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租船》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两点:
1、适度使用学具。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应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花片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都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2、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
《新课标》中强调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应该生活化,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到学习的知识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红做了23朵纸花,送给同学们18朵,还剩下多少朵?这道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应用题,如果要二年级的学生做出来,有的同学们可以很快就可以做出来,但有一些同学连题意都不明白。这时,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这道题的实际意思,再根据结果和减法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这样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结果,只不过不会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罢了。所以说,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以上两点。使二年级的小朋友真正从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买球》这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在1——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已有经验上理解8、9的乘法口诀,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实践,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识记”,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主学习”。
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找出8、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学生找到了表面的规律,如:9的口诀前后2句相差9、十位依次增加1、个位依次减少1等等,同时我根据课本的安排,出示一组图片,有几个同学发现了9的口诀的其他比较特殊的规律如:1个9比10少1、5个9比50少5;有的学生还能根据之前所学内容,说出5×9=2×9+3×9=6×9-9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为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我设计了抢答游戏、开火车、对口诀、玩手指游戏(用手指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等游戏,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了枯燥的口诀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角的初步认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识别角,判断角的大小。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长方形、不规则图形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学生也能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处: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本人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一起探究、提炼加深的学习模式,让同学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给同学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同学自身动脑考虑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同学获得表示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同学在探究中发现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一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是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发展数感。
教学本课时,考虑到孩子在生活中对千以内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主要运用计数器和方块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关系及意义。如在引入“千”之前,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9个珠子,再添1个珠,是10;接着拨99再添1个珠子,是100;最后拨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珠子,是一千,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拨数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位值概念的体会。为了让学生对“千”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岀示1个大正方体,让学生猜猜这是由几个这么小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答案五花八门。接着让学生借助学具中卡片数一数:先一个个地数,1条是十,再一条条地数,10条是一百,再一片片地数,10片是一千……,再次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和进位的过程,同时初步感知这个大正方体就是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接着再出示一张纸,用手比划下500张有多厚,再出示500张纸,调整下之前比划的厚度,有了500张纸做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1000就有2个500,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进一步建立千的表象……
本节课比较遗憾的是在探索数数的方法时,由于赶时间,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想法,而是让会的同学一带而过,我想在今后教学中,即使学生表述不清或不会,我们也应该学会等待,让会的同学帮忙补充,又或者通过解读会的同学的想法也是一种学习,一次两次说不清,慢慢就会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呵呵!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纠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感受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解决问题,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教学本身来看,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引起学生去思考,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或求证性的问题情境,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解决问题最终的目的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本,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读统计图表”一课时,可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并将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同学们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由于是全员参与,数据又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真实数据,所以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的参与度极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周围,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常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的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获得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过河”(混合运算三)时,可让学生根据知道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如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男生需要几条船?女生需要几条船?男、女生至少需要几条船?在这些问题中,前面的三个问题都是已学的一步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确定“男、女生至少需要几条船?”为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明确了学习目的,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重视变式练习
练习在培养解答应用题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练习要合理地组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特别是适当安排一些变式练习,对于克服简单的机械重复,提高解题效率,培养灵活的解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变式练习,很多学生能够排除应用题中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正确地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求得正确的答案。应用题的变式练习从低年级起就要做一些安排。例如,乘法应用题,第一个已知条件不仅有需做被乘数的,还要有需做乘数的。复合应用题,有些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可以进行计算的,也要有些不可以进行计算的,使学生能在真正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地选配已知数进行计算。
