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教材中只介绍了把圆柱沿着高将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我将圆柱侧面积的教学大胆改革,让学生试先准备好各种圆柱形的纸盒,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情况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反思如下:
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除了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发现、创新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基本知识理解掌握之后,他们对于书本上没有的方式方法有更高的兴奋点与关注点。学生自己准备的圆柱,沿高展开后还可能得到正方形,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学生自己得出了与书上不一样的结果,觉得很兴奋。趁着学生发现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还可以将圆柱的侧面怎样展开。有的说横着从中间剪一刀,立刻有人反对说那还是两个圆柱。横剪不行,竖剪过了,还能怎么剪?同学们犯起了愁。在一阵思考之后有人冒出一句:“斜剪!”“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有人猜是三角形,有人说是梯形,有人说平行四边形,带着种种可能同学们又开始给圆柱穿上一层衣服,然后沿着斜线剪开,结论不用说,平行四边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继续用平行四边形推导侧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得出高需要重新做垂线。
二、展开之后的图形可以怎样还原成圆柱?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会展开那只是顺向思维,展开后会还原才能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种还原方法,那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有两种还原方法?”问题抛出又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只会按剪开之后的形状还原,再换个方向竖起来就不行了,总是上下各有两个尖角,其实这是学生拿平行四边形的方式有问题,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的斜边贴到桌子上再还原,这样就有很多人展开了笑脸。“找窍门,怎样不贴到桌子上也能正确还原?”细心的同学发现只要捏住相邻的.两个角就能轻松还原了,一句话——角对角。得到结论:只要是平行四边形一定可以围成圆柱。
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深入研究,同学们打开了探索、创新的思维,知道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的内容,应深入探讨,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我今天执教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进行推导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生本理念,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抓手,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玩中学中课后,听取了孙主任和王主任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有序
这节课,我以“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整节课,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和交流。但合作学习小组,每位同学都参与进行学习活动,特别是个别差生,在优秀同学的'指导下倾听有进步。还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加入学习小组,指导和帮助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二、学生操作的缺失
整节课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观察发现讨论交流问题,但由于课前布置的小练习已经做过。缺失了在课堂上操作展示这一块,直接进行讨论,造成个别中等和偏下的学生,没有和实例结合,造成理解思维困难。另外,在教学例3时,可以做一个模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三、教师指导还需到位
由于这节课,整合学校课题,教学内容问题化,我选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学生,面对学生交流的答案的不确定性,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解决,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事先没有预计到的情况出现时,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造成了学生学习当中的疑惑。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为教师,又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展开学习,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1、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传统中的教学是教师直接出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然后套公式计算。这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这节课,学生初步了解了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相同的底面和一个侧面构成的,计算圆柱底面积就是计算圆面积。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后,重点安排学生进行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学生通过剪、卷、滚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成为有效学习者。有效地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效地掌握了圆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一、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二、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练习中灵用公式进行计算。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动于操作、观察发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来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使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让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而且上节课已经制作过圆柱模型,所以学生对表面积含义的理解并不困难。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并观察圆柱展开图,很快就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但在计算表面积时,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课中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不能将圆柱的底面半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建立起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预先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但在计算时却出现周长与面积混淆,所以我及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确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而且要能熟练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尽管如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问题很多,因为步骤较多,计算粗心不规范也影响了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所以一节课下来,课堂容量不大,效率较低,看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这个在上一课时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各种展开方式最后通过割补确定沿高剪开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学生已经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而且学生也探究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直接让学生简单回忆这部分知识,然后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确定,并板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练习题的安排充分考虑到今后利用表面积的知识要解决的问题时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而设定。第一组题目的对比,最后说说求那部分的面积都在提醒学生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后面对这个表面积应用的三种情况也做了总结;第二组题目除了对表面积应用之外还考虑到材料类题目尾数取舍需采用进一法。总之题目的选择重在体现“生活中的数学”这个理念。
课前对这堂课充满了憧憬,课上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六年级的学生,平时一贯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激励方式变得单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在降低,多数学生不愿意单独回答问题,让课堂形式有些枯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还是喜欢表扬和鼓励的,今后要在这方面稍加重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感。
4、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5、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我要求学生先用分部算式计算,并写清s侧=和s表=,以便学生分清自己每一个算式计算的是哪部分的面积。
6、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的练习题中,学生往往对题意理解不够,不知道是计算哪些部分的面积,通风管的材料,有不少学生加上两个底的面积。为了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我提示学生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弄清题意,并尽量回忆一上实物的结构,自己没有见过的,应通过日常应用知识来想一想、画一画,看看它应是个什么样了的,再作解答。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再集中讲一讲。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去研究适合学生心理接受的更好之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
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晰。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
郑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在六年级的课堂上,郑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最后,郑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
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
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这节课虽留有许多缺憾,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做题少了些,在计算方面,没达到较多的训练,能影响到作业及今后考试的正确率,但我感到十分成功,我为学生课堂上的生命涌动而兴奋不已,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提升了。过去我仅满足于把学生“教会”,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课堂上学生厌烦,老师急燥,都苦不堪言。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为我贯穿课堂始终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断体验到自己的`智力成果带来的乐趣。
