肩”“笑肩”“挤奶”然后分小组进行表演。

  师:挤奶时大拇指要立起来…挽袖…“硬肩”是蒙古舞里最常用的动作…高兴时会用“笑肩”

  3、表现复听: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

  四、编创与活动

  导入:用多媒体出示画面,给学生介绍蒙古族的运动项目。

  1、出示课件,体验民俗。(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想不想参加他们的那达慕大会呢?

  2、动作创编与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请几位同学进行摔跤、射箭、骑马的表演,并为动作配音响。(象声词)

  (生分组兴致勃勃地进行即兴模仿和表演)

  师:请一组小朋友为参加比赛的蒙古族勇士们送点喝的。送点什么比较好呢?(启发学生说出马奶)

  师:请这组的小朋友开始挤马奶的表演。

  3、为动作找相应的节奏。

  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看一看歌谱。有哪些节奏和刚才我们练习过的摔跤、挤奶、射箭、骑马的节奏是相同的?它们分别出现几次?

  师:这些动作的下面有一组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哪些动作交朋友?(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并在电脑上点击出)

  挤奶摔跤射箭赛马

  XX XXXXX — X·X

  哒哒哒哒刷刷嘿—嗖·啪

  4、出示课件四幅画面师选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作出相应的声势表演。

  出示课件的四幅画面(摔跤、射箭、赛马、挤奶)。师选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作出相应的声势表演。(表演时,用《草原就是我的家》旋律伴奏,让学生和着音乐节拍作出表演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情绪和形象)

  五、歌曲表现(想象体验,创造表演)

  1、变换演唱形式

  2、(引导学生在其他学生唱时,为他们伴舞或伴奏)

  3、师生齐唱共舞。

  师:刚才我们用优美的舞蹈、甜美的歌声来表现了大草原的美,那你们想想还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美丽的大草原呢?小组讨论。

  4、师生共绘“草原图”,表现草原(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小组展示评价。

  5、小结

  导言:同学们非常的出色,歌曲唱得优美动听,那你们能不能听着音乐表演呢?

  (1)随着音乐自由表演歌曲。

  (2)分小组创编动作,互相表演,互相评价。

  (3)音的高低:学生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安静下来,结合学过的歌曲的旋律进行此练习。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形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舞蹈、表演、朗读、游戏、律动、画一画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草原》 教学设计46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想像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教具:投影、图 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示课题。

  在我国内蒙古,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草原,那就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盛夏时节,鲜花盛开,草原碧绿;深秋,金黄色的大草原在风的吹拂下翻滚着草波,景色十分迷人。你想马上欣赏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吗? 出示《锡林郭勒大草原》近照。

  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学生闭眼想象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名读 (自评—生评

  师:除了广阔,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

  画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

  集体交流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默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过渡:草原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儿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板书:动物 牧民 (放录象)

  问: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动物?他们各是怎样活动的?

  指名回答 自由读有关句子想象快了玩耍情景。

  (2)录象 牧童放牧场景

  学生欣赏说一说此情此景,随牧童一起放声歌唱。

  师: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心情如何?生充分谈一谈

  如果没有野草、湖水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的?进行保护环境教育。

  三、总结。

  朗读全文 问:(1)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锡林郭勒大草原?(2)课文第三段与上下段有什么联系?(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四、分层作业: A、抄写文中优美 句子 B、给课文配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

  9、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草 一望无际

  湖水 清亮

  花 各种各样

  欢腾世界 动物 欢跳

  牧民 高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板书:广阔美丽 欢腾的世界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 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一)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哪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段写出了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草原是怎样广阔美丽的?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2.估计学生情况及教师的对策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直铺向远方”说明广阔。

  教师的对策:①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泛读 重读 满眼绿色 出了广阔之外还写出了草原很美。②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教师对策:①理解:覆满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是覆满,并且说出理由

  ②理解: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教师问学生几岁了?让其中的一个孩子站起来。并且介绍草原上的草有你们这么高。

  ③读出自己的感受。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教师的对策:①问为什么说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像宝镜?

  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教师对策: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 )有( ),还有( ),散发着阵阵清香。

  3.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4.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5.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 ),最后是( )。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从那可以看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教师请学生先来回答。

  4.师生对读体会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教师读动物名及牧民,学生读它们的活动。)

  5.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及牧民的活动,分小组读。

  6.教师:让我们也和小牧民一起唱起来吧!放歌曲。

  四、课堂小结。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但是并不荒凉,而是充满了生机。我真想到西林郭勒大草原上去玩一玩。现在请你们作为小导游,带老师去西林郭勒大草原去旅游吧!