五、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主动去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根据日常购物、学校的操场、花同、教室等相关信息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样的应用题,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教师在进行巩固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教师在进行巩固练习时,创设了“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只有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并结合问题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做到多实践、多联系实际、多形式转化、多灵活运用、多层次要求,才能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才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1、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学生自己动手完课本第95页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同时又安排了活动和实践作业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统计的?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一下子发现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么分类呢?”,接着课件出示“中国象棋”和“积木”帮助他们开动脑筋,他们的想法会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我如果这样设计或许会更好些: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看到的小动物“数一数记下来”,当学生用以前学的一个统计表来统计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跳高、赛跑的动物各有几只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由于分类不清,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看图数是13只,看统计表算是26只)。这时,学生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产生了期待。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运用以前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最后,把分类统计的方法告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充分的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再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两个统计表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上分析得不够透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时本册书的起始课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的用尺子测量长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是,没有让学生先说出测量的物品而是老师先举出了例子,之后又让学生说,最后看书。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古时候测量用的庹,拃,脚印,这一块弄反了。
2.在本节课最重点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没有落实好啊,没有让学生感受1厘米,没有给出1厘米有多长时,就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导致学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听完尉主任的评课后,觉得应让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长后在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让学生感受到直尺就是这样的1厘米1厘米的连接起来的,之后要让学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个1厘米,进一步巩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一步一步的走把没一步都落实。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通过统计与猜测<生日>一课,重在发展学生的统计活动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进行数据的调查,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获得统计数据的经验。
通过图片出示班级同学过生日的照片,让全班学生都想到自己的生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中。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的四季图片,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学生了解了数据的收集方法。他们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学生看到自己的生日的季节人数最多时,那种高兴得心情溢于言表。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统计的内容要为学生所熟悉、了解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明白统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认真的发现,做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统计。所以在课程最后情景延伸为班级统计同学喜爱的书籍,使学生亲身感到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我是已经在一个班上了一次,这节课中,请了指导刘老师过来上课,刘老师给我的评价:上得不错,这节课的算理跟算法处理得很好,尤其让学生自己画图列算式,学生讲解的,在学生提问题的环节,学生们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这节需要改进的:一、当学生提了那么多问题后,教师要强调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学生明确这节课的问题,二、在讲解蜜蜂是小鸟的3倍的画图,我应该强调讲的是9只为一个圆圈,3倍就是3个大圆圈,这个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思维,需要在黑板上版出来。我之前在1班时有版出来,但这节中,我没有版出来。
我当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再自己对比书上的'画法,有什么不一样,哪个更方便一些,后面就是PPT展示这种抽象的画法,我当时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刘老师建议我还是要版出来,显得重视。同时在这个班,很多学生提了不是整数倍的问题,我在课堂上略讲了一下,目前还学到的都是整数倍,不过,这个问题还是不错的。经过刘老师这两次的听课,刘老师很侧重算法跟算理,让我更加明确,数学课堂的探究中,务必让学生做到这两点,让每个学生可以达到期中的道理,怎么达到呢?让学生说出期中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掌握了乘法口诀的意义,会运用1—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这部分知识为学生学习8的乘法口诀打下了基础。教材处理“8的乘法口诀”的口诀引入,不是抽象地直接搬出口诀,而是先通过小狗在数轴上跳,一次跳8,二次跳几,三次、四次……这样形象的例子,进而推导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
二、学情分析
该班有学生40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萎缩情绪。我应逐步引导他们开拓思维的空间,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 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单计算。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要求记忆的口诀随着所学知识逐步增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师:今天,有一位客人来到我们班,谁呢?(电脑演示“蓝猫”) 蓝猫得知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知识,想考一考我们。
①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3×4,5×6,4×5,3×2,7×4,5×7,7×5,7×6,
2.师:蓝猫看到我们那么厉害,可不服气了,它又出了几道题目。看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闯过难关,做的又快又准确。(电脑演示)
说说出现口诀的前一句和后一句
(二)探索新知
1. 由蓝猫跳数轴引出一个8至8个8的连加。
师:再来看看蓝猫又干什么?(电脑演示)
师: “这是蓝猫,它可爱运动了,是我们数学王国的运动健将哩,你看,它又在那里跳了。”(展示数轴)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蓝猫是怎么跳的?蓝猫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
师: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那么蓝猫第二次会跳到几呢?
师:谁能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蓝猫这一次跳得与第一次、第二次的长度都相同。
师:那么蓝猫第四次、第五次……第八次分别能跳到哪里呢?说说为什么。
学生反馈。
师:求几个8相加什么方法更简便?(乘法)
出示课题8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 自编8的乘法口诀
带蓝猫参观鼓号队。要求同学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电脑演示)
师:每个小朋友可以根据蓝猫今天跳数轴的表现来求1排到8排各有多少人(给学生3分钟的练习时间,并且反馈于书本上
个别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再根据算式编8的乘法口诀。
师:对于他们编的8的乘法口诀,你还有什么意见或者补充吗?
学生讨论再反馈在黑板上。
3.记口诀
师:编的那么好的乘法口诀,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吧。
师生齐读口诀。
师:蓝猫又说话了:“你们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里面有8个朋友。你们能一下子就把每个朋友都记住吗?还是让我蓝猫来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吧。你们可以先观察每一个乘法口诀朋友的特点,再比较比较。这样就好记多了。”
学生比较并反馈:①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总比下一句的第一个数多一;
②每一句的第二个数都是8;
③每一句口诀的得数十位上依次增加,个位依次减少;
④积一个比一个依次多8。
师:说一说你觉得哪个口诀朋友比较好记。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师:蓝猫直挠头,忘了六八多少怎么办?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这几位朋友。(两分钟)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同桌互背、开火车背口诀
(三)练习
1.出示8的乘法口诀卡片
师:波波给我们带来了8的乘法口诀的相片。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几位好朋友?
