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09:04: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生活和数学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回归于生活。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选择身边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是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落实,是素质教育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新课程标准旨在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贴近未来社会需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数学课程体系。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教育理念,需要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成长、融入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应该是开放式教学的体现。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同时又可以为生活提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鼓励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入课堂,尝试用数学的方式解决。这不仅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意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合作、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应该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热爱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满足他们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愿望,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新的想法。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潜力。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和练习,真正尊重和关心每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活跃、健康地成长。教材通过发现、探索和认知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保持愉快和兴奋的心情,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勇于设想,积极通过书本或相互之间验证自己的见解,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通过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和故事导入等形式,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产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间的合作,让他们自由交流观点,听取他人意见,合理调整自己的看法,达到更完善的认知状态。通过培养学生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致力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建立多种 评价 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保留独特观点,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解决方案,每个学生的见解都应得到尊重。

  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评价不再仅限于教师,学生也扮演着重要的评价角色。学生们通过评价他人的成功和被他人评价为成功的体验中,激发了好奇心,获得了追求新知识的动力。教师的表扬和激励作用至关重要,能够激发学生乐于创新的态度。在课堂上,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可以唤起学生内在的创新渴望。

  总之,在辛勤的耕耘中,我们迎来了丰硕的收获。教学工作中的辛苦与快乐并存。我们将秉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实干”的原则,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由这一结论练习各种题型的练习。经过2次的试课,多次的修改,我最终的课有一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这节课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劳动节为切入点,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话题中,由欣赏世界的图片中引入三角形,由金字塔顶端度数的求法中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是180度吗,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由两个三角形的争论使学生萌生了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想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我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习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次是判断三角形的三个角是否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第二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或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三层开始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层层深入。练习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最后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打碎的三角形玻璃该取哪一块才能拼出与原来一样的玻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些练习顾及到了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本次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语言不够准确和精炼,比如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而不能说”发明”,还有量一量是可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只不过存在误差,不是很科学,而在我的口误之下变成了“不能”。其次是对于最后出现的小问题我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好好的融错。如果对此借机引导是由误差造成的,并借此教育学生一点点的马虎就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该有多好。还是缺少教学机智。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对于小数的意义,实质上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成功之处:

  1.简化了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在教学中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表示的道理,而是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主要借助了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

  2.加深对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教学中对于0.1 0.07 0.009这些数中的每一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及每一个0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教学例1中,适当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通过展示课件直观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数感知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0.01 0.001,为后面教学分散了难点,对于后面的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还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用语言叙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进行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精心设计的练习未能全部完成,时间上比较匆促。

  2.对于小数的产生,学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应充分进行备课,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练习三是课本第三单元的复习专题,本单元学习通过回顾所学的两位数乘三位数、估算等内容,学会将不清楚的问题做好标记,及时提问解决。同时通过估算大致对乘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检查,培养检查的习惯。教学重点为乘法中中间含有0,以及末位含有0的因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则是乘法的进位。估算时的“以小估大”的策略使用。

  由于本节课我使用了精心制作的课件,以学生为主题,当学生预习了本节练习课的题目,初步感知本单元的知识分布即两位数乘三位数、估算和计算器的使用后,这节课就是知识积累的运用。我设置的问题有简单的也有难一点的,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虽然这是数与代数的内容,但始终离不开与生活的联系。在估算一页语文书的字数时,学生知道数出文章的行和列之后,我还补充说,当你写语文作文在没有格子的纸上,语文老师就会用我们这种方法,也会知道你有没有偷懒。从而通过有趣的方式总结估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个人还总结了一下的不足:首先,问题的提出要简洁具体,当学生对问题提出疑问说明问题设置不太好。最后,教学的难点要用更细化和可行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我有个秘诀——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个个踊跃。考验老师结束后,就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秘诀呀?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日、电话号码等,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在学生认识奇数和偶数后,我安排了“请生日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生日是偶数的同学起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生日“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知识,是在学习了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也基本顺利完成,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从师生的互动与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基础底子,能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与第一次公开课相比,不论是教态,教学课件,板书设计还是语言逻辑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节课并非十分完美,仍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更加突出强调条形统计图在制作时的规范性及要注意的事项:?不超格;要涂满格;用尺子画。因此作业中出现了各种作图不规范不美观现象,因此在作业评讲时应加强训练

  2.教学课堂上学生活跃程度仍有欠缺,语音语调相对毕竟平稳,没有起伏,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教学重点的突出强调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日后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调动积极性,尽可能地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练就一把吸引学生学习的好声音。

