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对学好本课时内容有一定的帮助。八年级学生有一定逻辑推理能力、代数式的运算的能力,但数与式的差别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乘除法运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分式的乘除法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的运算方法,提示学生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要求他们用语言描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学生反应较好,能基本上完整地讲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这堂课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一堂新授课。
一、教材处理分式乘除法类比分数乘除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法学法对于这堂课,我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自学检测明确了法则,达到了预计的目标,分层训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计,效果非常好。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易错点都找得挺准。整个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对分式的乘除法进行了训练,避免了教师一种讲法部分学生不理解的尴尬,既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三、不足之处
1、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在课堂上时间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是人数比较少的班级授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对于错误的处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分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合作获得双赢。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学生课前的预习,资料查阅做的较好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③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据班上孩子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台阶》一课在聋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这样你的“教学流程”。1、初读课文,了解情节。2、再读课文,分析人物。3、品读细节,细节感悟。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教学《诗经采薇》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因为要做小老师,学生对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并做好预习笔记,取名为《学记》,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学有所得,考考大家,向你请教。上讲台的同学可以得10分发言奖,主动发言的得5分,被点名发言的得3分,开小火车轮到的得1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个上讲台的是龚双双同学,她向同学们阐述了诗歌的基本意思,表达的主要情感,基本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勇气可佳。王曼奇提出了一个难点:语气词“思”的独特用法,教师点拨:“矣”、“依”、“思”、“霏”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令诗歌读来韵味独特。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相继发现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叠词运用,一唱三叹的效果,今昔对比,景物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情景交融的魅力手法。
本节课对学生说比较新鲜,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一、朗读中感知: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又设计三个层次的读,第一次是学生的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字读、自悟;第二次是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第三次是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二、表达中领悟: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石榴》一文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第十一篇课文,在教学这一文时,正好是十月初石榴成熟上市的日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加上本班学生大部分长在城市,对石榴的感性认识还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读,空洞讲读,学生的印象肯定不深。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观察石榴,并让他们有可能的话把石榴带到教室里来。那天上课时,我调查了一下,说观察过石榴的有二十九个同学(全班五十人),还有五个学生把石榴带来了。我让这五个学生把带来的石榴放到讲桌上。
五个石榴一字儿排开放在讲桌上,有的是青绿色的,有的是青中带黄,黄中带红的,有的一半红一半黄学生热情高涨,坐在位置上议论纷纷。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你看到的石榴的颜色。我看到的石榴是黄里有点带红的。我看到的石榴是有点青有点红的。我看到的石榴是红色的,还有一个大口子哪!看到学生学得那么开心,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那么,再请同学们想像一下,那么多的石榴长在树上时是怎么样的?它们像一个个胖娃娃挤在一起。它们有的笑歪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同学们说得都挺好,下面我们来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由于学生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和体会,因此,很容易就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很好地把握了第三小节朗读时喜悦的基调。外形讲完,该说石榴的子儿了。我用刀打开最大的一个石榴,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我举起手中的两半石榴:谁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我觉得石榴子儿是淡红的。我觉得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为了鼓励同学们,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两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甜甜的,有点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到此,再讲石榴的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本学期我担任八(6、12)班语文教学。因为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八年级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注意课堂的艺术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亲自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并做到凡是要求学生背的,我都先背。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
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存在的问题实在还有很多。教学方法陈旧,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上课力求面面俱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即使我有10多年的教学经历,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争取教学水平再上一层楼。
正式接手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差不多一学期了,我发现了以下问题,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更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会让自己所带班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上主要围绕“父疼子”“子爱父”这两方面展开教学。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讲课时,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细细品味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同时,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文字,了解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起初对父亲的不理解,相反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他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然后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自己的父亲举手投足间的父爱。对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学生表现较好,参与度较高,也真实可感地表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父亲的故事。
我也在想,只要触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即便是寡言的学生也是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故事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触动学生的心弦。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这节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内诗歌学习的一个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化,现在提倡国学,古典诗词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有一个责任就是传承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这是我们的责任。古典诗词,词语凝练,意境深邃,韵律优美,我们的母语教学,不能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挥手之间》的场面描写
