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赤壁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教学反思1
由于现在的高中教材选用了大量苏轼的作品,当然,学生对他也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了,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赤壁赋》的学习。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学习,发现异同点,应该说,就课堂效果而言,效果还算不错的。
首先,我让学生来背诵前赤壁赋,勾起对赤壁的回忆,加深对苏轼的认知,从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其次,我让学生动起手来,扫清本文阅读障碍,让每位学生都有事,都能做成事。
再次,让学生进行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大家一起来探究本文的思想主旨。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下一阶段,要想办法调动这些人的学习积极性。
赤壁教学反思2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
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联系方式,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我就是爱将公开课。”
赤壁教学反思3
选这首词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是有压力的,因为越是名篇越难讲出新意。
经过多方面的查找资料,我渐渐被苏轼那种笑对人生的态度吸引,所以最终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品味词的豪放进而感受作者人格的豪放,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经过几年的教学感悟,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落实到做人的态度上,否则就是韩愈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在讲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所以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学生已通过下发的资料详细阅读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首先我通过豪放词的代表作引入,在朗诵中体会这首词的豪放。其次,抓住词的题目是地点加怀古,怀古词如何鉴赏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已详细讲过,所以就可以直接指出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讲写景句会出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把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写景句挑出来与苏轼豪放派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区别。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此时,作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慨,似乎与词作的豪放基调不符,其实不然,我们最重要的是看作者怎样处理这种这种冲突的,这就要探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首先,单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其次,结合同时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第三,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第四,将苏轼的遭际与成就作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这样一个在人格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欣赏他的词就是为了欣赏他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最想传达给学生的。牧场上的家教学反思木笛教学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赤壁教学反思4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材料,依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赤壁教学反思5
《赤壁之战》这一课的课文情节曲折,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在阅读中如何紧扣文脉,使学生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选目标、自主学习、自我发现,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画,班级讨论交流,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教学。
一、找准支点,引导发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引导学习“火攻”一段的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找准教材中思维的“支点”,以大跨度的“扫描”,从教材的众多信息中找到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信息,进行接通、叠合,然后提供足够时间,完全让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思考,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学习成果汇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高速高效的形成新的认识,实现知识、能力的积极迁移,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二、读为主线,自选目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
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学的基础上,了解发现归纳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多层次的因果联系,认识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既深入课文,又跳出课文,认识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他们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另外,在教学中,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较多。学生已有了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教师没必要逐段分析,而是设计了覆盖全文重点内容的两个思考题,让学生打破段落界限,从全文去寻找线索、认真思考;这样做使学生从整个事件的联系去考虑问题,是一种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思维训练。这两个思考题的重点不放在认识情节的一步一步发展上,而放在综合的依据事实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这样做即使领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训练,也是认识事物因果联系的训练。在讨论中,学生发言要按一定的规范,即先朗读有关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种严格的语言训练,要求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有说服力。在讨论中教师不作大段讲授,着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路,让他们依*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赤壁教学反思6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
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
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我就是爱将公开课。”
赤壁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学生来说是新课,所以我按新课的模式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整体效果还不错,当然也存一些不足。下面,我从两方面对本节课加以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这节课成功之处。
1、设计的导学稿详略得当,有助于学生提前完成本节课的复习和新内容的探讨。
2、教学环节完整,板书设计合理,字体工整漂亮,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3、设计了学生探究,让学生参与到本节课的探讨和讲解中,积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4、制作课件,与学生的导学稿相对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准备充分,教师讲解自然,不紧张,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
6、教法灵活多样,能做到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二、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虽然设计了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但是给的时间不够充分,讨论得不太深入。
2、知识点延伸不够,关联知识点应该再多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放得还不太开,学生还不太活跃,课堂气氛还有些沉闷,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新颖,而且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平稳扎实,学生学习得也比较轻松,效果还不错,达到了教学目的。上完课再分析一下,我觉得如果设计得更好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当然每节课不会百分之百完美,总有点遗憾。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东西。我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反思,处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少留遗憾!
