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1 10:17:12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锦集5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提高细致观察的能力。

  2、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知道树叶都有叶脉。

  活动准备:

  1、拓印树叶用的油泥、泥工板,圆柱形积木。

  2、《梧桐树叶叶脉什么样》的记录单、笔、胶棒、纸片梧桐树叶若干。

  3、叶脉书签、叶脉图片、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4、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拓印的内容。

  教师:叶子落下来了以后,时间久了会怎样呢?我们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留个影吧。

  2、用油泥拓印梧桐树叶,引出叶脉。

  (1)教师介绍新材料--油泥拓印梧桐树叶

  (2)幼儿操作,用油泥拓印树叶

  (3)教师: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许多细线呢?这些细线是什么?(叶脉)是否每片树叶都有这样的细线呢?

  3、观察梧桐树叶叶脉,探索其结构。

  (1)幼儿猜测并绘画叶脉。

  (2)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细致观察实物。

  (4)观察梧桐树叶脉的图片(ppt或实物)。

  (5)再次绘画叶脉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讨论叶脉的作用。

  教师:为什么梧桐树叶脉长的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像动物有血管一样,植物的身体里也长出了许多很细的管子,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另外叶脉还能支撑叶子。)

  5、拓展。

  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这里还一些其他的树叶,我们再看看,他们也有叶脉吗?观察一下他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刚才看到的梧桐树叶一样吗?

  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我们下次再来看一看,印一印,把更多的树叶叶脉的秘密告诉你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小汽车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行驶的情况,知道过大的斜坡,会使汽车翻掉。

  2、通过实验记录养成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三人一组、板、积木三块。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 与幼儿讨论小汽车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跑的有快又远。

  (2) 介绍记录方法。

  2、幼儿进行操作。

  3、讨论操作结果。

  教师:大家看了活动,很有收获,也有一些想法想和您交流。我们边回顾边交流好吗?

  杨:先说说设计这次活动的起因。现在的孩子不论男孩女孩都有小汽车,都玩过小汽车。从他们拥有的汽车档次来说有遥控的、装电池的赛车、最差的也是回力车。车有很多玩法却很简单。在玩得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多少知识经验。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引起幼儿开动脑筋去玩,同时获得有关汽车、摩擦力、惯性等方面的经验。养成记录总结的习惯。

  活动回顾: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和小朋友进行讨论怎样使我们的小汽车跑得又快又远。

  生1:用力推小汽车就跑的又快又远;

  生2:在斜坡上小汽车跑得又快又远。

  教师:孩子讨论的气氛特别热烈,情绪高昂,师生互动起来。

  杨:因为,我觉得这个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有话可说。在和幼儿课前非正式活动的讨论中,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这一活动内容的已有认识。现在,所研究讨论的问题正是幼儿自己提出的,也是幼儿很想了解的。

  教师:这正是体现了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幼儿感性趣的事物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活动回顾:介绍记录方法,尝试记录

  请小朋友把汽车跑得情况记录下来。

  师:没有到红线的在红线上打 √ ,没有到绿线的在绿线上打 √ ,超过绿线的在红旗上打 √ 。这个 × 表示什么呢?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这次翻车了,就要在 × 上打 √ 表示翻车。介绍积木的排列方法与记录结合起来。 红线 绿线 红线 绿线

  <<<123>>>

  教师:说实在的大班小朋友第一次尝试记录,大部分就能记录,很不简单。

  杨: 介绍表格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我在介绍的次序上做了简单的调整,从第二格红线开始讲起,逐步分析符号的意义,在和幼儿一同分析了前2格符号的意义后,让幼儿猜猜x符号的意义,增加了游戏的氛围也调动了情绪。特别是最后介绍圆圈的意义,运用排除的方法,带幼儿一次一次分析,帮助幼儿寻找最适合最正确的意义。这样幼儿的印象比较深,比较清晰。在第一次表格(较难)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更符合幼儿的水平。因此,效果较好。

  教师:一定要向您学习,学习您以孩子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因为第一次活动时,您发现了图表有问题,马上就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虽然部分孩子掌握的不尽如人意,导致我们老师对记录方法产生不同的意见。从这次活动中,我们发现只要从实际出发,挖掘孩子的潜力,就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再创造。

  教师:您现在觉得使用这张图表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杨:还有不足,横线标记,想改成竖线标记

  活动回顾:幼儿进行操作

  幼儿实际进行操作,教师在每组分别指导孩子,并且随时提醒幼儿记录,有问题时互相交流,使每个孩子都充分的活动。

  教师:孩子们玩尽兴了吗?愿意跟您回来进行讨论吗?