人们又听到了汽车的马达声: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一套总是洗得很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他的伟岸的身形,明净的额,温和的目光,热情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散步时的大道边。主席生活在群众中间,生活在同志们中间。主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人们是熟悉的,理解的,怀着无限信任和爱戴,团聚在他的周围,一步不能离开,一步不曾离开!如今,主席穿起了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
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经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这时,他眼睛里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群里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主席的这个动作,给全体在场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达了一种思维的过程,作出了断然的决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场的人,以及不在场的所有革命的干部、战士和群众的心情 ,而用这个动作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性的动作,概括了当那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到来的时候,领袖,同志,战友,以及广大革命群众之间,无间的亲密,无比的决心,无上的英勇。
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纪录!正是在这挥手之间,表明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主席的伟大性格。愿所有的.人,通过这张照片,能够理解和体会,那当抗日战争胜利,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斗争的严重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的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砂,遮住了人们的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主席的面容出现在飞机窗口,人们又一次涌上前去,拚命地挥手。主席把手抚在机窗的玻璃上,手指无声地弯动。直到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起在空中,在头顶上盘旋,然后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说明:
1、该文段描述了重庆谈判的赴毛泽东乘车到达延安机场后,下车登机、挥手道别和盘旋远去的过程和场面;
2、它以毛泽东为场面描写的重点和核心,采用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形式,从正面具体细腻描写了他的装束、身形、容貌、神情、眼神和登上飞机、挥手道别的动作;
3、它以到机场送行的延安军民为面,描述他们在毛泽东到来、下车、步行、登机、道别、盘旋、远去过程中的在动作、神情和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反应,从侧面衬托毛泽东;
4、文中对毛泽东这一次跟延安军民挥手道别,离开延安亲赴重庆跟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重大举措对革命对国家的伟大意义进行了点评。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景色的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后反思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人类顽强地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本该站在高高的云端无比骄傲的时候,却尴尬不已地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和愚昧。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厉,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也日渐深沉。
于是,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这堂课的重中之重了。
为此,我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动态,制定了一个既教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并精心地安排了教学环节来完成目标。由于“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议论性、说理性很强,所以在理清文意体会文章主题方面很容易入手,学生一点即通。
至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自然观方面,则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边互动形式和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见解的发表是本堂课的亮点。摒弃了空洞乏味的说教,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并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开阔视野,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环保问题,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检查学生以活动小组开展的板报展示活动,看到了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树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思想观。通过参与了由班委会组织召开的“我为环保添块砖”主题班会,更进一步体会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高涨的环保热情。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过于紧凑,个别环节时间稍显不足。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反思如下:
一、课堂上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也常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常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这个时候为了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往往对这些答案全盘肯定,统一说个好,造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反思:
(一)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吗?这些答案就不存在问题了吗?指出不足,就一定伤学生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笼统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所以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二、语文课应该姓“语”,应该注重品词析句,应该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本身包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课程标准一声令下:“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于是在我的教学下,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成了科学课、成了社会课,语文课变了味,不再姓“语”了。语文课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而我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课重在品词析句,这是语文课语文味的来源。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三)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才能品尝到语文课的醇美味道!
我想在这纷繁的教改大潮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这才是每一位新世纪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素质。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面对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差不多有两年了,这段时间来,从当初对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准到基本了解这地区这阶段的学生情况了。在教学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发音不准,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现阶段,生字拼音教学仍然是必须的,它不仅体现的书面表达上,还表现在口头交流中,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书面和口头的教学,这方面显得重要,如果单单是为了考试而教学,那么语文教学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②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③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阅读速度慢。一篇课文他们阅读完了后,没有深入地思考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缺少概括文章的能力,阅读速度比较慢,往往耗费很多时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明显提高,在阅读速度的基础上做到快、准、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校效率,不然学生的基础仍然原有阶段,丝毫没感到自己在进步,读过了哪些书?取得了哪些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课内的文章,更重视课外阅读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教材方面:
