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3 15:49: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经典【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经典【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一、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

  学习小数,是在认识了分数后进行的教学。关于这节课,教材首先安排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给学生认识,再介绍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还介绍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的直接板书,比如读法、写法。学生不知道的引导学生学习,能自己学的就自学,比如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自然数和整数的介绍等这些内容自己看书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关于这节课教材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识整元数,这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所以教材的安排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这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

  本节课我创设了猜价格的游戏。书签的价格0.1元在学习1角=1/10元=0.1元。

  书签的`长度8厘米,从学生熟知的价格背景中体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厘米,那么,8厘米就是8/10分米。还可以写成 0.8分米。在组织学生交流小结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注意把小数与十分之几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将小数认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系统,实现认知建构中的同化与顺应,完成认知整合与网络化过程。

  生活中的小数比较多,练习时让孩子多看看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介绍小数的来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域,把对小数的认识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体系中,让学生感知其来龙去脉。所有的这些教学努力,都使新知在儿童头脑中不孤单,不零碎,建立起广泛而丰富的认知联系,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态势,教学的内在效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意义”。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课设计了活动探索、自主分类、抽象概括、灵活运用4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递进性,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对“等式”观察,将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两类,然后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后通过判断与独立创作方程两个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教学实施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不够准确精练,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欠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倾听程度不够,未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平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

  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比如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认识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

  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

  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1.5×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了沉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沉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研究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1.5不是自然数,所以不可以说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

  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真正认识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第二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采取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行处理:一开始我就直接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这个算式,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一个游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生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为什么?

  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认识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而12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最后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任意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则找出它是谁的因数,谁的倍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由于答案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本节课开始以了解老师的一些情况,猜老师的年龄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老师年龄和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今天的这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例如:已知老师的年龄比学生大30岁,用a表示学生的岁数,那么a+30既表示老师的岁数总是比学生的岁数大30的年龄关系,又表示老师的岁数。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首先,他们要理解师生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次,他们往往不习惯将a+30视为一个量,常有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生列方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组合图形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些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其特点,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接着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做法,通过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法(以分割成两个长方形为例),第一,你是怎样分的 (分割成两个长方形);第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第三,要计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要计算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的分法是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为什么,这是不足的地方(如果当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汇报不同的分法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优化出哪种分法更利于我们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哪种分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然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可能后面的环节就不会不够时间)。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展示,从中小结优化出那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有类似,结果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要多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反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的意义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情景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动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被除数是小数时,如何试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我们一起来到浦口小商品市场来看一下人们在谈论些什么

  买3个篮球花了177元

  买2个足球花了184元

  买6个排球花了210元

  通过人们谈论的这些话,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

  2、学生列式计算,并利用投影集体校对,重点说说177除以3你是怎样算的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买了4个乒乓球用了四块四?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4、真不错,你能从人们简单的.话语当中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课题,探究新知

  1、人们经常去三角小商品市场批发一些商品来卖,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店小老板?买了8个铅笔盒共用去43.2元,如果你是店小老板还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需要你解决的?

  2、我们需要解决

  每个铅笔盒的批发价是多少?

  每个铅笔盒的卖价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准备如何去解决第一个问题?提出课题:像这样的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我们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一下。板书:小数除以整数

  a)、估计一下43.2除以8大概会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b)、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去解决这道题,能用一种方法解决了还要去探究一下还有没有跟简捷的方法。完成的同学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c)、反馈:教师板书强调

  d)、你学会用竖式解决这道题目了吗?你能在草稿本上在算一遍吗?说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那些地方映像比较深?那些地方特别要值得注意的?

  4、想想,每个铅笔盒的卖价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5、小结:看来学会小数除以整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来做几道练习看看我们学会了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

  25.2÷6 34.5÷15 44.8÷2

  2、出示一板牙刷25个,进价是32.5元。如果你是小老板,需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稍复杂的方程(一)》练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所以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现有20人,男生9人女生11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教学内容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计图纸

  (媒体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王师傅想利用它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1:是不是可以把这块木板锯开,然后拼起来?

  师:可以的,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最好只锯一次。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思考、设计,然后小组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三点启示和三点不足。

  启示是:

  (1)当要求每个学生写出3个带分数时,有一个学生报了一个:4又3/2,出现了问题。我能及时利用这个素材,指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个带分数,了解到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从而查出4又3/2错在分数部分。

  (2)创设故事情境要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和发展学生能力是根本。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3)要有实践空间。在经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

  不足之处:

  (1)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

  (2)在解决课本习第3题时,要分步骤地教会学生确定整数部分、分母、分子,让学生在填空的同时,知其所以然。

  (3)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的规范性、逻辑性和严密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索性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欢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允许他这样写呢。竖式本来就是为了计算方便,学生觉得小数点对齐,看起来也很整齐很清楚,那为什么一定要他把竖式写成末位对齐呢?

  昨天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论坛上发了这个帖子,版主说:我想是不可以吧。可也不说为什么一定不可以。虽然心里还是疑惑着,但还是尽量让学生规范写竖式。

  今天我把几个怎么教也要写错的同学,让他们把数位多的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写在下面,Z这样一说竖式也正确了,计算正确率也提高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听了梁老师的这一节课,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字,那就是“和谐”,达到如此境界,都归功于梁老师巧搭了数学与生活之桥。

  首先是,“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和谐统一

  梁老师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对数学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数学化”与“生活化”的和谐统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整节课通过普罗旺斯这一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如停车位的大小比较,花圃的面积,草地的温馨提示牌等,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又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体味数学的价值。课的各个环节连接自然,如行云流水,可谓清清楚楚一条线!

  其次是,数学与德育的和谐统一

  在数学课中怎样做到把品德教育溶于数学课堂,这是我们数学老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节课上,我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梁老师巧妙地设计了李明家和张海家礼让车位,爱护小草的温馨提示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了文明礼仪的'教育,这种教育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再次是,老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的和谐统一

  梁老师虽然很年轻,教学经验尚未丰富,但课堂上却不乏沉着与干练。她总能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而老师只是进行适时的指导,帮助,让学生探索过程中获得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课标》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专业思想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它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循环小数》加新课和练习,上了两天的课,两天完了以后,心里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首先,从客观因素来说,本班整体基础较差,特别是有5个左右的同学,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上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喜欢动来动去。而全班同学养成了一种较坏的习惯,即在课堂上自由度比较高,不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举了手的也是边举手边叫“我来”,这样一来,课堂秩序就显得有点乱了,也间接地影响了老师上课的心情。

  然后,从自己的主观因素来说,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对于小学教学的模式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不知道怎么去抓重难点,就算了知道了本节课的目标,在课堂当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小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模仿老师,而我有时候没有完全去注意这一点,在板书的过程中不够严谨,造成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比如,写循环小数的时候忘记在后面打省略号,或者是忘记了循环节上的小点。另外有些重点地方强调不够到位,造成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如:把循环小数8.5454...写成了8.54...。

  最后就是自己的教学态度问题,由于声音嘶哑,加上学生课堂纪律影响,让我从一开始上课就没有了激情,一堂有效的课堂,首先要有一位有激情的老师,如果我从一开始上课到最后结束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说话总是一个音调,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很乏味的,学生当然就没有兴趣去听,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当中,首先要把组织教学的工作做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坐姿,比如回答问题的秩序,比如作业的规范训练。同时,自己也要把我的阳光一面展现出来,让自己的激情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课堂一天天进步,让学生也能一天天进步。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24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23

(精华)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5-26

(必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7-0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6-1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范例15篇05-17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5-17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9

【推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篇06-1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精华15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