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

时间:2024-10-26 09:21:2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的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的教案集锦15篇

语文的教案1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1》。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诗歌,通过读诗,感悟湖边景色的美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CAI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金波先生描绘的湖景,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金波先生的脚步去湖边慢慢欣赏、细细体会吧。去的路上和我们的生词朋友打个招呼吧。

  CAI课件出示词语:

  风景、翡翠、镜子、微风、旋转

  播送、弹琴、青蛙、假日、野果

  捧着、追着、唱片、波纹、啄木鸟

  二、学习第一部分(1——4行)

  1、指名读1—4行。

  2、我们来到湖边看到什么?

  3、学生交流。

  (1)我看到了湖很圆。(板书:圆)

  指导朗读:林中有一池圆圆的湖水。(评价——多么圆的湖水啊;能再圆一点吗)

  (2)我看到湖水很亮。(板书:亮)

  ①指名读:湖水亮得像面镜子,照得见人,假如我们把头一伸,都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影了!

  ②引读:那这面镜子能照出人的身影,还能照出白云、青山、树木、小草……

  ③指导朗读:湖水亮得像面镜子。(评价——亮得再耀眼些;在闪闪发光呢)

  (3)我看到了湖水很绿。(板书:绿)

  ①绿得像什么?

  ②见过翡翠吗?(CAI:翡翠)

  ③师:作者用打比方的写法让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这片翠绿的湖水。

  ④你能用自己话来描述或说一说这绿色的湖水吗?

  4、过渡:这是一池圆圆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亮得像面镜子,绿得像块翡翠,真美呀!(CAI出示:它亮得像面镜子,它绿得像块翡翠)师生合作读2—4行!

  5、师:这一池圆圆的湖水,亮如明镜,绿如翡翠,天上的白云、远处的青山、旁边的花草树木都忍不住把自己的影子映照在湖里,难怪诗人称赞道——(生齐答:这里的风景最美)(CAI出示)

  三、学习第二部分(5——8行)

  1、过渡: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湖面平静时的美景,咦?好凉快啊,起风了,大家快来看看湖面有变化吗?请同学读5—8行。

  2、谁来说说湖面的变化?

  3、当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了阵阵涟漪,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CAI出示:波纹一圈追着一圈)

  4、从“追”体会到什么?(活泼可爱)

  5、当微风吹过湖面时,水波扩散开来,波纹一圈一圈,又一圈,真是一圈追着一圈。多有趣呀?谁还想读读?(感情朗读)

  5、波纹一圈追着一圈像什么?(大唱片)

  6、什么是大唱片?(CAI出示)

  7、这是什么句?(比喻句)

  8、是啊,水波纹一圈追着一圈,就好像一张大唱片。阳光洒在湖面上的时候,湖面波光粼粼的,真美啊!(CAI出示)

  (1)、女、男生分别读。

  (2)、(CAI播放音乐)体会湖的美。拿起书,一起读读1—8行吧!

  四、学习第三部分(9——16行)

  1、过渡:这圆圆的湖水就像一张发光的大唱片,在林中草地上旋转,鸟类和昆虫也加入例如这场音乐会。听,它为我们播送出了好听的音乐呢。自己读读9—16行。

  2、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贴——蟋蟀、小鸟、啄木鸟、、青蛙的图片]

  3、下面在小组里和组员交流一下:你喜欢哪种音乐,为什么?(生交流并模仿)

  4、听听这段音乐,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呢!(CAI:这四种动物发出的声音)

  5、刚才大家模仿的,听到的这些声音在书上用象声词表达出来了,在我们的写作当中,适当地运用这些象声词就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6、这段话写得如此生动,不仅是进行了象声词的描写,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拟人)

  7、琴声,歌声,敲大声奏响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现在,咱们一起去奏响这首曲子吧!(感情朗读)

  8、你们读得这么带劲,让我都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这一部分了,行吗?咱们看着屏幕,合作着读读吧!(CAI出示)

  五、学习第四部分(17——20行)

  1、过渡:这里简直就是鸟与昆虫栖息的天堂啊!看着这优美的风景,听着这优美的音乐,我情不自禁地坐了下来,我的旁边也来了一群孩子,他们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的17—20行。

  2、他们在干什么?