赤壁教学反思8
《赤壁》是杜牧咏史诗中的名篇,主要写了诗人漫步沙滩,偶然间捡到一只折断的铁戟,磨光洗净后认出了是三国时代的兵器,由此产生了“怀古之幽情”,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提出了自已的见解。
这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句属于记叙,后两句属于议论,作者在议论中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借“二乔”来象征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二是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句又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我在讲解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是在教学生赏析诗句的方法——从表现手法、诗句内容、作者情感、蕴含的哲理等角度去赏析。只有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才有利于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
在诗歌教学中,教授学生赏析诗句的方法很重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也很重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类似题材、风格的诗歌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课堂上讲完《赤壁》后,我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阅读杜牧的另一首咏史名篇《题乌江亭》。这首诗与《赤壁》一样,都是议论战争成败之理的,都是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作了假设性的推想。
我引导学生赏析两首诗的异同。在我的引导启发之下,学生基本能理解两首诗在内容上很相似,而蕴含的哲理是不一样的。
这堂课最大的不足是很多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并不能完全理解,这让我感到诗歌教学任重道远,学生还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学习和积累。
赤壁教学反思9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 ,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
赤壁教学反思10
这堂课尝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古板模式,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
一、我觉得我这堂诵读课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诵读形式多样化本堂课有齐诵、自诵、范诵、脱稿朗诵、全体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
2、教师的诵读指导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诵读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设置了“诵读三境界”、“诵读提示”等教学环节,并且针对每一段、每一层甚至每一句的诵读,都设置了渐进式的诵读指导,层层深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诵读的目标要求。
基于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问题,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标,我考虑我的诵读课不以诵读段落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所以就是《赤壁赋》也没有实行全篇诵读教学,而是选取了前三段,将第四段放在课下落实,我觉得这样也符合高效课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
3、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诵读课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不容易,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这是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大忌,所以,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设置了层进式教学指导,问题设置也极为明确,让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在一堂课中逐步加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符合教学规律。
(2)、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的诵读予以指导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指点下真正有提高;允许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看法或诵读的合理之处——诵读是有个性化的,绝对不允许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运用某种腔调来诵读,那样做就违反了教学规律
二、学生表现方面
1、优点
这堂课学生总体表现良好,具体表现在:
(1)齐诵声音响亮,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学生
(2)敢于质疑,敢于谈出自己的诵读看法
2、问题
(1)回答问题的学生仍然偏少,据老师们统计,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学生主动站起来两次,但一些学生仍然有畏惧心理,只能做到认真地听讲、思考,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心存顾虑
解决方法:
(1)继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勤思,多表现
(2)多创设课堂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
(3)解决学生畏惧心理,让他们从内心“放下”顾虑,培养心理素质,展现自我
(4)教师以身作则,善于表现,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赤壁教学反思11
这次选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词,然后再讲解内容。我的依据是,学生对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词之后,文言文就变成现代文了,理解起来就会顺利许多。
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依循了这种方式,后来发觉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四:一是像前赤壁赋这种文章篇幅较长,一个个字翻译过来,杀伤课时太厉害,至少要花去两节课,一个学期四、五篇古文下来,必定造成课时紧张。二是这样的上法实在太无聊,课堂气氛极为沉闷,自己上的'又没劲了,学生也倒下一大片。三是市面上的翻译书连篇累牍,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后来我试着在上课之前便让学生翻译课文,他们照样可以借助参考书一字不落地翻译出来。四是我以为他们通过翻译,可以把古文当成现代文来读,但实际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后,学生对于课文照样隔膜,甚至能够背诵了,也未见得亲切。这一点,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显露无疑。
后来试着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说,发觉不仅推进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概他们终于觉得老师在讲一些翻译书上没有的东西了。此外,“会翻译”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点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难度,就是觉得翻译过关,古文搞定大半,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看来,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字词点出来,进而带动内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结合趁热打铁,最少疏离感。至于翻译的作业,大可提前至课前完成,在课上只要点出一些翻译的难点即可。
还有一点反思就是上课的节奏把控,有时候上课很急,就比如第一次试讲,感觉学生怎么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便急于代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听到学生嘴里奔出一个自己想要的词句,便急忙接口,唯恐学生再旁逸斜出。后来第二次试讲,这样的情况便少了很多,第三次则几乎没有了。事后反思,原因有二:一是问题的设置本身有问题,母问题下面没有子问题,也便没有梯度,没有渐进,没有思维的过程了,毕竟能够一步到位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真的为了求顺利找一个学霸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那么课堂还有多大价值呢?二是教师心里没底,没有足够的自信来接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更别说进行适当的引导了。这样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实则回避了实质性的问题,很难让学生沉浸到课堂中去。
最后,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高效的预习作业会大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也是了解学生知情结构的最好途径。我甚至觉得,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定,要看学生预习作业的境况而定。
赤壁教学反思12
在上赤壁赋之前有点忐忑,文言文历来是最难上的,没上好的话就会学生上得无趣,老师教得费劲,因此准备功夫一定要做足,备了很长时间的课,由字到词,由句到文,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准备了四个课时,希望能面面俱到。今天,终于上完了,在计划内完成教学。再回过头来反思这几天的教学,收获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引入背景介绍,但是对背景却没有作过多的解释,感觉背景被放置的目的性不强。
“教师的角色,就是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打个比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应不是《焦点访谈》式的独白,用一个个材料证明主持人一个个观点,让你接受;而是《实话实说》式的对话,话题选定以确立目标,问题引动以产生体悟,对话交流来呈现思想,点拨梳理来渗透观点!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作为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时点拨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机;学生难以把握自己时,点拨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学生学习出现疑难时,点拨学习疑难,帮助跨越障碍;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时,点拨学习方法,交给钻研钥匙;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时,点拨知识运用,体会收获乐趣。但在课堂上,在某些关键句子上我的点拨还不到位,比如就“变”和“不变”的理解上,学生不能理解为何“自其不变者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的解读有无力之感,这说明自己在文本的研读上还存在缺憾。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几点反思,多多积累,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充足准备,加油!
