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听声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如何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播放的时候我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学们生受了感染后,自己也非常地想读读试试。便让他们自由读5分钟。因为有试读作为基础。点名读的时候学生有了自信,举手特别积极。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台阳同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2
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般地走进我们视野时,课文里也已是秋意飘飞了。本课的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秋天的独特的风情。为了把秋天这份独特的美带给学生,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创设情境,渲染美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中,尽情欣赏秋天的各种美丽景色,精美的图片加上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秋天的童话世界中。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乃至整节课他们都听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二)朗读欣赏,理解美
理解课文是需要读的,理解诗歌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我的基本定位就是读,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在读的同时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就是收获。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了黄叶飘飞,读出了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了蟋蟀的活泼可爱等等,通过指名读、自由读、引读、配乐读等形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中的美。
(三)想象说话,感悟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学习第一、二小节中,我请学生边朗读自己喜欢的声音,边想象画面,并进行交流,如有的学生就说:“我喜欢第一小节,因为落叶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当读完第一小节时,我顺势创设情境问:“小黄叶,你们在跟大树说什么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说话,从而让学生多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好。
(四)仿写诗歌,表现美
在理解课文时学生读读说说,逐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美,仿写是学生理解感悟成绩的再现,是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学生对美的创造。但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进行口头改写,接着让学生看课文插图,看我搜集的图像资料,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回忆等形式,找到秋天其他的声音,经过这样的层层铺垫,使每个学生都能动笔写上一小节诗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表现美的快乐。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禁不起推敲,如在上课时,我把事先的设计变成记挂着一环一环的程序,好像是只要顺利完成教案内容,各个程序无一遗漏,教学目标才会落实。结果在教学中出现有些环节蜻蜓点水般匆匆而过,没有实效,特别在学习第一小节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时深度、广度不够,在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时,老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得学生的回答不够富有童真、童趣,语言显得有些苍白,诗的意境没有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3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实在也巧得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学生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孩子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秋天景象的美好,就能很容易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
因为本课是以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想表现、想表达,所以我在汇报词语时,引导学生联系句子的意思,然后趁机指导朗读句子。在练习读时采用单个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我又作了少数范读,由于对课文把握较熟,我范读时不少学生都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读时,学生就动情多了,由此看出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为了让学生在读时有灵感,我让学生在再读课文交流体会后开始和学生一起续写,学生看到我也开始了续写,积极性很高,都在动脑子想,越写越想写,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秋风吹动树叶,刷啦刷啦,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还有的说:“小河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后来,我也将自已写的续写读给学生听,“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学生听了都不约而同为我鼓起了掌,这时我竟也像喝了蜜似的很甜很甜!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4
《听听声音》作为《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一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静静听听自己周围的声音。有的说有体育课吹哨子的声音,有下雨的声音,有汽车鸣笛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
通过一段音频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这一环节,只能做演示实验,使得学生积极性不高,探索欲被压制,教学效果不够好。
听不同铁钉发出的声音这一环节,是想要学生感受音高,但视频演示远没有学生动手操作效果好,后面班级上该课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好铁钉,让学生自己敲击感受。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5