  3、“美妙”是什么意思?能在文中找到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好听)

  4、“一面……一面……”可以换个什么词?(一边……一边……)

  5、如果你来到这么美的湖边,你会做什么?(仿照书上的句子练习说话)

  6、感情朗读。(CAI出示)

  六、总结全文

  1、过渡:在湖边走完了这圈,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

  2、师:我和你们一样都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的画卷,好听的音乐中了。那让咱们合着音乐再感受一番吧!(CAI配乐)

  3、欣赏湖的图片。(CAI出示)

  4、发散思维:你知道武汉有多少湖吗?你知道哪些湖?

  5、拓展作业:画或者写你最喜欢的武汉的湖。

  七、书写指导。

  附板书设计:

  湖

  圆圈(亮、绿)

  四周的图片

语文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创见的能力,尤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4、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5、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材分析

  对于人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这篇文章被选进九年级课本上册,对学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播,随时播种。这篇课文以小见大,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对我们中学生是个很好的启发,引领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点拨释疑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2、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

  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吗?谁能说说这完整的人生像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1.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

  2.时代背景

  作者源于直接或简接体验,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2、请几个同学朗读全文,一个人一个自然段,请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思考: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

  四、合作探究

  1、勃兰兑斯不仅仅是把人生比做高塔,他还将人生比做什么呢?

  2、模仿勃兰兑斯的语句来一段。请注意,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五:拓展延伸

  勃兰兑斯将人生所作的后面三个比喻: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分别照应的有三种人,谁说说看是哪三种人?

  明确:地洞里挖掘的人,就是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政治家、军事家吧;工场劳动的人,就是普通的劳动者。

  师:说得很好。勃兰兑斯的三种人是不是将人类全部概括进去了呢?

  生:我觉得还没有。比如说像我们,全世界的学生也是人类的一员,而这三种人中却没有我们啊。

  今天,我们读了勃兰兑斯的《人生》,使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还有许多精典的名篇,哪个同学还知道哪些名人对人生做过最经典的论述?

  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台湾女作家三毛关于人生也有很精彩的描述:“婴儿诞生,一般人并不知晓婴儿的未来,可是都说——恭喜!恭喜!某人死了,一般人也不明白死后的世界,却说——!可惜!可惜!”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给同学们推荐一个人,他就是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培根,他写的《论人生》很有名气,有可能的话,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这本书。我们国家也有不少的优秀作家对人生也有很精彩的思考,比如冰心、鲁迅等,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相关文章,并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注意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然后我们来一起交流,看谁写的。

语文的教案4

  一、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

  (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

  (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学生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语文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疲惫龟裂攥”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体验、想像等手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4、感悟独特的语言现象,以及表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牵挂》片断,在温婉如丝藤般的小提琴声中,学生静静欣赏。

  2、一生深情诵读。

  师深情述说:她就是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

  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3.学生深情地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失魂落魄疲惫龟裂攥一听水果罐头

  “龟裂”多音字,图片理解;“攥”读音,意思。“听”是量词。

  3、概括主要内容。

  用上“失魂落魄”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受家境

  1、从理解“失魂落魄”切入,想象我“失魂落魄”的样子。板书:失魂落魄

  2、读1——4段,感受家境的贫穷。

  重点学习句子:(1)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通过“从来没有一次”和“这么多钱”的反复,体会一元多钱对我家来说很珍贵。)板书:穷

  补充介绍当时一元钱可以买的生活用品。

  玉米11.5斤×0.087元/斤=1.00元(供应价)

  鸡蛋10个×0.10元/个=1.00元

  鲤鱼5斤×0.20元/斤=1.00元

  梭子蟹4.35斤×0.23元/斤=1.00元

  酱油10斤×0.10元/斤=1.00元

  牛肉3.33斤×0.30元/斤=1.00元

  豆油1.15斤×0.87元/斤=1.00元

  花生油1.16斤×0.86元/斤=1.00元

  作业本16本,普通铅笔33支,橡皮50枚。

  (2)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理解“吃进肚子里了”)

