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30 09:21: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荐)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荐)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想让他们观察书中的图片,欣赏课文情境,然后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讨论文章主要描写的情景,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由于课文具有散文化的语言美,适合想静静欣赏而不是分析解剖,因而讲读分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的欣赏度。如果仅用于欣赏,让学生们体会写法,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于本节课来说由于课前准备不足以及上课时突发情况,使课件不能正常使用甚至课内一些关键问题不能及时出示,造成了授课过程中部分环节进行的不顺利,连接不流畅。对于授课时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值得思考。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这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讲的都是菜园子里的事,学生也很感兴趣。作者是萧红,曾学过的《火烧云》就是她的文章。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学习主要采用在联想中感受自由。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作者通过本文主要表达童年时的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时让学生抓住表达作者自由的句子进行体会,感同身受,孩子们也被作者的这种自由所感染。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氛围浓厚,想说的话特比较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4

  今天早自习孩子们自己组织读书,我在改长江,我用十分钟把第一组长江改完了,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听讲存在很多问题,勾画排比句不够细心。问这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课堂上讲过,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就是表现自己童年生活的自由,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法回答出来。同学们听讲的效果真的是存在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一组好像只有几个人回答出来了。所以关于听讲的效果这一块还需要多强调,通过这样讲完后练习的反复操作,拍同学们明白课堂上听讲的重要性,学会听讲。这个可以单独和同学们谈话?让同学们反思一下,如何听讲?如何提高听讲的效率。

  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先检查了同学们的背诵情况,还有大概十五个同学没有背诵,需要留下来单独辅导。接着我把早上的长江讲完了。基础题我把答案对了一下,没有深入地讲解。后来进入新课的学习,我先让同学们回复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开始是一片沉寂,没有人举手,我有点茫然?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并不活跃,并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有些同学早已经懂了,而有些同学还一知半解,我为了让这些还不懂的同学们能听懂,我特意让他们起来回答,但是依然没办法说出来,我心里有点急了,有的同学开始玩了,黄雨晨通过思考回答出来了,紧接着还有其他同学举手,这时候我说,老师问这个问题是帮助你们回顾思考昨天学习的内容,常思考,多思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这个回顾的`过程就这样完成了。

  紧接着学习第二部分,我让同学们说一说这部分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昨天的学习孩子们已经知道这里祖父对他十分宽容,爱,我在园子里生活十分快乐自由,因此我十分怀念祖父和童年生活。

  在这里,我把板书内容写在了黑板上,让同学们能清楚地知道文章表达的感情。

  最后我简单讲解了课后阅读链接,这本书开头和结尾部分进行了对比,让同学们把握感情基本快乐中还带有伤感。最后我们再一次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课文。这篇文章就这样学完了。我让同学们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接着我让同学们读词语,做课堂作业,把拼音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写看拼音写词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今天这节课就圆满结束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5

  第二单元第3篇课文——《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经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单元主题“童年”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教学时,在初读感知环节,主要抓住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片段,让学生理清脉络;在理解课文环节,主要从“走进园子”体会有趣、“走进祖父”体会宽容和爱、“走进景物”体会自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和情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感受慈爱的祖父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对孩子倾尽爱心和耐心。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和积累喜欢的段落,如文中第1自然段以及第16自然段等。

  从上课情况看,能很快地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同学不多,一般都是做过课前预习的同学;主动朗读的同学也不多,似乎没有读书的热情。不知是因为到了高年级而害羞,还是课堂气氛调动得不够。

  看来,下次要多做尝试,一定要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6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首先自己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专》有详细的了解了萧红的生平,对作者以及她的作品有了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上课期间,不断穿插萧红的生平和她的一些作品,以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那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学中把握住了重点:即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体会作者在祖父园子里自由快乐玩耍的情景。2、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新课的组织者和指导者。3、课前预习较为充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很扎实,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4、注重了新课导入的`设计,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熟知的菜园子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后又通过介绍作者传奇的身世,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有待改进的方面:

  1、教学环节的设计还不够紧凑,比如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太独立,实际是可以融在一起的。2、第一环节用时过多,致使完成后边的任务显得很匆忙,出现拖堂的现象。3、教学用语不够干净利落,语言激励性不强。4、朗读的指导和对重点段落的朗读训练不够。5、虽然有拓展,但由于时间不够实际没有拓展开。6、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发言面少,显得拘谨。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8

  《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赏读园中景物之自由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的,并找到中心句反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二读第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第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第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但遗憾的是本节课的前半部分由于过松,导致后半部分赏读园中景物之自由部分,学生品读还不够到位,我就仓促结束了。公开课上整堂课节奏的把握还需调整好,最好要做到松弛有度。

  二、写园中景物之自由

  第二课时我在班级上时,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睡着、睡着,‘我’做了一个香甜的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9