《听听声音》作为《声音》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静静听听教外的声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有体育课同学跑步的声音,有下雨的声音,有汽车鸣笛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通过一位同学从远到近走路的脚步声让学生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音叉只有一种并且只能做演示实验,这一点就没有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敲打铁钉”我把铁钉改成了塑料尺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较明显,这对难点的突破会好点。科学教学必须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因地制宜的把握教学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最后通过本节课我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收获?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虽然学生有了很好的预有经验,但是没有真正体会整个实验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效果不好,科学是创造性的,教材只是根据但并不需要原班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或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6
《听听,秋的声音》,一读题目,顿觉浓浓的秋情盈入心怀。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走进秋,走入诗的意境,我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如何把秋天独特的美带给学生,让学生聆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体会到诗歌遣词造句的韵味,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胸中的诗情,是本堂课展开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借助多媒体,从视觉渲染入手,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品味秋天的的声音。让视觉与听觉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用这些美丽的画面和教师如诗一般的导言,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如诗如画的阅读环境。与学生共同走进声音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秋天是一个色彩的宝库。请看,秋天的天是湛蓝的,万里无云;秋天的月是明亮的的,皎洁如玉盘;秋天的树林是五彩缤纷的,黄叶飘飘,红叶似火,劲松苍翠,古柏更加郁郁葱葱……
师: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的宝库,它还是一个汇集了无数种美妙动听声音的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宝库,去聆听那些美妙动听的声音,去品位浓浓的秋意。
其次,我用音乐的美渲染诗歌的美,充分让学生享受着诗歌和音乐谐和的美。美丽的景物是静止的,但学生心中激起的想象是动听且丰富的。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在配乐范读中,我配上了轻音乐,清新的音乐正符合诗歌的朗读基调,带给学生欣欣向荣的秋天。音乐加深了对美好秋天的感受,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最后,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看,学生的佳作:
听听,
秋的声音,
小雨跳到树叶上,
“滴答”
是叶儿换衣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雨娃娃落到地上,
“哗啦”,
是大地给妈妈洗澡的声音。
一棵棵大树果实累累,
飘出一片片香味。
一棵棵高粱鼓起小肚皮,
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
让我们去感受秋天,
去闻秋天,去听秋天……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诗意的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想象能让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只有通过想象,心灵才得以体验、思想才得以碰撞、精神才得以对话……
我想“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7
昨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这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研究《走近秋天》这一课题,我让孩子们在课下收集了有关秋天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学习本课时,我主要侧重了三点:
1、有感情地朗读。
课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在读中投入了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了与作者共鸣的效果。
2、激发想象力,感受诗情。
这首试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老师重点以第一小节为例进行了想象方法指导。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在指导想象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道别”一词,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偏离想象轨道,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想象,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说一说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的。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
3、想象创作,练写小诗。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力被激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和学生就秋天的特点做了很多交流。引导学生想像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一首首小诗脱口而出。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一部分学生不愿积极举手发言,望着他们漠然的眼神,看着屡次举手的优等生,我总是有些遗憾,课堂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我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我仅设计了三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较好地完成了以下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体会;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咱们请xxx(优等生)为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生绘声绘色读课文.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我仿佛看到大树抖抖手臂,树叶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生:我仿佛看到蟋蟀在和阳台告别.
生:我看到秋天从很远的地方来,又向很远的地方去.
生:我看到田野里丰收的景象,一阵风吹过,发出声音,人们忙着收获.
生:我仿佛来到秋的王国.
片段二:
师:是呀,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有美妙的声音,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找出来?(学困生)
生:“刷刷”“qu qu”
师: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哗哗”
师:什么东西发出的“哗哗”声?
生:秋天下雨的声音。
师:秋雨都落在哪里?
生:我知道,落在地上,“叭叭”的声音。
生:落在盆里,“滴答滴答”
师:还有什么声音?
生:“沙沙”风吹树叶的声音。
生:“哗啦哗啦”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沙沙” “哗啦哗啦”都是表示风吹树叶的声音,风小的时候是“沙沙”,风大的时候是“哗啦哗啦”。还有什么声音?
