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 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 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的内容。这是一节几何初步知识课程,要求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我共分5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是:情境导入,找找角。第二部分是:动手操作,画画角。第三部分:自主探究,创造角。第四部分:游戏活动,比比较。第五部分:聪明思考,动动脑。通过这5个环节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这节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对象是低段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同时又非常好动。于是我首先通过“猜图形”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角。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们找角,提问个别回答,对于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这时我让同桌相互说,让学生对角形成初步的认识,课堂气氛也更活跃了。但不足的是:由于平时我的语言不够简练,生怕这个毛病影响这节课,于是在上课时,我时刻提醒自己尽量少说,结果在这一环节,学生找完了角,同桌相互说完之后,我只是草率的出示了课件,缺乏了总结,这是一大失误。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剪刀上、饮料的吸管上……找角,把这些角描出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来正确的摸出所找到的角。通过摸角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总结摸角的感觉,此时我加以点拨,自然地引出:“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直直的”地方叫角的边。课件出示角,让学生指出顶点和边,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另外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动手操作,画画角”我认为学生掌握得很好,通过观察课件画角,让学生说画角的过程,最后通过编儿歌,加深印象,牢固的`掌握了画角的步骤。在第三部分创造折角时,我做的不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给学生活动的时间较短。
最不成功的是第四个环节,我应该先出示活动角,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变大呢?”或者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叫变小呢?”通过活动、观察、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红角和蓝角的争吵,这样以来学生就能很快的判断出谁大?谁小?从而也不会在这儿浪费时间。
总之这节课,存在很多的问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如:课前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第一次教学这样的内容,说句实话真是没有一点把握。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从人教网上下载了相关的教案和课件,在教学时首先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俄罗斯方块进行导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让孩子们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三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画旋转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详细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别人无法代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打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的环节。
1、谈话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20xx,北京》课文引入10时08分,这个时刻,进而引导学生一起认识钟面。
2、探索新知:充分利用钟面这一学具,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拨一拨,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钟面上的小格和大格体会时针走一小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走一大格是 5分,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通过师动手操作时间走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1时=60分这一难点。
3、理解应用,巩固新知:学生通过读一读、连一连,我拨你说的小游戏及时把知识内化,巩固。
4、全课小结
课堂上我根据自己的设计尽量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多发现、总结。可是事实上还是引导得不顾好,学生说得不够多,还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了,放的不够,不能做到由扶到放的过程,而且自身的语言不够精炼、有些知识点总是重复来重复去,其实有时只需要用很精练的语言准确的表述一下即可。除了语言外,板书也不够精炼,教师写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只需要把重要的知识间简洁的写出来即可,像一些方法小结可以不用板书,只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让学生理解即可。而且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让他们看这么多的字是很辛苦的,而且他们也不喜欢。板书最好图文并茂。从一开始我发现课堂上最难的.是时间的把握,时间的分配不合理,详细不当,其实我的重点是:学生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而我却在学生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没能把课时的内容按计划讲完,书本上的一些习题都没有时间讲。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所以重点一般要在15分钟之内讲完,学生在这关键的15分钟把知识点学会,在剩下的时间尽管学生开开小差没什么大碍了。可是我的课堂却总是做不到这点,在处理重点和时间上还需不断提高、学习。
但这次我的课堂的管理上好了很多,学生也表现很积极,我在课堂上也逐渐做到关注到大部分的学生,是不是知道巡视学生,对于学生一些无关的回答能够适当应付,语言上有了进步。继续努力吧!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教材设计了五个活动项目,即测量身高、测量臂长、测量跨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在这里教材设计了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学生打算看看王丽有多高),使学生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学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的关系,只是师生共同示范了个别几个学生的身高测量,臂长测量,测量窗台的高度,门的高度,宽度等一些较大的长度,学生只是测量了课桌的长、宽这些较规则,较小的长度,布置了一张家庭成员信息搜集表作为作业,要求填写身高、臂长、跨一步的长度这些信息,从做上来的效果看还不错,但因为布置的是回家作业,很多都是家长帮着做的,说明让生自己动手操作还不够充分。不过让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说法,如:一庹长、一柞长等。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涵盖进去了,而且本课内容是重点,更是难点。我想在今后的练习中,一些孩子会找规律似的,找着数字就乘、找着数字就除也能做对,可是对于题目真正的理解却是相当困难的。没有开课,我就开始担心,教学效果会如何。