①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②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③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④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语文的教学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注重培养人的基础知识,培养人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当会重视基础教育,挖掘学生的潜力,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范文之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比如,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习作中不拘形式的要求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郭优和牛梦晓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年的每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好分、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
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好生,我更是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占伟同学曾因少做一道阅读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党展红同学因写错一个字而被罚写一百遍,刘雪峰同学因重理轻文被罚向全班同学做思想剖析等,这些同学因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经过努力在本次语文测试中都取得了90多分的高分。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对中等生关爱非慢怠,在我所带的班中,有这样一类女生,语文成绩较好,但理科成绩弱,总名次总是上不去,因而也没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找她们谈心,肯定她们的长处,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我常常拿巴东的名人、著名文艺导演周龙然的事例开导启发她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也上升极快。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我班有个叫党渊博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用电脑,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信息技术知识,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张万春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宁永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对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允许他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我并没放弃他的求知,上课要求他抄课文、练字,45分钟并不白白浪费。这个孩子尽管成绩差,但初中两年来从没拖欠过作业,其实也是一个可爱的学生。
二、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不足:
1、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3、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4、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多数语文老师感到很棘手的问题,要上好这堂课,教师的准备工作要相当充分,有时还要事先让学生准备,等上这节课时,可能还要用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于是乎,多数老师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以一篇作文告罄。而我恰恰相反,喜欢上综合性学习课程,其实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更大。
由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执教另一个班的语文,八年级(8)班,以前是一个50岁的老语文教师执教,他语文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精力充沛,但是对电脑不太熟悉,没有运用过多媒体上课,然而该班的语文及格率却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而他因为接手4班班主任工作,便于教学,执教3班、4班的语文(之前我执教3、4班语文,非班主任),所以我们更换了授课班级。8班的学生没有上过语文多媒体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前面说的老语文教师不太懂电脑,另一个是该班没有安装多媒体(原先我执教的3班安装了多媒体),而学校综合楼的多媒体教室跟班级里的多媒体一样,是等离子电视的那种,屏幕小,效果不如在班里,而且应用多媒体教室要事先预定,很麻烦,因此许多老师采用传统的常态教学。当然我也多数采用这种教学,只是有些课需要多媒体辅助,就为学生开设了。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寻觅春天的踪迹》,有三个分主题,要求老师选择一两个教学就可以了。根据实际条件和我的喜好与优势,我选择“创作一幅诗画”的教学内容,用一个晚上时间制作了课件,从收集资料到课件完成花了五个小时。第二天我就到校长那儿借来移动式投影仪,带上笔记本电脑,为8班的学生上了第一堂多媒体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可把学生乐开了花。
当我把背包带入教室,聪明的学生猜出我带笔记本电脑进课堂,高兴的热烈鼓掌,都期待着好像看一部电影大片一样能给他们精彩的一课。其实我上课也蹩脚,只是有点激情而已,如果有老师听我的课,定会失望。我制作的课件很简单,总共13个幻灯片,除头和尾,内容才11张。这节课的重点处理为“给画配诗”,而并非文本上说的“创作诗画”,我的观点是,语文课不是美术课,但两者有点联系。因为学生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直接为画配诗过于唐突。于是进入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诗画导入”。
我从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入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出示一组画面,当然是后人根据苏轼的这首诗配的图,并非宋朝和尚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让学生比较诗与画的联系,理解诗画内容,从诗歌中初步感受画的魅力,从画中初步品析诗歌的韵味。
第二个环节,“现身说法”。我把以前为江苏网友、著名画家狄夕明的画配了几句拙诗,出示给学生赏析,幻灯片上一半是画,一半是诗,对比着,比较直观。我选取了三首,其中一首是《赏梅》:
“孤叟扶杖看花早,寒梅三枝雪初消。莫道东风归来迟,浅草有意报春晓。”学生看过画与诗,吟诵一遍直呼“好”。随后我又吟咏为学校创作的小诗《咏新马中一首》,把初稿和修改稿一同展现——
“包山东麓现曙光,朱公渠水万年长;今日古镇群贤至,儒风又绿西钱江。”(初稿)
“包山东麓沐曙光,紫阳问渠活水长;且看今日群贤至,儒风漫拂西钱江。”(修改稿)
另外,去年到绍兴沈园游玩时即兴创作的一首词也展示出来:
“素壁情牵,沈园遗恨,青梅怀秋,尽是断肠缘。红颜知己,墨泪荡秋千。唐陆离别,错过烟柳洒江边。
今朝无酒,泣珠一樽残月,只剩两三点。明日何从,晓风极目楚天,锦书玉笺无归雁。”
我的目的不是在学生面前卖弄我自己,而是现身说法让学生领会为画配诗和作诗的方法,学一点作诗的技巧。这个环节耗时大约10分钟,不知在其他老师看来是否有点“黄婆卖瓜”之嫌,这个我不管,因为我的课堂我做主。
第三个环节,“牛刀小试”。在幻灯片上提供一幅春天美景的画面,让学生认真读画,明确画面呈现的几种事物,色彩如何,事物间有何联系,有没有人物,心情状态如何,用怎么的语言表达画面,写成诗句,反映“春天”的主题等等。学生看画写诗是这节课的重点,安排时间20分钟,要求学生至少写出两句诗,多多益善。一开始,学生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笔。我一边巡视,一边点拨启发,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示意有诗句。我拿来看,他只写了两句,14字,“春风暖树阳光照,群燕飞上柳树梢。”读出来很俗,缺少诗意,但也押韵,有点像诗的样子,我当即表扬了他:“八8班的第一位诗人诞生,了不起!”课堂上响起了一片掌声。随后有三句的、四句的、六句八句的,陆续完成。我一一朗诵学生们的处女诗与大家共享,也一一为他们点评。当读到程珂同学的《颂春》——
“情燕双飞欲上梢,孤柳拂絮弄风骚;贤者驭马沐春色,万花乱眼舞春朝。”
朱婧菲同学的《吟春》——
“春风姗姗拂柳唇,飞燕翩翩共戏春;百人驭马赴春宴,一朝你我同吟春。”的“精妙”诗句时,课堂上掌声四起,纷纷叫好。
最后一个环节,“吟诗作画”,是布置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我提供四句诗歌,分别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让学生挑选一句,根据诗意创作“诗画”。我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给有美术天赋和爱好书画的学生一展风采,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时间定为两天后上交,当场点评,同时我还承诺,优秀的.作品将发表在学校网站上。
【感言】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中最精彩的内容,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上的课型,它可以锻炼学生多种语文技能,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开设综合性学习课程形同虚设,即便有,也不过是一个学期来一次象征性的。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来看,这些课程往往是最重要的,从我上的两次综合性学习课(第一次是以自编小报的形式完成“母爱”主题的“献给母亲的歌”,还评奖,获奖作品已经发表在学校的网站上)的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一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从综合性学习中找到一些学习的乐趣,虽然他们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但毕竟也是一种进步,从这一点而言,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2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09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01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11-25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12-08
语文教学反思05-21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7-02
语文个人教学反思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