生:“呱呱”小青蛙挖洞的声音,他们要准备过冬了。
生:“砰”人们拔萝卜的声音。
生:“喀嚓”农民伯伯收玉米的声音。
生:“哧啦”人们掰玉米的声音。
……
师:同学们真棒,找的声音可真多,我们模仿这首诗的第1、2、3小节把自己找到的声音写几句小诗,好吗?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处: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词,如:“话音”“歌韵”“叮咛”“歌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只是通过朗读来潜移默化,没有经过教师引导的文本内容,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望各位老师多提建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9
成功之处: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处:
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词,如:“话音”“歌韵”“叮咛”“歌吟”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只是通过朗读来潜移默化,没有经过教师引导的文本内容,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望各位老师多提建议.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0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声……”陈一夫喊道,“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孩子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张鹏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何我玩一下再走呢?”他大概还在想课上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是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摸了一下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地耳朵。”张鹏开心地笑了。
下课了,孩子们放下书本,跑到操场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1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10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执教了一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这是第二单元的其中一篇略读课文。
本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 、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上完课后,我感觉第2个目标中的边读边展开想象,和第3个目标巩固理解词意的方法实施得不够好。中午午辅导,语文老师齐聚会议室进行评课。总的来说,有得有失。下面将优点与不足梳理一下。
优点:
1、教师的思路清晰,环节设计很紧凑。
2、教学重点突出。
3、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简洁精炼。
4、敢于让学生放手自主学习。
不足:
1、学生引导“掠过”这个词时教师的解释不到位。
2、第4、5小节可以拓展一些秋的声音,不局限于前3个小节。让学生自由发挥。
3、仿写练习可以当堂写。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可以出示图片,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课堂一开始,就应该把这篇课文的题材是诗歌点出来,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不会说第几自然段了。应该是第几小节。我现在越来越平淡地欣然接受这种公开课了。因为每一次上课就是一个改变自己,浴火重生的过程。没有这种听课的平台的提供,自己教学水平是难以长进的。课都是多上多磨出来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听听声音(教科版四上《科学》“声音”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3月29日
教学地点:浙江省仙居县下各中心小学
引领教师:胡志林(台州市书生小学)
教学过程:
师: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做游戏?
生:是
(老师挑选了3位同学上讲台前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3位同学藏在讲台下,说一句话,让同学们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师:胡老师不太明白,你们看不见他们,怎么都能猜出他们是谁呢?
生:听声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听听这些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通过录音机播放,让学生听的声音有公鸡叫声、火车开动声、流水的声音、牛叫声、汽车喇叭声、枪声、人搏斗的声音、雨声)
师:我们平时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生:刮风的声音
师:你能学一下吗?
(生模仿刮风的声音)
师:谁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青蛙的叫声“呱呱”
生:还有
生:……
师:平时听到的声音有很多,现在来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安静倾听周围的声音后汇报)
生:读书声
生:下雨声
师:(指黑板)这么多的声音,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哪些声音是自然界发出的,哪些声音是人活动发出的?
生:自然界发出的有:流水声、雨声、雷声、枪声
生:枪声不是!
师:那哪些是人活动发出的声音呢?
生:读书声、搏斗声、枪声、汽车喇叭声
生:还有火车声
师:为什么呢?
生:火车是人开的
师:还有吗?
生:还有枪声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公鸡、青蛙、牛这些动物的叫声有归哪一类呢?
生:归自然界发出的
师: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的声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生:不会!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大家一致通过,认为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这些物体是不是都会发出声音?
师:(举一实验盒让学生看)这里面有什么?请同学们打开看一看。
生:小铃铛
生:还有橡皮筋
师: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生:都是固体
师: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固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会
生:不会
师:我们还是做一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不是正确
师:小铃铛,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摇一摇
师:橡皮筋呢?
生:弹一弹
师:请各组从抽屉里拿出实验记录表,我们边做实验边记录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生:橡皮筋用手拨,它能发出声音。
师:你是怎么拨,做给大家看看
(生做实验演示)
师:你在拨橡皮筋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橡皮筋变细了,变长了
生:发出声音了
生:声音不是很响
师:大家仔细看,我们拨橡皮筋的时候,是不是拨了一下松开手后,橡皮筋就不动了?你们再做一遍
(学生做拨橡皮筋的实验)
生:不是
师:那怎么样的呢?
生:还在继续动的
(学生继续汇报实验发现)
生:小铃铛用手摇,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生:塑料杯用手捏,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那我们现在能说固体会发出声音了吗?
生:能
师:我们能说有些固体能发出声音。
师:老师在你们桌上准备的材料中,除了固体材料外,还有什么?