  早上,我上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觉颇多。下面我简单地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的目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如清泉涓涓流淌,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在作者的笔下,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在作者笔下,童年生活是那么快活惬意,令人难以忘怀。但是萧红的童年时寂寞而单调的,家里的后园是她唯一消遣的地方,慈爱而富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然而,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把文中蕴含的天真唯美的东西张扬出来。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阅读本组课文的重点是感受他人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的设计大致遵循“潜入——涵咏——内化——释放”这样的层次进行悟读指导,抓住一个个童年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多元启悟,感受形象,体察情感,把文本的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读出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很欣赏张伟老师的“球心”教学。一堂课总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它就像是一首曲子的主旋律。这课的主要目标是: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我始终围绕着: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园子。通过景物、趣事、爷爷三方面的深入解读,层层递进,理解祖父的园子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是自由自在的园子,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园子。早上展示的是前面两个层次,第二节课主要是感悟祖父的爱。正是因为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允许我随便瞎闹乱闹,对我倾注了无尽的爱和宽容。他的爱让我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喜爱,才有了我的.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我心灵是自由的,所有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甚至是充满了梦幻色彩。再带着这样的感悟引读第17自然段。最后话题一转:可是在我18岁时,祖父离开了我。由于母亲在我年幼时过世,继母和父亲都对他不好。再加上父亲的逼婚,使她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在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离开爷爷十几年了。由于战乱,此时的她正与第三任丈夫居住在香港身患重病。在她《呼兰河传》的尾声中这样写道:引出小诗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说说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反思整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还有这样的遗憾:比如在处理“一切都活了”这个环节时,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所以想象不大丰富,有的同学还出现没有琢磨透句式,所以说出来的语言质量不高。如果让学生静下来动笔选择写一写,我想效果会更好,理解会更到位。另外,我觉得造成这个环节有问题的是自己在备课时的预设不够,我以为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没有去写过,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缺陷的时候,自己没有很好的调控。看来,上好一节课要一细再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到哪儿都是真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0

  根据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读少讲,要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我眼中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并找出相关的句子谈一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缤纷和无限生机。并通过朗读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充分感受到园子里动物植物的自由后,我让学生抓住“愿意······就······”来把作者在院子里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体现出来。比如说:我愿意栽花,我就栽花;我愿意铲地,就铲地;我愿意把谷穗当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这样一来,学生既走进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正因为作者有了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所以才写出了富有孩子气,富有诗情画意语言。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

  教学中抓住词语让学生去感受,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争着说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

  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

  课文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是我和祖父在园中的生活,二是园中的景物。

  我跟随祖父在园中摘花、拔草、种白菜;铲地认谷穗;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泼水;歇凉睡觉等活动。其中铲地认谷穗写得最详细,在这一活动中,我采用让学生体会重点字词,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体会祖父与我的浓浓亲情。

  讲到“韭菜”和“狗尾草”时,孩子们也陷入了沉思,显然区分这两种植物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重点讲教辨认的过程,在辨认两种植物的过程中,我把韭菜误认为狗尾草割掉,祖父不因这事儿生气,让我们感受长辈对晚辈的宽容。祖父教我认谷穗,教育方式独特,把知识寓于生活,从实践中让我体会生活常识。

  园中的景物是另一个重点。昆虫特别,树木特别,蝴蝶和蜜蜂写得最详细,榆树写得也最详细,通过声、形、色来写榆树。景物的另一个重点写了太阳特别大,天空特别高,这两个特别实际不是指太阳和天空,而是通过天空和太阳的特别反衬园子的特别。

  我问孩子们,在太阳下,土墙会回答吗?大树会有声响吗?不会,那为什么作者说,大树有声响,土墙会说话?一个学生说,我们平时考试的.时候,把桌子搬到六年级教师,咱们教师很空,走到空荡荡的教室里,说一句话,就像有人在重复一样。这是回音,文中正像这位学生所说的一样,是一种回响,也是作者的想象。树也有回音吗?有个经常爱读书的孩子说,刮风了,树叶在动,这也是作者的想象。园中的一切景物,都与作者很和谐,因为她喜欢园中的一切。这里的一切景物都写出了作者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我结合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这是我课堂的一大进步,以学生为主题,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童年。

  这节课需要提高的地方是,园中的活动和园中的景物,这两部分内容知识点零碎,教学过程衔接性不强。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感悟完之后缺乏再次有感情朗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

