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19:04: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选】《长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选】《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教学反思2

  《长城的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教学这首诗歌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创设多种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

  一是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

  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二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学时利用课件展示多幅长城图片,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长城》教学反思3

  《长城和运河》是本册第一篇课文。“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开学以来第一课非常重要。因此,我很认真的研究了这一课教材,熟读了课文,一份比较成熟的教学流程了然于胸。

  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上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先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并教给学生如何整理资料。由于文章比较简短,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看图和一遍遍走进文本,具体形象地感受长城和运河的'绵长及其雄伟壮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在感受了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观之后,我又让学生把一、二节诗对照起来,学习文章反复的写法,并以文本为依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交流“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并说说他们的奇异景象。”

  总体感觉本课的教学比较满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促悟,读为主导。如果课上再多放手,再尽量多地体现“先学后教”理念就更好了,今后会多加注意。

《长城》教学反思4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

  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教学反思5

  带着忐忑的心情上完了《长城》(第二课时)的公开课,虽然诸多准备,但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节课,我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从复习生词、回顾课文导入,到找到作者的.联想;从找句子、找关键词体会情感到感情朗读;从句型的转换,到师引读、生接读升华情感……

《长城》教学反思6

  本周我继续攻克唱歌课,讲《长城谣》,在上课前,我依旧认真备课,搜集了许多版本,选取了最简单的版本,有下载了相关公益广告的视频,搜集了很多相关图片,认真做了PPT课件,决心一定要上好歌唱课。

  在几天的课上下来,我发现在课上应该多鼓励学生,多些耐心,慢慢来,不能太死板,过于着急。本来音乐课就是活泼、放松心情,调节学生日常学习压力的'。应该多让学生找到乐趣,打心底里喜欢上音乐这门学科。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先用长城的照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兴趣后播放音乐,学生被气氛带动也就张开了嘴,唱了起来。

  对于学生的跟唱我多进行了鼓励和表扬,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播放短片后,学生根据对歌词的理解进而对歌曲有了深层认识,了解后就能够带着感情演唱,一节课下来轻松了不少。

  《长城谣》本来的旋律本来就比较舒缓,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并唱出感情。作为奖励,我特意留出时间来为学生播放他们喜欢的歌曲、视频。经过一段时间地锻炼,我已经逐渐可以驾驭歌唱这类课程的教学了。事实证明,只要努力,找到方法,任何困难问题都不是问题,教学是如此,人生亦如此。

《长城》教学反思7

  《长城》这篇课文,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多同学到过长城,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并不难,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回忆攀登长城的情景,并把有价值的图片和资料带到课堂。果然,同学们带来了照片、纪念品等。看到这些丰富的资料,我引导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长城和自己了解的长城。没想到学生懂的还真多。王喣阳谈到了长城的历史,起于秦始皇,而后历代修筑,现保存较好的多为明代长城;刘喆林讲了长城的历史故事;袁金枢展示了很多有关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有了这些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和展示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

  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学反思8

  本节课突出三个统一:

  1、思想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2、分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统一。

  3、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我认为本课不但在思想上注重采取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且把信息时代的气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喜爱的科技产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学生开启了一扇解决问题的新大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帮助。

  1、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师生互动效果良好。

  2、学生对设计如何打赢战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多联系现实,关注学生兴趣。

  3、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的引导较好地解决难点。

  4、课堂组织中,各组介绍部分的形式应该改进,避免重复。

《长城》教学反思9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整节课我预设是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展开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远看长城时,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谈收获,适当时机教师给予补充。如:长城的“长”,有了学生发现的数字“一万三千多里”的说明,我询问了“山海关”和“嘉峪关”分别在哪个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跨越了这么多省,那会有多长?这个环节的

  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看长城时,重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再来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 (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但是,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我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让学生个别读的机会少了。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如果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个问题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要格外地重视。