生:水
师:水是……
生:水是液体
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怎么验证?
生:用吸管吹
师:只能吹,可不能吸
生:吸了脏的水会到嘴巴里去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用手摇
生:倒
师:怎么倒
生:用杯子舀起来,再倒到水槽中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用小棒搅拌
师:(演示动作)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现在我们对照记录表2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边演示汇报)
生:用吸管吹,水能发出声音。
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发现许多泡泡。
生:第2个实验用小棒搅拌,水也发出声音。
师:这声音是怎样的?
生:哗啦哗啦的
生:我们发现倒水也能发出声音。
生:倒的越高声音越响
师:这真是新发现!
师:那现在我们发现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和液体能发出声音,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气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师:气体我们怎么研究呢?
(老师演示实验“吹笔套”)
(有些学生吹起了口哨)
(学生实验“吹笔套”“捏塑料哨子”)
生: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师:这些声音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不知道
师:这样吧,还是让我们做个游戏来研究吧。
(1、请一同学上讲台蒙上眼睛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发现这位同学不能分辨出方向,于是再请7位同学上讲台重新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2、辨别声音远近的游戏。3、辨别声音大小的游戏。)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声音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轻重不同
师:声音的轻重不同就是声音的大小不同,声音轻也就是声音小,声音重就是……
生:大
师:声音除了方向、远近、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利用口琴吹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辨别“声音的高低不同”)
师: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1:大小不同
生2:远近不同
生3:高低不同
师:看来同学们对声音的高低还不是很清楚,这样的声音是高低不同的。
师:我们再来听听高低不同的声音。
(用8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敲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很惊讶!
师:其实,我们回到家里,也可以用碗或玻璃杯做这个实验。我们做这个实验时思考一下:到底水量多的声音高还是水量少的声音高?我们甚至还可以利用玻璃杯和水做成乐器演奏乐曲。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研究学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
生:我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我有意见,有的不会发出声音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灯泡
师:物体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发出声音的,到底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这也就是我们下次科学课要研究的。
师:现在我要考一考大家
在小黑板上出示题目
生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2: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等不同。
师:下课回去以后你准备做什么?
生:我准备回去做敲碗的游戏
师:准备怎么做
生:碗里面水有多有少,再敲
师:对了,等你们实验成功了,再告诉胡老师或你们的科学老师,好吗?
生:好!
下课。
【反思与建议】
这是我在“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中上的一节课。台州市教育局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名师送教”工程,举行“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台州市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省市名师在台州市农村学校开设300多节示范课,向农村学校传经送宝。20xx年3月28日,台州市教育局在仙居县教育局八楼会议室举行了“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的启动仪式。3月29日,台州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各学科省市名师40余人分别到仙居下各、白塔等农村学校正式开示范课支教。小学科学学科市教育局选派台州市书生小学胡志林老师和路桥小学的郑灵亮老师参加支教,支教地点是仙居县下各小学。29日上午,小学科学组先由下各本校的王燕平教师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由两位支教教师分别开设一节小学科学示范课。
“听听声音”这节课,我在第一个活动“倾听周围的声音”中让学生先听同学的声音游戏引入,再听录音机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回忆并模仿平时听到的声音,静下心来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到声音是多样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听固体、液体和空气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在第三个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这节课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1、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易混淆,学生搞不清楚声音轻重、响与不响是指大小呢还是指声音的高低;2、学生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也有一定的困难;3、对八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能敲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很好奇,但究竟是水盛得多时声音高呢还是水盛的少时声音高听不出来。
建议: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说明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音很响是指声音大不是声音高;用玻璃杯盛得水量不同,声音高低不同的实验中,老师们请注意:两只看起来大小一模一样的杯子,敲击空杯时声音的高低是不太相同的,有的高低相差很远。如果用这样的杯子去盛水,会影响学生得出“水盛得越多,声音越高;水盛得越少,声音越低”实验结论的。所以在给杯子盛水前老师要先敲敲空杯子的音高,要挑选空杯子时音高差不多的杯子盛水。盛水的量,有音乐经验的老师最好能在水杯上敲出音乐来,那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3