赤壁教学反思13
《赤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在讲这首诗时我也是精心准备,讲完之后感觉教学中有创新之处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怀古诗内涵的同时当堂背诵,从教学过程的检查中全班很多学生能够背诵。
关于咏史诗历史背景的渗透也很到位,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这首诗再把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捡起。
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讲的很详细,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不足:
1、学生读的少。
讲这首诗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但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不足,朗读的部分太少,学生读的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背诵。例如:在我范读完这首诗后,直接就叫学生站起来读,而没有给学生时间自己在下面出声的朗读,还有在讲完这首诗后,应该给学生时间带着感情去读并背诵,这个时间我也没给,还有很多学生没带有感情去背诵,当时我也没有给纠正。
2、我讲的太多。
在教学中我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思维和课堂活动较少,这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角,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完全自己总结出来,而我都自己代劳了。例如:在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时,有很多学生都预习了,找学生说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学生了,但自己说的很多,还有在讲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时,几乎都是我自己讲的,而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听众,这不好,关于这段历史有些学生完全可以讲出来,最好让学生去讲讲赤壁之战,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同学课余时间多读书。
3、未注重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学生自己总结的东西是经过自己思考的,这是老师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处理的不好,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我没能及时解答,当学生有不同答案或者有创新答案时,我没能及时鼓励,并且没有及时拓展,当学生在总结概括主旨时,我还有抢话的时候,这些都是不好的,也是我以后需要加强的。例如:提问“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写了什么人物?班里的闫朕同学说曹操,当时我是这么回应他的回答,我说你要回归文本,再好好看看,讲完课后我认为这个环节处理的不好,我只是一味的认为是周瑜,其实他的回答是正确的,只是我没有鼓励他,没有进行拓展。改进措施:语文教学讲究以读代练,读在语文教学中排第一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的环节。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内在潜质,让他们体会读的乐趣,读的多了自然在培养语感上和理解文章主旨上有所帮助。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是引导,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思考中完成,而不要自己一言堂,逐渐做到将老师的语言和思维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当他能够独立完成老师所给的问题时,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才真正的锻炼和培养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会更顺手,学生成绩也就会提高。
在讲课时,有时学生会有出人意料的创新答案,这时就要求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了,如果他回答的是错的,那么你要及时将他引向正确的方向并且用委婉的语言,对他给予鼓励,让他不要失去信心,如果学生回答的是正确的,那么一定要多鼓励,并进行适当的拓展,这样课堂就有亮点,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赤壁教学反思14
这次展示课,我讲了《赤壁之战》。从整体上看,有亮点,但细审深析,存在问题也较多。教研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指点,使我获益匪浅。
说实话,在选择课文上,我考虑了很久,迟迟拿不定主意:《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我从小就很喜欢,不仅仅因为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然而我又很徘徊,因为这篇课文要想讲好,难度较大。一则,这是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不便理解;二则,内容上故事性较强,又和历史有一定联系,把握不好,很容易讲成历史课。
但是作为古典文学之典范,《赤壁之战》当之无愧。现在,学生对文言文不甚了解,古代文学正在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然而白话文问世仅一百余年,换言之,即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几乎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保存下来的。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更好地继承灿烂的祖国文化。由此,我下定决心,就讲《赤壁之战》!
作为语文课,就要讲出“语文味”,通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小说,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结合课后习题,我设计了教学思路。感觉亮点在于“对句”导入,试写“嘉奖令”,欣赏火攻短视频,升华主题于珍爱和平。然而,缺点和不足也显而易见:
首先,在范读方面欠缺,整堂课没有给学生进行范读。黄老师点拨我说:“一堂好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精彩的范读。尤其是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文言类课文,学生读不好,读不顺,不容易品味课文,因此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读课文,读百遍,学生做到,教师首先更要做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其次,学生发言虽多,但提问的覆盖面不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回答问题。由此,备课要备充分,要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给每位学生通过思考能勇敢发言的机会。备课是上课前所有的准备活动,绝不等于写教案。所以,备课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备课要站在系统、哲理的高度,将整单元、整册、整个学年、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书统筹起来,进行整体备课。
再次,把握人物性格是本节课的一个目标,如果能围绕人物描写,让学生运用五种人物描写方式,来个小练笔,会更好:既能加深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能锻练习作能力。
板书书写不完整,也是这节课的缺陷。今后,要继续坚持练粉笔字,培养自己边讲课,边书写板书的习惯,避免忘写板书。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感到应加快自身职业成长的步伐,常请教,常反思,时时改进,课课提高,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赤壁教学反思15
咏史诗一般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诗。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赤壁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赤壁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学习《赤壁》,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诗歌意思,了解诗歌平仄押韵,理解字词运用,品味诗歌之美,回味三国英雄,追忆历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假设历史。假设历史,看似荒唐,却有深意。这样做即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了解历史(假设历史,必须要去弄懂真实的历史),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精神,还可以培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因为去假设历史,我们会发现,历史的兴衰进退,不仅是那些光芒万丈的英雄伟人所决定的,更是千千万万的“我”决定的,“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执行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历史与“我”有关!“我”要对历史负责!
【赤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拼音教学教学反思
2.尊严教学反思
4.赵州桥教学反思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6.氓教学反思
7.秋水教学反思
8.识字教学反思
9.小班教学反思