  杨:我觉得幼儿玩得很尽兴。因为,我给了他们充分的实验时间,大约有20 分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打断过幼儿的活动 。我给了他们活动时的自由空间包括活动空间和心理空间。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没有考虑的)情况,我都没有给予否定或不理睬。始终是充满鼓励地说:“你可以试试”“再去拿一张记录表”“给你换一辆小汽车。”我始终认为教师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引导、激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是科学实验活动的最高目标。即便这个问题是教师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也不知道答案的。

  教师: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您并未生硬干预,而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学习的'行列中去,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与孩子一起探索、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互相学习。我想我们老师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活动回顾:集体交流

  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记录图表,让幼儿指着自己的记录图表,说说在几块积木上跑的最快最远。

  生1:我是在搭第三块积木时,车跑得最快。

  生2:我是在搭两块积木时,车跑得最快。(这种回答最多)

  师:如果你们是小司机,喜欢在很高的斜坡

  上开车吗?

  生:喜欢。

  师:翻车也不怕吗?

  生:(情绪高涨)不怕。

  师:我们大班的小朋友都很勇敢,可是从很高的斜坡上掉下来会摔死的,车也会摔坏的。如果你出车祸,爸爸妈妈回伤心的,希望你们珍惜生命,不要在很高的斜坡上开车。

  教师:这一段交流促使孩子回顾、比较、梳理深化了记录活动,激发了孩子参与本次活动的热情。

  杨:在幼儿充分操作、记录的基础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结果进行小结。是希望幼儿把实验中的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的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推翻课前的假设——坡子越高车子跑得越快。并能把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动中。

  教师:您是否设计了后面的环节“在很高的斜坡上开车……”

  杨:幼儿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但尊重孩子的想法是我的宗旨,尊重不等于赞同。因此,我首先肯定了幼儿的勇敢精神。再引导幼儿珍惜爱惜生命,进行安全教育。这也是符合新纲要中的整合教育精神。把健康教育自然地结合进科学活动。

  教师:您在评价时,没有因为孩子们未按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而打断或不予理睬幼儿的讲述,而是引导幼儿珍惜爱惜生命,把安全教育融入到科学教育活动中。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杨:虽然有这个意识,也进行了尝试,但毕竟这是公开课中的意外情况,还是担心话题跑得太远,求稳的心态还是有的。

  教师:其实您还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果出车祸了,爸爸妈妈会怎样?老师同学会怎样?这又是一个生成活动的好题材。

  活动回顾:教师的体态语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调平稳,手势不多,随着内容进行有张有弛。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手势作邀请状,而且不停地用手抚摩孩子让他们平静下来。

  教师:您的手势运用的特别好,使孩子能感受到爱、尊重。这充分体现您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幼儿的态度。

  杨:课堂气氛很热烈,幼儿经过充分的实验,都有很多信息想和老师、小朋友交流分享。这时请幼儿回答问题,点名已不能控制局面,因此,用幅度较大的手势,被请到的幼儿知道这请我。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在我身边特兴奋的几个,我不听地摸他们的头提示他听听别人的意见。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对生活中影子的回顾,丰富对影子的认识。

  2、引导幼把见过的有趣的影子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能用绘画、标志符号的方式进行表征。

  3、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影子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几天提示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

  2、每个幼儿绘画用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主题

  组织幼儿谈话:

  1)、你见过影子吗?

  2)、你都见到过什么样的影子?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幼儿分组交流

  1)、先将幼儿分成六组。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所见过的影子。

  3)、尽量调动幼儿讲述的积极性。

  3、绘画影子

  引导幼儿将有趣的影子用绘画或标志符号的形式表征出来。

  4、展示幼儿作品。

  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在墙饰专栏中,并向大家介绍自己发现的有趣的影子现象。

  5、教师讲评。

  活动效果

  幼儿能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讲述自己在不同时间所见过的各种各样的影子,知道影子的变化,并能准确的画出不同影子的效果。本节活动目标达到,效果不错。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

  2、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水槽每组1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

  2、记录表1张,分类筐3个。

  3、《科学》下p.26~27。

  教学过程:

  一、猜测活动。

  1、请幼儿根据原有经验猜测:这些物体放在水里面,会有什么现象产生?是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

  2、将预测的结果记录在画册《沉下去浮上来》的表格中,并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动手尝试,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教师观察指导。

  2、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并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

  三、交流活动。

  1、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2、请幼儿将能沉下去、能浮上来以及既不浮也不沉的`物品分类放在筐里。

  四、拓展活动。

  1、你能让沉下去的棉花再浮起来吗?