《草原》 教学设计4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谱和歌词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与演唱提高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著的性格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听唱法、讨论法、互评互学法、合作创新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牧歌新唱》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对草原的了解有多少?(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表现对大草原的了解)(《牧歌》的音乐做陪衬)

  有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的描写了草原的景色。草原美--美在她辽阔无边的胸怀,浓淡相间的绿色,这是草原的自然之美、温柔之美。然而,最令人热爱和向往的则是大草原的壮丽之美、流动之美,牧民们伴着高亢豪放的歌声快乐的舞蹈幸福的生活在美丽的草原上。同学们要爱护草原,让草原永远成为“人间的天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草原歌曲《天堂》,感受一下草原的美。

  提问:欣赏了这首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二、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师: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草原,除了内蒙古,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地方有草原?

  生:……

  师:据老师知道呀,在我国的西藏、宁夏、甘肃、四川、内蒙古、新疆等地方都有草原,在新疆的天山之南,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哈萨克族的牧民们就在这片草场上放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美丽的夏牧场》。

  打出字幕,出示本课课题

  1.初听:(教师电子琴弹唱)

  我们首先来欣赏这首歌曲,初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欣赏《美丽的夏牧场》,同时出示曲谱)

  2.朗读歌词:

  ①下面请同学们深情的朗读《美丽的夏牧场》的歌词。(学生自由朗读)

  ②找2——3名同学来朗读

  ③分男女生来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棒,老师都被你们的深情所感染。那谁能说一说第一段歌词描写什么?第二段歌词描写什么?

  (一段描写景色;二段描写牧民的生活)

  师:"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峰,近处有牛羊。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

  3.再次欣赏:

  师:下面大家再来听老师范唱一遍歌曲,同学们随音乐轻声的哼唱歌词

  4.随着琴声唱歌词。(2—3遍)

  师:在这首歌曲当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呢?为什么?

  5.完整演唱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气息,口型,声音位置要统一

  6.介绍阿肯

  师:在歌曲当中,提到了"阿肯",阿肯是谁呢?

  生:……

  师: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他们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除了在平日生产和生活中的即兴弹唱,阿肯的重要活动是参加哈萨克牧人聚会时的对唱。阿肯弹唱朗读歌词内容、很能表达哈萨克人的豪迈性格、反映天山草原的时代气息。所以大家特别尊敬他们。

  打出阿肯的图片

  三、课堂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1.渗透环保教育

  师:我们现在已经欣赏了草原的美景,学唱了优美的草原歌曲,已经能充分的感受到草原的美丽,但是,近年来草原沙化情况日益严重,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

  师:看来保护草原、热爱草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创编标语

  师:除了用歌声之外,你还想用哪些方式来保护草原呢?

  (1)写一段话或写一个主题标语。

  (2)把你创编的标语、写的话贴在黑板上!

  四、小结

  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大草原蕴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宝贵的风土民情,她所蕴含的生命的壮丽与伟大,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因此,我们要更加的了解草原,更加地热爱草原。可是,在新疆和内蒙古等草原的附近都有着大片的沙漠,只要一起风大片的尘土就扑向草原,使草原逐步沙化,今天的人们正在积极造林防沙,部分草原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改善,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的爱护草原,让草原成为我们人类永远的天堂。

《草原》 教学设计4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 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 草原

  一碧千里 大 绿 景美 (静态)

  热情迎客 (动态)

  款待 好客 人情美

《草原》 教学设计49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1、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①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②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③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2)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①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②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③分节读课文。

  A、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B、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④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⑤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2、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①出示句子:果然,( )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 )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②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③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告天气

  ④第二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蓝色的天边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也许能

  发现( )

  碰到( )

  也许能

  找到( )

  ①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学生填空。

  ②读读这首诗的第二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③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④第三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激地对鹰说——学生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3、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激情引读重点句,达到: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告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充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高呼吧!—学生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学生酝酿后齐呼。

  (六)板书:

  预告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草原》 教学设计50

  一、教学设计说明: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二、教学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呵”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媒体发选择和应用: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阔视野,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草原》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4-14

《草原》教学设计03-13

草原上教学设计04-06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06-21

《草原》教学设计(15篇)10-25

《草原》教学设计15篇05-17

《草原》教学反思12-01

草原教学反思05-01

《草原》教学反思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