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8 12:20: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1

  第一次真正好处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李玲说她上《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丁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

  首先,丁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指出了几点仍需改善的地方:

  1、板书。

  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就应的。

  2、语调。

  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

  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资料,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资料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2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主阵地,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

  中职的学生一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而对自身劳动技能的培养非常在意,但是,我们在教会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这也是学生自己非常关心的方面。

  例如我在教学《包身工》时,重点研读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情形,从中了解了包身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悲惨遭遇,学生不由会想到“遭受到如此的非人待遇,为什么没人采取必要的手段反抗?”这样就联系到《劳动法》中关于加班、病假以及工作时间的相关规定。接着再次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包身工的年龄和与带工老板签订的“契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合同法》以及《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由于中职学生今后即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企业的劳动者,所以对这节课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就格外的留心,这样就有效地渗透了法制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他们成为知法、用法的公民。

  二、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内涵

  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职业中学课文中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这个载体呢?

  以中职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从所选课文的题材和内容上看,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强的基础。本单元的《自然界与人类》《像山那样思考》《森林写意》《离太阳最近的树》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取材着眼点、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随着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学生的头脑会随着文字的描述呈现出各种“悲剧”的发生:森林的乱砍滥伐;动物的绝种;山洪的爆发;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而这些内容都直接反映了――环境保护的主题。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自然环境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三、开展各种语文综合活动,形式多样地贯彻法制观念

  要让学生喜欢学法,自觉学法,必须给他们由感性认识来自于直观、生动的画面,人物形象表演。参与是最好的'学习,只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主动,他们自然习得的知识才是记忆深刻,永远难忘的。每个学期,我都会安排10课时的时间开展各项语文综合性活动,例如本学期我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中职生是否需要学法”的辩论赛;另外,还组织了学生到校外向附近的老百姓宣传法律常识等活动。在这些主题鲜明的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普及法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这些实践活动在形式上与以往的报告式、说教式的法制教育形式相比较,学生参与率高,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把枯燥的法律条文演绎成活泼生动的旋律,自然流淌在学生的心中。这些形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法制的熏陶,受到了启迪,为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合理应用法律武器提供了条件。

  四、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作为连接学生与法律的桥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用现代的法律观点来分析文章里的人物与事件,用现在眼光来解读文学作品。

  写作和阅读是孪生兄弟,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写作是一个人阅读面的外在体现。学生在阅读中提高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以及法律观念也反映在他们平时的写作中。在平时教学写作时,我布置了一系列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应用文写作练习,比如《广告词》《合同》《借条》《欠条》等的写法。在这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写作练习中,学生不仅能了解这些应用文的写法,也关注到了这些文体在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司法麻烦的作用。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是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我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校园将更加和谐,社会将更加法制化。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3

  1、包身工制度是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2、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3、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

  ⑴ 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

  ⑵ 点面结合的'手法;

  ⑶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4、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4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5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保留篇目,给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其成作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情况,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趁势对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明确夏衍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借助这些文学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兴趣。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意义,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学习此文的第二大障碍便是篇幅长,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传统教法来教学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在课后我便反复思考,翻阅多种教学案例,寻求一种较佳教学方式,以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最终发现研究性学习教适合本课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作家与时代背景介绍。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堂上互相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样,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深入文本,使其学完此课之后,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获,此般,便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6

  教例简述

  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学语文》1988年第4期P31)改编。

  课时

  一节。

  教学内容

  《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

  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

  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

  同学们竞相发言:

  “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

  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

  讨论到这里。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

  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请大家从这四点中选择一点,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赏析短文。

  评析

  教例中的这个“点”选择得很好。角度独特,例证丰富,内蕴精深。充分分地显现了教材的魅力。教例中表现了教师的“法”用得好。从总的教学思路讲,运用了“选点突破法”。从撷取教学内容讲,运用了“一线串珠法”。从教学的立意讲,运用了“卒章显志法”和“意外结尾法”。此两法的运用,充分表现了教师教学立意的高远。原来,教师的用意,是通过释词见义,将学生引向品评鉴赏,从字里行间入手,引导学生去回味文章胜景,去领略作者如此这般的深邃匠心。

  但教师又不把话说完,只是点到为止,艰难的品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可以说,学生决没有想到教师还会“卒章显志”,点出那需要深入思考的四“点”,它给了学生一个“意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需要探求的奇景,同时也提高了品评鉴赏的层次。有了好的教学材料,还要会巧妙地安排设计,这就是教师的魅力。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7

  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首当其冲就是要制订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养成了“教学目标是个筐,什么东西都直接往里装”的习惯,殊不知,这样做教学目标就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拿《包身工》这篇文章来说,《包身工》是夏衍的一部报告文学,教学时我们要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包身工的含义、鉴赏文章丰富的语言内涵、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等。

  针对本次比赛李老师讲的这堂课,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能看出课前他做了充分准备,制订教学目标时,考虑得也相当充分。他课堂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了解包身工制度,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文章中社会背景的作用,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中的句子。可以说,他的这个教学目标涉及面较广。试想,一堂课40分钟,而要讲的知识点如此之多,就算是把这些内容读一遍也要花十几分钟呀。若是老师口若悬河地讲着,学生这边脑子里刚进点东西理解,那边知识点又蜂拥而至,他们如何应对,唯一能做的就是机械地配合,根本就达不到让学生学到东西的目的。所以,一堂课,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选好一个角度,把问题讲清楚,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参透。其实,我认为,《包身工》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重点:(1)背景材料的描写及其作用。(2)几个人物描写的作用。(3)语言鉴赏及写作技巧。故而,在第一课时,只要抓住当堂课的`一个要点讲就可以了。有些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时,总是怕漏了这漏了那,担心教学内容涵盖面不全,会让人误解为能力不强,为了显示自己对文章掌握得通透,对教学游刃有余,明明是三个课时才能讲完的内容,他却硬生生地挤压成一节课讲完,所讲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没有一个问题讲透。