本课上课前在和其他老师讨论时,一致认为声音的“高低强弱”的认识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但又是学习重点。因为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大多数只停留在音量的大小上,即声音的“强弱”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能很好的认识声音的高低,我原准备到音乐器材室借电子琴,用电子琴的音来表示两个音的高低,用音量控制键来表示两个相同音的强弱。后来经音乐老师的指点,选择了双响筒。这种打击乐器与电子琴相比有两个好处。一是它有两个音,音的高低很明显,高音显的清脆响亮,低音显得浑厚低沉。二是在演示音的强弱的时候,用控制敲击的力度的方式进行,比电子琴用音量键控制更为直观,更符合“音的强弱与敲击的力度有关”的结论。实际教学效果也表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音的高低强弱,突破了教学难点。而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节奏的强弱”“简谱中各音音高的比较”则很好的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铺垫。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因为我在前两面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就让孩子们收集了有关秋天的美,秋天的快乐,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秋天景象的美好,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们浓浓的秋情。而这也正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秋天具体可感的声音,所以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再一次体味秋天特有的风情,最后,我又启发诱导:“同学们,秋的声音美妙动听,而你们的朗读也让我陶醉不已。再听听,你还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你看诗中作者把秋天的声音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韵味,抓住了秋天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你能不能也模仿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抒发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美的秋的声音,”教室顿时安静下来,看到孩子们沉思,我很高兴,知道他们在组织语言,在回味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秋意。
虽然最后的续写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成,但也已经产生了几篇佳作。我认为还是很成功的。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如何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
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学们生受了感染后,举手特别积极。例如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台阳同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想象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
《听听,秋的声音》,一读题目,顿觉浓浓的秋情盈入心怀。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
如何把秋天独特的美带给学生,让学生聆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体会到诗歌遣词造句的韵味,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胸中的诗情,是本堂课展开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借助多媒体,从视觉渲染入手,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品味秋天的声音。让视觉与听觉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用这些美丽的画面和教师如诗一般的导言,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如诗如画的阅读环境。与学生共同走进声音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秋天是一个色彩的宝库。请看,秋天的天是湛蓝的,万里无云;秋天的月是明亮的,皎洁如玉盘;秋天的树林是五彩缤纷的,黄叶飘飘,红叶似火,劲松苍翠,古柏更加郁郁葱葱……(课件展示)
师: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的宝库,它还是一个汇集了无数种美妙动听声音的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这座宝库,去聆听那些美妙动听的声音,去品位浓浓的秋意。
其次,我用音乐的美渲染诗歌的美,充分让学生享受着诗歌和音乐谐和的美。美丽的景物是静止的,但学生心中激起的想象是动听且丰富的。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在配乐范读中,我配上了轻音乐,清新的音乐正符合诗歌的朗读基调,带给学生欣欣向荣的秋天。音乐加深了对美好秋天的感受,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
最后,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意的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想象能让文字材料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只有通过想象,心灵才得以体验、思想才得以碰撞、精神才得以对话……
我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5
《听听,秋的声音》是新课标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我在教学本课时,围绕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这一学习重点,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共同来聆听秋天,感受秋天景象的美好。
当学生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时,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秋天的画面,有植物,有动物,还有他们自己。置身于秋天中的他们是如此幸福,如此美好。这是第一次让学生走进秋天感悟文本的过程;学生们第二次听多媒体课件的朗读,此时学生们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世间万物皆是精灵,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听到的都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这是让学生深层感悟文本、解决学习重点目标的一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在激活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赋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激发出了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听听,秋的声音11-14
听听,春的声音11-14
听听,秋的声音11-14
听听秋的声音11-14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15篇01-10
仿写《听听,秋的声音》1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声音11-14
《温度》教学反思08-20
琥珀教学反思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