  3、虽然家境贫寒,却阻挡不了我热爱书的热情,读句子。

  (1)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2)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四、研读课文,锁定形象

  1、所以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打算要钱,(出示句子: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是什么让我连为之“失魂落魄”的《青年近卫军》也不要了?读课文5—29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反复读一读,把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2、预设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②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3、反复品读重点句子,了解描写方法,领会个中情感,感受母亲之苦。

  第一层次:凭语言的直觉感知,让学生读出母亲来。

  (1)这句话在描写母亲的'什么?

  (2)读着读着,出现在你面前的那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啊?

  第二层次:通过重点词语的想象感悟,立足真实体验,读出母亲的劳苦、疲惫

  (1)锁定重点:

  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疲惫的眼神,褐色的口罩,立刻

  (2)重点感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表达上的作用。

  ●同学们,这句话通常可以这么说: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但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你想过吗?(出示句子)

  ●学生反复咀嚼,悟出句子中所包含的情感——作者目睹母亲艰辛工作后的非常心痛,非常吃惊,非常愧疚

  ●小结:从这句话中能读出那么多的“非常”都是因为这反复的“我的母亲”在起作用。

  ●指导朗读

  (3)迁移学习反复句子的表达作用

  ●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再次感悟“立刻”反复的作用。

  4、读对话,从母亲的语言感受形象

  出示17——29小节,师生分角色朗读。说说从母亲的语言又感受到了什么?(急着工作赚钱,给孩子买书毫不犹豫,通情达理)

  五、品读语言,感悟情怀。

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认读字。

  2、能力目标: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关联词语造句。

  3、情感目标: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格,并能正确表达。

  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语文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

  2、体会诗歌感情要注意抓住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3、领悟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4、背诵全诗,积累名句

  预习学案

  一、知人论世(看课本注释1及《导学练》)

  1、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

  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苏轼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2、——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课堂学案

  二、导入新课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我们学过他的《赤壁怀古》,领略他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旷达,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三、检查预习

  诗句默写

  回首向来萧洒处,

  竹杖芒鞋轻胜马,

  寄蜉蝣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答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休将白发唱黄鸡

  让学生朗读写作背景

  听朗读,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本词

  四、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所以“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只要想想苏公一生坎坷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确实如此,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了,这句话描绘出了他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有力的强化了作者面对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的超然情怀。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来解释一下,“回去,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的表现和与众不同的个性使我们很自然的想到谁?

  ——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陶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庄子、陶潜隐居出世,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面对穷困坚守节操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邪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即作者的思想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而是自归于心)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不需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无处可逃,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所以,词中通过对沙湖道中遇雨这件极为平常的生活小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五、自主探究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步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神韵,表现了词人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

  2、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检测学案

  六、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我们看注释了解这首词的背景,找一下表达情感的词,做下面各题

  1、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本词借孤鸿来表达无人理解的忧愤,同时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渲染自己幽独凄清的心境,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一样的,但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却截然相反,本词塑造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正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借咏雁来抒发个人幽愤寂苦之情。

  七、总结

  1、回顾一下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语文的教案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词,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运动。

  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同时认识2个偏旁部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世课文插图2)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对,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足球的自我介绍。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要求:边读边画小节号、生字词,把生字字音读准。

  3、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4、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2)正音:庆、功、皇、门、祝。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出示:我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那个时候/只有皇帝过生日/才用我来庆祝。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6、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8、齐读课文。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示字旁、巾字底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4、反馈:检查运、带的笔顺。

  5、指导写字:纪、带。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纪、祝扩词。

  二、新授

  1、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读换后,你知道了什么?

  (2)年纪一大把喽是什么意思?

  (3)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读第二自然段。

  (1)为什么足球的年纪一大把呢?

  (2)谁通过查资料知道:足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3)足球那么风行全世界,原来可是我国的祖先发明的,你想说什么?

