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4 16:30: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

  A、自读设计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分析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课前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

  2、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积累运用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雎()2、韩傀()3、免冠徒跣()

  4、以头抢地()5、天下缟素()6、寡人谕矣()

  (二)难词难句有:

  【参考答案】

  (一)1、jū2、guī3、xiǎn4、qiāng5、gǎo6、yù

  (二)略。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的内容。

  2、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

  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二)文本探究

  1、唐雎是怎样与秦王展开斗争的?

  2、简析唐雎形象。

  3、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

  1、(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

  2、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3、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与动作描写来进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对比、反问、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

  1、(1)通“措”,置。(2)交换。(3)道歉。(4)明白。

  2、B。

  3、(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小结整理

  问题与疑惑

  B、诵读设计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通过诵读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学步骤

  一、自由朗读

  1、疏通生词,做到能读通。

  2、组内交流,解决难词句。

  教师作巡视辅导。

  二、练习诵读

  1、教师示范诵读。

  激励与激趣并重。

  2、学生自主诵读。

  (1)学习能力强者,要求做到全文诵读,并可提出诵读的问题。

  (2)学习能力较弱者,可选择诵读部分。教师鼓励其全文诵读。

  三、展示诵读

  1、纯背式诵读。

  可个人,可小组。可在座位上,可在讲台上。将课文诵读展示给全班。

  2、问题式诵读。

  如文意概括、人物分析等问题,诵读原文句,并适当分析来作回答。

  四、总结诵读。

  师生互动总结,教师进一步激励。

  课后反思

  C、趣读设计

  学习目标

  趣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学步骤

  一、自由朗读

  1、疏通生词,做到能读通。

  2、组内交流,解决难词句。

  教师作巡视辅导。

  二、趣读课文

  1、明确要求

  (1)教师点拨趣读,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2)激励与激趣并重。

  2、学生趣读。

  (1)速读比拼

  比一比谁读得快。

  (2)方式比拼

  比一比读法新颖。

  (3)创读比拼

  比一比谁通过改写或创编朗读更优秀。

  三、总结趣读。

  师生互动总结,教师进一步激励。

  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一、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四、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一、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

  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

  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

  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表现手法

  1、选材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自读思考】

  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

  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此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把握唐雎形象。

  课堂预设

  初读感知

  1.裸读(不借助资料和注释阅读),了解难词句和课文大意。

  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寝 缟素 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5

  一、新课导言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国吞并小国,那是平常而又平常。有一天,秦国想用方圆500里的土地来换方圆50里地的安陵国。其阴谋那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小小的安陵国如何自保,安陵国的命运有会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二、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读文,提出读不懂的字音、节奏等问题。

  2、订正字音、节奏,强调重点句子的读法。

  3、指生逐段读文,检查朗读的效果。

  4、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意。

  读了几遍课文后,大家能谈一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吗?请试着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谈:

  1、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吗?

  2、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谈之并适当点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阴谋,出色完成出使任务的事。(对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但不可浪费太多的时间,以致耽误下面的教学。但对于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概括的要指导:人、事、果。要注意全面、完整等原则)

  五、深入理解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出使,在秦国的朝廷上又有着怎样的一场谈判?请大家疏通文章,看文章是怎样一步步给我们展示整个过程的。

  可以采用自己翻译,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一人读大家翻译)翻译各节。

  翻译完一节概括一节的内容。(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接力,可以采用其他有趣的方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2、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3、唐雎一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以死相拼。

  4、唐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或秦王屈服。敬服)

  六、细部探究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点,你能谈一谈吗?

  学生找,并谈感想。

  师相机点拨:

  1、你觉着最能震撼你的一句话是?最能震撼你的一个动作是?

  2、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能体会出当时他的语气和心理吗?

  4、你能读给大家听么?