  温儒敏教授认为:“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然而,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无论是面对当前的考试还是学生今后的发展,仅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不够的。更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语言的积累,多进行练笔活动。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课堂,评价课堂质量的高低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教得精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有没有兴趣。即使老师教得再精彩,可是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正如课程论专家泰勒所言:“评价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然而无论是今天的这节课还是前几节课中,都使我产生了一种这样的感觉:这种课堂并不是我所想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之中缺乏活力,不够投入。我不知道是在哪里出了问题,但是一直都困惑着我。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还是比较浓的,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何在教学设计上多下点功夫,充分地发挥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在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的探索,改进教学设计的方案,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近年来,随着管建刚老师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口号,以及许多专家提出的“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口号,导致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重理解到重表达,这其中确实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然而,无论怎么样的改变,言语积累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学生的言语积累的质和量不过关,将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然而,这一转向又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惑:课文理解的内容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以言语形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生命力?以《祖父的园子》这课为例,文中第十七自然段的语言表达形式非常优美,语言文字中透露出了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感觉学生自己一读也能够读懂。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段文字的言语表达之美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我始终觉得,任何言语形式及的谋篇布局,最好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这段话改成了诗的形式进行教学:

  花 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通过这样的改编,学生在朗读中会看得更加清晰明了。学生欣赏了之后,自己就可以动笔进行写一写。但是,我始终觉得在课堂中安排这样的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不是学生主动想尝试去写的。即是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但是到底要如何进行改进呢?“假如你就是小萧红,你打算写一段相类似的文字来体现出你当时的自由自在与无忧无虑,你会怎么写呢?写好之后,请在同学面前大胆地展示一下吧,可以带上你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哟。”进行这样的改进会不会好一点呢?

  教学,教学,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是好的教学设计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家园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祖父的园子”就是作家萧红精神的栖息地。《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 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 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 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 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 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 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 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 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堂课,我感觉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 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我们东台实小孩子厚实的语文素养。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开课的欢快,课尾的 伤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这样一篇课文仅仅解读为自由、快乐,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资料的呈现显 得尤为重要。经过再三推敲,最终选择了课中的简短介绍,却字字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因此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堂课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一 切设计应由学情出发,并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进作者的心,才能正确把握文本。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如何取舍、选择,从而让课程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最优。教学中,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指导孩子们乐学乐思,并学有所获。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内容是以童年为话题来编排的。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又长,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网上搜集各种名师教学实录及资料,深入思考后决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教授本课。

  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区别,学生说不能一字一字地读,应该快速阅读。课标规定五六年级学生“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略读课文最重要的是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阅读,略读课文当中的读是默读,浏览读,有一定速度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地读,带着问题读,搜索读……

  我用一个个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三遍自主快速阅读,学生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生机勃勃、应有尽有、自由快乐的园子。萧红在园子里“栽花”、“拔草”、“溜土窝”、“铲地”、“吃黄瓜”……自由自在地做了十多件事情。我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四遍浏览读,你们觉得这十一件事情中哪件事写得最具体,说出理由。学生在顺利解决了一连串的问题后,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习兴致很高,学习气氛很浓厚。

  在一番七嘴八舌的争论中,同学们最终同意“铲地”这件事写得最详细,理由是它的字数、段落最多,有详细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以后写作文,我们要是想把一件事写具体点,就可以多写点字数,多分几个自然段,多一点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既然“铲地”这件事写得最详细,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默读课文5—12自然段,“你们认为祖父辛辛苦苦地在园子里种谷穗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知道祖父是为了养家糊口,我再进一步追问“萧红把谷穗当野草割掉这是一般的胡闹吗?可是祖父是怎么对待的?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想起自己曾经闯祸时父母的.言行态度,争先恐后地举手分享自己的见解。抓住祖父的几次“笑”,学生们发言积极,在自读与讨论中明确了祖父对萧红非常宽容,非常疼爱。通过品对话内容,抓人物神态,学生感受到祖父对萧红的宽容、疼爱,最后师生合作朗读祖父与“我”的对话,教师读爷爷的语言,学生读“我”的语言。读到此处:

  原文: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不能不承认学生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同学们淡淡地一声:“哦——”。这一声“哦”,后面藏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萧红马马虎虎地承认,更把对“马马虎虎”的理解转化成贴切的表达与演绎。

  最后以一个问题直指写作意图,“既然文章字里行间都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那课文题目能否改为《自由的园子》?”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探讨,同时介绍《呼兰河传》,并出示矛盾对这本书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这个评价中,最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是这两个字——凄婉。在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也跟着萧红沉浸在自由快乐中。然而到此处,这种感觉戛然而止,怎么会是凄婉呢?强烈的阅读期待被激发了,一睹为快的那种渴望多强烈!

  整堂课学生自主阅读了七八遍课文,有快速读、浏览读、搜索读、默读、精读、朗读。在一遍遍的自主阅读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祖父园子的自由、快乐,体会到了萧红童年的快乐、幸福,也收获了学习上的成功体验。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6-20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4-04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4-09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6-30

【精】《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6-29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精品】07-05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16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篇06-14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3篇06-14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汇编15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