《长城》教学反思10

  “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个为几代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第20课,题目为《长城砖》。

  但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10月16日返回地球时,有记者问,你在太空中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回答:没有。

  巧的是,《长城砖》的讲授时间正是在杨利伟返回地球之后,遗憾的是岛城四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没有几个得到恰当的纠正。

  记者随机采访的结果很是令人失望。老师们对宇航员看到长城一事没有丝毫置疑,对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的具体内容没有足够的关注。有的.老师甚至说,学生通过自读、自问、自悟之后也得出宇航员看到长城这一事实,并结合“神五”的成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如果我们具备一些科学常识与科学精神的话,这个谬误便会及时得到纠正。试想一下,平均宽度不足10米、狭窄而不规则的长城,在20公里外就很难分辨,有专家称如果说能从月球上看到长城,相当于在2688米外能看到一根头发丝。其实,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奥尔林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这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

  《长城砖》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有二:

  一是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同样也是一个挑战。老师二字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奔流不息的河流”;老师不再是“灵魂的工程师”,而是学生的“领路者”;老师的崇高境界不再是“春蚕”、“蜡烛”,而是“果实累累的常青树”。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制全方位“革命”的课程改革中制胜,老师的素质是关键。

  二是置疑是进步之母。如果没有置疑,没有创新,社会无疑是停滞的。多少年前,古人就发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时下教育中盛行的研究性学习仅仅是让学生来印证书本上的知识,那种查资料、上网下载等名目繁多的搜集方式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孩子就是未来与希望的象征,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氛围中,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才会有更加坚固的“长城”傲视世界之林,才是构成真正称道的资本。长城是伟大的,但长城砖的生产同样伟大。

《长城》教学反思11

  四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较差,认识事物能力差,但是他们多数都到过八达岭长城。对于长城的特点和它的高大坚固,比较容易体会。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他们很难理解。教学本课时,结合相关资料渗透情感等多种策略,启发学生想象,图文并茂,让学生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位“奇迹”,感受“艰辛”。

  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体会长城的“伟大和奇迹”。学生对长城并不陌生,在学生眼里,就是一座城墙,和曲阜的城墙没什么两样,她的伟大之处却没有人理解。由于课前师生共同搜集阅读了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影视资料,有了直观形象的手段,再加上确凿的`历史依据,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前师生共同搜集长城历史背景、修筑艰辛和历史地位等相关资料(视频、图片、文字),课堂交流,实现共享分配的方式,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认识长城这个“伟大的奇迹”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使得教师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助者。

《长城》教学反思12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广泛收集了有关长城的资料,通过交流资料,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课前准备工作对本课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

  上课一开始我先给学生用幻灯片播放了有关长城的几幅图片,让他们在了解长城的基础上再次充分感受长城的悠久历史、气势磅礴、壮丽多姿,激发那种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及民族自豪感。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设计的最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会读”,自读自悟,在读中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倾注在对联里的感情。

  首先我给学生们播放了课文的朗读范音,先解决字词读音及语句停顿问题,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扫除文字障碍,并进行了指名朗读和集体朗读的训练。接下来就是精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这对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因为本课是一副对联,内容不算很难理解,加上课前已经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所以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思考,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再充分发挥合作共同体的作用,在小组内讨论上下两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时间的付出没有浪费,学生理解得十分到位。现在想想,这正应了那句千百年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这种时间的付出,也照顾到了预习不够充分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充分感知的时间。如果课堂上不留充足的读的时间,虽然在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回答中也能将本课要掌握的内容进行完,但是对那些后面的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都是他听来的,而不是他自己感悟得来的。

  最后在听取了学生的自主发言后,我只是点拨了几个难理解的语句,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归纳总结。既然同学们都能读懂课文内容而且理解的还很到位,那么老师就没有必要一遍遍的重复讲解,这样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还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这也是新课标及学校要求老师做到的精讲、细讲。