  有感情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能感受到足球是最流行的运动吗?说说看。

  (3)为什么足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呢?

  (多媒体显示:20xx年10月7日,我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举国欢腾的场面。)

  4、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指名读得最好的几个同学读课文。

  2、你能做个足球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同桌互相介绍。

  3、指名介绍,评析。

  板书设计:历史长

  17、我叫足球

  给别人带来欢乐

  教学后记:1、有部分学生还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本课,懂得了足球的意义所在。了解更多的有关足球的知识。

语文的教案9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看图渎韵文识字,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1个只识不写的字。第三部分是练习。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的欢乐场面,以及祭扫革命烈士时庄严肃穆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智育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小田字格上的1个生字只识不认识“手字旁”;理解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9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全家人围在一起在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饺子]

  (2)过春节了,亲朋好友互相拜访表示节日的祝贺,这叫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拜年]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四、指名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

  五、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看看挂图,想想字义

  六、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七、小结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扫、拜、墓、踏”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不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扫、拜、墓”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词卡:龙舟、端午]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机出示词卡:粽子]

  2.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4)学生借助拼音读以上生字词。

  (5)指名认读、正音。

  如:“粽子、月饼”中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3.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有哪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中秋)端午节,民间风俗是什么?(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呢?(全家人要团圆,吃月饼)

  三、指导读韵文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范读、自由读、互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团、饺、饼、端”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描红书田字格里的生字。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5.认读课后词语。

  6.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词语。

  7.听写词语,检测效果,及时反馈。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课文将两组容易混淆偏旁的生词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第一组词语介绍了—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第二组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第三组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第四组词语介绍了一些植物。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诵。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教学要求】

  德育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育目标:1.学会奉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新词。

  2.比较“木禾”、“竹艹”两组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区别形近偏旁。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前面两课和这一课都是看图读韵文识字,而本课还通过形近偏旁 的比较来识字。板书课题:识字3(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一),复习“木字旁”、“禾字旁”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棵树)

  (2)复习“木字旁”。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

  (4)复习“禾字旁”。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1.这些是什么树?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松柏、杨柳]

  2.你们知道松树、柏树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吗?(松树、柏树的叫子常年都是绿色的)

  3.出示词卡:桌椅

  4.春天到了农民伯伯把什么插在田里?[秧苗]

  5.秋天到了,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占,金灿灿的一大片,好喜人的景象啊!那金灿灿的一大片是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稻谷]

  6.“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出示词卡:庄稼]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木字旁)为什么都是木字旁?(因为这些词语大都与树木有关)第二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禾字旁)为什么都是禾字旁,(大都与庄稼有关)你们觉得汉字有趣吗?中国的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你们要认真学习!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七、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齐读。

  2.用“柳”、“椅”、“秧”扩词。

  八、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柳、秧”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本课6个生字。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书写时都应该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

  3.检查听写情况。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2.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二),复习“竹字头”、“草字头”

  1.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2.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同。

  1.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洗出它们的名称吗?

  2.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相机出示词卡:茶叶]

  3.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足什么吗?[相机出示词卡:菠萝]

  4.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呈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相机出示词卡:兰花]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偏旁的名称星什么?(竹字头)为什么都是竹字头,(因为这些制品都是竹子做成的,大都与竹子有关)第二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草字头)为什么都是草字头?(大都与一些植物有关)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七、指导书写

  1.指名说“篮、筐”的笔顺。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写词语,检测效果,

  二、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1)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

  (2)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

  一、教材特点

  《故事两则》是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配合第三组教材“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设置的拓展性练习。

  《故事两则》第一则故事为《加了一句话》,讲一位法国著名诗人见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一天什么也没讨到,在她的.乞讨木牌上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让那些路过的人主动投币,表现了语言的强大魔力。

  第二则故事《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外宾时,对“万”字图案的巧妙回答,化解了场面的尴尬。

  二、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理解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机智巧妙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精炼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精妙的进一步感悟和拓展。

  四、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通过拓展性练习,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达到只是建物的拓展目的。