借助一个简单的自制课件,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开始上课了。为将课通过一个主题连接起来,我改变了例题,第一环节:先让孩子们认识单价,我起先没有写出小汽车的价钱,从而引出第一步:12元钱可以买3辆小汽车。那么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多少?根据这些条件,不是吹的,孩子们都回答得很好,进而我再问:买5辆车多少钱?大部分孩子想到的,都是先求出一辆车多少钱,再求出5辆车多少钱。第二步,让他们列式解答。第三步,让看书上的主题图和解法。这似乎没有给孩子表现观察和想法的机会。但是我为了避免不让孩子看书上的答案,就自己画了主题图让解决问题。然后让练习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总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将问题解决。这一目的`是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做练习七的1题,由于第一次出现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题,所以这题我还是半扶半放式进行教学的,在做之前请孩子们一起分析了这个图意:每箱有8瓶水,有2箱,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让孩子们自己读题思考解答。 原本以为,课堂效果不赖,孩子们做练习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反馈的结果并不如意,平常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今天还是有很多的拦路虎挡住了他们。话有说回来,这样的习题对于一般的孩子而言,真的是太困难了。希望孩子们能在练习中逐渐积累。
从练习中看出,对于本知识点,孩子们还是有很多的困难的。不过,这本是一个教学难点。就像一个同事说的:如果孩子们一教就会,那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每个班级中总是存在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摆平心中这架天平,脚踏实地教学,这是最佳策略。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本学期,我主要任教二年级的数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关心爱护学生,努力学习数学专业知识,认真反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收获不少,感受很多。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引领之下,在与学生一起相处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学生的巨大潜力,也促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现在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情况做出反思,找出不足,以促进数学教学工作再更上一层楼。
一、课堂教学
本学期初,根据本班数学教学的现状,我大胆提出了“精讲精练、当堂达标、当堂过关、单元过关”这一新理念。努力去学习、实践着、摸索着,并逐步看到了自己学生的一些欣喜的变化,感受到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轻松和愉悦。
(一)指导预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精讲、引导,教给方法。
对于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学生不懂的教师一定要精讲。关键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讲到学生困惑之时,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强化弱点。不仅要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方法,讲思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还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会学习,掌握思考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对于及学生的疑问,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统一在课堂上讲解。及时纠正偏见,消除误解,更要关注学习消极的学生。
二、课后辅导
(一)关爱后进生。
真诚的接受和理解他们的做题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想法。课堂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课后多和他们交流、谈心。
(二)耐心辅导。
从“耐心”入手,去坚定学生的“恒心”。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他们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病,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有兴趣。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终生受益。首先要解决的是“听”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吸取经验和方法。其次是“说”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会做题,还能将思路和方法给大家有条理的讲出来,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存在问题
(一)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
(二)课题探索研究工作力度不够。
(三)现在教学媒介运用得不足。
四、改进措施
(一)今后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突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二)强教学反思,积累经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手段。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经常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弥补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在课题研究方面要大胆探索,并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请小助手、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时,创设了拍照游戏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一猜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三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2、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3、观察祝福箱、讲台,放得再慢一点,先想象一下,站在什么位置你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让学生先猜测,再验证。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20以内的位减法是在学习过10以内的加减法, 1~10的分与合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整个单元通过十几减9,十几减8,7,十几减6、5、4、3、2 等章节来探索退位减法的算理,引导学生灵活采用想加算减法、破十法和平十法进行口算,通过算法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动性。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讲过之后还有部分学生对算理理解不清,学着学着就晕了,还有部分学生学不会运用,仍然借助扳手指计算,经过思考,我认为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铺垫不够,要想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生需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十法,10以内的分与合有较好的掌握,而经过一个寒假,这些知识很多已经被学生忘却,我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复习强化,但实际教学中复习不够,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后课前应该加强知识回顾和铺垫环节。
2、直观操作不到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是破十法、平十法、算减想加法,通过直观的操作把退位减法的分步骤思考过程和退位变换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算理。而在实际教学中,请学生动手操作的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根据操作说出算理,老师牵引太重,过程性算式都是由老师给出,学生根本不太理解,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更加重视直观操作,重视数学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3.促进教学文化的构建,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生思考习惯、倾听习惯、发言习惯、写作业习惯、纠错习惯的贯彻落实。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加和进位加,不退位减和退位减,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说难度并不大,孩子们掌握的还是可以,可是计算的结果正确率却不高,不是这边错了就是那边写漏了,教孩子们计算时一定要仔细,可是光口头上说,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我们几个平衡班老师也在互相商讨,究竟有什么好方法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可零零碎碎,究竟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本人事后整理了以下,想出了以下一些不成熟的办法,正在试行中,结果有待检验。