  3.虽然语言方面有所进步,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精炼程度,日后还需加强练习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欢迎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在拼摆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自己推导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但是本课也有几个地方没有处理好,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自主推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给学生两根分别长3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然后想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学生列举了一些数据,其中比较有争议的就是8cm、2cm、1cm了,1cm。通过演示,学生很清楚的看到1cm这条线段是围不成三角形的,中间还少了一段。那么对于2cm的线段能拼成三角形吗?有人说能,也有的同学说不能,于是我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画三角形或者摆小棒来进行判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全班上引起了争论。有人说:老师,我画的三角形可以画成功啊!也有人说,我用的小棒也成功了!于是我告诉学生,小棒或者线段可能会存在误差,但是依然有学生存在疑惑。为了后面的教学内容,我只能让学生到此打住,告诉他们:用2cm、3cm、5cm的线段是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有疑惑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试试。然后就继续我下面的'内容了。但是因为这里有的学生不是很信服,所以感觉后面的教学效果不是十分好。

  课结束后,自己又对这节课进行了思考,对于这个地方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周三数学组教研活动,老师们都帮我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果这个地方,能够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动手摆、画,最后再通过展示(展示时让学生先猜测,这两条线段会重合吗?然后慢慢的移动,最后发现两条线段的端点是挨在了一起,但是却没有组成三角形,因为它们和最下面的线段重合了。)这样进行,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不会让知识的出现显得太突兀。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每学期一次的小组教学活动。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组任课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出了浓郁的探究、钻研氛围。现将本次小组教学总结如下:

  在接到小组教学活动开始通知后,老师们仔细斟酌,确定了各自的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准备过程中,大家随时探讨,相互启发,王肖老师为了讲好编码这一内容,课前做了大量的知识、资料和课件的准备工作。这其中我们还得到了张铁良、龚良江两位老师热心的帮助,使得我们得以顺利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也为孩子们能直观、形象的理解这一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组教学后,授课老师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及时听取老师们的评课,帮助自己进行反思。经过反思,我们认为本次小组教学,我们突出了以下几方面:

  1、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于生活实际问题。王肖老师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借助探究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来学习编码知识,为突出学有用的数学,王肖教师在课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全校同学编码,为新楼盘编码等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一下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浓厚,编码方法多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老师们的小组教学课,可以看出老师们平时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王宏老师做题前,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然后先让同学叙述比较方法,思路清楚后,再进行比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促进数学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小组教学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教研还在随时随地的进行。通过反思我们发现,王宏老师在教学多位数大小比较时可以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领会编者的意图,渗透分类的思想;把数的改写这一内容,作为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就更好了。总之小组教学给我们每位老师产生的帮助和影响是长远的,它不仅使我们在教学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还增强了我们年级数学教研组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发扬我们团队的长处,开展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第一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这一阶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亿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第二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二、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单元小结与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学生掌握的不错!可部分学生太过于马虎!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单元小结与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加强了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应该深刻体会!!

  第五单元小结及反思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商是一位数。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②商两位数。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对于试商的方法,

  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

  第六单元小结及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第七单元小结及反思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全册总结与反思

  本册教学中,我力求做到:

  1、改变教学思想。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

  的确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必不可少地,但如何才能真正的触及孩子们的心灵,却不是每一位教师可以做到的。

  这几日,看着著名特级教师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让自己感触颇深。其中就有一例是说到了解决一名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的事例,让自己特别的兴奋,应为我觉得她这里写得非常好,至少我觉得很有道理,咱们的孩子最缺乏得是被理解与尊重,不管孩子们做了什么错事,都应该被宽容的接受,理解,并且宽恕。

  我自己班上也有这样的一名同学,学习成绩还算是不错的,可是上课总是听不好,没几分钟就开始做不住了,我也使了不少发子,可是收效甚微,始终找不到办法去解决这一“难题”。今天上课又是这样,若是在平常,我肯定又要好好批评他一顿了,所以当我叫他来我办公室的时候,他就表现的非常不愿意,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

  却生生跟着我来到办公室,低着头,似乎是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了。可是我倒是一反常态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笑咪咪地搬来一把凳子,叫他坐在我的旁边。

  “请坐,为什么这么害怕呀?”我和缓的对他说。

  他眨巴着眼看了我一下,又低下了头。

  “怎么,不敢?哈哈”,我见他没有动静,又加了一句。

  他又看了我一眼,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

  我见他坐下来了,感觉比较紧张,为了缓和气氛,我关心的询问了一些旁的事,借机表扬了他,是刚才的紧张气愤一下子变得融洽多了,我就顺势切入了正题。

  “某某,陈老师想向你请教个问题,你愿意帮老师解决下么?”