  五、课前准备

  1、教师根据本课拓展性练习的教学思路,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体效应,收集资料,拓展性练习作辐射准备。

  2、学生一是重温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二是收集相关的事例,作好交流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共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阅读理解

  1、出示阅读要求(课件)

  (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变化的原因,边读边动笔圈画。

  (3)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组交流,合作学习。

  2、检验阅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说说自读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3)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3、品读理解

  (1)“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a:比较:“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b:对加上“春天到了”课文是怎么解读的?

  c:你是怎么想的?(课件:百花争艳的春天)

  d:这句话精妙在哪?(加了一句,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引读:师:春天到了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多美好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2)“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填空: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

  a:“法西斯”在这句话里指什么?

  b:“消灭”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c:论一论这句话的幽默之意。

  (三)感悟内化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精妙句子。

  2、大家评定,把肯定的写在黑板上。

  3、课件展示练习内容。

  广告词:请不要把手伸向向你微笑的花朵!

  (1)故事中的语言(找—议)。

  (2)根据漫画写一句话。

  (四)总结

  精妙的语言是智慧果,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语言艺术的快乐之果。

语文的教案10

  【学习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

  阅读课文,体会亲情,品味语言。

  【学习难点】

  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方法】

  品读感悟法,讨论对话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预习案】

  1、走近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2、初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分歧( )一shà(  )间chāi(  )散各得qí(  )所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你就背( )着我我背( )上的嫩( )芽

  (2)、理解词义

  各得其所:不知所措:委屈:

  (3)、根据原文填空

  a、母亲x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b、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xxx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c、我的母亲又x过了一个严冬。

  d、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x着,有的.浓,有的淡;

  e、小家伙突然x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f、我的母亲xxx高大,xxx很瘦,xxx不算重;儿子xxx很

  胖,xxx幼小,xxx也轻。但我和都是xxx,xxx,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语文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登山、灿烂、宽敞、贵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谁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它座落在什么地方?介绍有关大会堂的资料。见“扩展资料”。

  2.老师范读课文,听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用填表法完成自学)。

  生字

  读音

  音序

  部首

  剩几画

  组词

  阶

  jiē

  J

  阝

  4

  台阶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读音。

  “登、厅、党”是后鼻韵母;

  “灿、烂、宾”是前鼻韵母;

  “敞、饰”是翘舌音。

  2.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登”上下结构,左上角是“ ”,不要写成“ ”;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

  “厅”半包围结构,外围是个“厂”,不要把第一笔写成撇。

  “席”半包围结构,里下方是“巾”,不要写成“又”。

  “敞”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变形的“ ”字,不要写成“ ” 。

  “内”独体字,注意里边是“丶”,不要写成捺。

  3.难以确定的部首。

  “登”应查“豆”部。

  “内”应查“|”部。

  “党”应查“小”部。

  4.区别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5.区别形近字,可采用组词方式,作巩固练习。

  席( ) 党( ) 敞( ) 内( )

  度( ) 赏( ) 敝( ) 肉( )

  芒( ) 座( ) 描( ) 具( )

  茫( ) 坐( ) 瞄( ) 且( )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国徽:代表国家的标志。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红底;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宽敞:宽阔、宽大。

  繁星:许许多多的星星。本文比喻电灯很多。

  摆设:把物品(多指艺术品)按审美观点安放。

  晶光闪耀:十分明亮的光芒一闪一闪地耀眼。本文指中央大厅大理石的地板十分明亮。

  眼花缭乱:看到的东西又多又好看,眼睛都看花了。

  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五、自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

  2.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什么特色以及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参观顺序把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文是一篇参观记;题目交代了干什么,也就是本文以内容命题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文章,人民大会堂给你留下的总印象是什么?

