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

时间:2023-03-09 16:32:42 教案 我要投稿

《夜书所见》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3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夜书所见》教案4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稚纶侧莓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促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夜书所见》教案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6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案7

  一、导入

  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天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

  夜书所见:见:看见;书:写(书: 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诗人夜晚看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

  1、按要求自读三遍

  2、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3、出示生字带读,挑(tio) 促(cù) 深(shn)

  4、齐读两遍 出示图片

  5、出示词语

  萧萧 促织 篱落 夜深

  6、书写

  促 深

  7、生写两遍

  三、解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2名)

  2、齐读1遍

  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梧叶飘飞

  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江面清冷

  听到:秋风;萧萧。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

  没有白天的热闹,现在只

  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作者此时的心境写照吗?

  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

  第二句,该画什么

  (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哺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热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寒(感到寒冷)

  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寒(感到孤苦)

  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寒(感到寂寞)

  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3)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身在他乡的诗人看到了什么?

  一.二句

  (4)梧叶(比较夏天)

  江面(比较白天)

  三、四句

  (1)篱落,灯

  四、品读

  1、指导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读

  3、赞读

  五、拓展《静夜思》

  身在他乡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想家,秋天的秋容秋貌

  秋天的一草一木

  本课我们要学习一首秋天思念家乡的诗,板书《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8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夜书所见》教案9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10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

  (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11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 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书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教案13

  教材简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1、 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2、为什么总是想家?

  3、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4、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课件: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是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齐读题目。

  5、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6、“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7、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8、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9、“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10、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课件出示:全诗】。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2、【课件出示生字】谁来拼拼音?

  3、【课件出示生字: “促、深” 】这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4、这首诗的左下角有【课件出示:“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5、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

  6、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7、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背一次。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课件出示:前两句】 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2、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课件出示:“秋风、落叶、寒冷,江上刮来秋风??”】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3、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课件出示:孤单、寂寞、苦闷。】

  4、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5、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课件出示: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客情” 就是作客的思乡之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课件出示:前两句】

  6、现在来学后两句诗【课件出示:后两句 】。【课件出示插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7、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8、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9、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10、【课件出示:“知”】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料定)

  11、这些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12、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13、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

  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14、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课件出示:全诗】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15、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16、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课件播放: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17、(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18、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19、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睡不着,越兴奋。)

  20、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21、你们看:“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22、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现在我们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课件出示:诗意】

  四、拓展阅读

  1、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一定会成为现代小诗人的。

  五、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1、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2、CAI:出示画面

  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一)理解“月黑”

  1、 指名说

  2、 指导理解诗意

  3、 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

  4、 师描述: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5、师相机板书:月黑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6、指导朗读

  (二)理解“孤光”

  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

  2、生谈体会。指出“点点灯火”的错误

  3、师:你抓住了“孤光”,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板书:孤光)

  4、指名读

  (三)理解“一点萤”

  1、师:那你们还从哪知道是一盏渔灯呢?

  2、生谈体会

  3、师: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板书:一点萤)

  【CAI:隐去岸边灯光】

  4、指导朗读

  师:天地一片漆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盏渔灯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可是它的光虽然微弱但是在漆黑的夜晚却显得特别明亮。难怪诗人说“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自己试试读读吧!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2、生描述画面生读第二句

  师:你们说的景象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么办呢?他没有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啊。

  3、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4、师CAI: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

  5、同位互读

  6、指导朗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板书:散作---满河星)

  7、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1、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2、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特别美,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你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

  【板书设计】

  舟 夜 书 所见

  月黑

  ↓见

  渔灯

  一点萤→满河星

  散作

《夜书所见》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夜书所见》教案】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教案01-28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2-02

夜书所见说课稿11-08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04-21

所见的教案02-26

《平安夜》教案12-06

平安夜教案12-09

平安夜的教案12-10

平安夜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