一、抄题目有要求。孩子们常常出现数字抄错的现象,如把89写成98,59看成56等等,因此碰到让孩子抄题计算时,我严禁看一个数字写一个数字,一定要求把整个算式读完整记在心里,重复一遍再抄下算式,可能孩子一开始不习惯,但慢慢的总有成效。另外,还做一些抄数字的专项训练。
二、计算时不打断。孩子们计算错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一次性算完一题就被打断或分心。例如明明做的是加法题,列成竖式时却变成了减法,即使写的是“+”,却算成减法,还有个位算加十位却算成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更不用说了。究其原因,还是思想上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采取多错多做,少错少做,不错不做的奖罚措施。例如每天抽5~10分钟时间,做10道笔算,规定时间内全对的,晚上没有额外计算作业,错1~2题的,订正后,晚上重做10道,错2题以上的除重做全对外,还要让家长仿照再出10道,全对为止。(不过此项方法检测起来有点难度)
三、养成检查的.习惯。有的孩子竖式算好了,横式上老忘记写得数。有的孩子竖式上明明算好是75,抄到横式上却变成57。因此我要求孩子们做完题后如时间未到,务必检查,第一遍重点查每个横式的得数是否写上,竖式与横式上的得数是否一致。我们知道计算过程的错误对孩子来说是很难查出的,而以上两条却相对容易检查。第二遍,把刚做的题当成改错题,假设这道题有错,查查错在哪一步。
四、改错题。把孩子出错的题汇总,让孩子一起来当小老师,看看错在哪里。把错题归类,然后每次做题之前先指名提醒,不要出现哪些错误,以提高正确率。
五、坚持扑克牌累加,连减的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习,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利用复习题为本节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再次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各组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在亲身体验探索中明白道理,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数学思想。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这是一节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地方的处理临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怕完整的教学结构无法展示给听课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被淡化,关注学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在这节课中顾及过多,想展示的也过多,反而顾此失彼,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也给忽略了。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1、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研究“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学生自由组合,在校园、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参与研究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提供经验。
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环节的关键。由此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欢数学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细,她看到了鱼,还发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全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简单介绍这个图的情况。你们看,这幅图有学校、树木、花草、小河,从学校走出三群小朋友,每群小朋友都是三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和树上飞来三群小鸟,每群小鸟各有5 只;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每群有三条鱼;接着又看到从远处划来的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四个小朋友等等。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利用生活经验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义。
单一的数学计算和练习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而且不利于长期记忆。创设丰富有趣的活动情境,能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游戏、模拟生活情境等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效率。
转眼间已经教到“乘法口诀(一)”中的“回家路上了”。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专门变了一个童话故事引入课程,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好高兴啊……,学生在听着故事的时候不自觉地被引入了“数”里,纷纷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和解题思路,整堂课都是围绕着图里的内容展开,虽然看起来学的东西很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且能很正确的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思路,我觉得这样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故事方式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浓。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
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如生1问: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生2列出算式:4*4,生3说:我们可以利用“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来算出它的得数。生4问: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2,生6:利用“二六十二”这句口诀就知道它的得数了,不用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地数了,真方便。……画面上的内容,学生真是无所不问啊!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来列式的,并且都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来计算得数,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师生对口令”、“争当快射手游戏”、“踩汽球游戏”、“快速接龙游戏”、“开启动物之门”(找新家)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反思05-15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数学教学反思06-12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14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4-11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4-29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12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5-2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