  美国课程学家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每上完一堂课,我们应当静心反思,学生学到了什么?其实,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我认为,一次良好的教学,学生应当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而不是只有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参与、课堂部分环节参与、部分时间参与和形式性的无效参与。李老师在讲《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创意很新颖,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导入和结束课程。上课伊始,李老师就以“你感到幸福吗”为导入,全部学生大声地回答道:“不幸福!”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老师又以“你感到幸福吗”为结束语,全部学生又整齐地大声地喊道:“幸福!”看似热闹的课堂,不觉得有点滑稽可笑吗?难道一个班上70多名学生都是一个母亲所生,有着同样的情感领悟及生活体验?着实让人难以接受。虽是新颖的形式却让人感受不到愉悦,同样的默契令人无语,看似热闹的课堂却显得极为做作。李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努力营造充满欢声笑语、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可当你一味地去追求形式、营造气氛,殊不知已经失去了课堂的纯真本性――真实与自然。

  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应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愿意主动思考,不论答案如何,教师都要给予中肯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就算学生的答案完全背离原意,我们也应该说:“你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的,如果你仔细考虑,也会回答得很好的。”或是这样说:“你的回答很有创意,值得探讨,或许你换个角度,会领略到不一样的意境。”我想,如果学生遇到的都是这么通情达理的老师,他们肯定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而如果学生遇到的都是钟情于“否定”的老师,那么,他的课堂必定是毫无生机,哪怕你是“狂风”,也“吹不起半点涟漪”,从而又形成了老师唾沫横飞,学生埋头苦记的老景象,返回了灌输式的传统式教学,还何谈教学,何谈课改,何谈教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了投影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已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可见,必要的辅助手段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有的老师在借助多媒体上公开课时,并没有遵循多媒体教学的规律,而是“为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实用性,且对多媒体的认识存在误区,常以花哨为标准。应知道,多媒体是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花瓶,多媒体的作用应是画龙点睛,而不是多此一举。由此我建议,教学课件务必简单实用。

  以上是我个人浅薄的看法,如有不当请同行指正。其实,我也是属于文章中“年轻老师”中的一个,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鞭策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研读更多的理论书籍,然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更多的心得体会。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8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新课程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思、教互动”的有效教学原则,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近两年,我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学

  自主学习的一条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此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布置自学任务。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可分为两类:一是基础类,如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自读课文,识记字词,疏通文意等。二是文本阅读、思考类,如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对某个重要情节作何理解。第二类问题要因文而定,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其中一些问题既是课前自学思考题,也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对语文课来说,课前自学,独立思考很有必要。

  比如我在教学《包身工》一课时,就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自行解决字词,自己查字典,记忆、积累成语,查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记忆代表作品等,学生忙得不亦乐乎。阅读思考问题是: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再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②从文中找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分条列出,注明段落。两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文本设置,且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肯动脑,都不难完成。

  又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我布置的自学问题是①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为何是清、静、悲凉的?②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勾画出来,并加以分析。③你喜欢文章中哪些语句,找出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课前自学阶段,既可由教师制定阅读思考题,更主张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好习惯胜过好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引领学生养成课前自学、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是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查,以便教师和学生查漏补缺、矫正错误,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目标。课堂检测可侧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检测字词的音、形、义,背课文等,适当扩展,效果更佳。检测方式:老师命题与学生出题相结合。总之,方法要灵活多样,时间不必过长。目的是多积多记,养成习惯,这是学好语文、提升能力的根本。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理解、思考的学习过程,可朗读、勾画、品味、笔答、旁批等,学生可借助工具书和学案、手中资料,努力完成教学目标。这一环节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切勿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搞表面繁荣。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给予帮助,或记在心中,琢磨引导方法,准备在合作探究阶段集体解决。

  四、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理解、思考、发言等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展现个性,表现才能,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重要一环。所谓合作探究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学难以完成的问题,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切磋、质疑,进行合作探究,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解决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让其他组的同学或老师来帮助完成。老师要注意互动过程的课堂控制,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见解,当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作点拨、指导,明确答复。有时候,或许学生对老师的回答不满意或持有不同见解,这种情况是允许的,这就又引起师生间的交流。这个过程可概括为:参与――体验――分享或合作――交流――评价。整个过程会出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局面。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有预设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出现突发问题,尤其语文课堂,许多时候学生会对文本质疑,对教材质疑,对老师的分析质疑,这都是正常的。这时,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能有些问题还会延续到课下。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有合作意识,不必惟书是信,惟师是从。比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老师预设的问题是先研究诗中的景物描写,再探讨诗中的抒情语句。可是在课堂,有一个班的学生对杜甫登高的心情很感兴趣,也很有见解,自主发言,先分析诗人此时“悲”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面对这种课堂突发情况,教师不应堵,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实,先研究景还是先研究情,顺序无所谓,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包身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包身工教案10-27

《包身工》教案11-25

《包身工》教案(14篇)03-13

《包身工》教案14篇02-26

《包身工》教案锦集5篇04-09

经典教学反思03-08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6-14

雷雨教学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