  由于本课是一副对联,学生以前对这种体裁接触得并不多,所以我给学生适当的进行了拓展延伸,在内容讲解完成后又给他们补充了一些有关对联的文学常识,并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对联的音韵和谐,意境优美。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幅比较有名的对联供学生欣赏学习,喜欢的同学可以进行尝试性的写作。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全文。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里,我把课堂再次交给学生,在消化本课学习重点的同时,要大声朗读课文,最好是做到熟能成诵。由于在自读环节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所以一大部分的学生能差不多完成背诵任务,当堂背不过的课下抽时间背熟,下节课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巩固。

  总体来说,我这节课算是比较成功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会读——读懂——诵读”,一次次走进文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长城》教学反思13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这就成了大多数老师困惑的一件事。

  1“我知道长城”

  早上第一节校领导要听语文课。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优质课《长城》,课堂上所需的字卡、图片让我昨天忙到了半夜。我对这堂课没有多少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的和唱反调的。伴随着上课铃,我提起精神小心谨慎地走进了课堂。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全班哇啦哇啦地读书声,看来课前准备的还挺充分,我心中一阵暗喜。再看看学生,一个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已经意识到这堂课绝不能胡来,这让我放心了许多。

  开课不到5分钟,在引出课题时,我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见到过长城吗?那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这势头让我感觉有些不妙。

  果然,在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几个学生不肯“罢手”,我知道,这必然会打乱我的教学安排。为了贯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述一段段关于长城的故事。

  班长肖来福同学说:“长城是我国的奇迹,它是有名的旅游景点,我爸爸还去过长城呢!”牟琴同学说:“长城在我国的北方,它是一道城墙,用来防御敌人的袭击!”“小能人”黄文同学说:“长城不只是一个朝代所建,它历经了四五个王朝,自秦朝的时候就有了长城。”故事大王潘志明说:“我还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呢!”看这情景,我心中焦急万分,再不刹车就没救了。我借评价学生之机把话头一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长城的具体构造和它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吧。”

  2“我有新发现”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长城的特点”话音刚落,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读书快的学生一会儿就抢着举手回答,大家你来我往、互相补充,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总结性地接过话题:“是呀,你们看书上那幅图,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气势让我们一看,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我似乎已进入状况,开始和学生自然交流了,正在我以为可以顺水推舟的时候,牟晓曼发言了:“长城那么长,并且修在山尖上,它哪儿来的材料呀?这些材料是怎样弄上去的呀?我们家盖房子还要用到一些劳动工具呢!”

  这时我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罗星星同学举手了,心头一喜,立马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正因为附近没有石头,人们才会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这不更充分的说明建长城时的不易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到了她脸上少有的得意神情。他又说“过去我们的国家战争不断,人们为了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远处运来石头,修筑城墙,把敌人堵在外面,这不更说明我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吗?”

  我们再看看长城的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峰火台,书上给我们说是屯兵和传递信息用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爱琢磨的周永吉同学立即举了手,说:“我看到一个密秘:过去我们的国家很落后,传递信息用的是烟火、战鼓、飞鸽传书,而现在我们的人们用上了电话、传真、手机、计算机。当今世界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水平也蒸蒸日上。过去我们国家老是遭受别国的欺负,可现在他们要来求我们做事了,这说明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现在的长城虽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它的雄姿还在,也为世界人所瞩目,它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来长城参观的人也骆驿不绝。

  ……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最担心的七嘴八舌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的我确实很着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阻止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热情,因为我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让学生自由动起来。有发现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里也这样写道:

  “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我认为,语文课堂既要成为学生传承文化的接力赛场,又要能让学生在驰骋中逐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而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长城》教学反思14

  内容摘要: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叶老先生的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什么是略读和略读的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

  【主题词】审视略读教学策略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片被忽略的角落。由于众多原因,便出现了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下面结合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12课《北京的长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谈几点我的粗浅认识。