  2、请幼儿想办法让浮起来的物品沉下去,让沉下去的物品浮起来。

  3、你知道游泳时为什么身体浮在水面上?

  4、说一说,海中的什么东西是根据沉浮原理制成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在一次秋游活动中,幼儿吃完塑料袋中的食品对空塑料袋产生了兴趣,他们一会儿拿着塑料袋东奔西跑,一会儿向袋中吹气,然后抓住袋口,张帆惊奇的发现“塑料袋怎么是鼓的?”我微笑着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塑料袋没有装东西,为什么是鼓鼓的?”孩子们纷纷地参与讨论,于是生成了“空气在那里”的科学活动。

  教师抓住偶发事件,尤其要多问少答,对孩子问答不急于给予肯定或直接给予答案,而是更多地鼓励幼儿去自主探索和发现。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3.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幼儿对空气进一步观察和试验的兴趣。

  4.丰富词汇:空气、气体、燃烧。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透明玻璃缸、蜡烛、火柴、烧杯。

  2.幼儿操作材料:①每桌一盆清水;②塑料瓶、吸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塑料袋若干。③幼儿记录单每人一份(见附图),每人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实验,引起兴趣

  实验:先给幼儿看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问:水已经没过了杯子,手帕会不会湿?问: 手帕为什么没有湿?

  重复上面实验,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后,放出杯子中的'空气(有气泡冒出),问:这次手帕会不会湿?取出杯子,手帕湿了。问: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两次有什么不同?

  教师: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第一次没有放出空气。水进不去,手帕没湿;第二次放出了杯中的空气,水进去了,手帕就湿了,我们看到的气泡就是空气(丰富词汇:空气)。

  二、探索活动——“空气在哪里”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杯子里面有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让我们找一找。一些小物品:空瓶子、吹气玩具、吸管、石头、泥块等。

  1.请幼儿凭借已有经验第一次记录操作单。

  教师将幼儿的记录汇总在黑板上,鼓励幼儿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

  2.幼儿操作后第二次记录操作单。

  让幼儿自由摆弄这些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教师要求幼儿操作一样记录一次。

  教师:通过记录单中结果的前后对比,加深了幼儿对空气的印象: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空气,没有空隙的地方,就没有空气。

  三、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存在着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杯中的空气、身体周围的空气。明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请幼儿观察吹气玩具:用手挤压,感觉到有空气流出;松开,又可感觉到有空气吸入。明确:空气是可以到处跑的,这种现象叫空气流动。

  教师:原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丰富词汇:气体)。

  四、空气能帮我们干什么

  教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会流动的气体,那么空气能有什么用途呢?

  1.请幼儿做憋气实验,问:有什么感觉?得出结论: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

  2.实验:将两支蜡烛用火柴点燃,同时盖上一大一小两个烧杯,让幼儿观察蜡烛慢慢熄灭的过程,然后提问:

   ①蜡烛怎么样了?

   ②是同时熄灭的吗?

   ③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就熄灭了?为什么盖小杯子的先灭,盖大杯子的后灭呢?

  教师:盖上杯子,空气进不去了,蜡烛就灭了。小杯子里的空气少,先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后灭。也就是说:空气可以帮助燃烧(丰富词汇:燃烧)。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想一想,找一找,空气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你长大以后还想让空气帮助人们做什么?每人一个塑料袋,请幼儿出去找空气。并利用游戏时间,带领幼儿做有关空气的各种小实验。

  记录单附图:

  (画吸管)

  (画石头)

  (画泥块)

  (画塑料玩具)

  (画塑料袋)

  (画小手)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2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大班科学教案06-13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7

《花》大班科学教案02-28

大班科学教案:风01-02

大班科学教案【热门】02-25

大班科学教案【荐】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