  他怀疑的望了望我,然后说到:“当然可以。”

  “陈老师上数学课是不是不够生动,不够有吸引力?”

  “没有,没有,是我听得不够好”,聪明如他马上意识到了什么。

  “不要担心,陈老师是真心向你请教的,但说无妨”,我依旧微笑地看着他。他又一次抬起头很快地扫视了我一眼,又低下头,而后又抬头看看我,确信自己是足够“安全”了之后,他开始向我打开了话匣子。

  “陈老师上课讲得挺好的”,他一边说一边观察我的反映,“只是有些地方讲的不够清楚。”

  我知道他说的是早上争论不止的那道题目,我感到一阵欣慰,学生愿意与我讲真话了,我高兴的回答到:“你肯定是说早上争论的那个吧?谢谢你的指正哦,那其他的还有么?”

  他见我没有责备的意思,便继续这个那个的说了一些,我都一一接受了他的“指点”。

  “陈老师,总体上来说,你的课还是挺好的”,他对我进行了总结。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听到了来自孩子们的建议,对我来说,收获的确不小,这个可以说是这次谈话的意外收获。

  “老师忠心的感谢你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做出相应的改进,希望你不对地对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我静静地看着我一直认为是小孩子的这个“大人”,其实他们并不小,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有他们的想法,只是“专横”的我们忽视了他的存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可以吗?”

  “可以的”,他定定地看着我说,那——是一种信任。

  “老师经常看到你上课的时候不是听得很认证,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么?”

  他迟疑的`看了我一眼,等了一会他才缓缓抬起头,看着我说,“陈老师,是……是因为上课的知识我在外面上补习班的时候都学过了,所以我觉得不想听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哈哈,你真是了不起,陈老师为你感到高兴,那要不这样,你看行不行?下回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想想如何你作为老师你会怎样讲这个题目,如果你有独到的见地想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你就居举起你的左手,陈老师就安排你来讲,怎么样?”

  孩子楞楞地看了我好一会,然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似的,轻轻的说了声:“谢谢您,陈老师。”

  我感觉得到这句谢谢是发自他的内心的,谢谢你孩子,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

  这是一次极有意义的谈话,他让我决定全方位好好的审视自己,他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孩子的心声,他让我知道只有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交流,才能够得到来自孩子的真正信任。

  孩子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让我们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高度来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吧,我相信孩子的世界会令我们感到震惊。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上周,在学校举行的赛课活动中,我大胆尝试,讲了一节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现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数学实践活动,应重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去。这是我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回忆整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

  1、早准备,早动手。对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进行了充分的指导。我提前2周的时间对《节约用水》中需要学生调查实践的部分进行指导,对于学生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调查逐步走行正规。例如:如何在家庭中节约用水?许多学生只知道把洗菜水用来冲马桶等,却不知道能节约多少水。我就指导:测量菜盆的各项数据,然后用数据求出圆柱的体积,再统计每天大约要用多少盆水等。通过细致的指导,学生得出了准确的数据,并把调查的过程以照片的形式保留资料,为课堂上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2、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节约用水》是每个人,每天都面临的问题,通过调查学校的水龙头、在家中的实践活动等拉近了数学与学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利用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节约用水的动力。我从网络上搜集中国西南百年不遇特大干旱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用事实感染学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课前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的数据填写统计表;课上指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当然,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由于课堂时间的制约,可以让学生把制条形统计图,改成画折线统计图,这样可以省出一部分时间。

  2、由于计算数据时,用时间较多,所以课堂上计算的数据相对少。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加大计算量,例如:计算每个水龙头每天的漏水量;1年的漏水量;全学校的1年漏水量等。如果笔算很费时的话,可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星期四上午,侨中礼堂再一次听到罗老师的数学课很是欣赏和赞叹。

  近似数是我们数学老师最不好把握的课。因为太活了,很多答案都对。罗老师一节课紧扣主题,突破重难点上有很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先由华西村引入,孩子们通过数据知道72层是准确数,近5000个座位是近似数。当问到建筑面积是 ( )万平方米,让学生猜一猜:21□□□□,可能是多少万呢?这个题目很新颖很有趣。因为不论孩子们说什么都有可能。老师问:是21万还是22万?学生说看后面的数。老师这时翻开最后面个位上的数是8,学生紧接着说不对,前面的。老师又紧接着翻开十位的数是3。学生说还不对。到底是哪一位呢?最后确定是千位。老师问:为什么是千位呢?学生说:因为千位是0.1.2.3.4.就是21万,如果是5.6.7.8.9.就是22万。这是顺势引出四舍五入法。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记住了要学习的知识。