  板书:雄伟壮丽

  6、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练习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芒( ) 坊( ) 班( ) 宫( )

  茫( ) 仿( ) 斑( ) 官( )

  冽( ) 笼( ) 腾( )( )

  列( ) 龙( ) 入( )( )

  二、把下面的词分成3类写下来。

  轮船 面条 赛跑 包子 火车 游泳

  米饭 飞机 大饼 跳高 汽车 打球

  面食

  交通工具

  体育运动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闪一闪的,忽明忽暗。 ()

  2、特别引人注意。 ()

  3、形容自以为了不起,很得意的样子。 ()

  4、天气很冷,地上都结冰了。 ()

  5、形容东西不断地、杂乱地从空中飘落下来。()

  四、把可以搭配的词语用线连一连。

  巍巍田野|刮雪人

  茫茫群山|飘雪球

  北国图画|堆雪花

  喜人风光|掷寒风

  五、划出句子中写错的字和用得不合适的词,改在( )里。

  1、凛冽的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

  2、爱因斯坦小时候,老师不这么喜欢他,后来,老师和同学都改正了对爱因斯坦的态度。( )

  3、公园里一坐坐冰雕晶莹透亮,闪动着五彩的光。( )

  4、在学习课文时,小明发明了一个问题。( )

  5、我一定接受大家的批评,改进缺点。( )

  六、读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老师们立即将同学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立即――

  2、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一望无际――

  3、公园门口,“冰雕游园会”五个冰雕大字闪闪发光,引人注目。

  引人注目――

  七、请在()里填上你知道的电话号码。

  火警电话( ) 报警电话( )

  急救电话( ) 电话查询( )

  天气预报( ) 时间查询( )

  交通事故( ) ( )

  八、把下面错乱排列的句子,整理成通顺的一段话。

  ( )马路也白了。

  ( )纷纷扬扬的雪花飘着。

  ( )整个大地好象盖上了一条白棉被。

  ( )雪停了,小明和小刚拿起扫帚扫雪。

  ( )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

  九、读一读。

  傍晚时分,雪片开始稠密起来,雪花也似乎大了起来,仿佛梨花瓣儿,一片跟着一片,不紧不慢,下得稳稳的,百片、千片,漫天飞舞。不一会儿,高楼戴起了白帽儿,大树穿起了白袍子……

  天愈来愈黑,雪越下越大。天空黑沉沉的,大地白茫茫的。在路灯的光照下,雪花犹如吐絮的棉朵,千朵、万朵,纯白、晶亮、闪光……

  十、听写本单元词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会认本课生字,联系词句理解字义。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

  使儿童初步领悟童话的教育意义。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领悟童话的教育意义。

  教学理念:

  本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语言优美,富有情感。过分理性的分析,只会有损于文章的整体美感,儿童也难以接受。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朗读和吸收内化。因此,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让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让他们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初步体验到到人生的真谛。

  教法学法:

  教法:

  a、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其理解。

  b、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c、以读代讲法。《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课时安排

  《丑小鸭》一课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整体的故事感,不分裂学生的情感。第二课时回顾全文,学习生字及做课后练习、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打破第一节课难,第二节课重,第三节课松的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入境

  1、播放天鹅湖音乐,并课件展示优美的天鹅图片。学生欣赏。

  2、教师激趣导言:同学们,这些天鹅漂亮吗?可你们知道吗?有一只天鹅呀因为生在鸭群被别的动物看不起,接着又遭遇到了许多艰难曲折,这只天鹅曾被称为丑小鸭。丑小鸭是怎样成为白天鹅的,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来一起走进安徒生带给我们的童话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播放《丑小鸭》课文动画,师生一同观看,整体感知童话故事内容,直观感受丑小鸭这个形象。

  1、学生谈谈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自读,学生自主提出初读任务。

  3、利用课件进行不同层次的认读字、词、句训练。

  4、七名学生逐段汇报读,教师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三、入情品读,多元感悟

  1、(1)指名叫一名学生朗读一、二自然段。

  (2)学生说说从一、二自然段学到了什么?

  (3)画画说描写丑小鸭怪模怪样的词句。

  (4)谁能读出丑小鸭“又大又丑”的样子?

