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2-10-28 14:54:54 教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

  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

  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

  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

  5、第五段:

  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讨论问题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

  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

  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二、读全文,师指点

  三、完成思考与练习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内/而/贾/孰/识"等通假字;掌握"别/固/白"等多义词,以及虚词"某"的作用.

  2.掌握本文的常识.

  3.了解本文选取小事和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1.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根据本班基础差的特点,改作课内自读课.

  2.拟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过程

  1.请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主人的有关情况.

  2.请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正音请一生读课文后纠正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大意.

  4.请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各段主要内容,并复述课文内容.

  5.请生学习并掌握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⑴通假字

  ①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内,纳

  ②而翁长铨--而,尔③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贾,价

  ③封识宛然--识,志

  ⑵一词多义

  固:

  ①公固知某不贪也--本来.

  ②婿固不遣--坚决.

  ③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巩固

  别:

  ①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告别

  ②某得八焉,以半别公--赠别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另外

  ④内外有别--区别

  白:

  ①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告诉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白色

  ③真相大白于天下--清楚明白

  ⑶固定结构:

  "得无......乎"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的固定结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⑷"某"的用法,一般是虚指代词,可代人/时间/事物/处所等,也可以作称代词,代替称名.例如:公一女,嫁为JI辅某官某妻--第一个"某"指代王翱女婿的官名,第二个"某"指代其女婿的名.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代太监姓名.某得八焉--代我,太监自称.某启,昨日蒙教--代王安石的名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前指写作日期,后指王安石的名字.

  7.了解本文两件事表现了王翱什么品质.本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翱断然拒绝夫人请求,不调女婿任京职轶事,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第二件事写王翱代友藏珠,最后还珠于朋友的轶事,表现了他不贪非分之财,廉洁和忠实于朋友的美德.

  8.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选取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采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9.请生完成课后练习.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四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题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题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例题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句

  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三)状语后置句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四)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文言文教案 篇5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方法阐释

  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2、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3、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

  5、进行比较阅读,使所学知识内化,在超本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标定位 知识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能力 1、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 学会勇敢机智的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辅助工具 电脑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 方法流程

  1、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2、知名示范朗读

  3、点评。

  4、自由朗读。

  5、划分句中节奏

  6、理清结构。

  7、为每一段加小标题。

  8、找出主旨句

  三、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1、小组交流预习翻译课文情况,重点解决疑难,串译课文。

  2、课堂交流,质疑答疑。

  3、课堂练习,翻译句子。

  4、完成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5、学生自批。

  6、自批反馈。

  7、巩固记忆。

  四、深入研读课文

  1、本文异在哪里,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2、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狼的狡猾?

  五、拓展延伸

  1、阅读《狼三则》之三。

  2、说说本文异在哪里。

  3、完成练习。

  六、总结

  1、用蒲松龄《狼三则》最后的一句话作结。

  2、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结。

  七、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成语。

  2、好书推荐:姜戎的《小狼小狼》《狼图腾》。

  学生记忆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完成后交流

  学生翻译理解

  指名回答 意在分清文章节奏,为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明确文章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成翻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质疑答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知识卡片的建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建网,形成体系。

  通过深入研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通过拓展延伸,使所学知识内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别切通过想换内容的比较学习,进一步加强理解。

  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使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案例评价:

  本文是一篇情节比较简单故事有趣的课文;串译课文比较简单,但常用实词、虚词较多,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课文,尤其是对文章节奏的训练、课文结构、主要内容的理解等环节设计,为突破本文教学重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文言文积累卡片的建立,又将所学知识进行了建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也为将来运用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狼三则》之三的阅读,又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运用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授课效果良好。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文言文教案合集六篇10-27

精选大班教案模板汇编八篇10-27

实用的水教案模板汇编八篇10-27

实用的安全教案模板汇编6篇10-26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模板汇编八篇10-26

【必备】中班教案模板汇编八篇10-25

精选大班安全教案模板汇编9篇10-25

有关安全教案模板汇编五篇10-25

小班音乐教案模板汇编6篇10-24

【精选】中班安全教案模板汇编4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