二、学生在体验中,更好的理解了数学,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课前,布置学生做圆柱体,我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难。但要做成一个标准的圆柱体,确实要动一定的脑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其实已经初步感受到圆柱体,由 2 个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学生在做中,发现圆柱底圆周长与长方形长相等。个别没做成功的孩子,在交流活动中,也能体验到失败的原因。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我也体验到了怎么教数学。
( 1 )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学。
( 2 )立足发展学生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策略。
( 3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因考试而教学,教学应以开发学生智能为使命。
四、不足改进。在进行计算圆柱表面积练习时,应大胆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总担心一旦用计算器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会影响今后的考试,计算器只教不用。这节课由于圆柱的表面积计算繁杂,占用较多时间且正确率不高,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所以应根据教学情况,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来解决计算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
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其情感上得到满足。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根据学校安排,上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虽然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细细想来,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件的制作还需要修改。在巩固练习侧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一题,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是10厘米,求侧面积是没问题,但到了接下来的求表面积时,18除以3。14、再除以2,就得不到整数,给学生的计算带来麻烦,是自己备课不精细,考虑不全面造成的,需要修改,改成18。84厘米。
2、在讲完例四后,安排的`练习中,本来设计一组三个练习题,一个像例四,要求表面积但只需求一个底面与侧面积之和;一个是求表面积,但是需要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之和;另一个是求烟囱的面积——即只需求侧面积。是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时,虽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死套公式。
3、课堂总结时,应放给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的学习收获,不要老师代劳。
下一次上课,尽量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争取更好一点。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本堂课中学生虽然很明确的知道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求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写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计算又导致前功尽弃。
接触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从而对一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近似法椰油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沿着圆柱的一条母线把圆柱剪开后展开,圆柱的侧面就由曲面转化为平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矩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c,矩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h.这个矩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由此可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即
S圆柱侧=ch=2rh(r为圆柱底面的半径)
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圆面积的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也叫全面积).即
S圆柱表=S圆柱侧+2S底=2r2
教学时,要把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区别开来.可用纸板做成圆柱模型,然后将侧面展开,导出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并先概括成文字公式,再过渡到字母公式.
学生计算烟囱、水管、无盖桶、封闭桶罐等用料面积时,容易多算或少算底面积,灵活运用公式比较困难.可以多观察实物、模型,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出一些计算式子,要学生说明是求圆柱体的.哪几个面的面积.例如:S=2rh,是求( );S= 2r2,是求( ); S=2r2,是求( ).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片段
在以往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常常为学生在学习表面积后的变式练习中,怎么都弄不清油桶、游泳池、粉刷教室到底缺哪个面而头疼。
我想,关于圆柱的表面积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吧。为了防患于未然,我想,是不是在新课的教学中就为这些情况作了一些铺垫呢?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圆柱体的特征,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求铅笔涂漆部分的面积是求( )的面积;
压路机滚动一周压过多大路面是求( )的面积;
求一个水桶用多少材料是求( )的面积;
求汽油桶用多少铁皮是求( )的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问: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 r=3 d=4 c=6.28
底面积(平方厘米) 28.26 12.56 3.14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 h=5 h=8 h=10
侧面积(平方厘米) 94.2 100.48 62.8
(四)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 150.72 125.6 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指出:圆柱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8分米,底面周长是3.4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只列式不计算)
2、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列式不计算)
3、用铁皮制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3分米,高1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练习要求:(多媒体出示)
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反思: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圆柱圆锥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非常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我校开展的“提纲导学、自主探究”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积极的尝试,效果非常不错。
首先,在新授课之前,我在去年设计的道学提纲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了自己的导学提纲:
1、找一个圆柱形的物体,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尽可能取整数,最多保留一位小数)
2、你能动手用彩色纸给这个圆柱形的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吗?动手试一试
“穿衣”之前先思考:圆柱形物品有哪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
3、把圆柱体的漂亮外衣脱下来,展开铺在桌面上观察:圆柱的外衣包含哪几部分?都是什么形状的?
4、你能算出用了多少彩色纸吗?注意观察:计算每部分的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就是圆柱的什么?
5、将你的计算过程试着写在反面。
把这个提纲发给学生,作为晚上的作业。因为学生有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提纲导学探究经历和体验,对这次的探究比较有兴趣,加之家长的大力支持,全班同学都很认真很用心的进行了探究实践,不及给圆柱体穿的外衣漂亮、精致,而且认真按提纲的要求进行了观察、思考。
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趣的互相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操作中的乐事。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给圆柱穿上外衣需要一块长方形的彩纸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长方形那个彩纸的长等于圆柱地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而两个圆形就是圆柱的底面。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很自然很直观地得到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老师在这其中只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的轻松愉快而且扎实。
不足的是,课后练习时,学生计算时由于数字不好算,常有为难思想,计算失误较多。还有的学生,列式时容易丢三落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后会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纲导学法是很不错的方法,以后会根据课题继续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作业学生比较喜欢,并且各种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能够按提纲步骤探究,避免了上课探究时小组活动中部分孩子的“观众、听众”角色,每个人都要自己亲手去做,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家长参与了孩子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孩子的发展过程,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情况;
二、探究不能只重过程忽视结果
在学生探究得到结果后,更要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注意不能让学生重过程轻结果,更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要列综合算式,以免把本来会做的题弄错,提高正确率。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使新课教学与练习巩固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课堂做到讲与练相结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节教学内容,我认真地分析了教材的教学三维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之后,并结合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在教学时,着重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09-23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04-28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15篇07-22
圆柱教学反思03-10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1-24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5-22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5-24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