  (一)摆正其地位,重新审视“略读”。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略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文内容上做到:粗知大意,增长见识,有所感悟。方法上做到: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更加放手。目的上做到: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学生在校或他日走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其他的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适用的。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于语文课的略读教学。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二)依据“粗放、应用、自主”三原则,制定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求“简”。

  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精读课文,从精读课文中提炼,从而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略读课文《北京的长城》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从总结中学生知道:这一单元以写景为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述。接着根据学生的信息,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把它的目标定位在:(1)课文讲了北京的哪两处有特色的长城?(2)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找到相应的语句画下来。(3)作者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一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一来,学生完全可以在这几个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课文。

  2、教学流程求“粗”。

  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质疑求解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例如在教学《北京的长城》时我便选择重点阅读式。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教学环节:

  一、播放课件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预习检测,粗知大意。

  四、围绕“自学提示”,小组合作,深入学习。

  五、汇报交流,学法实践。

  六、总结提升,拓展交流:搜集有关长城的影像及资料,召开交流会。

  3、教学方法求“放”。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学要丰;教略,而学不略。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但这“放”也是有尺度的。

  (1)舍得放手,自读自悟时间要“足”。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把读书时间交还给学生。

  (2)亦扶亦放,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将精读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应用于略读中。例如在教学这一课时,问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了“司马台长城”的特点,而“八达岭长城”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来大胆的交流,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引导学生寻找准确文本的着力点,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集中,又把学生请到了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放中有引,精处需“雕琢”。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有效性就降低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悉不遗,所以叫略;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只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比如略读课文中的重点、精彩之处,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当学生说到长城“险”的特点时,我紧接着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找到这样的句子。“天梯高达100米,倾斜度为85度,几乎垂直最窄处只能容脚。”或是“天梯细如线,薄如刃,陡如立。”紧接着我又追问:“轻声地读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学生会很快的读一读,不难发现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

  4、课外拓展注重“用”。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能够自主独立阅读,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基于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根据不同课文主题,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因此在这节课后,我为学学生提供了《慕田峪观云海》的文本资料,这次可真正是学生用课上的所学来自己阅读了。

  而阅读教学还不可丢的是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如我在教后的每一课作业中都设置“句词小天地”的项目。

  (三)更加注重评价

  恰到好处的评价会对课堂和学生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不但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如果点拨的妙,不但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方法,而且还会使学生大大增强自学的兴趣。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所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评价不但不能略,还应更加科学系统地引入和运用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因此在略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略”中有“精”。这样,利用略读课文就可以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略读课文才能有希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展示略读课文的风采。

《长城》教学反思15

  《北京的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在传统课文中,属于一篇看图学文,如何依据新课标的思想,又汲取传统教学的所长,成为确立本文重难点时我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于通过图画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及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通过看图学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在反复诵读、感悟想象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这堂课的设计时,我采取了以图为主线,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介绍长城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品味课文语言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看图解词,感受“长”:第一段教学紧抓“长”的特点,首先由看图入手,借助媒体呈现画面,直观感受远观长城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的特点。再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形象的比喻,还是由图入手,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通过理解关键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具体形象、含义,达到学生理解的效果。接着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感悟长城的“长”,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使长城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直观化、具体化。

  图文结合,感悟“坚、巧”。第二段教学着眼于感悟文本,解决疑问,图文有机结合,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构造特点。随机出示有关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图片、课件。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看图想象,品味“智、奇”。第三段教学先透过画面内容,结合课外资料拓展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延伸画面,具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再通过反复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此激发学生情感。

  以情激情,披情入文。教学初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简单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课文最后这两句话,反复吟诵,力争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长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反思10-20

长城教学反思10-16

《长城》教学反思10-05

《长城赞》教学反思04-18

(精)《长城》教学反思07-05

《长城》教学反思(热)07-07

【实用】《长城》教学反思07-07

《长城》教学反思15篇06-21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