  罗老师的课很灵活。比如学校有3179人,用近似数表示约是( )。孩子们说:3180,3000,3200.多好的答案啊。这些都是对的,而我们在教学时往往把握不好,禁锢孩子的思维太多,结果适得其反。最有意思的一道题是:爸爸的工作单位地址是福州市五四路217号。学生说:五四路200号。呵呵,这回可掉进老师的`圈套里了。老师反问:去五四路200号能找到爸爸吗?看来这是不能用近似数表示的。

  在解决难点问题上,老师用一锤定价的方式出示宝马汽车的价格约是130万元。谁给的价格最高,但是必须约是130万就得到老师的宝马汽车的礼物。孩子们说出:1304999.真是设计的很巧秒。

  整节课时间过得很快。老师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都是在突破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没有一丁点浪费。每一个环节设计都很有趣,孩子们喜欢。最重要的是老师善于启发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直线、射线和角》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册平行与垂直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及几何形体的起点。在听了同年级两位老师对本课的执教过程后,我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产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于是分别在两个班分别尝试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让学生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并掌握三者区别与联系;

  2.认识角,知道角的定义,学会用角的符号来表示角;

  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一、 复习引入、以小见大

  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存在着包含的关系,线段和射线都属于直线的一部分,而线段又是学生熟悉的知识点,所以从复习线段入手,让学生首先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说说线段的特点。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回忆旧知中引入射线、和直线,并且借助线段的特点,体会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同时,我还让学生分别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画的各种不同方向的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意图:学生经历了回忆、动手、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后,他们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理解会比较深刻。

  二、 充分感知,发挥想象

  这部分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射线、线段都是能够无限延长,让学生闭上眼,让脑海中的射线向一端延长、延长、在延长,让脑海中的直线也向两端无限延长,使学生对射线和直线的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看到的表象上,让是向更加广阔的二维空间发展,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空间想象的过程,同时进一步感知射线和直线,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在教学角的.时候也是这样,知道了角的定义后,也让学生想象角的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找一找角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从而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意图:数学是一门想象的科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想象直线和射线的样子,通过想象来充分理解无限长的含义,可能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 联系生活,寻找原形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虽然直线、射线和角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它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原型,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小朋友的坐姿、椅子的构造等。

  意图: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四、 思考

  1.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经历的想象的过程,但是在教师任务驱使下的想象总显得被动了些,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想象的需求,可能更耐人寻味!

  2.在课后作业中发现,过两点画一条直线时,学生无意识地会画一条线段,说明他对直线和射线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他在画图时还没有主动地去区分直线和线段的区别。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提出内需,养成思考的主动性,是我后续课堂需要注意和培养的。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植树问题》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本节课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种情况都种的植树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我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着力想解决好以下问题:

  如何让学生经历一个“将复杂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来研究,再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学生直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了间距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突破本课难点部分我通过一棵一棵的种树的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了对植树问题中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棵一棵的种太麻烦了….”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思想,确定了“转化的需要”,接下来,实施策略的产生与方法可行性验证;学生给出了例题不同的答案,此处留空白,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摆、数、画等方法探究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存在:棵数=间隔数+1,反过来验证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数学思想的建模。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植树问题屡教不会?”我进行以下反思:

  首先,我只是在奥数课上系统讲解了植树问题,在我们的数学课本中没有作为一个知识点出现,只是出现在练习题目中,所以我们没有在课堂上拿出时间进行系统的讲解。

  其次,无法将脑海中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虽然记住了“五根手指四个空”但是却无法与实际的安装路灯、插彩旗以及种树等问题联系起来。他们不知道手指的间隔与种树、安灯和插彩旗有什么关系。

  再次,当我们在讲解植树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这样讲解的:“同学们,600米的小路,每隔5米一棵树,咱们现在求间隔?”学生很容易列式:600÷5.然后我们问这样结束了吗?学生说:“没有,还要加1”。只是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中教学,从来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来种小树。如果在讲解的时候。结合手指,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画一画,数一数到底间隔数和数学的棵树之间的关系,自己动手发现的规律远远比我们告诉的记得牢的多。

  有了这次植树问题的教训,以后再遇到像“植树问题”这样的典型问题时,我一定会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然学生通过充分的动手体验去获得知识,这样远比老师告诉他的效果好!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我的这节课依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前进的脚步,我们会继续不断的探索下去。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反思06-12

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11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12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06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15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06-07

数学教育教学反思05-30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