  5、老师改造一下,大家再评一评好吗?(如果学生不能体会出来,就用替换的方法,改语言,加修饰语,让学生体会。如:唐雎战战兢兢的说:“安陵君岂敢轻视大王,平时想巴结还没有机会,只是那地是他爸爸六给他的,希望大望就开开恩,不要再换了吧!”。唐雎哆哆嗦嗦地说:“俺想问问大王可以吗?你知道布衣发怒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

  6、读,让生读,再找生读。边读边板: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等等。

  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领会了唐雎这一任务形象,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声自由发言。

  通过秦王的表现,我们也更能体会唐雎形象的高大。这就是对比、衬托。(主要是文章的最后一节,可以让学生读之,思考可以看出什么,来引)

  七、总结拓展

  你能再举出其它外交官的么?能讲讲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吗?

  八、练习:

  《晏子使楚》相关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战国策》,了解时代背景。(难点)

  3.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重点)

  二、自主学习

  1.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三、合作探究

  1.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精讲解疑

  1.了解时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2.古代史书的几种体。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二)小结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

  2.编年体:《》《》《》。

  3.纪传体:《》。

  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疏通文义,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学习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精讲解疑

  1.总结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秦王色挠古义()今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今义:()。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二)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谢古:道歉今: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挠古:屈服今:(用手指)轻轻地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重点)

  二、自主学习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2.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经过: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

  秦王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吓)长跪而谢(折服)

  唐雎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四、精讲解疑

  1.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2. 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于他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略去不写。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找出秦王和唐雎对话的句子,说说他们的对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如:(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蛮横、强硬的质问语气;

  (唐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立场鲜明的反问语气;……

  (二)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1、课后练习、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2、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要字词句理解与积累。

  2、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唐雎辩论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法

  3、讲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多媒体显示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

  1、听课文朗读带,然后显示朗读课文。

  2、投影检测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四、再读课文,翻译全文

  1、显示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2、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明确,把握课文内容。

  3、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五、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六、作业设计

  1、复习本节课内容并预习课文。

  2、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搜集整理一些,在班级交流。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人物个性特征,品味古人凛然气节

  教学内容

  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周恩来与派克钢笔的故事导入,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的句子入题——凛然气节,板书标题。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故事情节

  2、勾画出随着情节发展的推进人物情态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设计图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别找出秦王和唐雎说的话(原文复述)

  2、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商讨并归纳人物各自特点,老师适时点拨

  3、总结人物刻画的主要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四、感受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并要很好揣摩人物个性特征

  2、朗读评价(师生兼评)

  五、拓展训练

  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训练,老师点评)

  六、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八、作业

  当堂背诵精彩对话(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段:

  1、重点字词:

  以:用,拿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

  逆:违背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若:像

  是:这样,如此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段: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谓:对

  公”先生尝:曾经

  伏、流:使……伏;使……流布衣:平民

  免:脱去徒:光着

  抢:撞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若:如果

  必:一定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评析:唐雎跟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史上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让秦王感到恐惧表现出维护国土的誓死决心

  第四段: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以:凭着

  徒:指以:因为

  2、品读第四段对话

  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五:整体感知课文,探讨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2

  【目标导航】

  1、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2、初步了解文言文翻译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特点。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学习导航】

  导入:由每日一个故事导入:

  在导入开始就布置任务(要求:这个故事是我从一篇古文上找到的,边看故事边思考,那些重点的字词,在原著上可能是怎样表述的.)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邀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子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文中的重点字,如果是古文,将如何表述)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新课互动:

  (小组内课堂预习)

  一、初读(自主学习 )

  1、利用工具书收集和介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或本 文的背景知识。

  2、给重点字词注音。

  唐雎( ) 怫然(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寡人谕( )矣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4、谈谈初读感悟(可以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5分钟)

  二、译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落实重点字词并串译加横线的句子。

  (请组长根据幻灯片提供的重点字词,组织组员迅速小组内合作讨论,争取小组内逐一落实重点字词并归纳总结该字词曾经学过的句子或用法)

  2、归纳总结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现象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6分钟)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三、析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自由质疑。

  (时间2分钟)

  四、诵读

  课堂竞背一二自然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不错意也()

  ⑵仓鹰击于殿上()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6、难句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 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 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 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怫然徒跣抢地韩傀缟素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习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08-04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1-08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汇编五篇10-24

【推荐】《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四篇10-2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冯唐的语录48条09-02

经典教学设计03-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6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