  2、(1)引导学生轻声读,体会丑小鸭为什么离开家。

  (2)学生读相关词句。

  (3)重点理解“讨厌”。学法指导: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应用这个方法理解“孤单”。

  (4)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时的心情(师板书孤单)。

  (5)课件出示丑小鸭离家时给妈妈的告别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丑小鸭可能会对妈妈说些什么,把信补充完整,既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又更深层次体会丑小鸭当时心情。

  3、(1)学生默读课文的4、5、6自然段,边读边想丑小鸭离开家之后的生活,又会怎么样?

  (2)引导学生读读感受最深的句子来谈丑小鸭的不幸。

  a:“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这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讥笑”来体会。

  b:“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引导学生想象他会躲在哪儿?能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他出来找吃的时会遇到什么麻烦,会是什么心情。

  c:“天越来越次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本节课第二处学法指导,有理解陌生词时除了用换词的方法,还可以查字典,课件出示“僵“在字典上的解释,学生选择正确的词条。

  d:“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的过日子。”学生谈谈从“悄悄”一词感受到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丑小鸭历经艰难困苦,仍然心中有梦。

  体会丑小鸭看见到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时的表情,心情。

  (师板书,并指导朗读)

  4、(1)引读

  (2)课件出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的情景,学生观看后用积累的词语夸夸丑小鸭,说说他此刻的心情。(板书)

  (3)学生体验朗读,(比赛读)

  5、引导看看课泡泡,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它会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报喜信,引导学生再次想象,先组内交流补充报喜信,再班上交流,师生评价。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结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丑小鸭,他经历了千辛万苦,仍然追求美好的理想;他遭受过冷嘲热讽,却毫无怨言,他倍受欺负、排挤,仍心中有爱,你们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赞美一下丑鸭。

语文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9个生字,重点识记“洪、治、因、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洪水、制服、治理、因、终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节,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运用本课积累的词语,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三过家门而不入

  质疑:说说你的理解和不解

  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字典、老师、同学的帮助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

  3.指名读,集体评议。

  三、自学课文。

  1.说一说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生自学。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

  5.质疑问难。

  6.答疑解疑。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分组练习。

  2.推荐朗读。

  五、开展讨论。

  如果你是禹,你会放下工作,回家探望亲人吗?

  六、进行拓展阅读。

  同学们,我国自古以来洪水就特别多,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为了中国的水利而前仆后继,课文中的大禹就是其中最为的中国治水利的英雄,那么,中国为什么多洪水?中国的水利情况又是怎样的?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又又哪些内容是书上所没写到的?大家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查阅一些资料看一下,也可以写下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24、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过家门听骂声,

  二过家门闻笑声,

  三过家门哨口信,

  治好洪水转家门。

  作业朗读课文。

语文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a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还是学诗,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 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课件进行演示,风声、水声、鸟叫、虫鸣,突出山中的幽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咏唱的,但很难找到合适的音乐,现在老师这里有三首曲子,请你帮诗人王维挑选一首来唱这首诗。(多媒体放三段不同的音乐,学生听)选好了吗?为什么选这首?你打算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感情来读?总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热爱,恬淡幽静。

  6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三、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四、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欣赏师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诗和画面、音乐。

  五、古诗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鹿柴 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

语文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

  3、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之情。

  题目解析

  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本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讨论、慨叹,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芙蕖()效颦()群葩()妍()

  飘飖()草菅其命()菡萏()()

  殆()徂()异馥()擎()

  蒂()草菅()颊()袅娜()

  2、了解作者

  3、诵读全文

  4、识记重要词语,借助注释翻译全文

  5、把难词难句作好记号,留待提问。

  二、小组合作

  1、朗读课文,找出全文总起句,说明全文抓住这一句中哪两个字来写。

  2、本文是一篇写实性说明文,请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划分结构?

  三、展示提升

  四、检测训练

  一词多义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以芙蕖之可人

  秋自夏徂秋之请备述之

  然有根无数以芙蕖之可人

  然以

  芙蕖则不然望天乞水以救之

  请备述之

  备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古今异义

  古义古义

  事秋

  今义今义

  词类活用

  (1)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3)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4)又时病其漏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1-11

(经典)语文教案08-27

语文授课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