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2 07:27: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羚羊木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对《羚羊木雕》一文的理解,可以是多种方式的。

  比较自然的是角色认同式,读者可以设想自己是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我”、万芳、爸爸、妈妈或者奶奶,当你确立了自己的角色位置,就会不由自主地编织维护角色的话语体系。比如你是“我”,就会有委屈、不解、伤心、后悔等感受,你会感到成人世界的重财轻义。如果你的角色认同是妈妈,你会感到事情并不像女儿想象的那么简单,羚羊木雕象征着互信、完整与和谐,你会埋怨女儿的草率、任性。当然你还可以是爸爸、奶奶,生出种种困惑。值得注意的是角色认同并非他人强加,而是来自于自身本能的选择,这里可能涉及读者的年龄、性格,其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是旁观式,冷静、理性的读者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任何一方,而更愿意倾听各方的不同观点,在观察、对比中寻找对课文合适的解释。这种理解可能会客观到底,不做评断,把是非对错搁置起来,只求从事情本身获得启迪和教益;但也可能随着观察和思考的深入,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进而潜入某个角色,尝试着与别的角色对话,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斗争,它发生于自我内部:我是赞成爸爸妈妈的做法,还是赞成“我”的做法?错误的一方又到底错在哪里?如果说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那么其理由又是什么?

  第三种理解可能会放弃对角色的关注,而将注意力放在关系的梳理上。三代人的年龄、身份差异构建出代际关系,价值观差异构建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血缘性差异构建出亲情与友情的关系。关系意味着对立与统一,适当的关系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成长,紧张的关系则形成阻碍和阴影。对关系的关心也可以成为一个理解的目的,至少我个人认为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现在有那么多家庭问题,而这篇小说恰好又反映了这一问题,尖锐而富有现实意义。

  第四种理解可能会连关系也放弃了,只是关注文字本身何以展开故事,何以编织问题。这就是纯写作技术的理解,我们需求知道作者是如何骗开我们,巧妙取舍文章内容的,为什么小说要把万芳写得那么好?如果万芳不是那么好,读者的情感天平会不会更向“我”的方向倾斜?爸爸妈妈的形象能不能正面呈现?如果真是那样,《羚羊木雕》就有可能成为首篇儿童题材的复调小说。另外,我们可以向作者学习些什么?故事的呈现艺术,还是问题的抛出艺术?从这一点上,它和黄蓓佳的《心声》同中有异。作为问题的抛出,《羚羊木雕》留下了被伤害的遗憾,而《心声》却意外地收获了倾吐的畅快。

  看来,围绕《羚羊木雕》,很难说那种理解是最合适的,因为理解本身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阅读这篇小说,自己的观点是否随着理解而改变?这也很难说,毕竟屈服于强力的改变不是真正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往往是无形的。无论怎样,我们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还是会有所调整,有所扩展。或许这就是合适的理解。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09-16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04-20

木雕羚羊教案01-22

《羚羊木雕》教案11-04

《羚羊木雕》教案15篇01-03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02-19

羚羊木雕七年级语文教案08-11

读《羚羊木雕》有感02-19

羚羊木雕读后感04-01

《羚羊木雕》读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