8×4 8 ×7 3×8 8 ×8
8×2 8×5 1×8 6×8
2、智慧星
一八得( ) ( )十六 ( )八三十二 ( )二十四
( )八五十六 五八( ) ( )八六十四 六八( )
(四)实践运用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8的乘法口诀?
①螃蟹:一只螃蟹一条腿,三只螃蟹呢?
②教室里横着数有7排,每排8人,还多2人(竖着数有8列,每列7人,还多2人)可算出全班多少人?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跟着在数学王国里逛了一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这个学期由胡主任负责我们二年级的教学常规检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更多老师地指导,以求自己在教学艺术上的更大进步。
按照课时进度我将要《分香蕉》这一课,可由于这是同学们初次接触除法,在教学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本想给领导求求情,让她下节课再听。可想到听课后可以得到更多老师的指导,我决定就在今天让同学们来认识除法。
本节课是要学生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课前,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这时有学生说出:2×6=12,很不想听到的答案居然被同学们说了出来。这时,我只好停下来,请另一位同学说一说:刚才这位同学所列的算式到底求出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呢?很快,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思考之余,大声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紧接着重复了先前的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来我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和结果。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小声的说道“用除法”。唉,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时学生才猛然想到所见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地举起了小手。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学生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但是通过数数学生在括号里都能填正确,这种情况必须具体学生具体分析,进行个别指导。在以后的做题中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诀教学反思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索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情境图,自己发现、提问、解决主题图的三个问题;练习中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预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熟悉的“欢乐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发现数学信息,进而依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四人小组这种群体学习的讨论与交流,使得每位学生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收益。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创设各种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爱玩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练习中,我没有直接将课后练习题呆板、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将课后练习中的习题联
系起来,设计成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有麻烦闯关游戏。创设情境:在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我首先出示的是猴子摘桃子图。告诉学生,猴子要想吃到桃子,只能爬梯子才可以上去。而且要把梯子上的算式做对了才可以爬上摘桃子吃。你们愿意帮
助它们吗?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赛谁最快做完。猴子们的困难解决了,可小兔子的麻烦又来了。他们想到小河对面采磨菇,可是面前有条小河,要想过去,小兔必须算出河中每块石头上算式的商与自己身上的号码和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它才能采到蘑菇。你们能帮帮它吗?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帮助小猴、小兔解决问题,使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也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了知识的检测。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诀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听了张娟老师上的《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有很多感触。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特点:张老师能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一堂计算课。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让学生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表现出以下几点特色
一、 温故知新、匠心独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张娟老师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就巧妙地运用了学生对旧知的复习打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从复习题的导入开始,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课前几分钟的复习环节。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虽然是学过了,但并不等于就记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住了的知识也会慢慢遗忘。通过复习,可以使新学习的知识更系统化,使之被纳入我们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成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节课的复习安排了背口诀、填写口诀和算式等题型,都是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以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新知识。
二、走进生活、凸显情趣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就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让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作为低年级的数学老师就应当竭尽所能,围绕教学任务设置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活动(教学环节)。乒乓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游戏工具,很多小朋友都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张老师以一枚小小的乒乓球为切入点,即让学生了解了乒乓球的知识又很自然地进入例题的教学。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全班孩子的注意力,回顾当时课堂,当张老师出示乒乓球是孩子们一个个聚精会神,热情高涨,那种发自内心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或思考、或交流、或举手发言、真正的达到了“小手直举、小脸
通红”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上课的效率必然提高。
三、 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张老师围绕“口诀求商”这一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采取了形式多样的习题设计,这些习题有的指向新知、有的针对难点、有的面向全体、有的侧重提高,为了使全体学生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习的兴趣张老师还特别安排了游戏环节,反观课堂游戏环节的设计不仅较好的调整了课堂的教师秩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游戏环节的设计依然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巩固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这些不同形式的习题设计及游戏设置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与完善。
四、 评价得当、教学相长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但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因此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课堂评价应当得到高度的关注和有效的改进,努力使其不在是教师的终结判定而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张老师这节课中又这么几处评价特别引起了我的思考:
1.????之处的评价,看似简单却深藏其玄机,这一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判断,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2?????之处的评价,这里老师的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对结果的知晓情况,更值得学习的是再次利用评价语言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回忆,加深了学生对习得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五、一点商榷
这节课也有些不足的地方。小组讨论的时候,看上去小组讨论的都很激烈,有的小组每个孩子都在张嘴,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学困生把此时当成了玩耍的最好时机。很明显,这样的讨论没有起到真正讨论的意义,也没达到交流的效果,反而时间耽搁了,所以以后要多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教师要多巡视,不能让一些学生滥竽充数。而且要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注意力就不会分散了。一点意见、仅供张老师参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2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4-29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反思03-29
《通分》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1-2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6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